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按照国际标准SITC三位数分类,对外贸易可分为0-9类,其中0-4类为初级商品,包括食品和供主要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5-9类为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两者比例一直未衡量一国贸易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基本指标,其中,如果工业制成品占比高,该贸易国的工业化程度就较高,反之亦然。

在SITC分类的基础上,杨汝岱、朱诗娥(2008)将贸易商品进一步分类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4大类:资源密集型包括所有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包括工业制成品当中的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资本密集型包括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傅朝阳、陈煜, 2006)。

此外,考虑到包括机电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等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运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等技术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其进行分。

1020304050607080901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工业制成品内部分课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入世后,中国履行了加快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对进入中国的FDI产生很大影响,按出口货物经营单位所在地,中国主要省市有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辽宁天津河北/sinosure/xwzx/rdzt/ckyj/ckfx/87581.html。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发展与现状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从对外贸易贡献率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着结构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总体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最后对我国贸易模式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平衡贡献率1.引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结束了30年之久的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学习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并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我国采取的这种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1978年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沿江开放后,这些地区获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并很快向国内其他地区辐射,使全国的GDP实现了20多年来年均9%的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长期以来研究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视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指导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实践,使各国能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要素特点和相关优势,并依此来调整和确定本国合理的进出口结构。

大卫·李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各自的优势程度也会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的商品,进口本国绝对优势较小即相对不利的商品;另一个国家如果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其劣势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少的商品,而进口该国劣势程度较大的商品。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共同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论。

他们认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即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可供应量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各国在生产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结课论文2018年春季学期开课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考试方式:其它 考试时间: 班级国10-2班 姓名 王瑞朋 学号 10102050223 评阅人 孙强一、 考试方式说明根据大纲规定,以结课论文的形式考核。

二、 内容<在下面所选方向中任选一题,自己确定题目)1、 贸易结构变动:结构性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分析;2、 贸易利益: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及其影响因素;3、 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转变评价、影响因素、动力机制。

三、 具体要求1、 要求论文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具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一定的创新性;2、 所有数据要求至少15年,且必须到2018年;3、 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

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4、 特别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禁止从网上下载,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将按0分处理;5、 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为封面,论文装订在其后,A4纸打印;6、 提交时间:截止到2018年6月11日,地点:二教119<经贸系办公室)。

由班长或学位收齐,不接受个人单独递交;7、 正文宋体小4号,单倍行距,标题4号。

四、 成绩评定论文的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其态度是否认真,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考察其内容完成的深度,占总成绩的50%;第三部分考察其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论述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占总成绩的40%。

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见下表。

附表 论文成绩评定表订线 装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分析摘要:贸易结构对分析我国贸易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标准,用Eviews及Excel 的方法,根据我国1996年至2018年期间的贸易数据,进行贸易结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SITC;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影响因素一.简介SITC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基于SITC、SNA及其他分类标准上的分析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基于SITC、SNA及其他分类标准上的分析

。 ‘。 。。 。
。。 。。

6理论经济研 究 9

. o .o .o .o .o .o .
中国进 出 口商 品结构变化
基 于 S C S A及 其他 分 类标 准上 的分析 I 、N T
苗长青
( 渤海大学 商学院 , 辽宁 锦州 110 200)
[ 摘
要】对 中国的进 出 口商 品结构采用的 ST S A和其他分 类三个分 类标 准分别给 予分析 , 出, 4年 IC、N 指 近
MI h n - i g AO C a g qn
( o m ril eat n , o a U i r t, i h u1 10 C ia C m ec p r t B h i n e i J zo 2 00, hn ) aD e m v sy n
Ab t a t T e p p r a ay e h t cu e o hn S i o t a d e p r c mmo i ih a o t sr c : h a e n lz S t e s u t r f C i a’ mp r n x o o r t dt whc d p s y ST I C,S n t e a e o y sa d r s a d p i t o t t e r t fma u a t r d c m o i x r NA a d o r c tg r tn a d n n u h ae o n f cu e o h o s dt ep t y o
来 , 国工业制成 品出 口占比上升、 我 原材料和矿产 品的进 口增加 、 出口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对原材料和矿产 品依 赖 日益严 重, 必须通过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和建 立健 全 国家出 口信贷担保 制、 调整 国内居 民消费信贷制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影响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影响

