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与侦探案例小组作业素材
最新侦探推理题(附答案)讲解

1.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上气温下降到了-5度。
刑警询问案件的嫌疑犯,当问到她有无昨夜11点左右不在作案现场的证据时,这个独身女人回答:“昨晚9点钟左右,我那台旧电视出了毛病,造成短路停了电。
因为我缺乏电的知识,无法自己修理,就吃了一片安眠药睡觉了。
今天早晨,就是刚才不到30分钟之前,我给电工打了电话,他告诉我只要把大门口的电闸合上就会有电了。
”可是,当刑警扫视完整个屋子,目光落到窗边的大玻璃鱼缸上时,他立马识破了女人的谎言。
刑警发现了什么?电闸没合上全部停电,昨晚那么冷,还没有电,鱼缸里的热带鱼会全部死亡,但没有,说明女人在说谎2.“上个星期天你在哪里?”警长询问一个嫌疑人。
“我在登山。
你看,这就是当时我在山顶上的照片。
登上山顶后,我很有成就感,就决定喝一罐啤酒,并把相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自拍下了开启啤酒的一瞬间。
回来后,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痛饮庆功酒’。
”那个嫌疑人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照片给警长看。
警长看了看照片说:“风景很不错,山腰上还有云雾,你登上的那座山一定很高吧?”“嗨,可高啦,有3500米呢。
”那人以为探长相信他不在场的证明,颇为得意地回答。
“可是,”警长突然脸色一变,声色俱厉地说,“你在撒谎,这张照片是假的!”这张照片究竟有何破绽?高海拔的山峰压强很低,嫌疑人不可能自拍出开啤酒的瞬间3.一天晚上,海滨城市F市遭遇了台风和暴雨的袭击。
次日早晨,有人在公园发现一具女尸,浑身湿淋淋地趴在地上,旁边是死者的棒球帽。
除此之外,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找不到目击证人。
经法医验尸,死者至少是在20个小时以前死亡的。
小苏警官推断,这里并不是凶杀现场,死者是被人杀害后从别处移到这里的。
请问,小苏警官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台风来了,棒球帽应该早就不在了4.一件凶杀案的嫌疑人正在山里野营,小苏侦探驱车前往调查。
在群山之间的一片绿茵上,小苏进入嫌疑人的帐篷。
在帐篷内的吊床边,有两个金属制品在绿草地上闪闪发光,是两颗步枪子弹壳,与杀害死者的子弹口径相同。
法律案件逻辑推理(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3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害人李某(男,25岁)与嫌疑人张某(男,28岁)因工作上的矛盾产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
经公安机关侦查,于同年4月将张某抓获归案。
二、案件事实1. 案发当天,李某与张某在工作场所发生争执。
争执过程中,张某情绪激动,持刀将李某刺伤。
2. 刺伤李某后,张某逃离现场。
李某被同事发现后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为重伤。
3. 公安机关通过调查走访、监控录像等手段,锁定了嫌疑人张某,并于同年4月将其抓获。
4. 张某对故意伤害李某的事实供认不讳。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逻辑推理分析1. 张某与李某在工作场所发生争执,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张某的行为导致李某重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属于重伤情形。
3. 张某在案发后逃离现场,但公安机关通过调查走访、监控录像等手段,成功锁定嫌疑人张某。
这表明张某具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故意。
4. 张某对故意伤害李某的事实供认不讳,证明其主观上有故意伤害李某的犯罪故意。
5. 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2)张某的行为致李某重伤,应依法从重处罚;(3)张某在案发后逃离现场,具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故意,应依法从重处罚。
五、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属于重伤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建议对张某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同时,鉴于张某在案发后逃离现场,具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故意,建议在量刑时考虑从重处罚。
