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王》的深度解读(对自我、人性与社会的深度反思)
第11课《老王》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者读者。
2.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入微
老王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其逼真的 形象,特别是第二部分描述老王上“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时的 情景时,对老王的外貌描写:“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 成一堆白骨”;动作描写:来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 里”“直着脚往里走”,走的时候是“滞笨地转过身子”“直 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一个 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从而产生 对老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
①老王给我们家送冰
忠厚老实 的善良人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 想到这点。
②老王送钱先生看病
替人着想、 担心的善良人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 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 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 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 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精段朗读 体悟情感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加横线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
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
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老王回报。作者一 家也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翳( yì )
琢磨( zhuó mo ) 愧怍( zuò )
2.写字:
dēnɡ( 蹬 )车
取dì( 缔 ) kū lóu( 骷)( 髅)
zuàn( 攥)着钱 zhì( 滞)笨
3.解词:
干校: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 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老王读后感600

老王读后感600老王读后感。
《老王读后感》是一本由老王所著的读后感集,内容涵盖了他对各种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后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老王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
在读后感的开篇,老王分享了他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对阅读的信仰。
他认为,阅读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进入到作者创造的世界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强调了阅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在书中,老王对多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他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他指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故事,更是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在《红楼梦》的读后感中,老王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指出其中蕴含的宿命论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认为,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同时,老王还对作品中的爱情和家族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矛盾。
在《西游记》的读后感中,老王则着重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他认为,作品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不仅仅是一部神话故事中的角色,更是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他指出,孙悟空作为一个具有人性缺陷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社会的批判。
同时,他还对作品中的佛教思想和民间传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指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在《水浒传》的读后感中,老王则对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作者的叙事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作品中的宋江、李逵等英雄形象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中的角色,更是作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TOC]1. 引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通过一系列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提出了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个体自身的反思。
本文将着重探讨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批判观点以及他所展现的个体自我反思。
2. 鲁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2.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发表的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一个精神变态者通过笔记形式记录他对庸俗愚昧社会现象的激烈批评。
该作品以讽刺和夸张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沉默不语、茫然无助的心理状态,并呼吁他们勇敢面对真实。
2.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讽刺和幽默为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典型国民性格阿Q。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伦理观念、劣根性和崇洋媚外的心态。
这个作品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虚伪与自我安慰的现象,并以此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环境与价值观进行思考。
2.3 "药"《药》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朴实而又讽刺的文字描写了一个被贪污腐败祸害的医院内部。
作品通过展现医生们对病人不负责任和滥用权力,暴露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权力滥用等问题。
该作品呼吁道德良知能够克服诱惑与利益,并批评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弊端。
