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真理标准比较
现代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的哲学思想有什么不同?

现代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的哲学思想有什么不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哲学思想已经与传统哲学思想
不同,这两种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反映世界的方式
现代哲学思想在反映世界时,更加注重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的运用,
在准确理解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思维的跨越和层次上的丰富。
而传统
哲学思想则更倾向于通过直观感受和实证的方式来认知和反映世界。
二、人类的自我意识
现代哲学思想更加注重人类自我意识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对人的心理、社会和生理等方面提出更加深刻的分析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
自身的内在需求和优点。
而传统哲学思想则更多地围绕天人合一和人
性的探究展开。
三、思考方式和方法
现代哲学思想更注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在推进建
立科学哲学的同时更加重视系统性和实证性。
而传统哲学思想则更多
地挖掘神秘的文化和哲学经验,运用人类智慧来进行思考。
四、哲学的价值
现代哲学思想更注重哲学的价值实践和实效性,倡导着现实生活中应
用哲学思想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自身发展和
文化进步的需求。
而传统哲学思想则更多地强调哲学思想本身的纯粹性和深度,以此推动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长远发展。
在总结以上4点方面的差别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每种哲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这种差异并不代表现代哲学思想优于传统哲学思想,而是反映出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革和适应社会加速变化的需求。
现代西方哲学

二、现象学还原
1、本质还原:具体事实
现象学的悬置:epoche 2、先验还原:自在的客观世界
一般本质 先验自我
三、生活世界
1、生活世界的提出
2、欧洲科学的危机
第三节 海德格尔
Heidegger
著作 《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
1889-1976
一、现象学方法
Kierkegaard
1813-1855 主要著作: 《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等
一、存在
1、反抗黑格尔
2、孤独的个体:个体的存在高于类本质 3、个体的自由选择
二、生活辩证法
1、感性阶段—绝望
2、伦理阶段—犯罪感 3、宗教阶段—荒谬感
三、主观真理说
1、信仰主义
思考题
1、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
2、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3、海德格尔论此在的基本结构 4、海德格尔论语言 5、解释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存在主义
概况:
也译为生存论,萌芽于19世纪,先驱人物为
陀斯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等人,广泛流 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 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马塞尔等。 特点是关注人的个体生存意义和生存处境, 强调个体自由选择。
思考题
1、萨特的自由理论
2、萨特的历史人学 3、加缪的荒谬哲学 4、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超越论
第五章 弗洛伊德主义
第一节
Freud
弗洛伊德
1856-1939 著作 《梦的释义》《精神分析引论》《文明 及其不满》
一、无意识理论
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2、力比多、爱欲和死欲 3、性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对话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彼此之间的碰撞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学理论,以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各国。
而西方哲学则代表了现代人类思维的发展,包括康德、黑格尔、尼采等诸多哲学家的不同观点。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对话,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思想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强调阶级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之间的相关性,使其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哲学主要包括康德的实证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这些思想对证据和逻辑推理的重视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20世纪初期,俄国的列宁和德国的卢森堡等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实现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与此同时,在西方,一些哲学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和批判。
西方哲学家克罗齐等人提出了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观点。
然而,在20世纪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西方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重新评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并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学理论而非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这种重新评估表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正在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不仅表现在理论上的冲突与交流,也体现在实践层面的对抗与合作。
正如西方哲学家格兰清所说:“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对话,类似于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在西方国家的学术界逐渐获得认可,他们的观点和理论被纳入西方哲学的研究范畴。
与此同时,西方哲学家也开始思考和接纳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也日益展示出了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社会阶级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以为西方哲学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角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关于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的几点思考