侦探推理题(附答案)

1.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上气温下降到了-5度。
刑警询问案件的嫌疑犯,当问到她有无昨夜11点左右不在作案现场的证据时,这个独身女人回答:“昨晚9点钟左右,我那台旧电视出了毛病,造成短路停了电。
因为我缺乏电的知识,无法自己修理,就吃了一片安眠药睡觉了。
今天早晨,就是刚才不到30分钟之前,我给电工打了电话,他告诉我只要把大门口的电闸合上就会有电了。
”可是,当刑警扫视完整个屋子,目光落到窗边的大玻璃鱼缸上时,他立马识破了女人的谎言。
刑警发现了什么?电闸没合上全部停电,昨晚那么冷,还没有电,鱼缸里的热带鱼会全部死亡,但没有,说明女人在说谎2.“上个星期天你在哪里?”警长询问一个嫌疑人。
“我在登山。
你看,这就是当时我在山顶上的照片。
登上山顶后,我很有成就感,就决定喝一罐啤酒,并把相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自拍下了开启啤酒的一瞬间。
回来后,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痛饮庆功酒’。
”那个嫌疑人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照片给警长看。
警长看了看照片说:“风景很不错,山腰上还有云雾,你登上的那座山一定很高吧?”“嗨,可高啦,有3500米呢。
”那人以为探长相信他不在场的证明,颇为得意地回答。
“可是,”警长突然脸色一变,声色俱厉地说,“你在撒谎,这张照片是假的!”这张照片究竟有何破绽?高海拔的山峰压强很低,嫌疑人不可能自拍出开啤酒的瞬间3.一天晚上,海滨城市F市遭遇了台风和暴雨的袭击。
次日早晨,有人在公园发现一具女尸,浑身湿淋淋地趴在地上,旁边是死者的棒球帽。
除此之外,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找不到目击证人。
经法医验尸,死者至少是在20个小时以前死亡的。
小苏警官推断,这里并不是凶杀现场,死者是被人杀害后从别处移到这里的。
请问,小苏警官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台风来了,棒球帽应该早就不在了4.一件凶杀案的嫌疑人正在山里野营,小苏侦探驱车前往调查。
侦探推理智力测试题(3篇)

第1篇背景设定: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座古老的城堡被冰雪覆盖,内部却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谋杀案。
城堡的主人约翰·格雷森先生被发现死在自己的书房内,身边散落着一些书籍和一张地图。
根据调查,案发时间为午夜,但书房的门窗都紧闭,没有明显的外来入侵痕迹。
警方初步判断这是一起谋杀案,但案件疑点重重,需要一位杰出的侦探来解开谜团。
测试题目:第一章:书房之谜1. 约翰·格雷森先生的尸体位于书房中央,呈仰卧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头向后仰,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2. 约翰先生的眼睛紧闭,但瞳孔已经放大,表明他在临死前可能经历了极大的恐惧。
3. 房间的地板上散落着一些书籍,其中一本是关于古代神秘仪式的书籍,另一本是关于城堡历史的书籍。
4. 约翰先生的西装口袋里有一张地图,上面标注了城堡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房间和通道。
5. 书桌上有一杯半空的红酒,杯口处有明显的指纹,但并非约翰先生的手指纹。
第二章:书房的线索1. 约翰先生的尸体旁边有一根点燃的蜡烛,蜡烛已经燃尽,但并未完全烧尽。
2. 地毯上有一处明显的脚印,脚印周围有血迹,血迹已经凝固。
3. 书桌上的一本书被翻到了一页,那页内容是关于一个古老的诅咒。
4. 约翰先生的写字台上有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提到了一位名为艾米丽的女子。
5. 书房内的挂钟显示的时间是11:55,但钟表上的时间似乎被某种力量固定了。
第三章:城堡的秘密1. 城堡内有一位名叫哈里森的管家,他声称案发当晚一直在厨房忙碌,没有离开过。
2. 管家提供了一个证物——一串钥匙,其中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书房的锁。
3. 艾米丽是约翰先生的表妹,她最近才搬来城堡居住,声称是为了照顾生病的约翰先生。
4. 约翰先生生前有一位好友,名叫马克,他最近因为生意失败而负债累累。
5. 城堡内有一处地下密室,据说是为了存放珍贵物品而建造的。
