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1]解析

合集下载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 2、领会黄山峰峦奇险而奇特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宠爱、赞颂之情。 3、生疏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见“教学目标”1、3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宏伟 南岳衡山 高、秀 西岳华山 险要 北岳恒山 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巡游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争辩,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 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四、赏析第一部分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争辩):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3、其次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宏伟、壮丽。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接受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 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接受比方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宠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颜色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 二部分(即时发言)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奇”,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明显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奇特颜色,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 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 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愿任凭地将胜境赐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状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其次课时: 一、赏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对比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好像与徐迟的《黄山记》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 手法 感情 蜀道 险 神话 高 夸张 畏途巉岩不行攀 想象 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 险 拟人 礼赞制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 比方 歌;揭示:人类要制服自然,才能真正地观赏自我 诗文、神话,与自然完善融合。 对比 夸张 三、拓展问题: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生疏 。但我 们 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相关链接:导学案 八班级导学案 语文版八班级导学案 《黄山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观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概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颜色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奇妙、热忱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会黄山峰峦奇险而奇特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宠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奇妙、热忱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悭吝qiānlìn(过分疼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糗qiǔ(干粮)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简单,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绚烂秀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刺眼,息:呼吸;瞬息:一刺眼一呼吸之间,比方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疼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出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格外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奇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到彩虹上面渐渐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有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高校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头发表作品,1957年担当《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适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制造支配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其次段: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

1、黄山记-粤教版必修3教案

1、黄山记-粤教版必修3教案

黄山记-粤教版必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作者、背景、主题等相关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2.发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意象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掌握文本的基本理解、细节理解以及深层理解;4.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黄山记》的主题和写作特点;2.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成的原因;3.文本中的情节走向及其表现方式;4.文本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意象的分析;2.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黄山记》的作者及其时代 2 学时《黄山记》的主题与写作 2 学时人物形象分析 3 学时情节分析 3 学时意象分析 2 学时综合评析 2 学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导读法: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导读本课的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2.课堂讲授法:教师为学生讲解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解方式;3.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进行理解与分析;4.讨论法:在教学中安排小组讨论时间,学生可以就文本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5.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流程1.第一课时(2学时)课堂内容:《黄山记》的作者及其时代–介绍《黄山记》的作者张爱玲及其创作时代;–探讨张爱玲与当时文化背景的联系;–理解《黄山记》的文化意义和时代背景。

2.第二课时(2学时)课堂内容:《黄山记》的主题与写作–了解《黄山记》的主题及其写作特点;–分析《黄山记》中的情感和文化价值;–理解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第三课时(3学时)课堂内容:人物形象分析–学习人物塑造的技巧;–分析《黄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成原因;–理解人物形象的不同层面含义。

4.第四课时(3学时)课堂内容:情节分析–了解情节走向的表现方式;–分析《黄山记》的情节表达和情感表达;–理解情节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5.第五课时(2学时)课堂内容:意象分析–了解小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及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意象的表现方式进行阐述的深层意义。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

《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

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黄山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黄山记》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黄山记》2. PowerPoint或黑板3.学生手册4.练习题集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10分钟)1.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黄山记》的内容和主题。

2.给学生展示几张黄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阅读技巧教学 (15分钟)1.给学生讲解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2.给学生列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阅读时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Step 3 阅读《黄山记》 (25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黄山记》的文本进行阅读。

2.学生积极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回答问题。

Step 4 分析主题和象征意义 (20分钟)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讨论他们阅读的文本段落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发现。

Step 5 写作练习 (25分钟)1.针对《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记》的思考和感悟。

Step 6 展示和讨论 (15分钟)1.学生们交换他们的写作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Step 7 总结反思 (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扩展活动:1.邀请文化专家或黄山旅游公司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班级组织一次黄山旅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黄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

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它是怎么来的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公开课《黄山记》教案

公开课《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介绍黄山)整体感知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黄山资料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

海拔1810米,为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

《黄山记》教案_模板

《黄山记》教案_模板

《黄山记》教案_模板《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3、欣赏课文描写的黄山奇景,并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四、教学计划: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构思技巧。