2.4 "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篇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在酒馆里卖艺又受到陵辱和歧视的文人形象,来表达对封建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中国社会的不满。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歧视现象,并引起公众对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问题的反思。
3. 鲁迅作品中的自我反思3.1 "野草"《野草》是鲁迅一部重要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早期以及成熟期创作的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充满自省与深度反思,表达出鲁迅对个人命运、家族与国家命运的关怀和责任感。
《老王》人物形象分析

《老王》人物形象分析《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表现出底层劳动者在遭受不幸生活中的那份不变的善良淳朴天性。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形象两种。
本篇课文主要分析人物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他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他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重点把握:1。
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要注意他所解释的作品主题和现实意义。
2.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类。
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文中,在思想上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老王:1)命苦2)人善.1)命苦表现在文章中: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
B没有什么亲人,打了一辈子光棍。
C眼睛不好,一只眼睛是瞎的因此生意也不好.D住在荒僻小胡同的塌败小屋里。
以上可以看出老王生活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心善表现在文章中: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价格却相同。
(人老实)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狗(有良知,不贪心)C给三轮车撞护栏,为客人着想(体贴客人)D受了人家恩惠不忘偿还,行将就木还要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懂得感恩,善良有知恩图报的好人)本文的艺术性上本文主要体现在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1)肖像描写:A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呐喊》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鲁迅所著。
这部小说以鲁迅的犀利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闭,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与反思。
本文将以呐喊为切入点,探讨人性的困境、社会的冷漠与个体的反抗。
第一部分:人性的困境呐喊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在庸众的环境中生存,受到压迫和剥削。
例如小说中的药店老板贾秀全,他虽然身居小康之家,但却无法摆脱缠绕于心头的传统道德约束。
贾秀全在虚伪的道德观念下,最终选择了对虐待处于弱势地位的仆人逼迫致死的罪行。
这一角色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困境:在社会规范的束缚下,个体难以追求自由和正义。
第二部分:社会的冷漠呐喊中的社会环境充满着冷漠,人们对他人的苦难和求助漠不关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中的孙大午一家。
孙大午遭遇了车祸,血流不止,但却无人救助。
身边的人们面对他的苦痛只是严肃地围观,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这种社会的冷漠使得个体在互助和温情的荒野中迷失,进一步加重了人性的扭曲。
第三部分:个体的反抗面对社会的冷漠和压迫,一些个体开始勇敢地反抗并寻求解放。
例如小说中的曹先生,在被学生家长怀疑学术造假的时候,他毅然将自己的论文全部公之于众,并在公开场合大声呐喊,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虚伪。
曹先生的反抗象征着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他拒绝沉默,并以实际行动唤醒了更多的人。
结语:在《呐喊》中,鲁迅以深刻的思想质疑和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庸俗,对社会起到了一种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通过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与反思,我们意识到人性困境的存在以及个体反抗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呐喊,我们才能唤起人性的艰难探索与追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字数:515)。
《老王》读后感-《老王》读后感心得体会

《老王》读后感-《老王》读后感心得体会《老王》的文字甚为含蓄,有时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似在非在的含义,似有非有的情感,让人迷茫。
老王,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老王》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老王》读后感【1】老王,乍一听这称呼,只让人感觉又是一个没有文化之人,带着略微的鄙夷,甚至不屑于去翻看。
若不是因为它是课文,想必它就不会让我这般难忘了。
《老王》的文字甚为含蓄,有时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似在非在的含义,似有非有的情感,让人迷茫。
老王,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很难想象,一个眼瞎、贫困、有亲人却没有亲情又是单干户的人,如何在这世间生存?诸多的不幸,取其之一,便会让我崩溃,可是他呢?当我们面对不幸在怨天尤人之时,他又在干什么?没有崩溃,没有自我放逐,甚至没有一句抱怨。
我们用语言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他却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努力生存。
两相对比,我们的心灵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的不堪重负。
每次,总会不由自主幻想,如果在历史上没有发生或发生了一件事,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如此去想,每个人都是幸运的。
不幸者所谓的不幸与无法来到这个时间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有生命,才会有不幸与幸运之分。
生命给予了我们诸多,那么在感恩时,我们又怎能漏下如此重要的它。
在生命面前,感恩一切的一切都显得虚伪,那么,何时时间之人才能真实的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以及命运?《老王》读后感【2】老王,何许人也?一个底层的三轮车夫,一个身弱多病的老年人,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有些许卑微,些许愚昧。
但,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笑对人生。
老王,是世间的一颗微尘,一颗平凡的微尘。
纵观老王的一生,没有春风得意,没有惊人壮举,更没有豪情万丈,有的,只是随波逐流,只有命运留给他无尽的不公。
一人,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行走在繁华的首都,像只过街老鼠,努力躲闪尘世中人们刺痛他心灵的目光,为一天的温饱疲于奔波。
《老王》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老王》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王》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王》读后感1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
