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朗格汉斯细胞_省略_炎症样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表型分析_邓小蓉

合集下载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令人遗憾的是,洛克菲勒大学当日晚些时候证实,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拉 尔夫·斯坦曼于9月30日(上周五)逝世,享年68岁。洛克菲勒大学称:“4年前,拉尔夫·斯坦曼被诊断患有胰 腺癌,他利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突细胞的免疫疗法,延长了生命。”欣慰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树突状细胞 (DC)在治疗癌症等病症的广阔前景 。
谢谢观看
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实体瘤内浸润的DC数量多则患者预后好。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 应的核心是产生以CD8+ T细胞为主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这也是DC作为免疫治疗手段的基础。
树突状细胞(17张)DC抗肿瘤的机制如下: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 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 的CD4+ 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 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②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 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③DC分泌 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 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 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 瘤血管的形成。
树突状细胞
血液细胞
01 简介
03 来源 05 荣誉
目录
02 分布 04 功能
树突状细胞(也称DC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 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指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指南]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n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

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 of bone ,EGB)。

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与体内免疫调节紊乱有关。

本病发病率估计1/20万-1/200万.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也见于成人甚至老人.不少报告提到男性患者居多.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

嗜酸性肉芽肿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多症X。

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侵犯部位为骨骼和肺。

这占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病例的60-80%。

黑人本症极少见。

嗜酸性肉芽肿可见于颅骨,下颔骨、脊柱和长管骨。

男女发生率比2:1。

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血沉升高。

嗜酸性肉芽肿病灶的放射线表现无特殊性,不同的部位,表现不同。

颅骨的病损表现为内外颅骨板层不规则的锋利的破坏,形成“斜边缘”,(Beveled edge),骨盆的缺损边界多模糊。

脊椎缺损多发生于椎体。

发生在长骨,则多位于股干,干骺端的髓腔中份。

病损可以造成骨内、骨膜的反应。

CT扫描及MRI 对于明确病变髓腔内的范围及对皮质骨的破坏程度有价值。

影像学诊断需与尤文氏肉瘤、骨肉瘤、转移瘤和化脓性骨炎鉴别。

大体组织检查、嗜酸性肉芽肿是软的、肉芽状、胶质状的组织。

颜色灰红、褐色或者褚黄色。

显微镜下观,嗜酸性肉芽肿内大量郎罕氏细胞。

这些郎罕氏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和髓腔内的树突状细胞。

电镜下,这些细胞与郎罕氏细胞一样都含有浆内的颗粒状小体,Birbeck’s颗粒。

镜下尚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多核砼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巨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俞岚;周蕾;武世伍;宋文庆;李涤臣;郭冰沁【摘要】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angerhans cell sarcoma,LC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LCS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报道两例LCS,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肿瘤大体及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及患者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检,两例瘤细胞均呈弥漫排列,瘤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沟易查见,可见核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一例肿瘤间质内尚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例CD1α、S-100蛋白、CD6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40%-50%.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朗格罕斯细胞肉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年(卷),期】2015(024)001【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肉瘤;病理学;临床;免疫组织化学【作者】俞岚;周蕾;武世伍;宋文庆;李涤臣;郭冰沁【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23303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23303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23303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23303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23303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1;R329-33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angerhans cell sarcoma,LCS)指具有明确恶性细胞学特征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呈肿瘤性增生。

医学专题树突状细胞简介

医学专题树突状细胞简介
第三讲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
2021/7/19 星期一
1
引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由美国学者 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 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最 大的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进行增殖, 与此相比,M、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 因此,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
2021/7/19 星期一
16
四、分布及分类
DC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中,根据其分布部 位不同可分为三类:
①淋巴组织中DC,包括滤泡DC、并指状DC和胸腺DC; ②非淋巴组织中DC,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 ③循环的DC——隐藏细胞(veiled cell,VC)。 不同部位的DC其生物学特征及命名各异。
2021/7/19 星期一
20
4.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
LC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是重要的APC。LC形态较扁 平,表面有丰富的MHC-I、II类抗原和FcR、C3bR。CD1+LC 胞浆内有Birbeck颗粒,此为LC的重要特征。皮肤中活化 的LC很少,通过体外培养活化后,其表面标志可发生变化, 一般在有GM-CSF、IL-1存在时,LC的MHC-II类分子和CD40 表达上调,同种异体刺激能力增强,隐蔽的突起展开且数 量和长度增加,胞内酸性细胞器和Birbeck颗粒减少甚至 消失,特征性的CD1a标记也可能消失。
2021/7/19 星期一
2
对DC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而且可以通过调节DC的功能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 肿瘤、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的认识和防治措 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的研究进展①廖晓艳高丰光(厦门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厦门361102)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22-2699-05[摘要]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介导适应性免疫的重要抗原提呈细胞,其可诱导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的产生。

