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必考知识点六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六年级上册科学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下面按照不同的章节和主题,逐一介绍。
一、物质和能源1. 物质的分类: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硬度等。
3. 物质与能源:物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光都需要能源。
常见的能源有太阳能、电能、水能等。
二、机械与能量1. 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3.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可以通过杠杆来放大力的作用效果。
4.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等。
三、声音与光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状态,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光的传播:光是看得见的电磁波,光可以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4.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四、天体与地球1. 宇宙的组成:宇宙包括星球、恒星、星系等无数的天体。
2.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以及其他小行星、卫星组成的。
3.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决定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决定了四季的更替。
4.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它的赤道略微比两极地区长,呈现出一个椭球形状。
五、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则需要摄取食物。
2. 生物的分类:植物按照种子的不同特征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按照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笔记全部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笔记全部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笔记的全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物、自然、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
以下是包含在笔记中的主题和关键点:
1、生物与环境:
(1)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等。
(2)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4)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
2、地球与宇宙:
(5)地球的构成:地壳、地幔、核心。
(6)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7)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8)天体:太阳、月亮、星辰。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三个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性质:密度、硬度、透明度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4)简单的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4、生活中的科学:
(5)力的作用:重力、摩擦力、弹力。
(6)能量的转化: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7)日常生活中的机械:杠杆、轮轴、滑轮。
(8)健康与营养:食物中的营养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5、科学探究方法:
(9)观察:使用感官器官收集信息。
(10)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11)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12)推理:基于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
6、科学家与科学史:
(13)著名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
(14)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15)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科学六年级上册必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必考知识点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 燃烧反应:物质燃烧时释放出热和光。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的热可以用来做饭。
2.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热能等。
例如,电灯发光、电炉加热等。
3. 动能的转化:动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声能、热能等。
例如,风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来驱动风力发电机。
4. 光能的转化: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例如,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以供使用。
二、电路和电流1. 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单位为安培(A)。
2. 电路:电路由电源、导体和电器组成。
电流需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才能使电器正常工作。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如金属、水等。
绝缘体是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如塑料、橡胶等。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器依次连接,电流相同;并联电路中电器同时连接,电流分流。
5. 按压开关:按压开关是一种常见的开关类型,通过按下或释放按钮来控制电路的通断。
三、生物的生长和变化1.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长是身体逐渐变大,并且发育成熟。
植物的生长则包括幼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2. 动物的变化:动物也会发生变化,如青蛙的变态过程:卵→蝌蚪→蛙蛹→青蛙。
3.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茎、叶、根等方式进行繁殖。
4. 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如细菌、酵母菌等。
四、地球与太阳系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天。
2.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轨道上的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
3. 太阳系行星: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依次为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
五、力和运动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通过推、拉、挤等方式对物体施加。
2. 弹力和重力:弹力是物体在被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散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超级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进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路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大体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衍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衍出几百万乃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大体单位。
第二单元咱们的地球1、依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熟悉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洗、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进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腹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在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物质、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学期所学的重点内容。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性质在物质与能量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物质的性质是指物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质的质量、硬度、颜色、透明度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由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例如水的蒸发和冰的融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例如铁锈的生成和火焰的燃烧。
3. 能量与能量转化能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的方式在物体间传递。
我们学习了热能、电能、声能和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了解到能量转化是物质变化和运动的基础。
二、生物和环境1. 动物和植物的特点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以及它们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方式。
