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眼的生理特性

合集下载

人类眼睛的特性与功能

人类眼睛的特性与功能

人类眼睛的特性与功能人类眼睛是我们视觉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拥有多种特性和功能。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类眼睛的结构、特性以及其在视觉系统中的作用。

一、人类眼睛的结构人类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多个部分组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是眼球。

眼球包括巩膜、角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这些结构共同协作,使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

巩膜是眼球的外层,负责保护眼球并帮助调节眼球的形状。

角膜是一层透明的组织,它是我们视觉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因为大约75%的眼球焦距是通过它来实现的。

虹膜是一个有色环形结构,它负责调节眼球的瞳孔大小。

睫状体是一个环形肌肉,能够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从而帮助我们在不同距离上看清事物。

晶状体是位于眼球内部的透明组织,它的凸面能够改变眼球的焦距。

玻璃体是一个透明的凝胶状物质,填充在眼球后部,它与视网膜一起负责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

视网膜是眼球的内层,它内涵有视网膜细胞,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神经元中传递信息。

二、人类眼睛的特性人类眼睛有许多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特性是视角。

视角是指当人类眼睛盯着某个物体时,它所能看到的视野范围。

视角的大小取决于眼睛的焦距和眼球的大小。

人类眼睛的另一个特性是分辨率。

人类眼睛能够分辨出离眼睛最近的两个不同的点之间的大小,称为分辨率。

这种分辨能力取决于眼睛的视网膜,它包含了大约1亿个视网膜细胞。

这些细胞的排列方式,使得人类眼睛在看东西时可以分辨出非常精细的细节。

除了视角和分辨率之外,人类眼睛还具有敏锐的光感。

人类眼睛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强度,并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的形状,从而使我们能够在昏暗的场景中看清事物。

三、人类眼睛在视觉系统中的作用人类眼睛在视觉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将可见光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的视觉皮层。

视觉皮层能够将这些信息解码,使我们能够理解周围的环境,并做出反应。

人类眼睛的作用不仅限于传递信息,它还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一).com人眼类似于一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眼观察图像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及特性:(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人眼是一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一定的大小,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无穷的,HVS对太高的频率不敏感。

(2)(4)(5)(6)段,一幅当人眼睛的视网膜受到光的刺激时,所引起的色觉经验具有三种心理性向度,即色彩亮度和饱和度。

色彩之不同,取决于光的波长,而亮度的高低则与光的波幅成正比,但也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白天,波长550nm左右的光最亮,而在夜晚,波长510nm左右的光最亮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其饱和度越大,其色彩越鲜艳,反之,越灰暗。

1.2人眼对光谱的灵敏度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即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锥状细胞不但可以接受色彩的刺激,还可以感受亮度的刺激。

所以,在白天书画光下,人眼可以同时识别彩色与非彩色的物体,但到了夜间或暗处,锥状细胞即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此时,人眼便无法感觉彩色,仅能辨别白色和灰色。

1.3明视觉暗视觉与中介视觉明视觉在环境亮度大于10cd.m2时,视觉完全由锥状细胞起作用,最的的视觉响应在光谱蓝绿区间的555nm处,在这样亮度的环境中的视觉特性称为明视觉。

暗视觉在环境亮度低于10-2cd.m-2时,锥状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视觉功能由杆状细胞取代,人眼失去感觉彩色的能力,仅能辨别白色和灰色.在这样亮度的环境中的视觉特性称为暗视觉.中介视觉当景物的亮度增加到10-2cd.m-2以上时,除明亮度增加外,还可以发现三个效应。

首先,中心凹的察觉开始变得和边缘部分的察觉一样容易。

其次,可以感觉到颜色,开始时弱,其后增强。

第三,随着亮度的变化,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对视觉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

1.4明适应暗适应和比视感度480nm较差。

人眼视觉特性

人眼视觉特性

人眼视觉特性(一)人眼类似于一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眼观察图像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及特性:(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人眼是一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一定的大小,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无穷的,HVS对太高的频率不敏感。