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老王》读后感2缓缓地合上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文章,望着远方阴暗的天空,我心中感慨万分。
老王,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物,一个不幸的人:自己没有亲人、只能住在破败的屋里。
家,没有。
自己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一辆破烂的三轮车上。
可惜,因为他一只眼瞎了,另一只也有病,连别人都不愿坐他的车,甚至诽谤他。
生活贫困潦倒。
即使这样,也不能影响他人性的光辉,生活没有让他屈服,他没有一辈子做生活的奴隶。
《骆驼祥子》的文学意义探析

《骆驼祥子》的文学意义探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于1936年。
该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揭示而著名,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困境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反映社会现实与阶级困境《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主人公骆驼祥子的艰辛生活和奋斗历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所处的阶级困境。
小说描绘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以及他们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主人公祥子代表了那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他的坚韧和努力使他成为社会的一股力量。
这种反映社会现实和阶级困境的描写,使得《骆驼祥子》成为了一部具有真实性和深度的社会小说。
对人性的深刻探讨《骆驼祥子》不仅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它还通过对主人公骆驼祥子内心世界的描写,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小说通过描绘祥子对生活的期许、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和追求。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丑恶,例如祥子在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以及他在受到诱惑时的软弱。
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刻画,小说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温情与残酷之间的冲突。
显示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骆驼祥子》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线性结构,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强调了内心思想的碰撞和主观意识的流动。
通过运用意识流的技巧和多视角的叙述手法,小说展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和情感。
同时,小说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扭曲和错位也增加了其艺术性和独特性。
对道德价值观的思考《骆驼祥子》对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主人公祥子在艰苦的生活中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但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各种困境和挫折。
小说通过祥子的遭遇和对生活态度的调整,展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抉择。
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与道德的内在冲突的描写,小说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与社会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自我、人性与社会的深度反思-----对《老王》中“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的多维解读江苏省黄桥中学尹继东多数老师讲杨绛的《老王》时,分析作品主题时往往是,“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
”[1]。
细细品读《老王》这篇文章,会发现在看似简单的文本背后却有丰富的内蕴,即作者对自我、人性与社会的深度等方面的反思和警示。
杨绛在《老王》文末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我以为从这句话中“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入手可以解读出其丰富的意蕴。
这里作者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然而联系杨绛一家在“文革”时遭遇,却发现她并不幸运。
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记录了杨绛一家在“文革”时期各种非人的遭遇,概括起来说有她和丈夫被打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她和丈夫被揪出来批斗、挂牌子、戴高帽子、示众、抄家、被剃成阴阳头、受人监督、被人拿着杨柳条的鞭子抽打、受人歧视、失去工作、打扫厕所等,还有工资从一百多元骤降至十几元的生活费、女婿自杀等,这些让她从生活的巅峰跌入谷底。
这是何等的不幸啊?一、“我”对自己“幸运”的反思作者如此“不幸”,为何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呢?(一)从横向比较看,“我”确实要比老王要幸运些老王在那个时代,属于“三无”人物:无组织、无家庭、无身体。
无组织,老王说自己“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残疾的老王被与他一样的阶级弟兄遗弃了,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离开了组织的保障,生存何其艰难,所以“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无家庭,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当我问起他住的地方是不是他的家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而不说“那就是我家”,这就值得思考,说明那儿只是老王的暂住点,不是他家,那儿没有家的温馨、幸福。
无身体,如“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他生存的意义在于“活命”,文中说“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这个词,是多么令人辛酸的词语。
而“我”虽然遭到了迫害,但“我”的处境还是比老王好多了。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我女儿有大瓶的鱼肝油,在那个时代应该算得上奢侈品了。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我家住三楼,有冰箱,还买冰,还有鱼肝油,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当时还是比较好的。
“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说明我们还是有“组织”的。
从横向比较看,“我”比老王应该幸运的多了,“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其实是相对那个不幸时代众多不幸像老王一样的人来说,我是一个相对“幸运”的人。
(二)从纵向比较看,“我”的不幸遭遇或许是暂时性的,而老王的不幸是终生的。
老王的“三无”:“无组织”、“无家庭”、“无身体”到死都没有改变。
到老了还受人歧视,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老光棍”多么伤人自尊的语言;“恶病”不是正常的病,如“花柳病”等,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嫌弃的字眼。
而我认为“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如果是从小因为营养不良而瞎掉一只眼,那是物质匮乏造成的终身不幸;如果是年轻时因为“不老实”,去寻求一种生理的、情感的或精神的慰藉,却因此得了“恶病”,这是终身的耻辱,是老王终身的精神包袱和心理负担,这种不幸“该是更深的不幸”。