动物的特点包括多样性、进化和适应性。
植物的特点包括自养性、多样性和生活习性。
2. 生物的组成与结构生物是由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
我们了解了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不同器官和系统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生物和环境的学习中,我们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保护环境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遵守环境法规和减少污染。
三、天文和地理1. 天文知识我们学习了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机制。
2. 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由许多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图是一种描述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工具,通过学习地图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六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六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科学等。
以下是对本册科学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
一、生命科学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光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
植物的生长周期:种子→幼苗→成熟植物→开花结果→种子。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胎儿→出生→幼崽→成年。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科学研究。
二、地球与空间科学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会相互碰撞、分开或滑动。
地球的自然现象: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的移动导致。
火山:地壳中熔岩和气体通过裂缝或火山口喷出。
太阳与太阳系:太阳的结构与特点:核心、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太阳系的主要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物理科学力与运动: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的类型:推力与拉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热与能量: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荷的积累与释放。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磁铁的性质:吸引铁质物体,有北极和南极。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影响。
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六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册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方式
–根据物质的来源可分为自然界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根据物质的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好、延展性高、有光泽等;
–金属的用途:制作器具、建筑材料等。
•非金属
–非金属的性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脆、不导电等;
–非金属的用途:制作绝缘材料、食用等。
三、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的结构
–由晶体管、电容器、电阻器等元件组成。
•集成电路的作用
–在电子产品中起到控制、信号传输等功能。
四、生物的组成
•生物的组成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生物体的特点
–可自主生长、代谢活动、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
五、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方式
–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界和古细菌界等。
•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之间形成食物链、食物网等相互依存的关系。
六、灯的工作原理
•灯的原理
–灯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器具,主要有白炽灯、荧光灯和LED灯等。
•灯的结构
–通常由灯泡、灯丝、镇流器等部分组成。
以上便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和解释现象的学科,六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内容涵盖了多个知识领域,包括物质的组成、能量的转化、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等等。
以下将对六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进行详细复习。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与区别,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2.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可见和不可见的性质。
了解燃烧、溶解、冻结等常见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3. 热与温度:热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式,温度是反映物体热量多少的量度。
了解热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的特点。
4. 能源的利用:认识常见能源的来源,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了解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联系,提倡节约能源的行为。
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 生物的基本组成:了解生物的组织结构,如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细胞组成了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等。
2. 呼吸系统: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构造和功能,明白呼吸的重要性和呼吸过程中氧气的作用。
3. 循环系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构造和功能,明白心脏的工作原理和血液的循环过程。
4. 消化系统: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构造和功能,明白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5. 分泌与排泄系统:认识人体的分泌与排泄系统构造和功能,如肾脏的作用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天地人与科技1.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的结构和特点,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以及地球的四季变化。
2. 探索太空:了解宇宙的组成和宇宙人类探索的历程。
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了解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3. 科技与社会:认识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明白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观察与实验1. 科学观察: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观察的技巧和记录的要点。
逐步培养观察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 简单实验:了解简单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学习实验的记录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机械有(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
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类杠杆是(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类杠杆是(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类杠杆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平衡)的条件:左边的钩码数×格数=右边的钩码数×格数,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的轴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轮和轴的周边分别是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工作时,可以用轮带动轴,轮越大,越省力、方便;轴带动轮转时,费力。
●边缘有凹槽,能(绕)中心轴自由旋转的轮,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可(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省力)。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的一种轮缘上分布着许多齿、能互相咬合的轮子,它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
●轮轴、滑轮和齿轮都是杠杆的变体。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坡度越小(坡高一定,斜坡越长),斜面越省力。
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就省力;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高度越大,就费力。
