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合集下载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基本情况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

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

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

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

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

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

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

控规任务书

控规任务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度假区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书一、规划背景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距重庆主城区约80公里,度假区地块是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心地块之一,地块围绕长寿湖展开,整个用地状况较为复杂,对控规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1、注重与上位规划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衔接,实现与周边地块的共同协调发展。

2、在透彻分析地块土地利用等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12个世界长寿文化风情村的选址,合理组织土地使用空间,规定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突出强制性要求,实现“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控制要求,保证规划范围内土地的合理使用。

3、对寿岛的建设选址及控制规划。

三、规划设计范围度假区地块范围详见附图(规划范围图)。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版)3、住建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4、《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5、《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规》(2009-2030年)6、《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7、重庆市及长寿区其他各类相关规划五、规划编制内容第一部分:世界长寿文化风情村选址和寿岛建设选址在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规的指导下,合理选址布局12个世界长寿文化风情村,每个村的占地规模为3公顷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10%);合理选择寿岛开发建设用地,规模也为3公顷左右。

第二部分:世界长寿文化风情村和寿岛区域的控制性嬉戏规划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1)强制性内容①用地性质(应体现土地利用兼容性要求)②建筑密度③建筑控制高度④容积率⑤绿地率⑥交通出入口方位和允许开口路段⑦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⑧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及建筑后退用地边界距离;⑨地块内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等明确控制要求(2)指导性内容①人口容量②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③建筑色彩要求④其他环境要求3、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文本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委托单位: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设计单位: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设计编号:2005G025协编单位: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院长: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审定: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总规划师:黄光宇教授博士导师注册规划师审核:张九师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朱大庸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注册建筑师规划设计:黄勇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毕文婷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姜涛规划师建筑学硕士朱猛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戴彦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李卉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汪洋讲师地理信息博士生李俐娟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李毅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乔柳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段炼副教授注册规划师道路交通:李泽新副教授注册规划师魏来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江毅规划师道路交通硕士工程管网:叶树之工程师韦小军讲师注册规划师聂晓晴讲师注册规划师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林家鹤长寿区副区长管委会主任黄天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晓东管委会副主任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黄世斌镇党委书记杨德华镇长黄广荣镇人大主席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6年3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5)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 (7)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8)第四章总体布局 (9)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12)第六章核心景区规划 (15)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6)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17)第九章游览设施规划 (18)第十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21)第十一章植被规划 (21)第十二章道路交通规划 (23)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 (26)第十四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29)第十五章分期发展规划 (29)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0)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31)第十八章防灾规划 (33)第十九章附则 (36)附表一: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游览线路组织一览表 (37)附表二: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居民点调控一览表 (39)附表三: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39)附表四: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码头规划一览表 (40)附表五:风景区用地一览表 (41)附表六风景区用地分类表 (41)附表七:现状建筑风貌控制一览表 (43)附表八: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评价及规划用地建议说明 (47)附表九: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及投资估算 (4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是重庆市市级风景名胜区,长寿区旅游业发展和三峡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东部,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长寿湖水域面积 655 平方公里,流域纵横 203 平方公里,涵盖 200 多个岛屿。

这里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是一处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一、规划背景与目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日益青睐,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次总体规划旨在充分发挥长寿湖的资源优势,加强生态保护,提升旅游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规划目标是将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具备完善的旅游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二、资源分析与评价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方面,湖水清澈,岛屿众多,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湖中的鱼类资源丰富,周边还有大片的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

人文资源方面,长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曾是古代巴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

此外,长寿湖还是著名的“长寿之乡”,长寿文化源远流长。

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和评价,我们认为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但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压力和旅游设施不足等问题。

三、功能分区与布局根据景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将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1、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长寿湖的水域和周边的生态敏感区域,如水源涵养区、森林保护区等。

这一区域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开发建设活动,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2、生态缓冲区位于核心保护区外围,主要包括部分森林、农田和湿地。

在这一区域内,限制开发建设规模,鼓励开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等活动,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3、旅游度假区集中在长寿湖的南岸和东岸,规划建设高档度假酒店、温泉浴场、水上运动中心等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度假环境和丰富的娱乐活动。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基本情况长寿湖是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区交界处。

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

长寿湖风景区距离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

1992年元月3日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裂隙发育的特征。

风景区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区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

