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ppt

合集下载

人物素材_梭罗

人物素材_梭罗

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 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 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 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他宁愿做 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为他自己着想,这无疑 是聪明的选择、他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 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 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 慧地赞成这种生活。 他决定研究自然史,纯是出于天性。 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1862年5月6日,时年仅 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 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一直 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吸取教训 追求完美
• 鉴于他的第一部书《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 上的一周》的失败,这一次他格外慎重, 没有仓促出版而是静下心来重新写作, 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一次 又一次地反复修改、补充、完善,有时为 了使内容更加和谐统一,甚至将整个段落 改动。
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 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使其同时代的 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 于哲学的内容。其实,梭罗的贡献是建立在这两方面之上 的。在自然观察方面,他之前已经有诸如多人的自然著作 问世。但是只有当梭罗的著作出版后,大家承认他才是自 然随笔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描写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 “书信”、“插叙”和“杂志文章”的形式出现,报道他 们对于自然界的发现,是梭罗使自然散文独立门户,赋予 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关于鸟 的段落与奥杜邦的《美国的鸟类》一书加以比较,不难发 现奥杜邦的书仅仅是科学报告,而梭罗的文章则是关于自 然的艺术创作。把关于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详细地记录下来, 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是梭罗的书真实可爱之处。梭 罗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堪称超验主义的实践家。

梭罗

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oreau •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alden • Some ideas about Where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 1833-1837 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8-1840 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1841-1843 住到了大作家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家里。开始尝 试写作; 1845-1847 独居于瓦尔登湖边的山林 1848 再次住在爱默生家里; 1849 完成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并于同 时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的论文; 1854 发表《瓦尔登湖》。 1859 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发表了为运动领导人 约翰· 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 1862 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
• Progress: In a world where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is eager to advance in terms of progress, Thoreau finds it stubborn and skeptical to think that any outward improvement of life can bring inner peace and contentment. • The need for spiritual awakening • Man as part of nature • Nature and its reflection of human emotions • The state as unjust and corrupt

素材 梭罗

素材  梭罗

• 无独有偶,《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 以体验主义者的姿态,放下“原本不 需要的东西”,放下物质,放下繁华, 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喧的恬 静,选择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 荡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 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 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 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 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 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 高分思路:精神与物质;贫穷与富 有;亲自探索人生,体验生活;享 受孤独;构建精神家园;复杂与简 单。朴素淡泊的心境 ;不要为繁 杂纷乱的社会所迷惑 ;专注,细 致观察。
•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 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 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 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 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 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 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 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 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 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作者在瓦尔 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 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徐迟先生所言,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 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寂寞、 恬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请把您的心安 静下来。” •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 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 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番良苦用心吧。
《瓦尔登湖》名言
• 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 有。 •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 过得扎实,简单,简单,再简单。 • 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独自拥有它,也 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 •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 我真理吧。

梭罗

梭罗

•Thank you!
人物情感
• 1839年7月,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一家从马萨诸塞州的基尤特{Scituate}迁到 位于该州东北部的康科德镇。在那个只有5000人的小镇,艾伦很快认识并拜 访了梭罗一家。那时梭罗毕业已有两年,在一所小学校从事着教师的工作。 显然梭罗意识到艾伦的到来对他意味着什么。在1839年7月25日的日记里,他 写道:“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写上这句话时梭罗可 能还不知道他的哥哥---与他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约翰,也喜欢上了可爱的艾 伦。不过兄弟俩平静的性格不会允许他们发生任何争吵,不久后都共同接受 了这一事实。而同时被两个男孩喜欢的艾伦也充满了快乐。她接受了兄弟俩 去游览大自然的邀请。1840年,身为兄长的约翰首先向艾伦表示了他的爱慕 之心。但他很快伤心不已,因为艾伦断然地拒绝了他。之后,梭罗以自已的 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他企望待遇会 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笔调冷漠。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指划破,病菌迅速 蔓延,发展成了破伤风。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 闭门不出。 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从此梭罗再也没有爱上过任何 人。
名言
• • • • • • • • • • • • • 天堂在我们的头上,也在我们的脚下。 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看四季的轮回难道就不算是一种职业吗? 当你过于注意细节的时候,却是在一点一滴地浪费你的人生。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心灵永远是缺乏经验的。 世界只是我们的想象的画布。 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刺。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 任何事物的代价等于你用多少生命去换取它。 我们最真实的生活是当我们清醒地活在自己的梦中。 It is not enough to be industrious, so are the ants. What are you industrious about?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要看你为什么而勤劳. That man is the richest whose pleasure are the cheapest. 能处处寻求快乐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瓦尔登湖 》课件