(2)人眼对亮度的响应具有对数非线性性质,以达到其亮度的动态范围。

由于人眼对亮度响应的这种非线性,在平均亮度大的区域,人眼对灰度误差不敏感。

(3)人眼对亮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大于对色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

(4)由于人眼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从空间频率的角度来说,人眼又具有带通性线性系统的特性。

由信号分析的理论可知,人眼视觉系统对信号进行加权求和运算,相当于使信号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结果会使人眼产生一种边缘增强感觉一一侧抑制效应。

(5)图像的边缘信息对视觉很重要,特别是边缘的位置信息。

人眼容易感觉到边缘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边缘的灰度误差,人眼并不敏感。

(6)人眼的视觉掩盖效应是一种局部效应,受背景照度、纹理复杂性和信号频率的影响。

具有不同局部特性的区域,在保证不被人眼察觉的前提下,允许改变的信号强度不同。

人眼的视觉特性是一个多信道(Multichannel)模型。

或者说,它具有多频信道分解特性(Mutifrequency channel decompositon )。

例如,对人眼给定一个较长时间的光刺激后,其刺激灵敏度对同样的刺激就降低,但对其它不同频率段的刺激灵敏变却不受影响(此实验可以让人眼去观察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来证实)。

视觉模型有多种,例如神经元模型,黑白模型以及彩色视觉模型等等,分别反应了人眼视觉的不同特性。

Campbell和Robosn由此假设人眼的视网膜上存在许多独立的线性带通滤波器,使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段,而且不同频率段的带宽很窄。

视觉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些滤波器的频带宽度是倍频递增的,换句话说,视网膜中的图像分解成某些频率段,它们在对数尺度上是等宽度的。

人眼的视觉特性知识讲解

人眼的视觉特性知识讲解

人眼的视觉特性知识讲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的视觉特性1、引言人眼的视觉系统是世界上最好的图像处理系统,但它远远不是完美的。

人眼的视觉系统对图像的认知是非均匀的和非线性的,并不是对图像中的任何变化都能感知。

例如图像系数的量化误差引起的图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不能为人眼所觉察的。

因此,如果编码方案能利用人眼视觉系统的一些特点,是可以得到高压缩比的。

对人眼视觉特性的深入研究及由此而建立的各种数学模型,一直是各种图像数字压缩算法的基础。

2、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对380~780纳米内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称为人眼的视敏特性。

衡量描述人眼视敏特性的物理量为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

1)视敏函数在相同亮度感觉的条件下,不同波长上光辐射功率的倒数可以用来衡量人眼对各波长光明亮感觉的敏感程度。

称为视敏函数K(λ)=1/pr(λ) 。

2)相对视敏函数实验表明,人眼对波长为555纳米的光最敏感,因此把任意波长的光的视敏函数与最大视敏函数值K(555)相比的比值称为相对视敏函数。

可见光波长实验表明:视敏涵数的曲线的最大值位于555nm处当光线微弱向左偏移最大值为507nm处,两者相差近50nm,人眼就相当于带通滤波器,这就表明人眼对亮度变化比较敏感。

人眼对于蓝光的视觉灵敏度要比红光和绿光低的多.三条曲线的峰值比为R:G:B=0.54:0.575:0.053(蓝光放大20倍).三条曲线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正常观察条件下,人眼得到的是二者的合成的视觉,不能将他们各自的数值区分开来.大脑根据三者的比例,感知彩色的色调和饱和度,而三者的和决定了光的总亮度。

