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史怀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我读《敬畏生命》的看法

我读《敬畏生命》的看法

读《敬畏生命》有感在读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之前,我一直认为我是个懂得善的人,并且能做到善的人。

但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认识的浅薄。

我曾经以为对待别人真诚、对悲惨的人和事有一颗怜悯的心就是一个善良的人。

但我从未把善深化到敬畏所有生命的高度上,我看到某个人的死去会感慨和同情,但对于大多数的动物的死亡我应该算是史怀泽所说的盲目的人了。

现代的人大部分都知道人的生存与动物休戚相关,不仅如此,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人们也知道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还不足以表现在行为层次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是否真正有着善,或者说我们麻木不仁,又或者是史怀泽所认为的害怕由于敬畏生命和必然认识到共同体验的重要而失去自己。

读《敬畏生命》我所得到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将对于人类的小爱化为对整个生物的大爱。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思想的,都有生存的权力和尊严。

它们与我们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

第二个启示就是要将这种认识付诸于行动,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善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一部电视剧里,我看到了一段十分震撼我的话:人都有同情心,当看到一个孤苦无助的人,人们都会说:“你好可怜。

”然后走开,但有一类人,他们有的是一颗怜悯的心,他们会伸手去救助那个不幸的人。

我们很多就是属于这种仅限于同情心的情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阻止我们敬畏生命的因素是如史怀泽所说的:“共同体验发生在你周围的不幸,对你来说是痛苦,你应这样认识:同甘与共苦的能力是同时出现的。

随着对其他生命痛苦的麻木不仁,你也失去了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

”这点我是深有感触。

我从来不爱看苦情戏就是因为怕体验那些不幸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是应该最深入的实践史怀泽的敬畏生命思想的人。

做一个不麻木不仁、头脑清醒的、有着对生命崇高的敬意的人。

《敬畏生命》一文给了我对世界和生命很大的启示,但有一点我不敢苟同。

史怀泽认为自然在有意义的创造生命和无意义的毁坏生命,这一点是矛盾的。

敬畏生命读后感400字

敬畏生命读后感400字

敬畏生命读后感400字
【篇一:敬畏生命_400字】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

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飘散入湖水里。

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

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

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

我几乎是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

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读书笔记

敬畏生命读书笔记

敬畏生命读书笔记【篇一:敬畏生命读书笔记】《敬畏生命》读书笔记天地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生命。

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思考了这个问题,古语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以热爱生命为荣,戕害生命为耻。

无独有偶,在20世纪的西方,同样出现了有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即“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

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

于是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

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譬如弘一法师,法师涵容待人,恬淡处世,并有“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之语。

事实上,法师也做到了“以仁义养天下万物”,在弘一法师第二次大病之时,在自己所居住的草庵附近发现四匣养蜂因误食毒花,一匣竟有百数死去,弘一法师便与诸师行施食法,超度亡蜂。

甚至在弘一法师去时也不忘嘱咐弟子将四个小碗盛满水填至装遗体的龛的四脚,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生命,内心的慈悲与外部的行动达到高度统一,这便是一代宗师,一个道德顶端的长者对生命的敬畏。

其实,我认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与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道法自然”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儒家的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是一种克己复礼的伦理道德。

敬畏生命有着儒家“仁爱”的要求甚至将范围扩展到了对一切生命的关怀,达到以仁义养天下万物。

在道家的“道法自然”上,道家倡导顺应自然,顺应命运。

同样,由于敬畏生命的生命意志,人的内心才能深刻的顺从命运、肯定人生,领悟到精神自我肯定的奥秘。

张晓风敬畏生命读后感(三)

张晓风敬畏生命读后感(三)

张晓风敬畏生命读后感(三)阿尔贝特·史怀泽是一位义大利学者,更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哲人思想家,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

“其人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心灵。

”假如我们摆脱自己的伪善,舍弃我们对其他永恒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四周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因。

他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去强调世界和平、环保运动的非常重要思想。

《敬畏生命》读后,给人一种震撼,一种对心灵的震撼!世界给予我们无限生机,塑造了生命的高贵、美丽和富饶。

人类自诩为自然之最,更应该思考和尊重生命,感受自然之趣,感受生命之美。

书中写到:史怀泽在非洲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永恒生命的可爱与神圣。

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体系学说在他的心中蓦然生出,并且成为他此后所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公益事业。

这也让我想起村上春树在《边境边景》中写到的:我与朋友(名字记不得了)在岛上过夜,水漫过了帐篷,我无心睡眠,起身看见海蟹游走,林中蝉鸣不停,偶尔鸟下觅食……只是静静看着,便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想必,村上当年的心境正同于史怀泽吧。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是,即使相距不同时空,威严可是人对生命的敬畏却是相同的。