而“我”的不幸,只是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
文革结束,“我”的不幸自然也就结束了,纵观“我”的一生人生与老王的一生,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不言而喻。
二、“我”对老王同情、善意的反思我对老王是同情与关心的,乘客因为他是“田螺眼”,“不愿坐他的车”,而“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帮他生存下去,这应是一种同情;“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这应该是一种关怀;还有老王送鸡蛋、香油到我家,“我”塞给他钱,在“我”当时看来至少是一种善意的表现。
“我”的种种做法让老王很难堪。
“老王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
而“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而“我一定要给钱”。
老王死前送鸡蛋给我家,说“我不是要钱”,而“我”硬把钱塞给了他。
老王时时想找一个报恩的机会,让他寻找到情感上的平等与尊严,而“我”却一次机会都没有给他。
因为“我”心中很清楚,“我”是可以帮助他的人,他是需要“我”帮助的人,“我”的心中时时凸显的是“我”对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老王的理解、尊重,许多年后“我”才发现“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我”的同情、善意中有一种侮辱的成份。
因此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这是作者基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思。
《论语》中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钱穆解释说“无骄”,“富有恃,故易骄”。
“富而好礼者也”,“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其心亦忘于己富矣。
故尤可贵也。
”[2]简单地说,就是忘记了自己的富贵而乐于行善,才是真正的善。
所以当“我”以一个“幸运者”的身份帮助老王时,“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化人的高贵身份,这让我愧疚、不安。
三、“我”对两人交往中情感不平等的反思在“我”与老王在交往中形成的关系并不对等,我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在“我”眼中,老王仅仅是“我”的一个“熟人”。
“我”“常坐老王的车”,但“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并没有深入地交流。
老王病了,我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也没有去探望他,更不知他什么时候死的。
“我”女儿送给他了一瓶“鱼肝油”,也是相熟的缘故。
这些都说明老王在“我”心中最多只是一个相处得较融洽的“熟人”。
在老王眼中,“我”是他的“亲友”、知己。
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时,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认为亲友间的帮忙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说明他知道“我”家的处境,替我着想。
“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也是出自亲人般的关心。
而老王在死前一天支撑着病体将“好香油”、“大鸡蛋”送到“我”家,他将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仅仅是熟人会这样做吗?总之,在“我”与老王之间交往中,我始终将老王定位于“熟人”的角色,在情感的天平上“熟人”的重量远远低于“亲人”的重量。
两人情感付出的不平等,让“我”这个所谓的幸运的人感到愧疚。
四、“我”对两个阶层间鸿沟的反思。
在“我”与老王所有的对话中,“我”的话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如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给“我”,“我”想给钱他,他赶忙制止“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连用两个“我知道”,不容老王分辨,紧接着又补上一句“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意思是你必须接受,省得我麻烦,不让老王解释或拒绝。
在“我”与老王的相互交往中,“我”的心理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老王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而“我一定要给钱”。
这两段话中的“当然”、“一定”,说明“我”在老王面前有一种天然的优势,我的经济条件比你好,我的身份比你高,我怎么能占你的便宜呢?我在老王面前居高临下地说话、行事,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我”的清高、狭隘、孤傲,造成了“我”与老王间的隔膜、疏离。
这其实是以“我”为代表的文化阶层的共同缺陷,这种现象到现在还明显地存在着。
“我”对老王的“愧怍”,实际上是对“我”所在的文化阶层的反思、警告与反叛。
五、“我”对人性善恶的反思身处最底层的老王,是弱势群体中的代表。
他送钱钟书到医院时,“我”一定要给钱他,“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什么要“悄悄地问”,说明这是一个极其敏感、极其危险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我们一家被批斗,许多人避之不及,更何谈关心?而老王却“悄悄地问”我,关心我们、怜悯我们,不怕自己被牵连,这是何等珍贵的感情,这是多么善良的人性。
当我遇到与老王同院的老李,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老李只三个字“早埋了”,感情相当冷漠。
老李与老王同院,又同是车夫,朝夕相处,可是老李对老王的死相当冷漠。
为什么?是那个特定的时代,让人见多了冷漠与无情,人性的恶被极度膨胀,人性的善被极度的压制。
同样身处底层的老王与老李,为什么一个善良、真诚,一个无情、冷漠,也许是他们内心善恶斗争的结果,也许是时代使然。
而“不幸”的老王在那个时代还能保持一颗真诚善良之心,更显灵魂的高贵。
在那个使人变恶的时代,面对“不幸者”高贵的灵魂,“一个幸运的人”怎能不心存愧疚呢?六、“我”对时代的反思这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但更是一个“恶”的时代。
老王因为“脑袋慢”,被已经组织起来的阶级弟兄拒绝在“组织”之外,为什么同是车夫,不幸的老王要被排除在“组织”之外。
老王已经很不幸了,还要被人嘲笑“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翻身做了主人的老王,在新社会却“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变成了“边缘者、孤独者、受伤害者,这难道不荒谬吗?”[3]这是一个不公和荒谬的时代。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在这个苦难的时代,“我”或许是一位“多吃多占”的人,但还有更多的“多吃多占”人,这些人占有了社会更多的资源,他们面对那些“不幸者”心有不安吗?后来作者将“多吃多占的人”改为了“幸运的人”,强调了这些人在这个特定时期成为了“幸运的人”,只是命运的偶然,但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幸运的人”应该为那些不幸者做点什么,否则会心有愧怍。
悲天悯人、反省自我,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精神。
如白居易在目睹农民们冒着酷暑割麦的情景,想到农民们交完赋税后的种种困顿和悲苦,写下了著名的《观刈麦》,以抒发深深的愧疚之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有愧,尽日不能忘”。
这种悲天悯人、反省自我的愧疚心理,是文人追求精神完善的结果。
所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作者道德的自我完善,是对善良人性的追寻,是对美好时代的企盼,是对“幸运的人”的警醒,是对后来人的警示。
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丰富文本意义的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
注释:1.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5版,第77页。
2.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8页3.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