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报任安书_教学设计_范冬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简介司马迁,重点介绍李陵之祸(此为课前预习
任务),教师点评补充。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司马迁
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在守节而
死与忍辱苟活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4)师生共同探究司马迁的内心冲突。
①概括本段逻辑思路。
师生讨论,明确:
出身卑微,死不足道 死节不显,虽死不值
受宫刑的巨大耻辱,司马迁选择了忍辱求生;另一方面,他作
为封建 社 会 的 文 人,又极 为推 崇 为节义而 死 。这 样,在司马
迁的内心深处就出现了自身处境不能死和士当守节应该死的
尖 锐 矛盾。想 死 却又不能 死,求生 却又 生不如 死,一 个 伟 大
的灵魂在经受着内心的苦苦挣扎和痛苦煎熬。然而,正是因
31
使他超越了肉体生命的存在,在深邃的历史时空中,获得了永 恒的精神生命。
5.小结课文,理因果关系。 提问:司马迁在文中写自己的遭遇处境和人生追求,与回 复任安不能“推贤进士”的要求有什么关系?(即二、三段和第 一段的因果关系)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可有两种解释: 其一:“推贤进士”是任安获罪入狱后要求司马迁搭救自 己的委婉说法,司马迁在回信中必须让任安明白自己的处境遭 遇,明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追求,从而使任安认同自己的人生 选择,虽遭拒绝而无怨无恨。 其二:司马迁可能知道,任安作为死囚也许终生读不到此 信,此信也有可能成为公开信,而自己在信中所发泄的不满也 许会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还是写了这封信,意在借水行舟,既是 向世人宣告《史记》的完成,又是向当政者的一种抗争,更是向 世人表明不屈心志的公开告白。 (三)诵读体验,以声传情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正如清代桐城派刘大櫆 所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 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 发金石声。”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走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 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1.四个小组轮流进行组内接力读,悉心体会跌宕起伏、曲 折多变的情感。教师指导,各小组互相点评。 教 师适 时点拨,分析 作者的情感:本文借 给 任 安回信之 机,述心迹,表心志,可谓字字血泪,声声关情。其中有回复友 人来信的诚挚恳切,有遭受极辱无辜蒙羞的悲痛激愤,有面对 困境生死抉择的矛盾痛苦,有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坚韧顽强。 2.师生齐读前三段,进一步感悟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和不屈 精神。 (四)布置作业,“言”“文”并重 1.完成以下文言知识卡片,并参照此形式,积累本课的生 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4.品读第三段,明人生追求。 (1)教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同桌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3)教师提出重点文言知识,学生解答。 (4)解读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①梳理本段思路。 师生讨论,明确: 一般人对生死的态度——贪生恶死,即使为义理所激奋也 是情不得已。 司马迁对死亡的态度——不贪生怕死,勇者不必死节,深 明士节操守。 直陈忍辱苟活的原因——将自己的文章传于后世。 ②提问:你如何看待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你从中受 到哪些启发?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注 意引导,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言辞偏激。 提示: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是——无论是舍生取义,宁死 不屈,还是“弃小义,雪大耻”,关键要看对人类历史、对后世有 没有价值和意义。他肯定有价值的为节而死,推崇“士可杀不可 辱”的古训,但更激赏忍辱负重、择生践志的勇者行为。面对遭 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最终选择了隐忍苟活,把发愤著书、 名垂千古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追求。这种高远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 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 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 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仍是教学的重点。高二学生 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 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 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 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范冬梅
一、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现行多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的课文。这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 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 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 因,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和卓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 发意义和教育价值。《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
为内心有矛盾有冲突,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下来才愈显艰难和痛苦,也愈
见出司马迁 人格 的 伟大。那 么,是 什么让司马迁 从 这个 矛盾
29
中超 脱出来呢?是 他高 远 的 人 生价 值 取向 ——发 愤著 书,名 垂千古。
(5)学生自选词语或句子来品味欣赏,互相交流,体会司 马迁所承受的精神苦痛。
例如:“畜”“九牛亡一毛”“蝼蚁”,极言自己地位卑微。 又如“太上不辱先……最下腐刑极矣”,连用十个排比句,层 层深入,一气贯下,直至“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加一 “极”字,可谓把耻辱写到了极点,也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如,“猛虎在深山……曷足贵乎”一 句,以猛虎被困威风扫地为喻,写自己遭刑后受辱的凄惨情状, 一方面说明自己受辱而士节已失,死亦不保节,另一方面也写出 了自己所受的巨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苦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3.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
4.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5.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重点) 2.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 值观及其意义。(难点)
五、教学方法 四读法(听读 — 研 读 —品读 —诵读)、小组合 作法、讨论 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解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七、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发思考 1.导语设计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士人 的生死观,伯夷叔齐为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屈原为理想节操投 汨罗江而死,项羽兵败不渡乌江自刎而死,文天祥忠心报国誓 不降元慷慨赴死……这些伟大的人物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诠 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饱 读圣贤书的伟人,但是他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却没有选择死,而
自身处境不能死
人固一死,价值有别 ——生死观
辱有十等,吾遭极辱
士为免辱,定计于鲜
受辱失节,不足贵矣 士当守节应该死
王侯将相,受辱苟活
受辱之前,理应引决
教师归纳:司马迁从自身处境谈起,说明自己不择死而择
极辱的原因;然后直陈自己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接着通过列举不辱和受辱的
朵的色彩是怎样的? 生:斑斓的、艳丽的。 师:是啊,可是月光下的花林是怎样的呢?是娇艳无比的
吗?是鲜亮的吗? 生:不是,是朦胧的、梦幻的。 师:花上就像附着一层薄薄的“霰”,就是小雪珠,一下子
把无形的月光写得有形了,似乎我们一伸手(老师做伸手动作) 就能感觉到月光——
生:落在手上。 师:这个“霰”应该有怎样的触感呢? 生:凉的、轻的。 师:月光能这样清凉凉地落在我们的手上,多么美啊。请 看屏幕:
等级,说明自己受辱之深,又以“刑不上大夫”说明士当自勉以
不受辱;然后以猛虎为喻,写士人为守节,决计自杀,而自己则
已经受辱失节;接着列举王侯将相受辱苟活的例子,说明勇怯
强弱乃形势所迫;最后一层表达了受辱之前理应引决以保持操
守的观点。
②探究、理解司马迁的内心冲突。
师生讨论,明确:从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一方面,面对遭
7-8 yL wRn jiSn shF 2011.










