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本分析存在困难。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仍需教师引导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部分学生存在胆怯、不自信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a.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c.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共同讨论答案,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中华民风民俗知识,总结民俗文化的共性和特点。
2.写作练习: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了解,以“我眼中的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体现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创意设计:请同学们为学校即将举办的“中华民风民俗展示活动”设计一份海报。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突出主题,创意新颖,色彩搭配和谐。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中华民风民俗,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景剧,展现该民俗的特点和魅力。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小组展示,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课堂活动,实践体验: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民间习俗、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风民俗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适时引导,拓展思维: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中国民俗故事》整本书阅读教案设计

《中国民俗故事》整本书阅读教案设计

《中国民俗故事》整本书阅读教案设计中国民俗故事整本书阅读教案设计一、教材描述《中国民俗故事》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书籍,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本书共收录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的民俗故事,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以《中国民俗故事》为主要教材,共包括以下内容:- 故事1:《端午节的由来》- 故事2:《过年的俗》- 故事3:《中秋节的传说》- 故事4:《春节的俗和风俗》2. 教学方法- 故事导读:教师通过简单的导读,引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 合作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内容,相互讨论,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小组讨论: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 故事赏析:教师对故事进行解读和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步骤1. 故事导读-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阅读- 学生根据分组,独立阅读故事内容。

- 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 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精彩片段、主题和教育意义。

- 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故事赏析- 教师对故事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 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5. 总结反思-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和反思。

- 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赏析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故事的表达和分享能力。

六、教学资源1. 《中国民俗故事》教材2. 分组讨论辅助资料3. 故事赏析课件七、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的民俗故事。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第一篇:《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开启一坛陈醋老酒”作文教学设计兴文城西学校:钟琴教材及学情分析:民风民俗的介绍,是继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学习后的又一次相关主体的学习和综合实践。

这次作文教学是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即有详有略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习作实践。

本次习作的材料可选择的内容广泛,材料的来源途径众多。

我们处在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域,本身就具有很多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学生除了通过课外阅读、调查访问可以了解到很多内容,更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因此,此次教学要防止学生简单地将材料集结起来,或大量摘抄课前收集的资料等现象,重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亲身经历,将习作材料有详有略地介绍出来,文章要洋溢着作者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把陈醋的民风民俗鲜活的跃然纸上。

同时注重从教材中的课文例子学习写法。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评改过程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愉悦。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阅读《兴文石海》一书。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件。

3.加强学科整合,与“品德与社会”“美术”学等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有祥有略地介绍民风民俗,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民风民俗。

二、初闻酒香,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⑴ 交流本土民风民俗:兴文大坝4月30号举办的高桩节。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总课时:10课时)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德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

《回顾·拓展二》提供了学生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标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p1EanqFDPw二、单元教案目标:1、学会本单元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截然不同等词语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DXDiTa9E3d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单元教案重点、教案难点: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四、教案措施及手段: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说教材】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的花。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这四篇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同步阅读》教材第二单元相应选编了四篇配套的专题文章: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冯骥才的《花脸》、金波的《兔儿爷》、林战青的《在蒙古包里做客》。

这几篇课文用以辅助教材,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开拓视野,通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说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让学生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说教学内容】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

同步阅读教材:《北京的春节》《花脸》《兔儿爷》《在蒙古包里做客》。

【说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说教学方法】分组教学,竞赛式学习。

组织竞赛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不甘服输,我在教学中结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环节等,这些都能充分满足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激起他们比、追、赶、超的欲望,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说教具准备】PPT课件,词语卡片,立体图片。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一共分为五大环节,即:谈话导入——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力求简单明了。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一、案例背景
在六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展开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的教学。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文章,深入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首先,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我们通过讲解文章中的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最后,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学习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民俗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强调学生要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总结归纳中得到提高。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评价能力。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反思与评价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导入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引读: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妈说:“要到夜里!”(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

(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单元导读与预习检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要求和学习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2.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效。

【教学重难点】了解单元学习要求和预习的成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单元导读,填空:我国是一个__________的国家,不同的_______,不同的_______,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

不一样的_______,不一样的_______,不一样的_______,不一样的_______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我们了解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作者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开展__________,了解自己身边的____________。

二、积累运用检测(一)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正.月(zhēnɡ)通宵.(xiāo)奇葩.(pā)迎风引吭.(kēnɡ)B.空.地(kònɡ)不禁.(jīn)摇曳.(yè)哄.堂大笑(hōnɡ)C.模.样(mú)茅.草(máo)偏僻.(bì)截.然不同(zài)(二)看拼音,写词语。

1.春天到了,mài zi 返青了,suàn miáo 绿得像fěi cuì一样。

2.三月chūxún ,我和爸爸去参观傣家竹楼,热情的村民们zài ɡēzài wǔ地欢迎我们。

(三)用“_____”画出每组中不同类的一个词语。

1.风筝口琴年糕空竹陀螺2.汉族维吾尔族傣族民族回族3.重阳节端午节春节儿童节元宵节(四)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世界的空地的彩云的凤尾竹的嗓子的沙漠(五)下面的句子中,哪两句相连,对“雪”的描写更为恰当?选一选。

A.黄昏的雪,_______________B.雪花形态万千,_______________①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

②晶莹透亮,好像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六)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北京的春节》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2.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3.“熬腊八粥”“熬白菜”“煎熬”中三个“熬”字读音相同。

()4.“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这句话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了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爱花、爱美的天性。

(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北京的春节》与《除夕》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完成形近字组词练习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二、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三、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2、交流: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除夕。

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的热闹?(3)正月初一。

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4)元宵。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五、课文的略写部分是哪些部分?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六、“阅读链接”除夕情怀冯骥才①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

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②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

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已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

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

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一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

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

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③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④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

”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

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国土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

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萄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⑥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

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

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

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锗。

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一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

踏破铁鞋终於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

”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

”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

⑦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

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

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

⑧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那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

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

⑨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

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

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

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

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

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

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

⑩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

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

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

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1.请给本文两件事分别命名一个小标题,要求准确、新颖。

(不超过四个字)(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意,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在表达上起到()效果。

A.过渡作用,承上启下B.渲染气氛,烘托心情C.交待起因,突出年味3.第⑥自然段中的“怔”和“梦幻般”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⑨自然段作者叙写第二件事的目的是()。

A.突出车站上人多;B.突出车站的混乱C.更深刻、更有力地表现人们过年的情怀。

5.站台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形象。

(多选)。

A.恪尽职守B.善解人意C.前后矛盾D.互相谅解【板书设计】6 北京的春节过腊八节(熬粥、泡蒜)准备过年(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过小年(过春节的彩排)过除夕(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过春节(男人拜年女人接待客人、逛庙会)过元宵节(挂灯笼、燃放花炮、吃元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藏戏》与《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