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世界的聚落》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ppt课件1

世界的聚落
1
2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重点) 3.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 动的关系。(难点)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
括城市和乡村。
5
聚落的形态 1.城市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 聚居地。
6
2.乡村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叫做集镇。
7
8
9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乡村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道路稀疏 稀疏
2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6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3
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会产生( C )
A.就业机会增加 B.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住房、交通紧张 D.受教育机会增加
2.某地的民居屋顶比较平,是因为(
A.气温较低 C.降水丰富 B.气温较高 D.降水贫乏
D )
24
3.直线连接旅游点和它们所属的类型 A.自然风光 B.文化古迹 C.革命纪念地 (1)南昌、遵义、延安、井冈山 (2)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北京故宫、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
1.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
技发展水平。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及历史和科学 研究。
20
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3.4世界的聚落 课件01 (湘教版七年级上)

A
C
B
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基 本没有聚落
在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此地区为聚落稀疏区
在极度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也 令人难以适应,因此也是聚落稀疏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高纬地区,极端严寒,因此没有聚落
尼泊尔
金字塔
复活岛
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
山村的泥巴小道
A
B
根据人口的 疏密的情况,说出A,B,C三地,哪一个 分布在亚洲?哪一个分布在欧洲?哪一个分布在非洲? 为什么?
C
在亚洲,因为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请你说出 A、B、C、中哪些地区聚落分 布较为集中,哪些地区聚落稀疏 或没有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 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包括规模、形态、分布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居住地+人类活动+集聚2. 聚落的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聚落的主要特征:规模、形态、分布、功能等。
4. 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构成要素。
2.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聚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概念,知道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住宅分布、农业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交通等。
4.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了解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概念,知道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人口密度、建筑高度、经济发展等。
3. 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等。
4. 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聚落,了解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精品课件

世界人口分布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图一
(1)水源与聚落 读图一,发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盆地边缘的 绿洲,广大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这主要是因为盆地边缘多高山 冰雪融水, 水源 充足;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1、将丽江古城 改建成新城
2、刻画**到此一游
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 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 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 等的变化; 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 遗产; 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 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 观。
(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 正确的是( C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
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
聚落景观 和建筑特 点有何变 化?
聚落规模范 围有何变化?
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地形与聚落 结合图二和图三,发现 人口稠密区即聚落集中 分布的地方,地形都比 较 平坦开阔 ;
图三
世界人口分布
图二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世界气候分布图
图三
世界人口分布
(3)气候与聚落 结合图三和图四,发现 聚落集中分布的区域大 多气候 温和 ;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教学课件】《世界的聚落》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 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 居地。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 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 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亚洲的村落—人口众多,房屋密 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自主学习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聚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某城新城的发展
今日新城 70年代的刘庄村 90年代的刘庄街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生产方式各有 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交通 特点 城市 乡村 便利 不发达
合作探究
你认为下面哪个村落最有可能先发展成 为城市聚落?为什么?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两河 流域 尼 罗 河 流 域
印 度 河 流 域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
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展示平台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旅 游 城 市 泰 安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 | 上册
第三章 · 世界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