本文已发表于《经济论坛》2011年第04期(《经济论坛》为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影响——基于总量与结构的实证分析王美英摘要:中国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使人民币遭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

1994年至2010年月度数据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2005年7月汇改之后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开始出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会引起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却不会引起贸易差额的变化。

依据SITC分类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后显示,尽管人民币汇率开始对逆差主要项产生作用,对造成中国巨额顺差的三个主要类别却始终没有显著影响。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国进出口贸易巨额顺差问题。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差额;实际有效汇率;贸易结构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6.5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的2.56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剧增至2008年的2900亿美元,持续的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使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

进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再度加快。

人民币升值真的像国际上某些人鼓吹的那样,认为减少中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缓和世界贸易失衡及相关国家对外赤字严重的现状,重构世界贸易平衡?汇率变动究竟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进出口贸易差额总量及结构入手,根据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样本区间对此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文献述评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认为, 货币的升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化, 最终引起贸易收支的变动。

但是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 勒纳条件( Mashall- LernerCondition) 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作用, 即当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 汇率升值才可能会引起贸易顺差减少。

双边汇率变动、异质性传导与对日出口结构——基于SITC分类数据的实证分析

双边汇率变动、异质性传导与对日出口结构——基于SITC分类数据的实证分析

影 响存 在 互异性 。 关 键词 双 边 汇率 对 日出口 出1 : 7 结构 汇率 变动 S I T C
弓 I
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安倍 政府 上 台后 实施 了一 系 列 经 济刺 激 政 策 , 其 中属 宽 松 的货 币 政 策最 引 人注 目。受此 推 动 , 日元汇 率 开始 迅 速 贬 值 。仅 2 0 1 3年 一 季 度 , 日元 兑 美 元 就 贬值 1 2 %左 右 , 兑 人 民 币汇率 贬值 1 5 %左 右 ①。作 为 开放 经 济 中重 要 的价格 指 标, 汇率 变动 能够 改变 两 国产 品的相 对 竞 争 力 。 E t 元对 人 民币 贬值 无 疑 削 弱 了 我 国产 品在 日本市 场 的竞 争 优 势 。据 安 辉 、 黄万 阳( 2 0 0 9 ) 的研 究 成 果 显 示 , 我 国对 日总 出 口汇 率弹性 达 到 0 . 7 9 , 即人 民币对 日元升值 1 %, 将 导 致 中 国对 日出 口下 降 0 . 7 9 % 。 日本 一直 是我 国重 要 的贸 易伙 伴 , 尽 管 近年 来 的领 土 争 端在 一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世 界 经 济 与 政 治 论 坛
F Or u m o f Wo r l d E c o n o mi c s & Po l i t i c s
N0. 4
u1 . 201 3
双边 汇率变 动 、 异质 性传导 与对 日出 口结构
— —
基于 S I T C分 类数 据 的 实证 分 析
印梅 王 光 伟

要 当前 我 国对 日出 口缩 减 , 日元兑 人 民 币大 幅贬值 的现 实令 双 边 汇

SITC的名词解释

SITC的名词解释

SITC的名词解释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是国际标准贸易分类的缩写,是世界上通用的贸易分类标准之一。

它是根据各国商务统计部门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旨在统一和比较各国的贸易数据,使各国贸易统计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SITC的分类体系包含了广泛的产品类别,用以描述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和服务。

这一标准分类体系广泛应用于跨国贸易中,为国际贸易统计提供了统一的框架。

下面将介绍SITC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首先,SITC采用了层次式结构,将商品分成几个不同的层级。

这种层次结构使得商品的分类和比较更为精确和有效。

SITC的层次结构以字母和数字组成,其中字母表示一级类别,数字表示二级类别,以此类推。

例如,SITC的A类包含了农产品和活动动物,而A1类则表示肉类和杂碎等具体类别。

其次,SITC的编码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灵活性。

这使得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统计表中可以使用相同的分类编码,从而方便了国际贸易数据的收集和对比。

同时,SITC也提供了一些可选的扩展编码,以便于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需求进行细化和区分。

此外,SITC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商品贸易,还包括了服务贸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SITC的分类体系也经过了相应的扩展,以适应服务贸易的需求。

在国际贸易中,SITC的应用使得各国的贸易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了解各个行业的贸易情况,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同时,SITC也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贸易数据的分析,国家可以评估其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并对外贸易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这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平衡、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贸易数据的分类和统计变得愈发重要。

