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用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用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用人》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继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苟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康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三: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

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

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者,必无使燕王说鲁人,无使近世慕贤于古,无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

史记商鞅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商鞅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12分)商君者,名鞅,其祖本姓姬。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秦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后五日,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后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后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节选自《史记·商鞅列传》,有删改)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为魏国宰相公叔座做事,做了中庶子。

B.公叔座告诉魏王,商鞅是奇才,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王没有听从。

C.公叔座将自己建议魏王如不用商鞅就杀了他的事告诉商鞅,商鞅立即离开魏国。

D.秦孝公一开始召见商鞅时,并不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却与他聊得十分投机。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公叔座召鞅谢曰谢:_____________ ②安能用君之言杀臣安:__________③善之而未用善:________________ ④公与语语:______________1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2分)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12、(2分)C13、(4分)①道歉②怎么③认为……是好的④谈论14、(2分)①正赶上公叔座生病,魏惠王亲自前往询问病情(得分点:会、亲)(2分)②你要快速离开(这里),(否则你)将要被抓了。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入学)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入学)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入学)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经典和文章学经典,《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在唐代已基本形成,然而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则相对较迟。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意谓《史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地位最高的作品。

《史记》这一文章学经典地位的形成始于明代,这和中国文章学理论的发展及明代学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

扬雄在《法言》中以“实录”概括《史记》的史笔,对《史记》的思想倾向则提出了“爱奇”的批评。

班固首次对《史记》做了综合性评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但其行文具有叙事清晰、语言质朴、评论客观的特点。

班固的评论得到了后世裴松之、范晔、刘勰等文史学家的一致认同。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除了继承班固的看法之外,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

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

”因《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是建立在“原道”“征圣”“宗经”立场之上的,所以司马迁的文学地位虽然降格于经部文献,但作者和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

《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家开始以《左传》《国语》《离骚》《史记》《汉书》等先秦及秦汉典籍并举,目的是建立可堪效法的古文传统。

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专门研究,评论也比较笼统,但在理论定位上将《史记》视为值得学习的文章学范本,这样的观念在《史记》接受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史记·商君列传》阅读题的参考答案

《史记·商君列传》阅读题的参考答案

《史记·商君列传》阅读题的参考答案《史记商君列传》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鲁仲连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鲁仲连,齐人也。

齐之辨士田巴,辨于徂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

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

连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徐劫言之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

愿得侍议于前,可乎?”田巴曰:“可。

”鲁仲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

何者?急不暇缓也。

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日暮耳。

先生将奈何?”田巴曰:“无奈何。

”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

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

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

”田巴曰:“谨受教。

”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也,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终身不复谈。

仲连先生见孟尝群于杏堂之门,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数,可得闻乎?”连曰:“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

”燕伐齐,取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

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军骑劫,复齐城,唯聊城不下。

燕将城守数月。

鲁仲连乃为书著之于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得书,泣三日,乃自杀。

秦师围赵邯郸,魏使将军新垣衍入邯郸,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辨说罢之。

秦军退,平原君欲封之,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寿,先生笑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人之缔结。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皆不受,遂策杖去,逃隐海上,莫知所终。

(节选自《史记》)译文:鲁仲连,是齐人。

齐国的能言善辩之士田巴,在徂丘辨论,在稷下学宫(当时的讲学机构,学者可以在此宣扬自己的观点)挑春秋五霸的毛病,诋毁五帝(黄帝、颛、帝誉、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一天就能让一千人心悦诚服。

(临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阅读训练

(临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阅读训练

(临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阅读训练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

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伯阳[润]立教,清净无为。

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刑名有术,说难极知。

悲被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注]伯阳:老子字聃,又字伯阳。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适周适:往,到……去B.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举:列举C.切事情,明是非切:决断D.说难极知知:通“智”,智慧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笑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B.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C.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

非为人口吃,..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说难》曰: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①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

”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

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非终为韩不为秦,今王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韩非列传》)【注】①亡:通“忘”,遗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B.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C.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D.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名: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世称之为刑名之学,简称为“刑名”。

文言文《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海淀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

文言文《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海淀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共12分)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①。

故岁在金,穰②;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夫粜,二十病农③,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④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积著⑤之理,务完物,无息币⑥。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⑦。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⑧,之陶为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赣⑨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⑩安归乎?归于富厚也。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取材于《史记货殖列传》)注释:①意思是,懂得战斗的人总是平时就做好准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

善于将时与用这二者相对照,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阅读答案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
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
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
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
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
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
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
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
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适周 适:前往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抛弃
C.言道家之用 用:使用
D.因家于齐焉 家:安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问礼于老子 子路宿于石门
B.居周久之 请损之,月攘一鸡
C.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以为文则吉
D.或曰儋即老子 或不免于洴澼絖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用来说明“老子,隐君子也”
的一组是( )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②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
言在耳
③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④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

⑤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⑥为胶西王昂太傅,
因家于齐焉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
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
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象
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的
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心虚
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
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
龙邪!(3分)
译文: 。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3
分)
译文: 。
(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
谋”,岂谓是邪?(4分)
译文: 。
试题答案:
9、[解析:C。用:作用。]
10、[解析:D。代词,有的人A介词,引出动词“礼”的对象,
可译为向;介词,引出地点,可译为在。B 助词,凑音节,无意;代
词,代指“攘”C介词,因为;动词,把。]
11。、解析:C。①明确指出老子的籍贯,②是老子对孔子提到
的人的看法,③④⑤均指出老子品行出众、自隐无名,⑥是老子后代
假的行为。]
12、[解析:A。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
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
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13、(1)[解析:本题考查两个“其”的用法,“吾不能知其
乘风云而上天”中的“其”为代词,代指龙;“其犹龙邪”中的“其”
表猜测的语气,大概: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始”意为“当初”、“合”意为
“合并”,“离”意为“分离”,“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
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绌”意为“贬低”、“相”意为
“彼此”、“是”代词意为“这种情况”: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
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
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
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
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
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
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
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
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
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
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
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
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
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
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
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
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
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
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
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
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
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
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
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
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
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
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
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