第四章:真相大白1. 侦探在书房的墙壁上发现了一行字:“艾米丽,你的秘密将被揭露。
”2. 侦探在地下密室中发现了一幅画像,画像上的女子正是艾米丽。
哪些是具有侦探逻辑思维的题目

哪些是具有侦探逻辑思维的题目关于具有侦探逻辑思维的题目11.上个星期天你在哪里警长询问一个嫌疑人。
我在登山。
你看,这就是当时我在山顶上的照片。
登上山顶后,我很有成就感,就决定喝一罐啤酒,并把相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自拍下了开启啤酒的一瞬间。
回来后,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痛饮庆功酒。
那个嫌疑人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照片给警长看。
警长看照片说:风景很不错,山腰上还有云雾,你登上的那座山一定很高吧嗨,可高啦,有3500米呢。
那人以为探长相信他不在场的证明,颇为得意地回答。
可是,警长突然脸色一变,声色俱厉地说,你在撒谎,这张照片是假的!这张照片究竟有何破绽3.一天晚上,海滨城市F市遭遇了台风和暴雨的袭击。
次日早晨,有人在公园发现一具女尸,浑身湿淋淋地趴在地上,旁边是死者的棒球帽。
除此之外,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找不到目击证人。
经法医验尸,死者至少是在20个小时以前死亡的。
小苏警官推断,这里并不是凶杀现场,死者是被人杀害后从别处移到这里的。
请问,小苏警官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4.一件凶杀案的嫌疑人正在山里野营,小苏侦探驱车前往调查。
在群山之间的一片绿茵上,小苏进入嫌疑人的帐篷。
在帐篷内的吊床边,有两个金属制品在绿草地上闪闪发光,是两颗步枪子弹壳,与杀害死者的子弹口径相同。
嫌疑人却辩解说这是他在山上捡来的,他在这个帐篷里已经住了一个多月了,根本没去过市区。
小苏说:你需要重新编造谎言。
那么,小苏从哪里看出了破绽呢提示:草的生长离不开阳光5.小苏的别墅同莫利的寓所相距不远。
一天夜里,莫利跑来告诉小苏说:托里是我的客人,刚才我俩正在看电视,突然电灯全灭了。
我正要起身查看原因,有人闯进来对着托里开了两枪后逃走了。
小苏进入寓所,拉开电闸,发现屋子里的电视机也是关着的。
他大喊:够了,莫利涉嫌谋杀!请问:小苏为什么作出这一判断关于具有侦探逻辑思维的题目2【1】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
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
做完后想出去玩。
法律逻辑推理形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事实甲,男,30岁,无业。
乙,女,28岁,个体户。
甲与乙系邻居关系。
甲因赌博欠下巨额债务,为筹集赌资,遂产生盗窃乙财物的念头。
2019年4月,甲趁乙外出之机,潜入乙家中,盗走乙的现金5000元、金项链一条、手镯一只。
乙回家后,发现财物被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将甲抓获,甲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交代了其他几起盗窃案件。
乙对甲的交代表示认可,但甲要求乙出具谅解书,乙拒绝。
甲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出具谅解书。
二、法律逻辑推理1.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甲盗窃乙的财物,数额较大,且多次盗窃,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乙是否有义务出具谅解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可以由人民法院主持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谅解书是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一种证明,不是法定义务。
乙作为被害人,有权选择是否出具谅解书。
3. 甲是否有权要求乙出具谅解书?甲与乙之间不存在法定关系,甲无权要求乙出具谅解书。
甲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法院是否应当支持甲的诉讼请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下列事项有争议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因财产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人身关系发生的争议;(三)因知识产权发生的争议;(四)因法律规定的其他争议。