2.1对比灵敏度人眼对亮度光强变化的响应是非线性的,通常把人眼主观上刚刚可辨别亮度差别所需的最小光强差值称为亮度的可见度阈值。

也就是说,当光强I增大时,在一定幅度内感觉不出,必须变化到一定值I+ΔI时,人眼才能感觉到亮度有变化,ΔI/I一般也称为对比灵敏度。

因此恢复图像的误差如果低于对比灵敏度,即不会被人眼察觉。

人眼特性

人眼特性

人眼特性作者:lymex 转自:牧夫天文论坛一、导言人眼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非常完善、精巧和不可思议,是生命长期进化到高级形式的必然产物。

在人感觉的外界信息中,有9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

我们天天在用自己的眼睛,很多与视觉有关的事情习以为常,往往对其特性反而不了解,或者自认为很简单的知识或问题,但实际上存在误解。

在天文观测中,了解自己的眼睛,尤其是了解人眼的暗光特性,会更好的进行观测。

人眼的特性主要取决于人眼的构造,包括光线如何会聚、如何检测和视觉信号如何传导。

另外,神经系统的特性尤其是人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多次用到亮度的概念,这在上一期《夜空亮度》一文中有详细的定义和描述,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

亮度是光度学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

亮度概念与照度、发光强度、光通亮是分别不同的光度学概念,单位也不同。

亮度的单位是尼特。

这个概念就像能量、功率和重力都是不同的概念一样。

一个40W的日光灯,照射在距离其下面2米远的白纸上,白纸的亮度大约为25尼特。

猎户座大星云M42的中心部分,大约是0.02尼特。

满月表面是3000尼特,木星表面是800尼特。

满月照射下的白纸为0.05尼特。

二、人眼的构造人眼的构造相当于一架摄像机或照相机。

前面,是由角膜、晶状体、前房后房、玻璃体所共同组成的具备镜头功能的组合,把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到后面的相当与胶卷的用于检测光线的视网膜上。

角膜,为一直径11mm的透明膜,镶嵌于巩膜前面圆孔内,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径为8mm,周边部比较平坦。

角膜的屈光指数为1.376,为眼球的主要曲光媒质。

晶状体,为一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组织,由小带纤维悬挂于瞳孔后面,睫状肌收缩时小带松弛,晶状体依靠其本身的弹性而变厚,前后表面的曲度增加,整体屈光度增加,利于看清近处物体,称为调节。