《瓦尔登湖 》课件
探讨隐居对梭罗个人成长和思考的积极 影响。
详细描述
分析梭罗选择隐居的原因,以及他如何 通过隐居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由 。
思考与探索主题
总结词:对人生意义和价 值的深入思考
分析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 居期间进行的深入思考和 探索。
详细描述
探讨梭罗对人生意义、自 由、孤独等问题的独特见 解。
03
人物形象分析
04
语言风格与技巧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了
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 登湖》中运用简洁、质朴 的语言,表达对自然和人 生的深刻见解。
自然流畅
梭罗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湖 水,自然流畅,读来让人 心旷神怡。
诗意盎然
梭罗善于用诗意的语言描 绘自然,使读者感受到大 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写作技巧
叙事技巧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运用了独 特的叙事技巧,将个人经历与对 自然的观察相结合,使读者更容
主人公与村民的关系
主人公与村民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但并不完全融入其中。这种关系体现了主人公对 现代社会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主人公与访客的关系
主人公与访客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双方都得到了启发,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这种关 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可能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梭罗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爱默生,并成为他的学生和 密友。爱默生的思想对梭罗的文学和哲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作品概述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该书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两个月零两天 的经历和思考。
梭罗在书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反思了现 代社会的问题,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他倡导简单、 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们应该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 静和真正的幸福。

亨利戴维梭罗PPT课件

亨利戴维梭罗PPT课件

2019/11/5
.
3
人物特点
• 梭罗身材不高。很坚实,浅色的皮肤,健壮的严肃的蓝 眼睛,庄重的态度——在晚年他脸上留着胡须,与他很 相宜。他的五官都敏锐,他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 他的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壮敏捷的。而他的身体与精 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 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路径,用脚比用 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的高度,非常准确; 他能够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口猪的 重量。一只盒子里装着许多散置着的铅笔,他可以迅速 地用手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每次恰好抓出一打之数。 他善于游泳,赛跑,溜冰,划船,在从早至晚的长途步 行中,大概能够压倒任何乡民。而他的身体与精神的关 系比我们臆度的这些还要精妙。他说他的腿所走的每一 步路,都是他要走的。照例他路走得越长,所写的作品 也更长。如果把他关在家里,他就完全不写了。
2019/11/5
.
2
主要著作
• 《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 ,1849年)
•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Civil Disobedience ,1849年) • 《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年) • 《瓦尔登湖》 (Walden ,1854年) •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0年) • 《远足》 (Excursions ,1863年) • 《缅因森林》 (The Maine Woods ,1864年) • 《科德角》(Cape Cod ,1865年) • 《马萨诸赛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 《夏》(Summer ,1884年) • 《冬》 (Winter ,1888年) • 《秋》 (Autumn ,1892年) • 《杂录》 (Miscellanies ,1894年) • 梭罗最初与最后的旅行(The First and Last Journeys of Thoreau ,1905年)

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简介及《瓦尔登湖》赏析英文PPT课件.