CTL可经DCs的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和交叉提呈途径杀伤胞内病原和肿瘤。

交叉提呈是指外源性抗原与MHCⅠ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启动CD8+T细胞应答的过程。

若无病原对DCs的直接感染,则只能经交叉提呈途径诱生CD8+CTL应答。

因此,鉴于DCs交叉提呈在机体抵抗胞内病原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文对DCs交叉提呈的近期进展做一综述以利于DCs疫苗治疗性靶点的研究。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MHCⅠ类分子;CD8+T淋巴细胞Research progress of dendritic cell cross presentationLIAO Xiao-Yan,GAO Feng-Guang.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 Science,School of Medicine,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102,China[Abstract]Dendritic cells(DCs),the important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can initiate the adaptive immunity and mediate 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priming.CTL,which are the main effective cells to eliminate infected cells and tumor,can be primed by DCs MHC classⅠpresentation and cross presentation.Cross presentation,referred to exogenous antigen loaded on MHC classⅠmole‐cules,is the unique pathway for DCs to present the exogenous antigen and trigger the CD8+CTL priming without direct infection.Cross presentation by DC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fence against intracellular pathogens and anti-tumor immunity.Therefore,we review the recent findings of cross presentation to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molecules of DCs vaccine.[Key words]Dendritic cells;Cross presentation;MHC classⅠmolecule;CD8+T lymphocyte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介导适应性免疫的重要抗原提呈细胞,其所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对杀伤肿瘤、细胞内病原微生物等具有重要意义[1-2]。

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疾病,以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LCH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被认为是一种有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失常性疾病。

本文通过对8例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LCH患者的临床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探讨LCH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提供对该疾病的更深入理解。

这8例患者均为儿童,年龄在2个月至14岁之间。

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其中包括斑丘疹、结节、溃疡等不同形态的皮损。

一些患者还可出现泛发性红斑状皮疹、淋巴结肿大、骨质疏松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反应,但特异性指标如S-100蛋白、CD1a标记细胞等检测结果却存在差异。

对于LCH的诊断,病理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皮损的组织活检通常可见大量的朗格汉斯细胞及其围绕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常显示CD1a、CD207(Langerin)等标记阳性。

此外,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对于LCH的治疗,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多样。

轻型病例可采用局部治疗,如局部激素外用或光动力疗法。

对于中重型病例,系统性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对于骨髓受累的病例,骨髓移植可作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针对LCH的预后,由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性,预后较难预测。

一般情况下,单一皮损病变的预后较好,全身性病变预后较差。

骨髓受累、发热等症状可提示疾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LCH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应当注意遵循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此外,由于LCH是一种罕见病,多中心合作研究和多学科团队协作,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该疾病。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如何诊断鉴别,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血常规、骨髓显像、骨髓象分析、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免疫病理检查、胸部平片、肺功能检查*一、检查1、外周血全身弥散型LCH常有中度到重度以上的贫血、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可轻度增多,血小板常减少,少数病例可有白细胞减少。

2、骨髓检查 LCH患者大多数骨髓增生正常,少数可呈增生活跃或减低。

北京儿童医院报道的LCH 59例中,有7例表现不同程度的骨髓增生减低及(或)巨核细胞减少,提示骨髓功能障碍,骨髓中网状细胞多数正常,仅少数有轻度增多,在综合国内470例报道中,仅有4例见到异常网状细胞,1例见到吞噬红细胞网状细胞。

说明少数LCH骨髓有侵犯,故此项检查仅在发现有外周血象异常时再做。

3、血沉部分病例可见血沉增快。

4、肝肾功能部分病例有肝功能异常,则提示预后不良。

内容包括SAST、SALT、碱性磷酸酶和血胆红素增高,血浆蛋白减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和部分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减低等。

