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思考题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思考题 毛概

第三章  思考题 毛概

第三章作业思考题(一)选择题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C )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B 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D 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 ADE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D.保护民族工商业;E.没收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BCE ) A.群众路线;B.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 D.独立自主;E.党的建设;(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领导权问题?答: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路线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一是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性强;二是高度集中,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三是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易于结成工农联盟。

这些优点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无产阶级要实现其领导权就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和时代转换的必然结果。

无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2.第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第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1. 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中△U = 0, 故有Q = -W , 即膨胀过程中系统所吸收的热全部变成了功,这是否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什么?答: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是“不发生其他变化”,应该理解为“系统和环境都完全复原”。

也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产生在系统“工作了一个循环”这样的前提之下的结论。

2.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21ΔlnV S nR V =,因为V 2>V 1,所以ΔS >0。

但是根据熵增原理,可逆过程0S ∆=,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恒温过程只能用克劳修斯不等式判断过程是否可逆,只有绝热过程或隔离系统中发生的变化才能用熵增原理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3.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T = 0,Q = 0,因此△S =QT= 0, 此结论对吗? 答: 不对。

因该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所以△S 不能由过程的热温商求算,而应通过设计可逆途径求算。

4.在恒定压力下,用酒精灯加热某物质,使其温度由T 1上升至T 2,此间,没有物质的相变化,则此过程的熵变为21,m d ΔT p T nC T S T=⎰,对吗?如果此间物质发生了相变化,过程熵变应该怎样计算?答:正确。

如果有相变化,设计可逆过程进行计算。

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变温度不同,将有不同形式的计算公式。

5.“所有能发生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所以不可逆过程也一定是能发生过程。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正确。

因为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结论。

6.“自然界存在着温度降低但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举例说明。

(绝热不可逆膨胀)。

答:正确。

熵值不仅与温度一个变量有关,还与其它状态性质有关。

如与体积、压力有关。

如双变量系统,S = f (T,V )或S = f (T,p )系统经历某变化后,熵值的改变取决于这些变量的综合效应。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绝热不可逆膨胀7.“不可逆过程的熵不能减小”对吗?为什么?答:不正确。

第三章思考题

第三章思考题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思考题1.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 ( )(A) ΔS = 0,W = 0(B) ΔH = 0,ΔU = 0(C) ΔG = 0,ΔH = 0(D) ΔU = 0,ΔG = 02.熵变∆S 是:(1) 不可逆过程热温商之和(2) 可逆过程热温商之和(3) 与过程无关的状态函数(4) 与过程有关的状态函数以上正确的是: ( )(A) 1,2 (B) 2,3(C) 2 (D) 43.理想气体在等温条件下反抗恒定外压膨胀,该变化过程中体系的熵变及环境的熵变应为: ( )∆S 体∆S 环 (A) >0,=0 (B ) ∆S 体∆S 环∆S 体<0,∆S 环=0(C) >0,<0 (D ) ∆S 体∆S 环∆S 体<0,∆S 环>04.下列四种表述:(1) 等温等压下的可逆相变过程中,体系的熵变ΔS =ΔH 相变/T 相变 (2) 体系经历一自发过程总有 d S > 0(3) 自发过程的方向就是混乱度增加的方向(4)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体系的熵变为零两者都不正确者为: ( )(A) (1),(2) (B) (3),(4)(C) (2),(3) (D) (1),(4)5. 求任一不可逆绝热过程的熵变ΔS 时,可以通过以下哪个途径求得? ( )(A) 始终态相同的可逆绝热过程(B) 始终态相同的可逆恒温过程(C) 始终态相同的可逆非绝热过程(D) (B) 和 (C) 均可6. 理想气体经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绝热过程:( )(A) 可以从同一始态出发达到同一终态(B) 从同一始态出发,不可能达到同一终态(C) 不能断定 (A)、(B) 中哪一种正确(D) 可以达到同一终态,视绝热膨胀还是绝热压缩而定7. 对于孤立体系中发生的实际过程,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A) W = 0 (B) Q = 0(C) ΔS > 0 (D) ΔH = 08. 理想气体从状态 I 经自由膨胀到状态 II,可用哪个热力学判据来判断该过程的自发性?( )(A) ΔH(B) ΔG(C) ΔS (D) ΔU9.对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有( )(A) ΔH = 0 (B) ΔS = 0(C) ΔG = 0 (D) ΔU = 010.H2和O2在绝热钢瓶中生成水的过程:( )(A) ΔH = 0 (B) ΔU = 0(C) ΔS = 0 (D) ΔG = 011.选择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字母填入括号内。