也许,感受生命并不需要你有太多在意;也许,那只是瞬间,生命的奇迹便能浸入人心……看花开,看叶落,听蝉鸣,听鸟语,点点滴滴……我庆幸,我也曾有过看鱼而神游的心境,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觉得。

你只是单单看着,就有种与鱼同游的感受,灵动而清晰。

感受生命,是一种心境。

没有谁可以教会你,只能靠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摸索、探寻。

直到有一天,你能看清楚一花一叶中的情语,能欣赏到虫鱼鸟兽的抚媚。

倾听生命的美好,感受自然的神奇。

【推荐】读后感敬畏生命word版本 (7页)

【推荐】读后感敬畏生命word版本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读后感敬畏生命篇一:敬畏生命读后感《敬畏生命》读后感000 0000对生命的敬畏自古就有许多故事,而唯一把对生命的敬畏当做一生的事业去奋斗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阿尔贝特·史怀泽。

生命从来都是一个奇迹,人类存在于一个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生命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当人类去不断地宣传创造的所谓文明的时候,对其他生物来说或许是一场带着面具的杀戮,存在于人类之间的狭隘伦理,终不能解释自然法则。

史怀哲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

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海豚冲浪俱乐部,最大的特色是在那个海湾随时会有海豚和人一起冲浪,感受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性的碰撞。

东方文化在很早就已经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众生平等的思想,但从来都没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在实际矛盾中对国家甚至全人类提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原则,其仅限于个人的修养层面。

而史怀哲则是把对其他物种的敬爱上升到人类伦理的角度,并提出生命无序列,当然这个很早儒家提出的“生命无贵贱”惊人的契合,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

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泽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

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

史怀泽提出,依据这种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

慎终追远,敬爱生命

慎终追远,敬爱生命

敬畏生命和中国智慧的联系——读《敬畏生命》有感在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个可供选择的项目,叫做名著阅读和电影欣赏。

其中哲理类书籍阅读的第一本就是《敬畏生命》。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升华。

因此,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一书,在马克思基本理论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研读它、学习它。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敬畏生命》的作者阿尔贝特-史怀哲。

毫不夸张的说,史怀哲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

1875年,他出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小城凯泽尔贝格。

此人精通哲学、医学、神学和音乐,先后获得过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这对于常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家。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拥有巨大成就的他,毅然放弃名利声望,响应“到刚果当医生”的号召,前往非洲行医。

1913年,史怀哲来到非洲,在加蓬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行医至死,把自己大半的生命时光献给了非洲。

1952年,他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我觉得,“诺贝尔和平奖”不是他最大的荣誉称号;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非洲之子”!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史怀哲,“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正是这么一个人,置身于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中,追想第一次世界大战藐视生命的悲剧,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的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在史怀哲看来,敬畏一切生命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必然、普遍而又绝对的伦理原则。

只有敬畏一切生命,那么才能够对人类自己的生命心存敬畏和珍爱,才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对个体的生命负责。

只有在珍爱别的生命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善待自己,并且推广到一切生命。

只有在这样的和谐以及统一中,人类自身才能够和谐的运转,才能够达到和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因此,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可贵的,都是应当被人类所珍视的;任何蔑视非人生命的行为都会导致自我的轻视,最终导致的就是自我的毁灭。

敬畏生命史怀泽读后感

敬畏生命史怀泽读后感

敬畏生命史怀泽读后感敬畏生命史怀泽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我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们只有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的无限生机,我们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在这个星球上,拥有生命神性光辉的也不仅仅只有人类,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劳的蚂蚁,自由自在的小鸟,高原精灵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员鲸等,甚至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参天的古树,都无不丰富地蕴涵着生命世界的底蕴。

在浩瀚的生物海洋里,有益于人类的生物我们姑且不论,即使是一只害虫,它虽然在人们的厌恶、唾弃和捕杀中生存,但它无意中也为自己的天敌(益虫)提供了食物,从而能保证益虫更好的生存,维系着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确实,我们应该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延续地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记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个小男孩捉住一只蝴蝶后肆意摧残,蝴蝶在惊恐、怯懦和无奈中瑟瑟发抖,小男孩玩儿够了,就任意撕毁那衬托蝴蝶美丽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还是晚了一步,他已经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拣起来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挣扎了几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着美丽翅膀自由自在飞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回忆......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约束着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人类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学,热爱大自然,都怀着一颗慈爱的心,那么我们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将会变的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就让我们共同呼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敬畏生命史怀泽读后感选择生命科学,我一直认为自己选择了一项崇高的事业。

敬畏生命读后感张晓风

敬畏生命读后感张晓风

敬畏生命读后感张晓风
【篇一:敬畏生命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经常带我去图书馆借点书回来看,其中有一篇法国作家阿尔贝特。

史怀泽写的《敬畏生命》,让我尤其感到心灵的颤动。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小时侯尚未就学的时候就常对祈祷感到迷惑不解,觉得我们不该只为人类自己祈祷,同时也有必要为动物们祈祷。