在角膜和水晶体之间为虹膜,中间开有一个可以自动控制大小的孔,让适当的光线进来,称为瞳孔。

前房、后房。

眼的构造及机能

眼的构造及机能

眼的构造及机能公誠國小護理師連敏貝眼的構造及機能眼的構造精巧,機能獨特。

眼的構造可分為眼球、眼瞼、淚器、眼窩、眼肌五大部份。

1公誠國小護理師連敏貝眼為一略圓而偏橢圓形的構造,前後直徑約二十二至二十三毫米。

眼球之解剖構造(圖 1)又可分為1. 結膜:為一層薄而半透明的黏膜,覆蓋眼瞼內層並延伸至角膜周圍。

蓋住眼瞼的部分,叫"瞼結膜";蓋住眼球(鞏膜)的部分,叫2公誠國小護理師連敏貝"球結膜":二者交界形成的皺襞,叫"穹窿"。

結膜含有豐富的微血管,故受刺激或發炎時,容易"眼紅"。

它也含有黏液腺體,可分泌淚液。

2. 角膜:為眼球前方透明的組織。

正常是無色透明的,透過角膜可見虹彩的色澤。

若虹彩色素淡微,則透出"藍色眼珠";若色素含量多(如東方民族)則呈現"黑眼珠"。

一般人所稱的"黑眼珠"的部分即指"角膜"鞏膜:鞏膜即一般人所稱的"眼白"的部分,為眼球壁最外一層,堅韌而不透明。

鞏膜可保護眼球內部,並維持眼球的形狀。

3. 脈絡膜:為眼球壁中層的組織,主要由色素及血管組成,可供應眼球養分並運送廢物。

脈絡膜、虹膜、睫狀體三者合稱為"葡萄膜"。

4. 虹膜:虹膜含有色素及肌肉。

虹膜中心有一圓形開口,稱為"瞳孔"。

瞳孔可變大和縮小,以便控制進入眼內的光線。

5. 睫狀體:位於虹膜與脈絡膜之間。

睫狀體可分泌水樣液稱為"房水"。

房水可營養角膜,並維持眼球內的壓力。

睫狀體可以調節水晶體的形狀及厚度,以取得適當的焦距。

3公誠國小護理師連敏貝 6. 視網膜:為眼球壁最內層,滿佈感光細胞及神經纖維。

其血液由脈絡膜及網膜小動脈供應。

視網膜中心區域,稱為"黃斑部"。

黃斑部含有大量的圓錐細胞。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夜视仪是一种可帮助人类在低光条件下看到物体的仪器。

在不同应用领域,比如军事、科学研究、救援及监控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是依靠光电转换技术和人眼的生理特性实现的。

本文将对夜视仪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光电转换技术夜视仪的核心是光电转换技术,该技术是将自然环境中的微弱光源转换为人类可见的图像。

光电转换技术有两种,分别是光增强和热成像。

光增强:光增强型夜视仪是最常见的类型。

它的原理是依靠一种称为"光电倍增管"的装置将光子电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

该管内部有数个金属电极和荧光屏,荧光屏表面涂有磷化物,当光子击中荧光屏时,会在荧光屏上产生光电子,光电子会在电场的带动下不断加速撞击到磷化层,导致磷化层内部的电子级不断上升,直至发射光子。

这些光子被反射到荧光屏上,进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图像。

热成像:与光增强技术相比,热成像技术是在高清图像上更有保障。

该技术是利用红外线发射器将物体发出的红外线辐射转换为图像。

与光增强不同,热成像没有低光条件限制,因为它可以侦测到物体发出的热量,即使在白天或强光下也可以使用。

2. 人眼的生理特性人眼的生理特性是夜视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人眼适应低光条件的方式是瞳孔扩大,以便更多光线进入眼睛。

但是过度扩大瞳孔却会减少视野,这正是夜视仪的目的之一。

此外,人眼的特性还包括眼罩,通过遮住眼睛周围杂乱无序的光线,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视野。

有些夜视仪还可能包括其他功能,比如红外光辅助系统,可以通过反射器将光线引导到夜视仪中,提高图像质量。

3. 夜视仪的分类夜视仪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镜像型夜视仪:该夜视仪可增强目标被反射光的强度,通过夜视器和红外光源配合使用,使观察到的景象更为清晰及明亮。

(2)红外成像夜视仪:该夜视仪可根据物体的红外光辐射来成像,使用范围更广,而且可以穿透一些特定物体,如树木、云层等。

(3)主动系统夜视仪:该夜视仪可红外光辐照物体面,同时探测反射回来的微弱光信号并增强。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HVS

人眼视觉特性(一)人眼类似于一个光学系统,但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学系统,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眼观察图像时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及特性:(1)从空间频率域来看,人眼是一个低通型线性系统,分辨景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瞳孔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和一定的光学像差,视觉细胞有一定的大小,所以人眼的分辨率不可能是无穷的,HVS对太高的频率不敏感。

(2)人眼对亮度的响应具有对数非线性性质,以达到其亮度的动态范围。

由于人眼对亮度响应的这种非线性,在平均亮度大的区域,人眼对灰度误差不敏感。

(3)人眼对亮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大于对色度信号的空间分辨率。

(4)由于人眼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从空间频率的角度来说,人眼又具有带通性线性系统的特性。