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简介及《瓦尔登湖》赏析英文PPT课件.
梭罗与瓦尔登湖
Henry David Thoreau and Walden
《梭罗这人有脑子》---海子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 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梭罗这人有脑子 看见湖泊就高兴
……
梭罗这人有脑子 不言不语让东窗天亮西窗天黑 其实他哪有窗子 梭罗这人有脑子 不言不语做男人又做女人 其实生下的儿子还是他自己
“最好的政府一无所治;在人们准备好之前 ,那将是他们愿意拥有的那种政府。”
---梭罗
• “难道公民必得将良心交给立法者, 自己一分也不留?若此,则人有良心 何为?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是人,然 后再谈是不是被统治者。...则此 法律不值得尊重——去违反这样的法律 吧。...。如果一千个人今年拒绝 缴税,跟同意缴税相比,前者不算是 暴力与血腥的手段,因为缴税将可能 使国家使用暴力、且使无辜者流血。 事实上,这就是和平革命”( peaceable revolution)。
• 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 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 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 ,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 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
• 梭罗认为,人们一周当中只应工作 一天,其余的六天用来思考。
• 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 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 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 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 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此后 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 ,因为他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
著名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又 译为《湖滨散记》)和《公民不服从 》(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 命》、《公民不服从论》 ) 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 (also known asCivil Disobedience) )。 《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爾登湖的 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 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 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瓦尔登湖》赏析PPT课件