干成俊;潘雪融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8)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哲学研究对象;二、哲学研究的根本原则;三、呈现真理的方式;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这几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干成俊;潘雪融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淮北,235000;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O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J], 贾梅
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胡珍映;何毅斌
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J], 米娜瓦尔·拜希尔
4.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几点思考 [J], 张复宪
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胡珍映;何毅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从19世纪中叶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也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一些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两个主要的流派,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些差异和特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在欧洲和美洲等西方国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理论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融合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观点。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的概念,强调批判社会现象和制度的能力;结构主义派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派则质疑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这种多元性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拥有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2. 强调社会制度与个体自由的平衡: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制度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相比于较为集中力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民主制度的保护和公民权利的承认,主张通过社会改革和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3. 关注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实践。
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活跃于学术界,也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争取社会变革和阶级平等。
这种积极参与政治的立场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二、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东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在亚洲和非洲等东方国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东方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理论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相融合。
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吸收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将其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2. 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东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注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西方哲学》第二章 实证主义

密尔指出,幸福构成功利主义的行 为对错标准,但幸福并不是行动者 自己的幸福,而是一切相关的人的 幸福。密尔反对对功利主义作利己 主义的解释。密尔认为,幸福是道 德生活的核心,是人类行为的最可 求的目的。
三、功利主义与自由
他认为指导我们的道德思维的不仅有 幸福,还有义务感——人类的良知。 在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前提下,自由 是人的根本权利。他反对极权国家。
密尔建立了经验科学的基本原则。
我们说明世界的方式:说明一个事实就是确定一个规律并把该事实置于
规律之下。各类事件都有可发现的规律。
2016
2017
密尔否认一个假说说明了事实就是真的,也不承2认018 先天概念。 几何和算术命题的必然性是思想的必然性而不是事 2019 物的本体论结构的必
然性。
快乐是按质而不是按量来分高下的。 快乐或幸福是不能计算的。
思考题
他将命题视为描述世 界的工具,由主词、 谓词及系词构成,表 达肯定或否定关系。 名词被区分为单名与 通名。
他强调语言旨在陈 述世界事实,逻辑 词构建命题结构, 非逻辑词则构成命 题内容。
他进一步指出,所 有必然性均为语言 层面,源于语言约 定。
二、知识与方法
所有的放大型推理都是归纳推理,这样的推理达不到必然的确实性。 所有的推理都是心理事实,我们的知识是相对于我们的意识的。
三、社会学 与新宗教
孔德的社会学有两个分支,一个叫做社会 静力学,一个叫做社会动力学,这是因为 社会存在有两种构成:一种是静力学构成, 如家庭、私有财产、语言、宗教等稳定的 社会成分。
孔德的实证政治学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富 裕的社会,他所追求的是道德秩序。 实证宗教要求每个人都“为别人而生活”。 在新宗教中,孔德用爱的原则来取代神学 和形而上学的教条。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丁岩目录摘要 (1)一、前沿................................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 (2)(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2)(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一)哲学不是真理 (7)(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7)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8)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概述中国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因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真理标准比较 【作 者】徐承英 【内容提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提出检验真理的经验标准、理性标准、实用标准等,这些真理标准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作了有价值的探讨,但对之没有作出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实践标准体现真理标准是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地回答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真理标准/(经验的标准/理性的标准/实用的标准/实践的标准)