即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但费距离,机械效率低;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大,斜面较短,则费力,但省距离,机械效率高。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人的力量是通过(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把力传递到车轮上。
自行车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但比较费力;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但比较省力。
●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剪刀等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各类型滑轮的作用●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简单机械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我们可以用(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或(改变形状)等方法来增强物体抵抗弯曲的能力。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
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要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都是(立着)安放的,就是(减少)了宽度,(增加)了厚度。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改变材料的形状,如把薄板性材料弯折成“V”“L”“U”“T”“工”字形状,实际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纸包装箱用的材料叫瓦楞纸板。
瓦楞纸的特点是平展的薄纸和中间一层或两层像一个个连续的拱形似的波浪形的纸粘在一起,形成整体。
利用这种形状改变承受力增大的原理,瓦楞纸的承受力大大增加,还节省了材料。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圆顶形)可以看成若干(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很多生物体中有拱形结构,人的(头骨)是球形,(肋骨)及(足拱)都是拱形,各种龟壳、贝壳、蛋壳、接近圆形的水果也都是(拱形)结构。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浙江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属于沈海(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大桥平面S形曲线,双向六车道,时速100Km/h。
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高17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万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高202米的A型单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0.3万吨。
侧面看,通航孔桥处各呈一拱形。
立面看,大桥上下起伏。
※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什么设计很多拉索,而且两边均匀分开?为什么桥塔又造得这么高?因为拉索可以分解桥面所受的重力,两边分开可以使受力均匀。
桥塔造得很高,拉索所受到的拉力越小。
●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三角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更加稳固,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
不容易倾倒的(塔)结构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
●根据桥梁材料分,桥有(石桥)(木桥)(铁桥)(水泥桥)等;根据桥梁结构分,桥有(梁桥)(拱桥)(拉索桥)(浮桥)等。
拉索桥分为(悬索桥)和(斜拉桥)。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606年,就用石料造出了跨度达37.02米的拱桥,即著名的(赵州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运用了(梁式桥)(拉索桥)等。
第三单元《能量》●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即(电产生磁),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磁力小,电池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电动机工作的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转动。
●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铁钉、导线、电池。
检验电磁铁的南北极: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指南针检验)。
电磁铁通电的情况下,铁钉的一端靠近磁针的一端,发生相斥或相吸的现象,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并能测出,运用的原理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能的主要存在形式,包括(电能)(动能)(化学能)(电磁能)和(原子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动能(机械能)。
生活中的能量举例如下:●激光可以像电钻和刀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光具有能量。
●(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
●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就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
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变成的;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短期内不可能再生,都属一次性(不再生能源)。
而(水电)则属于再生能源,如三峡水电站,只要长江水不干涸,发电也就不会停止。
(人力)(畜力)是(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
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可燃冰能、沼气能、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原子能等。
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属于无污染能源。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用沼气煮饭、照明、发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压水型反应堆。
●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电动机与发电机的最大区别: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发电机把(动能)转化为(电能)。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种,并分类记载的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有200万-450万种,这足以说明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
昆虫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达(100多万)种,约占80%。
●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微生物约(37万)种。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中国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多,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
●科学家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给动物分类。
①根据动物运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行走或爬行(包括奔跑、跳跃、蠕动等)的动物。
②根据动物生存的方式,可分为野生的和饲养的动物。
③根据动物的食性,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蚀性动物。
④科学家动物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分为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将无脊椎动物分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⑤根据动物身体特征分,可分为哺乳动物和卵生动物,卵生动物可分为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
※动植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排列:界、门、纲、目、科、属、种。
●动物界(48门)1.脊椎动物:①鱼纲:终身生活在水里,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卵生的动物,如墨鱼、黄花鱼、比目鱼、海马、鳗、鳝、泥鳅、鲨鱼。
②两栖纲: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的水陆两栖动物,由总鳍鱼进化而来,如青蛙、蟾蜍、蝾螈、娃娃鱼。
③爬行纲:身体表面有鳞片或甲板,指趾有爪,肚皮贴地爬,有羊膜卵,变温,皮肤干燥的动物,如甲鱼、龟、鳄鱼、扬子鳄、蛇、壁虎、蜥蜴。
④鸟纲: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如大雁、企鹅、猫头鹰、鸡鸭鹅。
⑤哺乳纲:体表有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的动物,如海象、海豹、海豚、白鳍豚、鲸、鸭嘴兽、蝙蝠、人类。
2.无脊椎动物:①节肢动物-昆虫纲-瓢虫、浮游;蛛形纲-蜘蛛。
★昆虫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二对翅膀、三对足的动物,如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蝗虫、苍蝇、蚊子、蚜虫、蝉、蚕、瓢虫、浮游、水黾。
②环节动物-毛足纲-蚯蚓。
③软体动物-腹足纲-蜗牛。
④刺皮动物-海星、海参、海胆。
⑤扁体动物-血吸虫……●科学家根据植物的特征给植物分类。
①根据植物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荷花为水生植物,雪松、圆柏为常绿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