第三章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思考题与习题
思考题
1,试举实例比较力矩和力偶矩的异同点。

2.平衡状态中的两个力,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中的两个力,与构成力偶的两个力各有什么异同点?
3.力偶不能和一个力平衡,为什么图中的轮子又能平衡呢?
4.力偶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因此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为零的说法对呢?
5.能否用力多边形封闭来判断力偶系是否平衡?如图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力偶P,1P')、(2P,2P')其力多边形封闭,此时物体是否平衡?为什么?
(1
习题
3-1 计算下列各图中P力对O点之矩。

答案:
m=0,(b)o m=Plsina())
(a)o
(c )
o m =Plsin (θ-α)( )
(d )o m =a P ( )
(e )o m =P (l +r )( ),(f )o m

3-2 求图示三个力偶的合力偶矩,已知
1F =1F '=80N ;2F =2F '=130N ;3
F =3F '=100N ;
1d =70cm ;2d = 60cm ;
3d =50cm (M =28N ·m ( )
3-3 各梁受荷载情况如图所示,试求
(1)各力偶分别对A 、B 点的矩。

(2)各力偶中二个力在x 、y 轴上的投影。

3-4 求图示各梁的支座反力
cos P α
A B A B ((a )R =R =P ; (b )R =R =)
3-5如图所示,已知皮带轮上作用力偶矩m =80N ·m ,皮带轮的半径d =0.2m ,皮带紧拉边力1T =500N ,求平衡时皮带松边的拉力
2T (2T =100N )。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培训资料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培训资料

第三章思考题3.1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

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3.2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3.3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3.4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3.5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1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24131⎪⎭⎫⎝⎛+l m ml ?为什么? 3.6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3.7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3.7.4)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3.8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3.9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3.10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3.11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3.12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3.13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dt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3.14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3.15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第三章思考题解答3.1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确定刚体的一般运动不需3n 个独立变量,有6个独立变量就够了.若刚体作定点转动,只要定出任一点相对定点的运动刚体的运动就确定了,只需3个独立变量;确定作平面平行运动刚体的代表平面在空间中的方位需一个独立变量,确定任一点在平面上的位置需二个独立变量,共需三个独立变量;知道了定轴转动刚体绕转动轴的转角,刚体的位置也就定了,只需一个独立变量;刚体的平动可用一个点的运动代表其运动,故需三个独立变量。

第三章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答案
kij ≡ −δ ji
17.为使图示多跨静定梁 D 截面两侧截面产生 ∆θ 的相对转角,需在 D 处施加一对多 大的力偶 M(如图 a) ?已知 EI = 常数,弹簧刚度 k = 3EI l 3 。
∆θ
答:解法一: 有弹性支座的位移计算公式为:

=
∑∫
MPM EI
dx
+

FRk Fk k
因此,除作单位和荷载 M 图外,还需求出弹性支座由荷载与单位广义力引起的反力。
刚架,忽略轴向和剪切变形对位移的贡献,其误差小于2%~千分之3。
9.如下图乘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三个结论都是不对的。原因为(a) yi 应该是面积 Ai 形心对应的直线图形坐标, 不应该是分割图形的对应坐标。(b)M 是折线图形,图乘条件必须有一个是直线图形。(c) 二次抛物线 hl 3 的面积公式必须是标准抛物线,也即顶点处图形切线必须与基线(轴线)
11.图乘法求位移时应注意避免哪些易犯的错误? 答:有如下一些情况应注意避免: 1)求面积范围内所对应的取纵坐标图形是折线而非一条直线。例如:
2)非标准抛物线图形没有分解。例如:
8
3)梯形图形相乘时,取坐标图形不能因求面积时分割而只取分割部分坐标。例如:
4)各杆件刚度不同时,没有考虑各杆件应该用其对应的刚度。或者遗漏分母刚度项。
应的虚曲率、虚轴向线应变和虚切应变,ds 为微段长度,ck 为 k 支座的已知位移,FRk 为与 已知位移 ck 对应的单位广义力引起的反力。
5.试说明荷载下位移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各项的物理意义。 答: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公式一般适用于一切线弹性结构的荷载位移计算,因为这
里荷载引起的应变量是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的。式中 M、FN、FQ 分别为单位广义力状态所 引起的杆件弯矩、轴力和剪力, M P 、 FNP 、 FQP 分别为荷载所引起对应的杆件弯矩、轴力