SITC作为国际贸易分类的标准,帮助建立了一套共享的贸易数据模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合作。

关于SITC2的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CORE

关于SITC2的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CORE
中国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包括化 学工业非金属矿(硫、磷、钾、硼等)和建 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 (水泥原料、玻 璃原料、陶瓷原料、石墨等)。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非金属矿采选业 发展迅速,到 1994 年,共有独立核算企 业 11561 个,总产值 3.5 亿元。中国非
金属矿产品和制品中,水泥产量 3.68 亿吨,占世界总产量 31.1%;玻璃产品、 陶瓷产品、石墨等均有大量出口,钾盐 产品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 口。中国非金属开发潜力很大,在国民 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近年来非金属矿采选业产业内贸 易水平得到提高,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 点:
一是我国经济的增长,对原材料工 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对建筑保温、 防水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蛭石、石棉、 珍珠岩、硅藻土等一系列非金属矿产品 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二是机电工业和汽车工业是非金 属矿产品应用最多的领域,随着我国机 电工业和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上 述这些矿物材料的大发展。
66 中国经贸导刊 2009 年第 15 期
我国的金属矿采选业的出口在各
个小分类上无论是规模还是贸易方式 以及发展趋势都有很大的区别。例本一致,在 上世纪 90 年代初大幅上升后又回落, 并且回到稳定的低水平。然而,有色金 属矿采选业 284 却与之截然不同,整个 90 年代都呈现不稳定的大起大落,在 2002 年后才转为主要行业间贸易。黑 色金属矿采选业 281 的趋势甚至与整 个行业相反,拥有一个上升的 I 值曲 线。其原因是行业内的各个细分行业存 在差别,以及我国相应资源的充足程 度,地域资金和气候等因素也不同。同 时,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并非同步,所以 因为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发 展趋势的不同步。另外,国内外的需求 也对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新兴的产 业造就了新兴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各 个行业的利润和进出口利益,从而较大 程度地影响其发展曲线。但是对于整个 行业的进出口,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在 一定时期是既定的,所以符合总的趋 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工业大学《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结课论文2013年春季学期开课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考试方式:其它考试时间:班级 国10-2班 姓名 王瑞朋 学号 10102050223 评阅人 孙强一、 考试方式说明根据大纲规定,以结课论文的形式考核。

二、 内容(在下面所选方向中任选一题,自己确定题目)1、 贸易结构变动:结构性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分析;2、 贸易利益: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及其影响因素;3、 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转变评价、影响因素、动力机制。

三、 具体要求1、 要求论文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具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一定的创新性;2、 所有数据要求至少15年,且必须到2011年;3、 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

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4、 特别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禁止从网上下载,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将按0分处理;5、 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为封面,论文装订在其后,A4纸打印;6、 提交时间:截止到2013年6月11日,地点:二教119(经贸系办公室)。

由班长或学位收齐,不接受个人单独递交;7、 正文宋体小4号,单倍行距,标题4号。

四、 成绩评定论文的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其态度是否认真,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考察其内容完成的深度,占总成绩的50%;第三部分考察其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论述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占总成绩的40%。

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见下表。

订线装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分析摘要:贸易结构对分析我国贸易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标准,用Eviews及Excel 的方法,根据我国1996年至2011年期间的贸易数据,进行贸易结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SITC;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影响因素一.简介SITC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该方法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将进出口货物分为两大类: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

而在初级产品目录下,又包括5类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酒,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在工业制成品目录下,又包括4类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

1STIC分类主要依据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

中国国际统计局在统计我国进出口贸易时采用此分类法。

该分类法为讨论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提供了方便并且数据容易统计。

二.我国贸易结构分析为了分析的简便,将该分类发下的两大类分别记为X、Y,其目录下的各项分别记为X1、X2、X3、X4、X5及Y1、Y2、Y3、Y4。

另外进口总额记为TM,出口总额记为TX。

1.我国进口贸易总体结构的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作为一国贸易结构的基础,其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下面从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两方面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1.1进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从1996年至2011年16年间,中国的进口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口总额从1996的1388.3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17434.8亿美元,增幅达11.5倍之多,并且很长时间我国的进口总额处在世界前列。

