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

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

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组长:苗江江组员:邢晓庆、陈真、宫晓静、刘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重力对根的影响的验证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教案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教案

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课标内容核心素养1.向光性的研究导致生长素的发现1.生命观念——说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阐释生物学中的适应和平衡观念,并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科学思维——①通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探究需要进行大胆的猜测、严谨的实验、认真的观察和严密的逻辑分析,科学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②准确归纳总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及作用,并能基于模型与建模,构建生长素两重性的模型图示。

3.科学探究——①通过“观察植物的向光性”,分析植物向光性的意义,提升实验分析能力;②通过“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提升实验的操作、分析能力,阐明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特点。

2.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3.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父子的实验(1)发现问题:植物的向光性,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

(2)实验操作①取材:金丝雀草的幼苗。

②条件:单侧光照射。

③操作及现象(3)实验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部。

由此推测,有某种“影响”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的实验(1)实验处理及结果(2)实验结论:从苗尖端向下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可移动的化学物质。

3.拜尔的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图示结论及分析拜尔①切取苗尖端移至左侧+黑暗→向右弯曲生长②切取苗尖端移至右侧+黑暗→向左弯曲生长幼苗弯曲生长,是苗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实验(1)实验处理及结果(2)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端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这种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玉米油、根霉、麦芽等材料中分离纯化了生长素,发现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1.判断(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云母和明胶对生长素的透过性不同。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9 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原卷版)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9 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原卷版)

2020届高考生物难点及易错题精讲精练专题09 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难点精讲】一、与生长素有关的常见实验分析例题:为探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图1可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C.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使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难点突破】验证向光性相关原理的基本实验模型(1)验证尖端产生生长素①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如图甲所示)。

②对照组: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白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如图乙所示)。

(2)验证胚芽鞘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①实验组:在胚芽鞘尖端与下面一段之间插入云母片(如图甲所示)。

②对照组:胚芽鞘不进行处理(如图乙所示)。

(3)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①实验操作②实验现象:装置a 中胚芽鞘直立生长;装置b 和c 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模型(1)实验操作(2)实验现象:A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 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验证生长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及合成部位(1)原理(2)过程相同黄瓜植株⎩⎪⎨⎪⎧A 组自然生长B 组开花前作套袋处理C 组开花前作套袋处理,花开后人工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3)结果:A 组发育成有子黄瓜,B 组不发育,C 组发育成无子黄瓜。

(4)结论:生长素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主要由发育中的种子合成。

变式训练1: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激素调节教案: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激素调节教案: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高中高一生物植物激素调节教案: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是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在植物的日常生命活动中,激素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激素调节的规律对于学习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高中高一生物老师们提供一份可借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

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激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学习植物激素调节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植物激素进行农业生产;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植物激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内部分泌产生的一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植物激素按其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可分为: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脱落酸(ABA)和乙烯等五类。

2.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生长素(IAA)促进细胞的增长和分裂,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根的生长、茎的伸长、坐果和田间管理等方面。

赤霉素(GA)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茎、叶、根等器官增长,增加植物的干重。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用于提高作物产量和优质等级,能使作物的叶片形成衰老期延长,营养物质的积累量增加。

脱落酸(ABA)是弱助生素,能够抑制细胞增生,控制植物掉叶、休眠和避免生长过度。

乙烯则调控植物的花、果、叶、根等器官的生长和发育,影响作物的品质、品种、产量等品质性状。

3.植物激素调节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植物激素进行农业生产。

植物激素调节是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不同的激素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联合作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因此,在进行植物激素调节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各激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选择合适的激素进行调节。

在农业生产中,激素调控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通过施用植物激素,可以促进作物的根、茎、叶和花、果等的发育,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检测13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含解析浙科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检测13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含解析浙科版选择性必修

生长素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植物激素调节的探索一、选择题1.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促进顶芽生长B.促进侧芽生长C.减少病虫危害D.减少有机物消耗解析:选B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

2.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根尖B.尖端、尖端C.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解析:选B 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3.如图所示,①~⑥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能弯曲生长的是③⑤B.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内因,可设置②③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D.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解析:选D 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能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能生长的是②⑥,A 正确;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内因,可设置②③进行对照,B正确;若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外因,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C正确;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D错误。