甲与乙之间不存在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知识产权等争议,因此法院不应当支持甲的诉讼请求。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依法惩处。
侦探推理题(附答案)讲解

1.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上气温下降到了-5度。
刑警询问案件的嫌疑犯,当问到她有无昨夜11点左右不在作案现场的证据时,这个独身女人回答:“昨晚9点钟左右,我那台旧电视出了毛病,造成短路停了电。
因为我缺乏电的知识,无法自己修理,就吃了一片安眠药睡觉了。
今天早晨,就是刚才不到30分钟之前,我给电工打了电话,他告诉我只要把大门口的电闸合上就会有电了。
”可是,当刑警扫视完整个屋子,目光落到窗边的大玻璃鱼缸上时,他立马识破了女人的谎言。
刑警发现了什么?电闸没合上全部停电,昨晚那么冷,还没有电,鱼缸里的热带鱼会全部死亡,但没有,说明女人在说谎2.“上个星期天你在哪里?”警长询问一个嫌疑人。
“我在登山。
你看,这就是当时我在山顶上的照片。
登上山顶后,我很有成就感,就决定喝一罐啤酒,并把相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自拍下了开启啤酒的一瞬间。
回来后,我把这张照片命名为‘痛饮庆功酒’。
”那个嫌疑人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照片给警长看。
警长看了看照片说:“风景很不错,山腰上还有云雾,你登上的那座山一定很高吧?”“嗨,可高啦,有3500米呢。
”那人以为探长相信他不在场的证明,颇为得意地回答。
“可是,”警长突然脸色一变,声色俱厉地说,“你在撒谎,这张照片是假的!”这张照片究竟有何破绽?高海拔的山峰压强很低,嫌疑人不可能自拍出开啤酒的瞬间3.一天晚上,海滨城市F市遭遇了台风和暴雨的袭击。
次日早晨,有人在公园发现一具女尸,浑身湿淋淋地趴在地上,旁边是死者的棒球帽。
除此之外,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找不到目击证人。
经法医验尸,死者至少是在20个小时以前死亡的。
小苏警官推断,这里并不是凶杀现场,死者是被人杀害后从别处移到这里的。
请问,小苏警官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台风来了,棒球帽应该早就不在了4.一件凶杀案的嫌疑人正在山里野营,小苏侦探驱车前往调查。
在群山之间的一片绿茵上,小苏进入嫌疑人的帐篷。
在帐篷内的吊床边,有两个金属制品在绿草地上闪闪发光,是两颗步枪子弹壳,与杀害死者的子弹口径相同。
列表推理法-我是大侦探(创新比赛一等奖)

请问罪犯是谁? 钱
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 兴趣小组,陶陶、笑笑和小明分别 参加了其中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 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陶 陶喜欢航模。你知道他们可能在哪 个兴趣小组?
A
B
C
D
E
F
第一次 1
1
1
0
0
0
第二次 0
1
0
1
1
0
第三次 1
0
0
0
1
1
A和谁同一个班?
A ×B ×C D ×E ×F
第一次到会的情况: 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第二次到会的情况: 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第三次到会的情况: A只可能和D同班。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 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 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到会的 有B、D、E,第三次到会的有A、E、F。 你能说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吗?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 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 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A
B
C
D
E
F
第一次 1
1
1
0
0
0
第二次 0
1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视频
从这案例里你能想到几个推理呢?