由信号分析的理论可知,人眼视觉系统对信号进行加权求和运算,相当于使信号通过一个带通滤波器,结果会使人眼产生一种边缘增强感觉一一侧抑制效应。

(5)图像的边缘信息对视觉很重要,特别是边缘的位置信息。

人眼容易感觉到边缘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边缘的灰度误差,人眼并不敏感。

(6)人眼的视觉掩盖效应是一种局部效应,受背景照度、纹理复杂性和信号频率的影响。

具有不同局部特性的区域,在保证不被人眼察觉的前提下,允许改变的信号强度不同。

人眼的视觉特性是一个多信道(Multichannel)模型。

或者说,它具有多频信道分解特性(Mutifrequency channel decompositon )。

例如,对人眼给定一个较长时间的光刺激后,其刺激灵敏度对同样的刺激就降低,但对其它不同频率段的刺激灵敏变却不受影响(此实验可以让人眼去观察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来证实)。

视觉模型有多种,例如神经元模型,黑白模型以及彩色视觉模型等等,分别反应了人眼视觉的不同特性。

Campbell和Robosn由此假设人眼的视网膜上存在许多独立的线性带通滤波器,使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段,而且不同频率段的带宽很窄。

视觉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些滤波器的频带宽度是倍频递增的,换句话说,视网膜中的图像分解成某些频率段,它们在对数尺度上是等宽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细胞适应快,光感提高几十倍;杆体细胞适应 慢,光感提高几十万倍。
•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人眼从黑暗到强光下,开始觉得眩晕,睁不开眼睛, 大约1分钟后才能看清楚周围的景物。
在此过程中,眼睛的感受度降低。
3. 明适应与暗适应
• 暗适应的两种基本过程: (主)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变化
1 K ( ) Pr ( ) ————单色光能量
相对视敏函数:
Pr (555) K() K() V() K max K(555) Pr ()
2. 明视觉、暗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
0.03 3
507 555
3. 明适应与暗适应
•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人从光亮中进入暗室时,在最初的瞬间什么都看不 见,逐渐才适应了黑暗,从而区分出周围物体的轮廓。 在此过程中眼睛的感受度增高。
9 8
瞳 孔 6 直 5 径 mm 4
7
3 2
1
10-4 10-2 1
102 104
亮度cd/m2
眼睛构造
1. 眼睛的构造及功能
• 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 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光线由此射入
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巩膜为致密 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1. 眼睛的构造及功能
• 中层: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又称色素膜) 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输送养料、滋养眼睛。
虹膜,呈圆环形,脉络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 面,眼的颜色由虹膜中的色素决定。虹膜中央的小圆 孔叫做瞳孔,控制进入人眼的光强。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通过视网膜睫 状体部及睫状环与玻璃体膜紧密相连,外侧为巩膜, 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状体赤道部相连。 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 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课次3:人眼的生理特性
0. 图像与视觉
图像是自然界景物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 人类本身的重要源泉。
图像最终需要由人活机器来观察、辨别、理解。人 的视觉系统对图形、图像具有高度的识别能力。
• 视觉的相关概念: 感觉:人眼对光刺激的反应,如亮度、颜色等; 知觉:即直觉,对图像形状、大小、运动、颜色等 变化的反应,反映了图像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性; 认识:即识别,对图像内容、含义的理解;
像高: (弧度) 15mm
4. 视敏度和细节视觉
• 视敏度: 人眼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通常以找出两条 线间的最小间隔来说明 1 视角的倒数表示: 视敏度(V)= 视角(α) 正常视敏度:可辨视角为1’时的视力为正常视敏度, 此时像高约4μm(视力表:1.0) 视敏度受某些因素影响:距离、亮度、对比度
感情:图像引起的不同情绪
外侧膝状体 视神经束 视放射线 视交叉
大 脑 视 觉 区 域
视神经
视觉皮质
1. 眼睛的构造及功能
• 眼睛的功能——一部精巧的照相机
• 眼球壁:外中内三层
角膜、巩膜
脉络膜、虹膜(瞳孔)、睫状体
视网膜(黄斑、盲点)
• 瞳孔:直径随光强变化 • 晶状体:曲率可变的凸透镜 (18.9~22.7mm)
6. 差别感觉阈限
如果 I 表示最初刺激的强度,以 I+△I 表示刚刚觉察 出变化的较强刺激强度,则△I / I是一个常数。
△I / I=k
对视觉刺激来说,k=1/100。
如果原照度是100lx,那么照度增加1lx,我们才能觉 察出照度的增加;如果原照度是200lx,那么照度增加 2lx,我们才能觉察出照度的增加。 刚刚可觉察出来的刺激物的增加量(差别阈限值)是 感觉的单位,E表示。由上式积分得:E = k· logI +C 由此式知,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细节辨别 体积 对光的敏感性
明视觉 能辨别
能辨别 大 弱
暗视觉 不能辨别
不能辨别 小 强(500倍)
神经连接
视紫红质
一对一