4.生长素发现史中,科学家温特做了燕麦幼苗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A.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B.造成幼苗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解析:选B 拜尔用燕麦幼苗做实验,证明了幼苗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分布不均是弯曲生长的原因,A错误;温特通过实验提出造成幼苗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B正确;温特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温特的实验不能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D错误。

5.如图所示棉花植株①~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B 该植株呈宝塔形,距离顶芽近的侧芽生长被抑制的程度最大,故②处生长素浓度最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2《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2《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提问:1、你赞同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观点吗?
2、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
描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
1、你能否总结一下斯他林和贝利斯获得的科学发现包括哪些内容?
2、“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是哪些因素使斯他林和贝利斯抓住了成功的机遇呢?促胰液素的发现,带给你什么启迪?
作为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学生们在消化腺的神经调节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他们也曾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在重复了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后,巴甫洛夫对学生深表遗憾的说:“自然,人家是对的。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自促胰液素被发现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种激素。现在“激素”这一名词已广为人知,被广泛用于化妆品、营养品中,有些还作为特殊药物治疗疾病。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激素调节?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跳水运动员的动作、鸟儿的求偶行为的图片)
提问:运动员跳水动作、动物的求偶行为是生命系统通过复杂精巧的调节,指令全身各个器官保持高度协调的结果。你们认为这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包括哪些类型?
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激素调节。
提问:什么是激素?
我们人体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能分泌哪些激素?
(出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图片)谁能说出这些腺体的名称?
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很轻松的了解许多有关激素的信息。然而在人类认识激素的过程中却充满着许多波折。下面我们就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学家的足迹简要回顾激素调节的发现历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3~24“促胰液素的发现”
2、面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沃泰默应该怎样解释他的实验结果?
3、他为什么会这样解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利用教材中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主体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3>>(必修)(人教版)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安排在了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及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来讲,而前面学生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有利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又为后一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了铺垫,所以本节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教材重点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在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的内容并不多,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全过程,所以说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三、学情分析1.本节课学习之前,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如:激素调节、植物向光性,此外学生还具备了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等。

2.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能有效的激发高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

3.高二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有差异,所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等过程的设计思想,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掌握植物向光生长的知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

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

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

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表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关,对理解适合性等有重要意义。

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学习目标】(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使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实行的实验的介绍。

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学法指导】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等等。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观点。

学生发表见解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纠正、补充出现的差错和漏洞,协助学生准确表述。

2.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提升课(8)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探究突破一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实验原理:适宜浓度的NAA溶液促进植物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

2.实验流程制作插条:把形态、大小一致的某种植物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3枝↓配制梯度溶液:取生长素类似物按照不同的比例稀释成9份,第10份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实验培养:把每组处理过的枝条下端依浓度梯度从小到大分别放入盛清水的托盘中浸泡,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天观察一次,记录生根情况↓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并记录所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由右图曲线可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A点对应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A点两侧,存在促进生根效果相同的两个不同浓度3.实验关键(1)需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设置对照组、重复组①设置对照组。

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相互对照,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3)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原则。

如选用相同的花盆、相同的植物材料,插条的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相同,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一致等。

(4)处理插条①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用浸泡法(溶液浓度较低)或沾蘸法(溶液浓度较高,处理时间较短)。

②处理时插条上下不能颠倒,否则扦插枝条不能成活。

③扦插时常去掉插条成熟叶片,原因是去掉成熟叶片能降低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1.(2017·高考江苏卷)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L NAA处理插条D.400 mg/L 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解析:选D。

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A项错误;图中显示有些浓度的NAA能抑制插条生根率,如NAA浓度为400 mg/L时插条生根率小于对照组,B项错误;NAA浓度为200 mg/L左右时,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都较高,适合生产上应用,C项错误;400 mg/L NAA能够增加生根数,D项正确。

2.(2020·青岛模拟)独脚金内酯是近年发现的新型植物激素。

为研究独脚金内酯在向光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为材料,设置四组实验(如图1),A组不做处理,B组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C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 处理,D组用GR24+NAA处理。