华南理工大学电机学第三章思考题

华南理工大学电机学第三章思考题

第三章思考题3-3 什么叫相带?相带属性如何确定?在三相电机绕组中为什么常采用60°相带而不用120°相带?【答】 相带是指把每极下的电枢表面根据相数划分,每相占一等分。

我们称每一等分为一相带。

由于60°相带绕组的合成电动势比120°相带的大,故除了单绕组变极电机外,一般都用60°相带绕组。

3-6 为什么极相组A 和极相组X 串联时必须反接?如果正接将引起什么后果?【答】 因极相组A 的电势与极相组X 的电势反相,反接后,两者电势相减,得到更高的电势。

若正接将引起电势为0的后果。

3-8 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公式是如何导出的?它与变压器的电动势公式有何类似和不同之处?【答】 设气隙中的主极磁场为正弦分布,即αsin 1B b =,式中1B 为气隙密度的基波幅值;设0=t 时,导体位于极间、将要进入N 极的位置,转子旋转的角频率为ϖ,则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为t E lv B blv e ϖαsin 2sin 111===;p 对极的电机一个极下的磁通量为l B lB p D p DlB d p DlB p d D l B d D bl p τπππαααααπππ111010101222sin 22sin 2=⋅⋅===⋅==Φ⎰⎰⎰电机,感应电动势的频率60pn f =,转子的线速度f pn p D n D v τππ2602260===,故导体电动势的有效值为111111222222222Φ=⎪⎭⎫ ⎝⎛====f l B f l fB f l B v l B E πτππττ;在考虑短距和分布后,整个线圈组的合成电动势()()()()11111111111222Φ=Φ=Φ==w c d p c d p c d c q k qN f k k qN f k k fN q k qE E πππ;对于双层绕组,每相绕组有p 2个极相组,设并联支路数为a ,如果一相绕组的总串联匝数表示为,c qN a p N 2=,则相电动势为1111112222Φ=Φ⎪⎭⎫ ⎝⎛==w w c q ph fNk k qN a p f K a p E ππ,对于单层绕组,每相绕组总共有p 个极相组,则每相绕组的总串联匝数为c qN a p N =。

第三章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思考题与习题

[习题3-1] 某桥梁工程中,有一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弯矩组合设计值 M d =122kN·m,结构重要性系数 0 =1.0;拟采用C25混凝土,HRB335钢筋。设计人员 有三种意见,其截面 b h 分别为 180mm × 400mm , 400mm × 1200mm , 200mm × 500mm,按单筋矩形截面计算,试判断哪种截面合适?说明原因。并计算所需受拉钢 筋面积。
图3-7 习题3-14图
[习题3-2] 求单筋矩形截面在下列情况的x、ξ、 AS 并加以分析,绘出钢筋布置 图。承受弯矩组合设计值 M d =120kN·m,结构重要性系数 0 =1.0。 截面尺寸 b×h (mm×mm) 200×500 200×500 200×500 300×500 200×600
情 况 1 2 3 4 5
图 3-6 习题 3-13 图(单位:mm)
[ 习题 3-14] 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梁跨度及受到的荷载如图示, b h 250 mm× 600 mm ,混凝土采用 C30 ( f c =14.3MPa 、 f t =1.43 MPa ) ,纵筋用 HRB400 级 ( f y =360 MPa),箍筋用 HPB235 级 ( f y =210 MPa),全梁长配置箍筋 6@200,试按 承载力计算该梁所需正截面配筋并进行斜截面承载力校核。
图3-2
习题3-9图
图3-3
习题3-10图
[习题3-10] 已知计算跨经 l 0 15000mm 的 形截面梁,C20混凝土,HRB335钢 筋,梁截面尺寸如图所示。该截面弯矩为:结构自重 M GK 542 kN·m,汽车荷载 M QK 514 kN·m,结构重要性系数 0 =1.0。求受拉钢筋面积并复核截面承载力,绘 出钢筋布置图。 [习题 3-11] 下图所示为装配式 T 形截面简支梁桥横向布置图,简支梁的计算 跨径为 24.20m,试求边梁和中梁受压翼板的有效宽度 bf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1. 什么是自发过程?实际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
2. 为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表达为:“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热力学不可逆的”?
3. 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变是否相等,为什么? 不可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变是否相等?
4. 以下这些说法的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写出正确的说法。