多对一

2. 明视觉、暗视觉光谱光效率函数
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能对380~780nm可见光谱范 围的不同波长辐射有感觉。人们对不同色光的感受性 是不同的,可用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表征。 光谱光效率函数(视敏函数):达到同样亮度时不 同波长所需能量的倒数
(次) 瞳孔大小变化
• 视紫红质(存在于杆体细胞中)
光 视紫红质 视黄醛+蛋白质

3. 明适应与暗适应
• 明、暗适应所需时间
眼睛可感受的最强光强是最弱光强的约一万亿倍。
4. 视敏度和细节视觉
• 视角:观看的对象与眼睛所形成的张角 视角大小决定着视网膜上投影的映像大小
视角通常以“分”表示
物体长度(A) 视角(α)= ×3438 距离(D)
视后像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 光的强弱、光的作用时间、不同色光
人眼并非完美的记录工具!
5. 临界闪烁频率
• 视觉后象: 左图:当你持续看某个刺激物时,去敏感性的细胞对 观察图形亮的部分更为敏感,但对暗的部分不敏感。 所以当刺激变成白色时,原来最疲劳的细胞的反应比 它邻近细胞更强,产生更亮的后象,好象是一盏点燃 的灯,这是一个正后象。 右图:亮区域变暗,这是一个负后象。
这些后象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英国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右眼视网膜有一个永久 的小孔,这是他在注视太阳两分钟时留下的。
5. 临界闪烁频率
• 临界闪烁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眼就不再感觉到是 闪光,而是感到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此时的频率即 为临界闪烁频率(CFF)。 • 视亮度
1.22 0 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人眼最小视角: 0 nd 0
5. 临界闪烁频率
• 视觉时滞(视觉惰性): 人眼视觉感受迟于光照开始,也迟于光照结束
• 视觉后像(视觉残留):
正后像和负后像
视后像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由迅速相互交替的几 个时“相”所组成,即黑暗“相”代替光明“相”, 然后光明“相”又代替黑暗“相”,一直到完全消失。
• 视觉阈限的量子理论: 一个光量子只在一个杆体细胞内分裂一个分子的视 紫红质,要使我们感觉到一个闪光亮仍需要 5-14 个杆 体细胞的效果积累起来才能达到反应的阈值。 实验测定:初次觉察出来的光度变化同这种光度原 有水平的比始终是一个常数。 这种觉察出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 觉阈限,也可叫做最小可觉差。
临界闪烁频率随光强增加而变高:CFF a log I b 弱光下:CFF低到5Hz 强光下:CFF提高到50~55Hz
1 L T

T
0
L(t )dt
5. 临界闪烁频率
临界闪烁频率的影响因素: 刺激的强度
刺激的面积
视网膜的不同部位
不同的刺激色光
不同的背景光 年龄 疲劳程度 缺氧等
6. 差别感觉阈限
1. 眼睛的构造及功能
• 内层:视网膜 约占眼球内表面 2/3,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 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 它包含感光细胞(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双极细 胞和神经节细胞。
1. 眼睛的构造及功能
• 锥体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 分布 作用条件 视网膜中央 亮光 杆体细胞 较边缘部分 暗光
功能 颜色辨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