四组均进行同样强度的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如图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结果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反应B.GR24的作用可能是影响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C.实验结果说明独脚金内酯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GR24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影响向光性反应解析:选C。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加入独脚金内酯之后,植物的弯曲角度变小,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A项正确。

GR24是如何减弱植株向光性的,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第一可能是通过调控相关基因使生长素的合成减少;第二可能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改变其在向光侧、背光侧的分配,B、D项正确。

GR24在本探究实验中,没有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作用,因此说明不了GR24具有两重性,C项错误。

3.(原创)研究人员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M和N对某种植株插条生根的影响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激素浓度(mg/L)插条平均生根数(条)100 150 200 250 实验分组激素M处理组 4.2 5.1 3.8 3.0激素N处理组 3.1 2.8 2.5 2.0对照组 3.3 3.3 3.3 3.3 A.B.与生长素具有类似作用特点的是激素MC.激素M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是150 mg/LD.本实验说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本质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D突破二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题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3.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只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4.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5.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实验探究6.探究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4.(2020·河北辛集中学月考)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有三种观点:一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二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三是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

下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做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a>b、c<d,说明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B.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C.若c+d=e+f=a,且e=f(乙、丁向光弯曲生长),说明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D.该实验还可以说明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选D。

假设一:若只是发生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运,则向光侧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但总量不变,即c+d=e+f=a,且e<f。

假设二:若只是发生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则生长素总量减少且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即a>b、c<d、e<f。

假设三:若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多,则两侧生长素含量相等,且总量也不变,即c+d=e+f=a,且e=f,但背光侧生长较向光侧快。

该实验过程没有对抑制物质进行检测,仅据实验现象不能反映出向光性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和向光侧产生了抑制性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20·河南洛阳高三模拟)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如下实验: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2所示。

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A.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B.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C.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D.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解析:选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向背光侧,A错误;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B错误;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比A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高,C正确;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并不影响生长素向下的极性运输,D错误。

6.(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模拟)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实验处理如下表。

处理后,定期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组别顶芽处理侧芽处理A 去除 2 mg/L激动素溶液涂抹B 保留 2 mg/L激动素溶液涂抹C 保留蒸馏水涂抹A.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B.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C.若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的处理组D.用激动素处理植物可以使细胞的体积增大,从而提高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解析:选D。

通过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A正确;A 组去除顶芽,顶芽不产生IAA向侧芽运输,B组保留顶芽,顶芽产生IAA并向侧芽运输,故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低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B正确;若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的处理组,C 正确;用激动素处理植物可以使细胞的体积增大,核质比减小,运输物质的效率下降,D错误。

7.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幼苗伸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幼苗的完整植株和去顶植株,实验测得不同条件下幼苗伸长的长度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植株类型,因变量是豌豆幼苗伸长量B.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均可促进两种植株幼苗的伸长生长C.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时均能体现对两种植株伸长的协同作用D.赤霉素处理去顶植株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与内源生长素的含量有关解析:选C。

根据题意和表格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植株类型,因变量是豌豆幼苗伸长量,A项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豌豆幼苗伸长量均大于空白对照组,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均可促进两种植株幼苗的伸长生长,B项正确;对于完整植株来说,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时豌豆幼苗的伸长量23 mm小于赤霉素(GA)单独作用时幼苗的伸长量29 mm,此时不能体现生长素和赤霉素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C项错误;对于去顶植株来说,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时豌豆幼苗的伸长量17.2 mm 大于赤霉素(GA)单独作用时幼苗的伸长量8.1 mm,由此可推知,赤霉素处理去顶植株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与内源生长素的含量减少有关,D项正确。

8.(2020·山东济宁一模)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某种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类似物的浓度是该实验的唯一自变量B.若探究10 μmol·L-1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组实验C.实验证明激素类似物乙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 μmol·L-1D.该实验证明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解析:选B。

研究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某种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激素类似物的种类和激素类似物的浓度,A错误;探究10 μmol·L-1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不加激素类似物、只加激素类似物甲、只加激素类似物乙、加入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的4组实验,B正确;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随激素类似物乙浓度增加,插条生根数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乙抑制插条生根,C错误;图中各浓度下激素类似物甲促进插条生根数目均大于不加激素组,故不能证明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