访











28










是选择坚强地活下来,用不屈的灵魂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 《史记》。他,就是司马迁。
2.文题诠释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此为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补充 完善。 (2)师生共同归纳:报——迟来的回复;任安——濒死的 知己;书——灵魂的告白。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听读课文,清文字障碍。 (1)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见课后作业)。 文言知识的学习重在多积累、勤归纳,教师以通假字为 例,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参照卡 片,口头归纳生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等文言知识,然后作为课后作业,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2)听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播放 经典诵读录音)。 (3)参照文言知识卡片,解决生僻字和通假字,清除文字 障碍。 (4)学生大声诵读,初步感受抒情基调,进入课文情境。 2.研读第一段,知写信原由。 (1)齐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翻译,教师点评,引导学生 注意重点字词。 (2)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段引出任安来信内容,说明复信是为 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并就迟复表示歉意,引出下 文,自陈己志。作者的态度恭敬谦逊、诚挚恳切。 3.研读第二段,探内心冲突。 (1)学生轮流读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和句读。 (2)学生分组疏通第二段文意,教师点评,补充完善。 教师把文段分成四部分,四个学习小组各翻译一部分,组内 成员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翻译,并 把组内疑问提出。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学生参照文言 知识卡片,完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的归纳。
请就屈原和司马迁两人的生死选择进行思考,并谈谈你的 看法。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清华附中朝阳学校 徐 晶 点评: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何 郁
(伴着《春江花月夜》悠扬的音乐,老师走上讲台。) 师:此时,我们聆听的正是《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伴着 音乐,有请我们各位同学诵读这首《春江花月夜》! (全班齐声朗读整首诗。)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一首诗歌的第一部分,找出你 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给大家一点时间讨论一下。 (讨论约3分钟。) 生:我喜欢“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个“霰”用得特别好,注释是“小雪珠”。 师:这个雪珠有多小,什么色泽呢? 生:非常小,很细密,大概是白色的。 师:同学们注意到“月照花林”了吗?在日光的照耀下,花
7-8 yL wRn jiSn shF 2011.










访











30










编号 01 类别 文言文·通假字 出处 《报任安书》 汇总 诎,通“屈” 弯曲 其次诎体受辱
剔,通“剃” 剃头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枪,通“抢” 碰撞 见狱吏则头枪地 ……
2.张曼菱在《择生与择死》中指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 以践志。前者如屈原,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选择了高尚自由 的死,这种死,是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后者如司马迁,他在受 极刑之后,选择了痛苦屈辱的生,这种生,是为了成就千古《史 记》。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种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