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语文(S)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板材:语文(S)三年级上册文:25 古诗两首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两首古诗。
《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
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1. 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江雪》)一、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一)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三)简介诗人柳宗元。
(展示课件第三屏)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 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1. 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两首古诗文本。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主题,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魅力。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理解与欣赏4.1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义和主题,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4.2 讨论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强调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5.2 拓展:教师提供与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教师设计一个与古诗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古诗接龙、古诗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诗的内容。
七、小组讨论:7.1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八、课堂展示:8.1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感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并熟练背诵。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掌握生字的书写和读音。
1.难点●体会古诗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3.相关拓展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或课外读过的古诗,营造古诗学习氛围。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书”的含义。
(二)观察图画,感知诗意1.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画面。
(三)自主朗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朗读,互相检查纠错。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难记生字。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5.学生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标注疑问。
(四)深入理解,体会情感1.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画面与诗句的对应关系。
2.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对诗句与画面关系的见解。
3.教师重点讲解“动客情”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五)趣味活动,巩固记忆1.“我说你读”:教师描述诗句内容或点指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教师出示诗句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
3.“情境背诗”:学生自由下位,向好朋友背诵古诗。
(六)课堂练习,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师生交流写字技巧,强调易错点。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古诗两⾸之《村居》 教学⽬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些什么?清朝诗⼈⾼⿍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睹了⼉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留下了⼀⾸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范读课⽂、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
三、⾃读课⽂、⾃学⽣字 1.利⽤拼⾳⾃读古诗,边圈画⽣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组合作,交流识字⽅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
(2)“烟”韵母是前⿐韵母。
(3)“童”可以⽤熟字相加的⽅法认记(⽴+⾥)。
(4)“散”是平⾆⾳;偏旁是反⽂旁,不是折⽂旁。
(5)“忙”书空;扩词;⽤“急忙”说话。
3.⾃读古诗,然后谈⼀谈你最喜欢这⾸诗的哪⼀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课件或出⽰图⽚,帮助学⽣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乐听xx同学朗诵这⾸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课题: 古诗鉴赏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2. 学生能够正确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古诗,是否能够背诵一首古诗。
2. 学习古诗:(15分钟)选择一首古诗,例如《登鹳雀楼》或《望岳》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解读诗中的字义和意境。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3. 感受古诗:(15分钟)让学生闭目静心,根据老师的引导,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比较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5. 诗歌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短诗。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诗歌创作成果。
6. 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内容。
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强调学生要用心感受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学习和背诵所学的古诗,在课堂上让一些学生展示他们的诵读和理解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感受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人的感情和思想。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知识。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两首古诗。
2. 学习古诗一:(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的准确和韵律的把握。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
3. 学习古诗二:(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的准确和韵律的把握。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对仗、象征等。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读后感,包括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和喜欢的理由。
2. 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家庭背诵,下周课堂上进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两首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将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欣赏、积累古诗名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
2课时。
一、导入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会把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
在古代,印刷条件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题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首诗吧![板书课题:题西林壁]二、资料简介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文、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背景简介。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古代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3.学生试说诗句的意思,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认知贯通,理解诗意1.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明确: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看、近看、俯看、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2)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景象?明确: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所见庐山的景象不同。
教师总结: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2.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解词释义。
①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识:认识,知道。
面目:面貌,相貌。
缘:因为。
②指名朗读此句,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明确:(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2)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感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请赏析这两句诗,并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这两句诗以因果倒装句式,先写没有认清庐山真面目,接着笔锋一转,说明原因。
它启迪我们为人处世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明确: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唉声叹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法去做事。
整体通读,品悟诗集,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作者用睿智的目光观察庐山,用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这一切源于他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源于他对生活的透彻认识。
通过学习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全面客观地去认识生活。
一、复习导入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背。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这首诗写于1167年,当时陆游因为极力拥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被罢官回家。
他当时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心中自然十分沮丧和郁闷。
那么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危急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导诵读诗句。
(1)确定朗读节奏。
启发学生回忆《题西林壁》的朗读节奏,迁移明确《游山西村》的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学生独立朗诵。
(3)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明确: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菜肴足够丰盛。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四、认知贯通,理解诗句1.学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先来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做客。
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2)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的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读着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在说些什么呢?哪一个字体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好客?明确:乡亲们热情招待诗人;他们热情地邀请诗人饮酒,并要诗人不要因酒色浑而笑话他们;“足”字。
(4)多么热情的乡亲们,当时心情郁闷的陆游怎能不感动?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总结: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2.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出示诗句)明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
柳暗花明指的是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2)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了什么?明确:他还看到了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和自己充满希望的前途。
(3)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欣喜,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明确:要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4)这两句诗有何特色,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明确: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而且对偶工整,在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身处逆境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也许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情况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5)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明确: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五、延伸拓展在学习、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齐声朗读,结束教学)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题西林壁》这首诗意思浅显易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上,讨论学法后让其探讨这首诗的含义,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
另外,联系生活实际,举生活实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在学古诗《游山西村》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激情导学,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情景,大胆想象,张扬个性,建构文本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