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5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大一轮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5高考命题点五情感意蕴与标题类题__“三层面”中挖意..

高考语文大一轮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5高考命题点五情感意蕴与标题类题__“三层面”中挖意..

命题角度
具体阐释
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
人物形象 道德品质、精神特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 细节局部
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 环境氛围
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命题角度
[参考答案]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 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 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 “星河梦”。
“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意蕴式探究题 “意蕴式探究题”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 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从不同角度发掘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做多侧面的探究。具体来说, 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 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 (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 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对文本做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 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具体阐释
通过散文中的语言描写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
语言表达 赏析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
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
主题情感 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时代背景 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
怎样确定是情感意蕴类题型 (2018·高考浙江卷)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 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从一只水缸……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 息“水缸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等。作答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 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文章的主旨等 方面思考,“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表达,设置了悬念,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的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高考语文复习 第1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第4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高考语文复习 第1板块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第4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 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 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 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 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 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 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 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 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 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 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 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少数作品的特例。一 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 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 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一、快速梳理论证结构 1.抓住文体特征。 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 灵魂,起统率作用。要厘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 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 进、对照)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 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 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 表明承接递进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 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考情特点备考方向1.近年高考全国卷一改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2021两套全国卷是小说、散文各一篇。

2020年全国卷Ⅲ考查了散文《记忆里的光》,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散文《建水记》。

考查文体的变化体现新课标重视多方面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新高考全面综合考查学科素养的命题理念。

2.文本选材突出人性美与时代性主题。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突显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结合;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则突显人性之美;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节选)》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题;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是映射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家园丧失的主题。

选材的主题,契合时代精神,体现新课标和新高考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

3.设题既注重常规性又兼顾灵活性。

2021全国乙卷的小说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情节的设计意图,一道考查人物心理,都是常规题型,难度也适中。

2021全国甲卷的散文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信息的筛选,一道考查中心句的作用,都是常规题型,但“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的说法简明而生动,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不拘常规,因文设题,个性化命题。

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根据文本特点考查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

1.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以小说、散文为主,兼顾戏剧、诗歌。

这既是为了应对国家命题中心“反套路”的命题理念,也是为了培养考生真正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2.因文学类文本考查点侧重文体特征,故本专题分小说、散文来备考。

3.读懂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应以读懂文本为切入点,以必备文体知识为突破口,以教材为关联点,以高考真题为能力训练点来进行层进式备考。

如何读懂小说一、掌握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貌。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 2018年高考江苏卷:小哥儿俩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 2018年高考江苏卷:小哥儿俩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精讲精炼:小哥儿俩导语凌叔华是“五四”以后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文坛三才女”。

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收在短篇小说集《小哥儿俩》一书中。

此书近年出过多种版本,是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被誉为“现代儿童文学史上一个被遗忘的高峰”。

书里都是从小孩子的角度写的故事,关注的也是旧时小孩子的生活和趣事,很值得推荐给今天的小读者们。

本篇《小哥儿俩》是书中的一则短篇。

从人物塑造上,小说着力刻画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大乖和二乖;从情节安排上,小说围绕“小哥俩”展开故事情节;从主题上看,以儿童作为写作的素材,表达了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小哥儿俩作者凌叔华>>>以人物为标题,文字简洁,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开篇从环境角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清明节,孩子们放假了;第二句用比拟的手法写自然环境:“表同情”“爬”等词语赋予太阳人的情感,把阳光写活了。

这舒适和暖的自然环境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从情节上看,学校放假的情况和“小棉袍”的特写镜头,都与小哥儿俩密切相关,为下文小哥儿俩的出场做了铺垫。

从人物上看,和谐温馨的环境与小哥儿俩善良率真的性格相互映衬。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情节的开端:小哥儿俩欢喜七叔叔带来的八哥。

小哥儿俩的出场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从神态、动作两个方面刻画了小哥儿俩率真活泼的形象。

赏析小说的情节作用(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赏析小说的情节作用(课件)-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 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 老汉的肩膀: “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 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的结尾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
章主旨。
令人感伤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
的结尾 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
令人欢喜 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
(2)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代入 感强,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 客观描述。
(3)叙述视角是作者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 及确定的叙述主体。注意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有密切关 联,但并不相等。视角的选择与作者的构思有密切关系, 有时作者可能选择多个视角来观察对象,从不同的角度 叙述事件进程。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出场的人物 众多,要写好这个大场面是很困难的,容易顾此失彼。曹 雪芹在此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把这个大场面写得 很成功: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 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是通过王熙 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的。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4 散文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1 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17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4 散文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1 分析行文脉络和文章结构17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 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 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 团艳艳的红云……
2.圈——圈点勾画,抓住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圈画重点词句。 (1)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 (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内容以及文章的 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 (3)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 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的作用。明确了这些语句,整体思路 和结构也就变得清晰了。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 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 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 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 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 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⑮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 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 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 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 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 交响……
3.标——标示段意,显露脉络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每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落 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 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通——通读全段,概括大意 无明显总领或总结性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 关键词语,分析并概括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 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精编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精编版】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本题共1小题,9分)1.(9.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看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5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明常识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熟技巧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