(1)因为
/
B
r
A
S Q T
δ
∆=⎰
,所以只有可逆过程才有熵变;而ΔS>∑δQ Ir/T,所以不可
逆过程只有热温商,但是没有熵变。

(2) 因为ΔS>∑δQ Ir/T,所以系统由初态A 经不同的不可逆过程到达终态B,其熵的变值各不相同。

(3) 因为
/
B
r
A
S Q T
δ
∆=⎰
,所以只要初、终态一定,过程的热温商的值就是一定的,
因而ΔS 是一定的。

5.“对于绝热过程有ΔS≥0,那末由A态出发经过可逆与不可逆过程都到达B态,这样同
一状态B就有两个不同的熵值,熵就不是状态函数了”。

显然,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错在何处?请用理想气体绝热膨胀过程阐述之。

6. 263K 的过冷水结成263K 的冰,ΔS<0,与熵增加原理相矛盾吗?为什么?
7.“p⊙、298K过冷的水蒸气变成298K 的水所放的热Q p,Q p=ΔH,而ΔH只决定于
初、终态而与等压过程的可逆与否无关,因而便可用该相变过程的热Q p,根据ΔS=
Q p/T (T为298 K)来计算系统的熵变”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8. 如有一化学反应其等压热效应ΔH<0,则该反应发生时一定放热,且ΔS<0,对吗?
为什么?
9. 根据S=lnΩ,而Ω是微粒在空间与能量分布上混乱程度的量度,试判断下述等
温等压过程的ΔS是大于零? 小于零? 还是等于零?
(1) NH4NO3(s)溶于水;
(2) Ag+(aq)+2NH3(g)—→Ag(NH3)2+;
(3)2KClO3(s)—→KCl(s)+3O2(g);
(4)Zn(s)+H2SO4(aq)—→ZnSO4(aq)+H2(g)
10. 物质的标准熵S⊙(298K)值就是该状态下熵的绝对值吗?
11. 式dG T,p,W'=0≤0与式ΔG T,p≤0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为什么用后式判定过程的自发性时不需加上无非体积功的条件呢?
12. “ΔG T,p,W'=0≤0 说明ΔG<0 的过程只能在T,p一定,且W'=0 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13. 关于公式ΔG T,p=W R'的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 “系统从A 态到B 态不论进行什么过程ΔG 值为定值且一定等于W'”;
(2) “等温等压下只有系统对外做非体积功时G 才降低”;
(3) “G就是系统中能做非体积功的那一部分能量”。

14. 为什么等温等压下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不能用ΔH作判据;但有些情况下用ΔH作判据,又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5. 对于ΔH>0,ΔS>0而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改变温度能否使反应自发进
行?为什么?
16. 一般固体分解产生气体时,常常大量吸热,试比较这类固体在低温与高温下的稳定性。

17. 为什么ΔU =∫T dS-∫p d V适用于单组分均相封闭系统的任何过程? 这是否意味着对
这种简单的热力学系统的任何过程∫T dS及∫p d V都分别代表热与功呢?
18. 分别讨论定压下升高温度及定温下增大压力时以下过程的ΔG值如何变化?
(1) 沸点下液体气化为蒸气;
(2) 凝固点下液体凝为固体(如V m(l)>V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