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考点突破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课

考点二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准确识记,合理推断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 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内容索引
Ⅰ 注重积累,准确识记 Ⅱ 了解试题特点,讲究解答方法
2.分类积累,准确识记 古代文化知识面广量大,积累起来十分困难,这时特别需要分类归纳整 理,如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 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 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归类固然重要,但识记尤其要准确,不可似是而非。如2016年全国卷考 到了吏部、礼部的职责范围,这就需要明确“六部”的职责范围,否则, 难以选对。尤其是文化知识中的人、时、地、职等要素要了然于胸。
参考译文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 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 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 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 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 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解析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
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
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把 ①连词,来 ②介词,因为 ③连词,因为 ④介
⑤介词,因为
(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 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
)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
A项,连词,那么/连词,可是、却。B项,均为结构助词,放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语气词,可不译。 D项,均为副词,只。 答案 A
【教材联想· 举一反三】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位卑则 足羞, 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 .
(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社会上
的史事。”又到了一间房子, 藏书更多了。(张茂先)又问:“(这
是些 ) 什么书? ” 老人说: “ 是许多国家的记事。 ” 最后到了 一间密室,门上的锁很牢固,有两条黑狗守着,密室上边有篆 书写的名字叫 “ 琅 嬛 福地 ” 。张茂先问老人: “ 这是什么地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做了建安从事,到一个山洞游玩。 他沿着一条溪水进去,看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卧在一块石头上, 张茂先坐下来和他谈话。看他所枕着的书籍,(书上)都是类似
蝌蚪的文字,不能辨认,张茂先对此感到很惊异。老人问张
茂先说: “ 你读了多少书? ” 张茂先说: “ 我没有读的书是 二十年之内的,如果是二十年之外的,那么我已经读完了。” 老人微笑着,扶着张茂先的胳膊走到石壁的下边,忽然一道 门开了,进去,路非常宽,到了一个精致房舍,藏书有万卷。
2018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定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定点突破1 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古人称谓或姓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
B.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生前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D.古人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解析:C “谥号”只能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2.下列关于古人称谓或姓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用其籍贯称呼本人。
B.“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C.“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比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D.所谓“谥者,行之迹”。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年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解析:D 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是庙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
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改变年号,称作改元。
3.下列关于古代爵位或官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读懂文言课件

1.圈点勾画:圈点出显示传主任职时间、地点及所做事情的词语,标明显示传主性
格作风的词语。
答案
(1)传主事迹方面:①元和中,任太常博士,为回纥和亲副使,坚立不动。 ②文宗即位,奏“含容”王廷凑,“专讨”李同捷。 ③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与士卒同劳共苦,上表请借耕牛。 ④大和六年,为刑部尚书、郓曹濮观察等使,表奏上供税。 (2)性格作风方面:励志力学,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共苦,竭力恢复民生,颇有政 声。
一、文体特点和阅读任务
(一)文体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 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 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 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 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 性。
第一章
专题一 读懂文言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
[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 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 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 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了。这就是整体阅读之 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二)阅读任务 1.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 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 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文言文阅读断句已经在多个省市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多年,全国课标卷从2014年开始考查;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断句是在充分阅读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断句的基本步骤是:第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1 文言实词 (时间:60分钟 分值:87分)
题组一 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 C.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 D.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解析 C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22 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解析 D项,①负:辜负,对不起。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 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答案 D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14分) (1)伐罪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大不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洒扫庭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聚讼.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患.无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严惩不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克.日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33 (8)无所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信.手拈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童.山秃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登峰造.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尸.位素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慰问 (2)舍弃 (3)台阶 (4)争论 (5)担忧 (6)宽恕,饶恕 (7)约定或限定 (8)到,去,归向 (9)随意 (10)秃的,没有草木的 (11)到达 (12)查考,考核 (13)迫近 (14)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曲.中规 B.素善.留侯张良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解析 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项,与……友善。C项,远离。D项,整饰。 答案 A 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冀得一归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须.其力疲,乃可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穷振.乏,家无余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两家常折券弃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拜见。 (2)不周道,疏漏。 (3)等到。 (4)通“赈”,赈济。 (5)通“债”,债务。 题组二 语段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4分)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44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选出正确一项。 (1)至.公也( )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2)忍.所私以行大义( )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此处的“至”表程度,是“极、最”的意思。(2)“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 答案 (1)B (2)C 【参考译文】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命令官吏不杀他。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8.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3分)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55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 【参考译文】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B.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 C.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D.思物而物.之
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解析 C项,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 答案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 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 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