肾功能包括尿渗透压,有尿崩症者应测尿相对密度和做限水试验。

5、血气分析如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则提示有肺功能受损。

6、病理检查此症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发现朗格汉斯细胞的组织浸润。

因此,应尽可能做活体组织检查。

有新出现的皮疹者应做皮疹压片,如能做皮疹部位的皮肤活检则更为可靠;有淋巴结肿大者,可做淋巴结活检,有骨质破坏者,可做肿物刮除,同时将刮除物做病理检查,或在骨质破坏处用粗针作穿刺抽液作涂片检查。

有条件单位,应将以上标本送检做透视电镜下的超微结构检查,以期发现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颗粒(Birbeck颗粒)。

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前所述,近年发现朗格汉斯细胞具有CD1a的免疫表型,以抗CD1a单抗作免疫组化染色呈特异性阳性反应。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一例及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的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

方法分析1例以全身多发骨骼受侵为首发表现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收治1例女性患者,41岁。

以全身多发性骨破坏为首发症状,后出现双侧锁骨上区及纵膈区肿大淋巴结,行右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切取活检并行免疫组化检查示:CD1a(+++),S-100蛋白(++),Ki67(+>50%),Langerin(+),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经CHOP方案化疗4周期疾病达部分缓解,行纵膈区姑息性外放疗。

12个月后病情进展,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再行CHOP方案化疗,出现Ⅳ度骨髓抑制(WBC,PLT),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拟改为EPOCH方案二线化疗,但疗效亦不确切,家属及患者拒绝,予以最佳支持治疗至今。

结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病因不明的以大量朗格汉斯细胞增生、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罕见,界于良恶性之间,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

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LCH诊断的重要手段,瘤细胞表达CDla、S一100蛋白和CD68,CDl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诊断LCH最有用的标志物。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可靠的治疗方法,多系统受累患者的预后较差。

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

但LCH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个体化治疗很重要,多系统受累者需积极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如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环磷酰胺、依托泊甙和克拉屈滨),但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1患者资料患者,女,41岁,于2010年8月份无诱因下出现右肩部及后背部疼痛,呈间断性,为钝痛不适,自服“芬必得”症状能缓解。

2010.9.3就诊于我院行右肩关节X线片检查示“右肱上段骨皮质破坏”,进一步行全身ECT骨扫描示:全身多发骨代谢异常,倾向于多发性骨转移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累及约25%儿童及1%~3%成人[1]。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和炎症样树突状表皮细胞(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IDEC)是在AD皮损中出现的2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

其中IDEC是炎症性皮肤病所特有的1种DCs,它仅在炎症性皮肤中表达,被激活后可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不仅在炎症的持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可能与皮损局部免疫反应由Th2反应向Th1反应漂移有关[2-3]。

由于这2种细胞在体内数目极少,限制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

陈琛等通过人脐带血体外诱导并成功获得外周血树突状细胞[4]。

国外也有研究利用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了LC样树突状细胞(LC-DC)和IDEC样树突状细胞(IDEC-DC)[5-7],但目前尚缺乏·论著·[文章编号]1000-8861(2013)03-0239-04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朗格汉斯细胞和表皮炎症样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表型分析邓小蓉,宋志强,牛军,陈曙光,郝飞*[摘要]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朗格罕氏细胞(Mo-LC)和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Mo-IDEC)并观察其表型特点。

方法联合应用LymphoPrep TM梯度离心试剂和CD14+磁珠分离和筛选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IL-4)的基础上分别于第0、2、4天加入人天然TGF-β1或β-巯基乙醇(β-ME)。

培养第6天时收集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利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对诱导细胞亚群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6d后可形成具有树突状外观的Mo-LC和Mo-IDEC,2种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CD1a、FcεRI、FcεRII、TLR1、TLR2;Mo-LC表达CD207,Mo-IDEC表达CD206。

特应性皮炎患者来源的Mo-IDEC表面CD1a表达高于Mo-LC,且CD23、TLR2、FcεRI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结论利用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在体外成功诱导Mo-LC和Mo-IDEC,这2种细胞表型特点与体内分离的细胞在形态和表型上类似,为体外进一步研究这2类细胞的功能打下基础。