用什么标准检验认识真伪的问题,一直在哲学界争论不休,各派哲学家都对它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现代西方哲学提出了检验真理的经验标准、理性标准、实用标准等,这些标准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检验真理标准作了有价值的探讨,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它们又各持一端,因而都没有科学地回答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反映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具有普遍可证实性的认识。它是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就要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能沟通主观与客观,又具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同时还能对真理既作出事实判断又作出价值评价,而兼具上述特点的东西,唯有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科学地回答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不同的真理标准代表了不同的真理观,代表了不同的世界观。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真理标准进行比较,对于我们批判地吸取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验的标准 在欧洲近代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提出经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思想被现代西方哲学继承和发展。罗素从逻辑原子主义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正确与否在于科学命题是否与经验世界的经验相符合。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实原则”。他指出: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才是有意义的,那些无法用经验鉴别其真伪的形而上学“废话”应排斥于科学的哲学之外。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被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当作哲学的根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一个命题在认识上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能否用经验证实的方法确定其真假,如果一个命题能够被经验证实,那么它就是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的命题。反之就是无意义的或假的命题。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一个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与是否真理的标准是同一个东西。 逻辑实证主义者把经验证实原则奉为根本原则,但是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本质和规律是不能被经验直接证实的,因而这一原则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按照这一原则的最初提法,只有被经验确实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这种“确实的证实”,首先在关于规律的普遍命题和关于过去的历史命题上遇到了麻烦。例如:“一切人都会死”这一命题,只有等到过去、现在、将来的人全部死了,才能得到“确实证实”,这显然是荒唐的。同时,“确实证实”也与现代物理学日益不协调。因为微观现象、微观客体充满概率性、统计性,不可能得到确实证实。 经验证实原则由于碰到种种困难而遭到来自该派内外的批判。于是,一些逻辑实证主义代表对之进行修补。卡尔纳普建议把命题的检验与它的验证区别开来,用“可检验性”,“可验证性”。(注:参见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70页。)这两个更为一般的概念来代替“可证实性”。艾耶尔从“可证实性”概念入手将这一概念区分为“强意义的可证实性”(一个命题真实性是可以在经验中得到确实的证实)和“弱意义的可证实性”(即经验可能使这个命题成为或然的)(注: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亨普尔则认为可证实性作为意义标准过于狭窄,应该用“意义的可转译性标准”(即一个词句只有当可以翻译成经验主义语言时,才具有认识上的意义)(注:亨普尔:《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1950年)引自艾耶尔编:《逻辑实证主义》纽约1959年版第116—117页。)取代“可证实性标准”。可见,经验证实原则从强意义的确实证实退却到弱意义的或然证实,从僵硬的证实退却到灵活的验证,从实际的可检验性退到原则的可验证性,这种以退却求生存的策略,表明了这一原则的脆弱性。 逻辑实证主义把经验证实作为意义标准和经验标准,以其具有较多的科学外貌取代了心理主义,其经验证实原则是以相对论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与某些物理实验的实证活动相似,验证活动与感性经验有一定联系。经验、观察是实验检验的一个环节、一个因素。经验证实原则看到了对真理的检验离不开感性经验,否则就谈不上对真理的检验。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经验证实原则所讲的是个人的感觉经验,个人的感觉经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感觉经验不仅有真实可靠的一面,也有错觉不真实可靠的一面,因而感觉经验不能提供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尺,不可能提供检验真理的统一标准。其次,真理性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而感觉经验是主观范围的东西,它不能证明它本身与客观对象是否一致。主观是否反映客观,这是主观感觉所不能证实的,因而仅用感觉经验作为标准不能验证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再次,真理性的认识固然起始于感觉经验,但却未停留于感觉经验,而是超越了感觉经验的普遍必然性认识,真理的检验是对超验的普遍必然性的检验,而个人的感觉经验总是个别的,偶然的,有限的,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用它去检验普遍必然性的理论,显然是不可靠的。可见,以感觉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可能解决检验真理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指出:“日常经验只能抓住事物诱人的外观,如果根据这种经验来判断问题,那么科学的真理就会总是显得不近情理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8页。) 二、理性的标准 在欧洲近代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与经验主义者相反,主张理性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自明性、连贯性和无矛盾性是判定真理性认识的准则。