在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1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则从1996年的81.67%下降至2011年的65.33%。

2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密不可分。

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上升,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我国进口产品结构正在从工业制成品进口为主慢慢转为初级产品进口为主的过渡。

而进口的这些初级产品很多是我国所缺少的(在后续会谈到),这一转变,说明我国进口结构侧重于短缺能源及原材料。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的进口表现出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6年以后),并且图中显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差额正在不断缩小,反映出初级产品进口比例的增加。

而且,可以判断,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会不断的攀升,直至我国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1来自中国国际统计局《统计年鉴》2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由于存在未分类的其它商品项,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

但未分类的其它商品所4,0008,00012,00016,00020,0001.2出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与进口相比,我国出口贸易显现出相反的态势。

从1996年至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由1510.5亿美元增长至18983.8,增长幅度达12.5倍之多。

在这一过程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96年的14.52%下降至2011年的5.30%,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85.47%增长至2011年的94.49%。

3可以说,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这与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不断增加相关。

经过计算,可知相关系数EL (X/TM ,Y/TX )=0.72023,即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与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运用Eviews ,可以作出TX 、X 、Y 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明显地,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 以后,工业制成品呈现出直线式地增长。

从图中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出口贸易仍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与我国的加工贸易繁荣有关3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因为存在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由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4,0008,00012,00016,00020,000。

2.我国进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SITC 分类标准将初级产品细分为5类,工业制成品细分为4类,下面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别结构的变化。

2.1进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2.1.1进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在1996年至2011年的16年期间,进口产品中X1、X2、X5没有较大的、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这16年来,对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的需求没有较大的变化。

所以接下来着重分析X3、X4的结构变化。

1996年至2011年16年间,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比重由7.71%增长至16.3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由4.95%增长至15.82%。

这与我国加快工业化建设密不可分,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这两类的大幅增加。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如上图所示,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都在2003年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二者仍然会呈现出同步的增长趋势。

2.1.2进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在进口产品中,Y1、Y4的进口额在16年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Y2、Y3在这期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

其中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由22.61%下降至8.62%,而机械及运输设备由39.45%下降至36.17%。

从下图可以看出,Y2、Y3与Y 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显示出二者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在将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下降趋势仍然会继续。

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2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2.2.1出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在出口贸易中,X2、X3、X5在这16年期间没有较大的变化,X1、X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02004006008001,0001,200如图,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与出口初级产品总额的变化基本一致。

但是看出,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

2.2.2出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在出口贸易中,Y1、Y2没有较大的变化,Y3、Y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4,0008,00012,00016,00020,000杂项制品所占比重则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越来越专业化,不再是多而杂的状态。

总之,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出进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结构。

但是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这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4三.影响我国贸易结构的因素对于我国现阶段贸易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导致的:贸易方式及贸易主体。

1. 影响贸易方式的因素贸易方式是指我国开展对外贸易采取的做法,在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进出口贸易中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二者占到总贸易额的85%以上。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

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要素禀赋,因此我国应该进口这两类产品,而且我国在生产机械及运输设备上的“劣势”要远大于在原料上的“劣势”,因此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我国应该的进口应该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随着我国逐渐掌握生产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后,我国进口的产品应该逐渐向初级产品转变,而我国现阶段的进口贸易结构正是显示出这种趋势。

对于出口而言,我国本身具有初级产品的优势(要素禀赋),所以会大量出口初级产品。

但是由于初级产品的价值较低,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世界工厂”,我国的工业制成品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力军”,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

另一方面,技术差距论指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互利贸易的重要原因。

这导致我国必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需要较高技术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应为我国缺乏这方面的技术。

在进口之后,我国可凭借本身具有的初级产品优势,模仿生产同类型或者变化不大的工业制成品,进而进行出口,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进出口同时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的原因。

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技术不同的国家,研发一项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样导致了国家之间技术上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技术,在工业制成品上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早于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发,这样进口工业制成品对我国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而在我国“学有所成”之后,就可以依靠本身具有的要素禀赋,大批量地生产工业制成品用来出口。

这就形成了我国进出口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贸易结构。

2.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贸易主体是指参加国际贸易的个人、组织或者政府机构。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

2.1国际政策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鼓励原材料的进口及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样一来,我国原材料的进口在近些年内发展迅速,上文已经指出,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1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鼓励自主创新不能说没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