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

合集下载

10个体罚孩子的坏处 你知道吗_家庭教育

10个体罚孩子的坏处 你知道吗_家庭教育

10个体罚孩子的坏处你知道吗_家庭教育1:体罚损害儿童智商体罚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且可能导致认知障碍和发育困难。

2:滥用体罚危害孩子心理健康体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被很多家长滥用了,并由此而引发了诸多问题。

心理专家表示,滥用体罚危害孩子心理健康,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滥用体罚就是在孩子面前宣扬暴力专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是被他人接受,并被他人尊重;第三是要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要在家里有地位。

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如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4:体罚损伤自尊心儿童心理学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发育,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

自尊心是对自己个性品质的确良肯定的评价,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推动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动力。

他们一旦有了错误和过失,就会感到内疚,受到良心责备,下决心改正。

尊重信任孩子主要是指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想念他们的力量和才能。

5:体罚妨碍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唯有个性心理行到健康、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才能主动适应和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才能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竞争型人才。

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体罚对成才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极为有害。

6:体罚扼杀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由于体罚强制、迫使学生和孩子服从,使他们处于一种压抑、恐惧、担惊受怕的不正常的心境之中。

在一个经常体罚孩子的班级,由于老师声色俱厉的粗暴态度,讽刺挖苦,尖酸刻薄的语言和吓人的体罚手段,竟使得一些优秀生听到老师的提问就胆战心惊,吓得直打哆嗦。

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儿童虐待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儿童虐待不仅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在心理上给他们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了解虐待对儿童的影响对我们在预防和应对儿童虐待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身体健康受损儿童在遭受虐待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身体上的各种伤害。

身体虐待包括:打、打骂、鞭打、对儿童进行不正当的体罚等。

这些暴力行为会造成儿童身体的疼痛和伤痕。

更严重的虐待甚至可能导致骨折、内外伤等严重的伤害。

这些身体伤害会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问题虐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常常被人们忽视。

儿童是社会的明日之星,然而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虐待,可能会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虐待可能会给他们留下长期的心理创伤。

儿童经历的虐待事件会使他们长时间处于极度恐惧和紧张的状态下,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

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2.自尊心受损虐待经历可能使儿童感到自己不被接受和重视,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否定的看法。

这会导致儿童的自尊心受损,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3.内外化问题受虐待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内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内向、抑郁、焦虑等,而外化问题则表现为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叛逆等。

这些问题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交往。

4.自我理解受阻儿童虐待可能会导致儿童对自我的理解产生困扰。

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这会使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

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有效干预与防范为了减少儿童虐待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1.法律保护加强法律对儿童虐待的保护,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严惩虐待儿童的行为,从源头上减少虐待事件的发生。

父母错误教育方式及其影响

父母错误教育方式及其影响

1、“棒打出孝子”法
许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做会增加孩子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而长期积累下来,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

此外,通过这种方式惩罚孩子,也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更加冲动和暴躁。

2、“恐吓威胁”考不上大学就去要饭“
有些家长会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前途,将来只能上街要饭”的方式来恐吓孩子。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激励孩子去学习,但却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焦虑,导致他们失去了探索和创造的兴趣,只会机械地追求高分数。

3、“妈妈不要你了”冷暴力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或者叛逆时会采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甚至将孩子关到门外或者扔在大马路上。

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深受惊吓和伤害,他们会失去信任和安全感,长大后也可能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用更加温和和理性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建立起互信和良好的关系。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老师体罚学生的危害性
老师体罚学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危害性极大。

老师体罚学生危害性表现为以下4点: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

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

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

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及对策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及对策

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及对策孩子的不听话是许多父母面临的普遍问题。

不听话不仅会给家庭带来不和谐的氛围,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责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应对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孩子不听话的后果,并提供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孩子不听话的后果1. 引发家庭冲突孩子不听话常常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家长为了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担心和生气,而孩子则可能因为家长的指责而感到受伤和反感。

这些家庭冲突会导致紧张的氛围,可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 影响学习成绩孩子不听话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

当孩子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学习安排时,他们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错过重要的知识点。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考试中得分较低,并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

3. 社交问题孩子不听话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

如果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无礼或不尊重的态度,他们可能会被同龄人孤立,或者被老师和其他成年人认为是不守规矩的孩子。

这将限制他们与他人建立正面关系的机会。

二、应对孩子不听话的对策1. 确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制定家庭规则和期望对于孩子的行为管理至关重要。

家庭规则应该简明扼要,明确规定孩子应该如何表现。

此外,父母还应该与孩子沟通,确保他们充分理解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和后果。

2. 建立积极奖励机制激励孩子遵守规则和听从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父母可以制定一个积极奖励系统,例如给予赞扬、奖励他们喜欢的物品或活动,以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

这将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3. 设定明确的后果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应确保他们明确了解不听话的后果。

这可以包括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剥夺游戏时间、限制电视时间等。

父母应该坚定地执行后果,以便孩子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不愉快的结果。

4. 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是因为他们感到被忽视或没有受到重视。

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

这将帮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对父母的合作意愿。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作者:王芬莲孙德玉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12期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惩罚不当现象,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那么,其根源何在?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各种惩罚不当现象?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惩罚不当的危害1对学生造成的危害首先,惩罚不当可能会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如有教师恶意惩罚学生吃苍蝇、啃树木、喝白酒、嚼烟头,还有教师把学生打伤打残,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其次,惩罚不当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危害。

惩罚不当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他们形成盲从保守、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不良人格特征,成为压制个性、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