[关键词]朗格罕氏细胞;表皮炎症性树突状细胞;高亲和力IgE受体;Toll样受体2[中图分类号]Q786[文献标识码]AInduction and phenotype analysis of Langerhans cells and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monocytesDENGXiaorong,SONGZhiqiang,NIUJun,CHENShuguang,HAOFei*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outhwest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HAO Fei,E-mail:haofei62@[Abstract]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culture system to induce Langerhans cell(Mo-LC) and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Mo-IDEC)from peripheral monocytes,and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related cell surface markers.CD14+cells were separated and enrich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with LymphoPrep TM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regent and CD14microbeads.Then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human recombinant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human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4.The recombina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orβ-mercaptoethanol was added into the culture medium on days0,2, 4,respectively.On day6,the cultured cells were harvested and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LC and Mo-IDEC exhibited simila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day6.Phenotypic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Mo-IDEC and Mo-LC were all positive to CD1a,FcεRI,FcεRII,TLR1,and TLR2.Further,Langerin was expressed solely on the surface of Mo-IDEC,while CD206on the Mo-LC.Results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Mo-LC and Mo-IDEC could be generat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n vitro and their phenotyp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cells in vivo,thus facilitating further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s.[Key words]Langerhans cells;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High-affinity IgE receptor;Toll-like receptor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447)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通信作者:郝飞,E-mail:haofei62@正常人群和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2种细胞在相关表面分子表达差异的研究。

因此,建立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LC和IDEC的体外诱导体系无疑将丰富本领域的知识,并为这2种细胞在其他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基于现有方法[5,7],我们建立了人外周血来源皮肤LC及IDEC体外培养体系。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外周血样本来自10例健康人(非特应性体质的健康献血者血清IgE<100kU/L)及17例AD患者(血清IgE平均值为1970.44kU/L),年龄8~ 32岁,所有人均排除HCV、HBV、HIV。

外周血肝素抗凝。

主要试剂为LymphoPrep TM(AXIS-SHIELD),重组人TGF-β1、GM-CSF、IL-4、anti-human TLR2-FITC、CD207-FITC(R&D),human CD14mircrobeads (Miltenyi Biotec),anti-human CD1a-PE、CD14-APC、CD206-FITC(BD),anti-human TLR1-FITC(Abcam),anti-human FcεRI-FITC(eBioscience)、青霉素/链霉素、L-谷氨酰胺、β-ME(GIBCO),RPMI1640、胎牛血清(hyclone)。

1.2单核细胞的分离和培养采用LymphoPrep TM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CD14磁珠分选CD14+细胞后洗涤,显微镜下计数后用1ml 含有10%胎牛血清及1%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重悬细胞。

调整细胞数至1×106ml-1。

将细胞分为2组,分别加入24孔板,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培养。

1.3Mo-LC诱导及培养分别于培养第0、2、4天半量换液并补充GM-CSF(500U/ml)、IL-4(500U/ml)和TGF-β(25U/ml),于第6天收集细胞并进行相关检测。

1.4Mo-IDEC诱导及培养分别于培养第0、2、4天半量换液并补充GM-CSF(500U/ml)、IL-4(500U/ ml)和β-ME(50μmol/ml),于第6天收集细胞并进行相关检测。

1.5细胞表面抗原的荧光抗体染色同时取出部分细胞(约7×105个)按1×105等分为7管,将细胞悬浮在100μl FACS缓冲液中,分别加入anti-human CD14-APC及anti-human TLR2-FITC、TLR1-FITC、FcεRI-FITC、CD23-FITC mAbs,4℃避光孵育30min,洗涤2次后,重悬于100μl流式缓冲液用流式细胞分析仪(FACS)分析其表面分子表达。

取培养第6天的细胞(约7×105)按照上述方法检测细胞表面CD1a 及TLR2、CD207C、CD206、TLR1、FcεRI、CD23表达。

1.6细胞表型检测及其分析用FACS检测经不同荧光抗体染色的细胞分析细胞表面相关分子阳性率。

结果以阳性细胞百分比表示。

1.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各组间差异采用非配对t检验法,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2.1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及相关分子标记的表达20ml人外周血大约可获得2.5×106个CD14+细胞。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磁珠分离后CD14的阳性率大于90%(图1)。

对CD14+细胞表面相关分子标记表达情况的分析显示:AD患者CD14+单核细胞表面CD23、FcεRI显著高于正常人,TLR1低于正常人,TLR2无显著差异(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