所以,经常用他自己遍的祷告词为所有的动物们祈祷。

七八岁的时候,同学邀请他去打山上的小鸟,当时他害怕被同学嘲笑,虽然心理不愿意,还是去了。

就在他准备故意射偏弹弓保护小鸟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救了小鸟。

他紧绷的心终于慢慢松弛下来。

仿佛种声向他下达了“不可杀生”的神圣命令。

后来邻居的一条恶犬对着他的马狂叫,这时他想有权利鞭打它。

可是他抽到了狗的眼睛。

他接连几个星期,都无法摆脱这哀嚎声。

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保持善的信念,也就是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给其他生命带来痛苦和死亡。

我们必须认识到,漫不经心极有可能给其他生命造成可怕的痛苦,甚至死亡。

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这份善良和同情,绝不害怕别人的嘲笑和谴责。

【篇二:读《敬畏生命》有感】
前几天读了一篇文章《敬畏生命》。

读后感触很多。

文章条理很清晰,主要是通过事例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生命史怀哲读后感
我是一个生命,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

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渴望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我的周遭围绕着同样的生命意识,无论她在我面前表达自己还是保持沉默。

生命意识到处展现,在我自身也是同样。

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因为我明白:她深深地渴望圆满和发展的意愿,跟我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

尊敬生命,在实际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我都保持真实。

根据同样的理由,尽我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是尽善尽美的。

在我内部,生命意识懂得了其他的生命意识。

她渴望透过自身达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我只能坚持这样一个事实,生命意识透过我展示了她自己:成为与其他生命意识相互依存的一员。

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

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

一个人遵从这种冲动,去帮助所有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活着的生灵,这个人才是符合伦理的。

如果我把一个昆虫从泥坑救出来,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做出贡献,那么对立于生命自身的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

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方式,我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贡献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识就经历了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融合的愿望,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绝对伦理要求在生命中创造完美。

她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点倒无所谓。

对生命敬畏的感觉是绝对的伦理。

它使生命序列的保持和提升顺利运作。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

在实践中,我们真的被迫选择。

我们经常必须武断地决定何种形式的生命,甚至何种特殊的人,我们应该挽救,何种我们应该毁灭。

尽管如此,敬畏生命的原则仍然是完整的和毋庸置疑的。

这种伦理并不因为人们的伦理观抵触现象而失效,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罪行。

为了能更好地经受生活的惊涛骇浪,他减轻了自己生命之舟的负担。

他抛弃了被认为是多余的财富,但扔掉的实际上是饮用水和干粮。

现在他轻松地航行,但却是一个受饥渴折磨的人。

感悟:生活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一般,随时可能遇到狂风暴雨和暗礁,而人们往往毫无准备,慌乱代替了理智,让我们常常做出后悔不已的事来。

我们可能伤害了最亲的朋友,家人,可能放弃了理想和信念,甚至不再信赖真理的胜利,直到有一天时间治愈了伤痛或有一
天恍然大悟,才发觉我们做了最愚蠢的事,我们糟蹋了生命,即使继续活着,却如行尸走肉。

我们共同漫步于昏暗中,在那里没有人能自信辨认出他人的面貌。

只是偶尔地通过我们与同行者的共同经历,或者通过我们之间的交谈,在一瞬间,他在我们之旁就像由闪电照亮了一样。

那时,我们看见他的样子。

以后,我们也许又长时间地并肩在黑暗中行走,并徒劳地想象他人的特征。

纯洁自己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

他在内心中体验到真和善的理想力量。

虽然向外发展较少,但他知道,他在纯洁内心方面做了许多。

只是效果尚未出现,或者他尚未看见。

哪里有力量,哪里就有力量的作用。

阳光不会失去,但阳光所唤来的新绿需要发芽的时间,而播种者并不注定得到收获。

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处于信赖的行为。

感悟:别人嘲笑,误解,讥讽,没关系,如果你因此愤怒,厌恨,伤心,那么你会显得愚蠢,甚至像可怜的犯人。

你的内心被搅乱成混水,不够纯正。

你没有坚持,没有力量。

如果心智足够丰富的话,你一定会体验到真和善的力量,你足以得到快乐。

阳光不会失去,但阳光所唤来的新绿需要发芽的时间,而播种者并不注定得到收获。

感悟:有因也得有缘,有善因,不一定能马上有善果,就像播种者播下了种子,有了阳光,却不一定得到收获。

[敬畏生命史怀哲读后感]相关文章:
1.敬畏生命作文600字
2.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3.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4.《敬畏生命》阅读答案
5.哲学与人生:《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6.敬畏生命,善待动物演讲稿
7.敬畏生命班组长发言稿
8.爱国演讲地震后演讲稿:敬畏生命
9.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10.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