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把握基本含意,吃透深层意义,联系内容和主旨,指出语句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的作用。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3考法3“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第一步:抓关键词语。

此句的关键词语是“栏杆”“抬起来”“通过的”。

第二步:联系小说主旨。

这篇小说写吴秋明关爱孤儿,充满善心;她在付出爱的时候,也收获了马骁驭对她的爱。

第三步:分析深层含意。

句中的“栏杆”喻指心中的障碍(藩篱);“抬起了栏杆”指消除了自己心灵上的障碍(冲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意思是马骁驭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答案】马骁驭消除了自己心灵上的障碍(或:冲破了自己内心的藩篱)(1分),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或:产生了对吴秋明的爱恋之情) 。

(1分)考法2__品味语言艺术☞明常识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

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

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定考向☞熟技巧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答题需要思考“2角度”1.用语特点角度(2016·全国乙卷)阅读《锄》(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强调作者想表达的某种内容。

本文中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多次重复强调了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步:分析百亩园的象征意义。

文中的百亩园已经不仅仅指一块土地,而是农耕生活的一种象征。

第三步:联系下文,分析作用。

强调百亩园的重要性,就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

第四步:分条陈述,形成答案。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每点2分)边练边悟__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抻面阿城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1.(理解句子含意题)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要明确“运动”“反省”指什么,“揉掐捏拉”又指什么。

“运动”指“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反省”是那个时期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揉掐捏拉”既指揉面,还指对人身心的各种摧残。

这句话首先是铁良抻面的经验,然后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无奈、不满,并由此体现出作者对特殊年代的深刻反思。

【答案】(1)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2)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3)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76082026】捉鳖大王孙方友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

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

世间凡是称王者,必有绝技。

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

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

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

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

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找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

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

但无论冬夏春秋,皆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无疑。

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

一看便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

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

鳖称团鱼,又叫甲鱼,味鲜美,能壮阳延寿。

刘二家特备养鳖池,池内有浅沙,捉了便放进去,冬夏皆有鲜货。

刘二不但卖鲜团鱼,也出售团鱼汤。

刘氏团鱼汤,肉色鲜活,味美别致,堪称陈州一绝。

刘氏团鱼汤不在街上出门面,更不挂招牌,只在家中做。

若有人前来定汤,他便到鳖池内捉出一只,用草戏出鳖头,一刀剁了,放入热水中,褪去鳖衣,掀开鳖甲,取出五脏,只留苦胆。

刀解数块后,把胆汁搦进肉里,然后爆炒。

等五味“吃”进肉里,方添水烧汤,顿时满屋异香。

据传鳖之最贵处便是这股异香和鳖裙,因而刘家人皆长寿。

大凡来陈州的官员或贵客,除去品尝蒲根儿外,更不忘喝一顿刘氏团鱼汤。

每每酒过三巡,刘二便按时送来了鲜汤。

客人盛情不过,敬酒三杯。

刘二也不客气,一气喝干,双手抱拳晃一周说:“见笑!”然后便端起托盘出门,并不急走,直等满棚赞誉声起,方心满意足回家忙活。

刘氏生意极红火。

这一年,陈州沦陷。

一日本大佐听说刘二汤绝,便派人命令其日送一汤。

刘二应下,做了,端汤直送宪兵队。

那大佐正在院里纵使狼狗撕一个女人的衣服。

那女人惧怕地惊叫着。

大佐哈哈大笑,双目放出淫光……刘二面色苍白,双腿禁不住地打颤,鳖汤溢了一托盘。

日本大佐见刘二送汤来了,便止了狼狗,放刘二进了他的卧室。

刘二余悸未消地放了汤,正欲回走,突然被大佐喝住。

那大佐的鹰眸时而盯汤,时而盯着刘二那苍白的脸,突然冷笑一声,命人从食堂内端出两只碗,把鳖汤一分为二,指着其中的一碗命令刘二道:“你的,先喝!”刘二擦了一把被吓出的汗水,端汤先喝了。

好一时,大佐方喝,喝毕,伸出拇指对刘二说:“汤的大大的好!你的良民大大的!”刘二如万针刺心。

即日起,刘二每天皆来送汤,照例是一分为二,他先喝,大佐后喝。

大佐喝过鳖汤,精力旺盛,杀人作乐,强奸妇女,无恶不作。

街人大骂刘二,说他用鳖汤养肥了一只狼。

这只狼杀人成性,南京大屠杀时曾砍卷三把柳叶刀的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