认为理性思维具有普遍必然性,只有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概念的逻辑推演,形成概念体系的知识,才是真理性的知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融贯真理论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理论的传统,坚持了检验真理的理性标准。 融贯真理论代表布拉德雷指出:对“宇宙精神”这个唯一“实在”认识的获得不能依靠感觉经验,只能依靠理性的推理。美国的布兰夏德则强调:真理是一个融贯的命题系统,系统中没有任何一个命题是任意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命题处于系统之外的,每一个命题都可以从其他命题推导出来,每一个命题也都可以推导出其他任何一个命题。这样的系统才是具有“系统必然性”的真理。在逻辑实证主义的队伍中,纽拉特、亨普尔主张融贯真理论。他们指出,我们只能根据命题之间是否一致来判断命题的真理性,命题只能与命题相比较,不能与命题之外的东西相比较。如果一个命题与系统中的其他命题相一致,它就是真的,否则是假的。他们认为,真理是命题的逻辑体系。一个命题为真为假,就是要看它和系统中的其它命题是否相一致,系统的无矛盾性就是命题的真理性的标准。检验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就是要检验它在系统中和其它命题是否一致;而要检验一个命题和其它命题是否一致,就是检验它是否可以逻辑地从其他命题推演出来。 融贯真理论着眼于命题之间的联系,着眼于对真理规定的内在尺度即体系的无矛盾性来谈论真理,把相容性,一致性看作是真理必不可少的条件,把真理看作一个系统,重视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确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这种真理观仅仅把相容性,一致性,无矛盾性作为真理的标准,又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首先,融贯论一再声称,只有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命题才是真理,真理乃是指某个系统中命题之间的相互一致性。这只是规定了真理为真的内在尺度,而没有规定真理为真的外在尺度: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因此,当我们面对多个融贯系统需要加以选择时,这种自我封闭而缺乏外部标准的融贯论不能帮助我们对相对最佳的系统作出合理的选择。其次,相容性、一致性、无矛盾性是真理为真的必要条件,是一切真理所具有的共性,而每一个真理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真理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而,检验它的标准也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融贯论对真理标准的规定仅有内在尺度,而无外在尺度,否认真理标准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看到检验标准的共性,而忽略了检验标准的个性。再次,相容性、一致性、无矛盾性仅仅是真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违背逻辑规则的命题肯定不是真理,但符合逻辑规则的命题未必一定是真理。如果单纯依靠相容性、一致性、无矛盾性来判明真理,那么,那些编造得天衣无缝的能自圆其说的神话、谎言、宗教理论和其他任意臆造的理论都有可能被当作真理。可见,这样的标准无法说明以融贯性为宗旨的真理如何与实在相符合。最后,这种融贯真理论不得不从唯理论方式向经验论方式转变。 三、实用的标准 与前面两种真理标准不同,实用主义提出了“有用即真理”,把“效果”、“效用”作为真理的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提出“信念即真理”。在他看来,某种观念只要对谁产生了实际效果,谁就会相信它,于是它就成了真理。由于皮尔士把真理看作能给人的行为带来满意效果的信念,因此,他的“信念即真理”的观点成为实用真理论的先驱。詹姆士大大发挥了皮尔士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有用即真理”的命题,把实用主义真理观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一个观念,„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注:詹姆士:《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4页。 )他还说:“事实上,真理大部分是靠一种信用制度而存在下去的。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只要没有什么东西反对它们,就可以让它们成立,正如象银行钞票一样,只要没有谁拒绝接受它们,它们就可以流通。”(注:詹姆士:《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6页。)在詹姆士看来, “兑现价值”是检验或证实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詹姆士对其理论作了许多论证,但因其观点较为极端而受到四方责难。杜威力图摆脱詹姆士“有用即真理”的困境,提出“真理即工具”的命题。他把真理看作是“应付环境的工具”,工具没有真假问题,只有有效与无效的问题,他说“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说的真理的尺度”(注: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5页。)。杜威旨在纠正詹姆士理论的不当,但由于他把观念的有用性作为真理的标准,因此,犯了詹姆士同样的错误。 实用主义的真理标准观在现代仍有较大影响。逻辑实用主义者蒯因接受了实用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的工具,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因而他把理论的实用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一个理论只要它在应付环境中有用,它就是真理,否则,就是假的。因而,“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理论只有有用与无用之分,没有真、假之别。蒯因正是用这种实用标准去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他看来,检验科学理论真伪的标准不是经验的证实,而是经验的实用性,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经验标准的不足,但用实用标准代替经验标准仍没有能对检验真理的标准作出科学回答。 实用真理观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但是,一批哲学家坚持这种观点并造成广泛影响,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应当看到,实用真理观之所以遭到指责不在于它肯定了真理的“效用”属性,而在于它把真理归结为“效用”。实用真理论重视理论的“功能”和“效用”,对于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真理、探讨真理的价值具有启发意义。把“功能”、“效用”作为真理的标准,注重真理对公众的“有效性”、“有用性”,强调真理性认识的价值在于其实践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实践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批判脱离实际经验检验的玄学思辨,对于克服因语义不清而导致的徒劳无益的争论,无疑具有一定可借鉴之处。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标准仍然不是科学的真理标准。首先,任何真理都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而对真理的检验就应当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事实检验是对真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