《瓦尔登湖》赏析PPT课件

.
7
• 字里行间透着欣喜之情,赞美之情,我们 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进入了大自然的灵魂。
• 写鱼的美,未用任何华丽的词藻,朴实的 文风再次显露了作者的真诚。
.
8
When this
bar is gradually increased by storms, tides, or currents, or there
is a subsidence of the waters, so that it reaches to the surface, that
which was at first but an inclination in the shore in which a
thought was harbored becomes an individual lake, cut off from the
as if they were fabulous fishes, they are so foreign to the streets,
even to the woods, foreign as Arabia to our Concord life. They possess
a quite dazzling and transcendent beauty which separates them by a
.
2
• 梭罗喜爱的自然万事万物,都在他的笔下都显得 生动细致起来。打开《瓦尔登湖》,人们甚至可 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 的雾霭。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野鸭与老鼠,青 蛙与乌龟;菖蒲与芦苇,河蓼草与眼子草;垂钓 与种豆,泛舟与悠淡等等,这些在梭罗的审美中 都显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真实,自然的一切 细微都逃不过梭罗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支生花的 妙笔,自然万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和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 并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 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 《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 尔登湖》。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 1862年5月6日,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 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 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 和深刻的认识。
更多模板下载:
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梭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哲学家、诗人,而且是 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东西, 如果他没有准备好亲身实践,他就不会教给别人。 他的文章具有永恒的价值。 ——甘地 梭罗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他的话题 从 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人提升自 己精神境界的能力,并且将这些话题融合在一起,随 心所欲地进行讨论,创造出某种新鲜的煎蛋,人们饥 饿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E.B.怀特(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
在瓦尔登湖的两年时间内,梭罗虽然孤独,可这是一种忙 碌而又充实的孤独。梭罗因为来到了瓦尔登湖而有机会真 正进行一次贴近大地的飞翔。一汪湖,一片林,加上一个 人,这才是风神流动的景致。梭罗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让他能真正深入自然的肌理,倾听来自自然最深处的声音。 梭罗看到的自然,都是细节化的,因而都是有血有肉的。 他主张“简朴生活”,就是反拨人类对自然的饕取;他对 自己林中生活的叙述不避琐碎,甚至将日用开销都列成表, 呈视于读者面前,都是在细细地解读人对自然的索取底线; 他在林中翻阅书卷,听蛙鸣鸡唱鹰叫,赏玩青青豆叶,这 折射出他与自然相厮相磨时那种令人神往的怡然自得„„ 人与自然,这茫茫宇宙中的两极,应该是和谐共处而非对 峙相存,这就是梭罗的态度!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 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作者在瓦尔登 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 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 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 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徐迟 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 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 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 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年代里,在这个物质蒙蔽心灵的 世界里,在这个生活模式越来越单一和人们评价成 功标准越来越统一的时代里,梭罗及他的瓦尔登湖 之举,提醒着我们——人何以为?他再次抛出这个 哲学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有人评价说,梭罗是在逃避现代文明。不,绝不是。 20岁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他,为在人世求得一己的便 利富足生活绝对不难。他曾经为他父亲的铅笔厂制 造了一款新铅笔,并也获得丰厚的利润。但梭罗还 是选择了出走。睿智聪慧的他是以亲身实验的方式、 以诗人的激情在探寻社会发展之上的人类精神家园! 他说:“在荒野里保存世界。”他说了,他做了, 他出发了,他尝试带领我们去实现精神的返乡。 也许,我们正在忙忙碌碌的匍匐着的这块土地, 并不是生命中真正属于我们的适合存在的地方,但
亨利〃戴维〃梭罗, 美国作家、哲学家, 著名散文集《瓦尔 登湖》和论文《论 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又译为《消极抵 抗》、《论公民的 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1817--1862):1817年出 个人经历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 20岁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大学 毕业后,热爱大自然的他远离了 繁华而喧嚣的都市,在乡间作了4 年的教师,然后便开始写作。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 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诱惑,独 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 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 下来,自食自耕2年多。
9.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 你的永恒。10.爱就是试图去将梦中的世界变为现实。生 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12.我们最真实的 生活是当我们清醒地活在自己的梦中。13.当我们从容不 迫而睿智,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 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 14.最大的收获和价值远不能受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 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 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 最高的现实。也许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来 没有在人 与人之间交流过。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的收获,就像朝霞 暮霭那样难 以捉摸,无法言传。那是我抓到的一点儿星 尘,一片彩虹。
漫步在街头,物质的繁华冲击着我们浮躁的 心,很少有人真如梭罗一样,放弃人世的繁 华,放弃物质的华美,而独自一个人,静静 地耕耘,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追寻。日子总 是淡淡的,一页一页地翻过,很少有人品位 出它的真谛。所以我们该坐在我们自己的瓦 尔登湖边,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真正该 做的是顺从我们的心,做我们爱做的事情。 有多少花因为没了我们的欣赏而暗自神伤; 有多少书因为我们的忙碌而尘土封面;有多 少我们该做的事情在做无望的等待。而那些 属于角质层的东西,绊住了我们,缚住了我 们的身心,使我们成了缀网上的劳蛛。
个人语录
• 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 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 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 慢或多远。3、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 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4、善良是唯一 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5、灵魂的必需品并 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6、人类已成了他们 的工具的工具。7、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 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 紧要。8、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 刺。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 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 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 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 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 的影响。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 将《瓦尔登湖》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 一本,一生都过着简朴生活的印度圣 雄甘地将《瓦尔登湖》视为至宝。被 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在波 /iwps/ 士顿麻省理工学院读硕士生期间,受 /kingsoftwps/ 《瓦尔登湖》的召唤,曾不止一次地 来到波士顿市郊丛林中的瓦尔登湖畔, 寻访梭罗的足迹。我们可以预见,它 /moban/ 还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 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 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 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 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 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 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 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 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 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 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 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 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 往了。
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 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 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 “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 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 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 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 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 把汗洒进土里。
1845年,梭罗以绝对孤独的姿态,来到瓦尔登湖畔,林 中筑屋,汲水负薪,播种张网,宛如一隐者,悄然无迹 地融身山林,过起了他心仪已久的林中生活。他的背影 浸润在山林升腾的白雾里,他的心也渐渐远离那日渐喧 嚣的都市。梭罗身心俱往,是要赶赴一个孤独的约会, 这个约会是他与大自然独有的,外人无法重复。 一般人都认为,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是隐居避世。 其实,梭罗是隐居,但不是避世,恰恰相反,梭罗的隐 居是入世。梭罗是为了完成一种叙述而来,在爱默生给 他提供的这片天地里,他要完成他思索已久的有关自然、 人性、文明等诸多问题的叙述,他觉得只有在这片天地 里,他的相关论述才能清晰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