一、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课文(板书课题)二、研究性点拨(明确目标,回顾课文)检查早读预习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①黄山位于哪个省份?共多少峰?最高峰是什么?②“黄山”名字的由来?③古代有谁登上过黄山?④作者赞扬了哪些人?⑤黄山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二个字概括)三、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突破重点)1、鉴赏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黄山“奇、险”的特点:课文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为四部分拟小标题。

(1)第一部分①学生齐读;②快速找出体现黄山“奇、险”的句子;③概括本部分标题:黄山胜景天造就。

(2)分组讨论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拟出每部分标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指正并板书:第二部分:自古黄山几人登(险),回顾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败兴而归,表现了黄山的险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寻常事(夷)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经过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数黄山(奇)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理解课文独出心裁的构思:(1)按游记常见的写法,请你构思《黄山记》的写法;(2)按时间顺序,列出作者登天都峰的经过:(3)课文第一、二部分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后指正归纳,并板书: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突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险”字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黄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摺(折)皱:折缝。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载(沉载浮):又。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明确: 1、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3、填“奇”字。

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二)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明确: 1、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

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

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三)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三、布置作业:研读第四部分,完成课后练习二、四第三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特别把握第三部分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对照完成课后练习二(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

“奇”在何处?明确: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描写日出壮观时怎样抓住光影的千变万化进行生动描述的?与其他有关的日出景观描写相比有什么特点?(对照练习四)(1)《黄山记》中日出的描写突出光影的千变万化。

写霞光的“紫蓝青绿”;写第一道光芒的“红”“鲜’;写火球腾空时的“彩霞掩映”;写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写琉璃宝灯高悬时的“奇异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绘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语势激越奔放,气势磅礴。

(2)徐霞客写日出侧重着笔于云海,借云海来衬托日出的美景。

抓住光、色的变化,写日出的经过,简洁生动。

(3)海涅的描写既着笔于云海,又重主观感受,衬托日出美景三、课堂检测,复习回顾。

(如时间不够,留作课后练习)1.《黄山记》选自《》,是一篇构思谋篇的佳作。

全文分四部分,写出四部分的段意:一、。

二、。

三、。

四、。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

,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第二自然段从几方面说明黄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样再次突出黄山的“险”?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人类。

它封了山”作结,有什么作用?4.第二部分写数千年来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之巅,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5.阅读第三部分,按登山经过填充下表:温泉宾馆天都峰6.文章写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古人登山途径?这样写与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8.第四部分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以云海为主。

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

作者写云海的飘泊无定,变化多端,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以后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9.写黄山的松奇,突出描写在云海中______的特点。

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条件下写它的矫健多姿。

它的根______显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树冠,以______比拟在风中的姿态。

然后作者变换观察角度,从多方面去写。

从峰顶______,______;从山腰____,______;翩然起舞!这松该是多奇!10.作者关于雨后彩虹的描写真是妙极了,美极了,作者仿佛觉得可以从长虹之脚登级而上。

在这飘然欲仙之时写“宝光”“忽生”,给人以奇异之感。

摄身光究竟是什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吗?______。

参考答案:1.《徐迟散文选集》独出机杼一、从黄山胜景的布局赞叹大自然崇高卓越二、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三、记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四、1、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皖南山区火山喷发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险3.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物为处处悬崖绝壁增添黄山的神奇色彩4.极力烘托一个“险”字5.温泉宾馆人字瀑立马亭龙蟠坡半山寺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天都峰6.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途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7.“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8.飞升飘拂弥漫瞬息万变飘来拂去藏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

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浓云四集,八方茫茫9.溶入溶出大风呼啸盘入岩石坚贞华盖飞翔之翼翅俯视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如天女亭亭而玉立薄纱轻绸露出身段10.雨过天晴时,阳光经云雾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观。

第四课时一、点拨作业。

二、深入探究。

(一)质疑:1.作为游记文章,本文确实在构思上独出心裁,分析一下本文在写法上与一般游记有什么不同?2.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3.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是什么?4.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二)疑难讨论:1.明确:其一,开头落笔不凡。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

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

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

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