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ppt (8)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ppt (8)

⑮“这就好。”我说。 ⑯“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 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 撞上了。” ⑰“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⑱“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 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 不起那玻璃呀!” ⑲“他们到处找你哩。”
常见 设问
思维 定向
①×××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形象)。 ②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形象。 ③小说中的××有何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入手。 ②从塑造人物方法入手:正面、侧面描写。 ③从分析情节入手:抓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细节。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环境能烘托人物思想性格。 ⑤从人物关系、人物评价入手:复杂的人物关系能表现 人物性格,人物的评价能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⑥从小说主题入手:主题是分析人物的最重要的依据。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 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 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 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 焖羊肉, 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 用脸盆端出来, 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 也卖小勺炒菜: 大葱炮羊肉、 干炸丸子, 它似蜜……主食有米饭、 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 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 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答: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请简要分析”“性格特点”可知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特点。 (2)定区间
36 段。 ①所在的答题区域:②~○
②关键词句:老头三次鞠躬,从怀里掏出一卷钱执意要赔偿的 动作描写;“我请你去喝烧酒!”“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 璃呀!”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 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的语言描写;“一下子人蔫了许多, 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的神态描写,等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第一节 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第一节 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课件

(4)从特定的时代环境、活动场景以及景物(包括物象)认识人物。形 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如《祝福》中 的社会环境描写即能表现祥林嫂的典型意义。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 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 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 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 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 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 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 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高考新课标考纲对赏析形象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因 此小说鉴赏的着眼点要放在人物形象上,要看作品塑造了怎样 的人物形象,用什么方法塑造的,人物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 着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
典例感悟
答案: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 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 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 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

鉴赏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

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

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

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

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

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

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嗪”,迅疾,慌乱。

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

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

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

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

”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

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

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

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

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与散文知识点细分讲解专题01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说)(含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与散文知识点细分讲解专题01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说)(含解析)

专题01 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说)【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常见考查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思路导航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复习(通用版)语文课件PPT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复习(通用版)语文课件PPT

二、小说的主题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 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 说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 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4)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阅读提示
①交代了具体 的见面地点。 ②“注意玻璃” 这四个字值得 注意。“玻璃” 照应题目,贯穿 始终。 ③动作描写,体 现了人物怎样 的性格?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 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 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 说:“我不走德巴街。”④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 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⑤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 (1)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 等的描写。 ②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 等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描写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 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 作品主题。 ②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 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揭 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语文】【高三】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2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语文】【高三】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考点12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12 文学类文本阅读1.[2018全国卷Ⅰ]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

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自坡镇的钟声。

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

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摆放在那里的。

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

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

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

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

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2形象的3种考法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第2节考点2形象的3种考法

考点2 形象的3种考法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因此本考点将以高考对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类型为突破口,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

考法1__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明常识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定考向熟技巧一、掌握塑造人物的各类手法,形成知识网络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关于修辞手法的讲解同散文一样,这里重点讲解人物描写手法: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特别提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学案7有答案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学案7有答案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生命曹德权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

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

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

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

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

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

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嗪”,迅疾,慌乱。

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

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

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

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

”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

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

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

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

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

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

”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

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

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

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

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

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

”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

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

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

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

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

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

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

”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

”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

B.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C.“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D.“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老师的内心世界。

解析:B项,“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C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D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答案:A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5分)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

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

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答案:(示例一)大斌子。

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

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

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

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

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

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

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非常罪[美国]海因茨·利普曼两个月前我来到纽约,和另外两位也是来自德国的朋友合租了一间阴暗破旧的房间,房东是一个身材肥胖、脾气暴躁的爱尔兰人莫菲。

我们当时既没有钱又没有固定职业,全靠做点临时工维持生活。

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带着5个小孩,吉米是最小的一个。

我们住的房子位于南曼哈顿一个落后、贫穷又拥挤的社区,社区里有许多像这样的大型租赁住宅。

我们在莫菲那里住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候,吉米突然一病不起,病情看来不甚乐观。

来美前,我的房友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儿科医生,但他表示不能替吉米治病,因为他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

莫菲请来的医生是个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意大利人,他一共来了两次:一次是上午10点,一次是下午。

午夜一过,吉米的体温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

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

一会儿后,莫菲却独自回来了。

“他不愿意来。

”莫菲喃喃说道,无助而愤怒的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人。

邻居里臃肿的意大利妇人、白发苍髯的犹太人和波兰的传教士都站在门边,他们窃窃私语并忙着凑钱,最后却失望地摇头叹息。

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

我了解古特此刻的心情。

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

如果他站在法律这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将来;如果站到另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并失信于政府。

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无边的困境中。

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发烧和痛楚中瑟缩。

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

古特终于做出决定。

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未曾合眼,两眼深陷,面容变得枯槁憔悴。

吉米总算过了危险期,捡回一条性命。

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开始。

正好在吉米可以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据说是那个意大利老医生告的密。

这在邻居街坊中引起了骚动,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苍老面孔因愤怒而涨红。

隔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伙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我们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据我估计大概超过一百个人。

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坐在法院的高台上,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有罪还是没有罪?”法官问道。

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一百多个人齐声喊道:“没有罪!”“肃静!”法官呵斥道,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你说说看。

”莫菲开始叙述。

孩子生病,意大利医生的见死不救,自己无奈请求古特医生施救……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

“……所以我们就来到这里,”莫菲在结束时说,“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保释我们的医生。

如果你判他坐牢的话,我们已经凑足了钱,如果他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拯救一个小孩的生命——而被判罚金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68块美金了。

”法官面带微笑地站起来,举起木槌敲向桌面。

“古特先生,您违反了法律!”法官说,“原因是为了要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

因此我判您——无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场“大审”是1935年1月24日在纽约市立法院开庭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叙述了一位还没有拿到美国国家医生执照的德国人古特在美国不惜违背美国法律抢救莫菲的小儿子吉米的故事,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这让故事显得十分真实、可信。

B.小说第一段介绍“我”和另外两个德国人合租一间破旧房屋的内容,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二是侧面描写美国也有贫穷的地方,以此引出下文情节。

C.“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人”一句表现了这里的人们即便是在贫困状态下也没有忘掉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尽管贫穷,他们依然愿意为小吉米凑钱看病。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告诉读者上述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作者只是客观叙述了故事,特别是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也都说明这个故事曾经发生过,很多人还没有忘记。

E.古特是一位有同情心和爱心,并且医术精湛的人。

他为了抢救奄奄一息的吉米,宁愿牺牲自己美好的前途,用十天十夜的时间来治疗吉米的疾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