再次,惩罚不当会造成对学生行为的危害,可能造成学生说谎、攻击报复、逃学及自杀等不良行为。

2对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造成的危害首先,惩罚不当会损害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人格品行和教育威信,影响师生关系。

笔者曾在几年前对安庆、上海等地的五所中学600名中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44.3%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当众点名批评、训斥或粗暴地体罚学生,或公开学生的个人隐私。

这样的教师也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惩罚不当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和师生关系冲突,甚至使师生关系陷入惩罚—对抗—惩罚的恶性循环。

据丁静对中学教师撰写的案例分析发现,在39个案例中共有31个案例涉及师生冲突和学生对抗行为。

笔者分析发现这些师生冲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与教师惩罚不当有直接关系;其次,惩罚不当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惩罚不当直接降低了教师的教育管理艺术水平,妨碍了教师在业务上的自我提高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也消耗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或间接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最终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一些不合理的惩罚还可能引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又将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惩罚不当产生的原因分析1不良的环境因素——惩罚不当的社会根源社会思想观念陈旧。

体罚方法男孩要羞耻

体罚方法男孩要羞耻

体罚方法男孩要羞耻对于体罚的问题,我必须强烈反对和谴责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无论是对待男孩还是女孩。

体罚不仅是一种过度的惩罚手段,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首先,体罚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创伤。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在面对错误时,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而不是残酷的惩罚。

当父母用体罚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羞耻,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过程。

他们可能会埋藏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其次,体罚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体罚往往是以打骂等方式来表现,这可能导致孩子受伤甚至残疾。

孩子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骨骼、器官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体罚可能给他们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此外,体罚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失眠、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

另外,体罚也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早期的教育理论认为,体罚可以通过疼痛的刺激来让孩子记住错误,并纠正行为。

然而,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体罚并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体罚可能使孩子表面上服从,但内心并没有真正明白要学到的道理。

它只是让孩子在恐惧和追求回避痛苦的心理下,暂时改正行为。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通过理解、关爱和引导,帮助孩子明白道理和自我反思,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体罚的使用是对人权和尊严的侵犯。

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包括儿童。

体罚违反了这种基本权利,将孩子视为物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也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他们有权利获得父母的爱护、关怀和保护。

作为成年人和父母,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替代的教育方法,以取而代之体罚。

我们应该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及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的满足。

我们还可以借助积极的激励、表扬和奖励来鼓励和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

只有通过爱与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和有价值的人。

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

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

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导读: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你知道吗?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孩子挨打很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以及怎么教育孩子。

*孩子挨打会出现七种心理问题*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
*导读: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有哪些?孩子犯错适当地进
行惩罚是可以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确,不然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编现在就来说说: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一、对孩子惩罚不当的危害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给孩子们的鼓励、支持和谆谆教导实在太少,而责骂、嘲讽和惩罚的次数却往往很多。

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头出孝子的信条,使一些孩子几乎都在指责和漫骂声中成长;有的孩子还不时地忍受着父母施予他们的罚站、罚跪或者殴打等体罚。

诚然,大人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不当的或者是错误的言行,促使他们立即改正;可是惩罚是压力教育,对孩子来说,其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更何况年幼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柔弱的,惩罚只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引起自我防护的叛逆心理。

所以,惩罚不但不能唤起孩子们的良知,而且还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例如,有一个三岁的男孩被父母送入全托幼儿园,虽然他在园内活泼、好动、合群,但因为他十分想家,在入园后不久的某天早晨,趁教师不备,溜出大门回家。

在自家门口,他高兴地呼喊正要上班的妈妈,却被父母一顿数落;随即父亲从单位赶回,又把他狠骂一顿。

当时,他似乎还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因为玩弄桌上的酒杯,后脑袋遭母亲重打一掌,他即刻躲闪到墙角边,许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坦克车来压死我了,把我的骨头压碎了等等。

次日,他发呆及哭笑无常。

数日后,他大声叫喊老虎来了,快走,躲进了衣橱,父母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疗。

又例如,有一名初中一年级男生,从小被寄养在农村奶奶家,七岁入城与父母生活。

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

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为此不断地写纸条向其家长告状。

加之他的某些不文明习气,父母和哥哥对他看不惯,经常对他漫骂或者责打。

以他母亲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极其不佳。

他曾经对相好的
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

他惧怕家人连续不断对他的惩罚。

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

进入初中,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他丧失了信心,一心想弃学自谋出路,因而三次离家出走。

不久前,某报登载一名12岁的小学生,因为不能忍受父母
的粗暴管教而服毒自尽身亡。

奖励和惩罚是相对的两种教育孩子的方法。

从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率不仅很低,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它破坏了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宣告失败。

因而,惩罚总是失大于利,甚至有百弊而无一利。

有经验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是运用提醒、支持、鼓励和说服等教育方法。

在年幼的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父母给他们一个微笑,抚摸他们的小脑袋,拍一拍他们的肩头,或者搂抱他们一下,都会起激励孩子的作用,并且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规矩的形成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少年儿童,父母如
果能够留意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经常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可以激发他们的良知,他们的行为改善了,父母自然也会更加喜欢他们。

这样,一个奇妙的良性循环就会开始运转起来。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请家长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要嘴下留情,手下留情,不要惩罚,应从正面去积极教育,使他们在健康和愉快的气氛中茁壮成长。

二、惩罚宝宝的科学好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

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
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总之,孩子犯错家长进行一定的惩罚是应该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