Page
2
案例一
1.联言推理 p:卖烧饼老伯手上会沾有油渍; q:手里找出去、收进来的钱肯定也会有油渍; ∴卖烧饼老伯的钱放在水里会产生油花。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 p:只有卖烧饼老伯的钱放在水里,才会产生油花; q:钱冒出了油花; ∴ 钱肯定是卖烧饼老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q 所以目击者是女儿。(联言推理合成式)
Page
12
Page
13
Page
4
2.联言推理 p:吃了天麻牛黄的患者会有腹痛,想要自杀的人是不 会再受这份罪的; q:而且脖子上还有掐痕; ∴死者死于谋杀。
3.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如果刚从田间赶回来的人鞋子会很脏,那么鞋袜必会 很脏。
非q: 老爷鞋袜不脏
∴非p:老爷不是刚从田间赶回来的。
Page 5
4.必要条件假言子,则死者身上应该有被勒过的痕迹,现在死 者身上没有被勒过的痕迹,因此凶器不是绳子。(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如果凶器是毒药,则死者应死于中毒,现在死者没有死于中 毒,因此凶器不是毒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只有死者伤口上有泥土,石头才可能是凶器。现在死者伤口 上没有泥土,因此石头不是凶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凶器是绳子,毒药,石头或者匕首,现在毒药石头绳子不是 凶器,因此匕首是凶器(相容性选言推理) 如果死者死于匕首刺杀,则身上应有刀伤,现在死者身上没 有刀伤,因此不是死于匕首刺伤(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如果匕首是凶器,死者要么死于刺杀要么死于匕首柄部撞击。 现在死者不是死于刺杀,因此死者死于匕首柄部撞击(不相 容性选言推理) Page 9
Page
3
3、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卖烧饼老伯的钱放在水里会产生油花而赶猪人的钱不会。
p:如果赶猪人的钱放在水里产生了油花; q:那么他的钱是偷买烧饼老伯的; 现在赶猪人的钱放在水里产生了油花 ∴他偷了买烧饼老伯的钱。
案例二
1.联言推理 p:死者咽喉很紧; q颈上也有伤; ∴死者死于窒息。
死者颈上伤痕有一个拇指印,拇指印上还有角。
p:只有带了玉扳指的人拇指上; q:才会使颈上掐痕处有角; 颈上掐痕处有角; ∴凶手带有玉扳指。 5.充要条件假言推理当且仅当小倩是喜脉,则小倩怀孕了。 ∵p: 小倩是喜脉时 ; ∴q: 小倩怀孕了。
Page
6
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一
一个寒冷的早晨,警方接到目击者报案,有人被发现死在郊 外的一棵大树底下。警方在死者身旁发现了4件凶器:一块坚 实的石头、一把匕首、一根粗麻绳、一瓶毒药。经过检验, 死者前额只有一个被撞击过的伤口,死因是失血过多。很奇 怪,死者头上的伤口没有泥土,也没有被匕首割伤的痕迹。 脖子上也没有被麻绳勒过,并且也没有中毒的迹象。
那么,死者究竟死于以上4件凶器中的哪一件呢?
Page 7
答案:这4个选择中只有一件是真正置人于死地的凶 器,可以用排除法解决。首先,死者没有被勒过的 痕迹,又不是窒息而死,那么绳子可以排除。死者 没有中毒,所以那瓶毒药也可排除。由于“撞击” 是致命之处,石头的嫌疑自然最大,可是死者伤口 上没有泥土,所以石头应该可以排除。剩下来是匕 首,因为死者身上没有刀伤,所以最后可以肯定的 是,凶手是用匕首的柄部撞击死者的,匕首是“真 正”的凶器。
案例二
有对夫妇,生了一男一女,四口之家中的一天晚上,成员中的 一个杀了另一个,剩下2个成员,一个是帮凶,一个是目击者。 并已知以下几个条件:
1.帮凶和目击者性别不同
2.最年长者和目击者性别不同 3.最年轻者和被害者性别不同 4.帮凶年纪比被害者大 5.父亲年纪最大 6.最年轻的不是凶手
那么请问凶手,被害,帮凶,目击者分别是谁?
Page 10
p q
案例分析
(1)p:最年轻的不是凶手 q:最年轻的不是帮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q 最年轻的者既不是凶手也不是帮凶。(联言推理合成 式)
(2)p→q如果父亲是最年长者,那么目击者是女的。
p 父亲是最年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所以目击者是女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Page
11
(3)(p∨q∨r∨s):最年轻者要么是凶手,要么是帮凶,要 么是被害者,要么是目击者。
﹁(p∨q∨r)最年轻者不是凶手,不是帮凶,不是被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所以最年轻者是目击者。(不相容选言推理) (4)p:目击者是女的, q:最年轻者是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