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

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

长寿区境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

重庆市长寿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实施方案

重庆市长寿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实施方案

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重庆市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2014年度实施方案(报批稿)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二〇一四年十一月重庆市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2014年度实施方案(报批稿)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二〇一四年十一月目录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 (I)第一章长寿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形势 (1)1.1 长寿湖基本现状 (1)1.1.1 长寿湖概况 (1)1.1.2 长寿湖流域水文水系 (1)1.1.3 长寿湖生物多样性 (3)1.1.4 长寿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4)1.1.5 长寿湖流域污染物排放状况 (4)1.1.6 长寿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 (5)1.2 已有保护措施及成效 (8)1.2.1 编制实施环境保护规划 (8)1.2.2 制订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 (9)1.2.3 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 (10)1.2.4 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实施进展及成效 (14)1.3 主要环境问题 (18)1.3.1 长寿湖氮磷入湖负荷压力仍较大 (18)1.3.2 污染收集治理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19)1.3.3 长寿湖内源污染不容忽视 (19)1.3.4 长寿湖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源涵养功能受损 (20)1.3.5 长寿湖流域管理机制与机构尚需完善 (21)1.3.6 长寿湖流域环境监管能力有待完善 (21)1.4 面临的压力和形势分析 (21)第二章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23)2.1 指导思想 (23)2.2 指导原则 (23)2.3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23)2.3.1 总体思路 (23)2.3.2 技术路线 (24)2.4 年度目标 (25)2.4.1 绩效目标 (25)2.4.2 水质目标 (25)2.4.3 生态环境目标 (26)2.4.4 水环境管理目标 (26)第三章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28)3.1 保护措施 (28)3.1.1 水污染控制 (28)3.1.2 生态系统调控 (29)3.1.3 生态安全管理 (29)3.2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29)3.2.1 污染源治理 (30)3.2.2 生态保护工程 (31)3.2.3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33)3.2.4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移民 (34)第四章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36)4.1 规划项目投资估算 (36)4.2 规划项目资金来源 (36)4.3 环境效益分析 (36)第五章保障措施 (38)5.1 组织保障 (38)5.2 制度保障 (39)5.3 技术保障 (40)5.4 资金保障 (41)第六章方案实施计划 (42)附表:2014年度长寿湖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项目表 (44)附图:2014年度实施项目分布示意图 (46)第一章长寿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形势1.1 长寿湖基本现状1.1.1 长寿湖概况长寿湖(北纬29°50′~30°04′,东经107°15′~107°27′)又称狮子滩水库,兴建成于1954年,大坝位于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图1.1),主要来水为龙溪河,是龙溪河流域下游控制性水库,湖水流经长寿城区汇入长江。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6年3月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6年3月 1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简介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元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1999转为直辖市级风景名胜区。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

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

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为了更为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建设长寿湖风景名胜区,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勘、与长寿区、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相关村镇等领导和部门进行座谈工作。

项目名称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审定: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总规划师:黄光宇教授博士导师注册规划师审核:张九师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朱大庸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注册建筑师规划设计:黄勇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毕文婷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姜涛规划师建筑学硕士朱猛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戴彦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韦小军讲师注册规划师聂晓晴讲师注册规划师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林家鹤长寿区副区长管委会主任黄天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晓东管委会副主任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黄世斌镇党委书记杨德华镇长黄广荣镇人大主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是重庆市市级风景名胜区,长寿区旅游业发展和三峡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面发挥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有效保护风景资源,加强风景区管理的科学性,统筹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10、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1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2、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3、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1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15、《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6、《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与图纸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条(强制性)法律性规定本规划适用于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

凡在本规划区内从事各项规划编制、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原则优先保护风景区自然山水、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及历史文化传统地区,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以及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

2、区域协调、科学发展原则第六条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控制2050年。

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第七条风景区性质以“湖、岛、山”山水风光为核心主体景观,融自然和人文协调统一,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湖泊型市级风景名胜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3)第二条规划依据 (3)第三条规划成果 (3)第四条(强制性)法律性规定 (3)第五条规划原则 (3)第六条规划期限 (4)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 (4)第七条风景区性质 (4)第八条风景区边界调整原则 (4)第九条(强制性)风景区规模与范围 (4)第十条外围保护地带规模与范围 (4)第十一条风景区环境容量 (4)第十二条风景区常住人口 (4)第十三条风景区游人量预测 (4)第十四条床位与服务人员规模 (4)第十五条风景区人口规模 (5)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第十六条景点分级评价 (5)第四章总体布局 (5)第十七条总体布局 (5)第十八条水上动感景区 (5)第十九条生态林地景区 (6)第二十条田园风光景区 (6)第二十一条景点规划 (6)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6)第二十二条(强制性)功能分类保护 (6)第二十三条(强制性)功能分区保护要求 (7)第二十四条(强制性)分级保护 (7)第二十五条(强制性)分级保护要求 (7)第二十六条保育措施 (8)第六章核心景区规划 (8)第二十七条范围划定 (8)第二十八条保护措施 (8)第二十九条湖中岛环境保护及利用 (8)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9)第三十条游赏内容组织 (9)第三十一条游览交通方式 (9)第三十二条配套导游设施......................................................................................................................................................... 9第八章游览设施规划.. (9)第三十三条游览设施配置原则 (9)第三十四条游览设施分类 (10)第三十五条游览设施分级布局规划 (10)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10)第三十六条规划原则与目标 (10)第三十七条典型景观界定 (10)第三十八条湖体景观规划 (10)第三十九条植物景观规划措施 (10)第四十条建筑景观规划措施 (10)第九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11)第四十一条总人口预测 (11)第四十二条居住强度控制 (11)第四十三条布局规划 (11)第四十四条村镇建设用地控制 (11)第四十五条村镇建设风貌控制 (11)第十章植被规划 (11)第四十六条植被分区 (11)第四十七条树种规划 (12)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12)第四十八条风景区道路交通规划 (12)第四十九条风景区旅游线路规划 (13)第五十条风景区交通站场规划 (13)第五十一条风景区旅游车与交通设施 (14)第五十二条风景区航道与码头规划 (14)第五十三条风景区非机动车道路规划 (14)第十二章基础设施规划 (14)第五十四条供水规划 (14)第五十五条排水工程规划 (15)第五十六条供电规划 (15)第五十七条电信设施规划 (15)第五十八条燃气规划 (16)第五十九条环卫工程规划 (16)第六十条绿色能源规划 (16)第十三章四线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7)第六十一条规划目标 (17)第六十二条四线规划 (17)第十四章风貌规划 (17)第六十三条风貌规划原则 (17)第六十四条风貌分区 (17)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文本第六十五条水上动感景区风貌控制 (18)第六十六条田园风光景区风貌控制 (18)第六十七条生态林地景区风貌控制 (18)第十五章分期发展规划 (18)第六十八条近期建设 (18)第六十九条远期建设 (19)第十六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19)第七十条经济发展战略 (19)第七十一条产业引导 (19)第十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19)第七十二条土地利用原则 (19)第七十三条土地利用分类 (19)第十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20)第七十四条规划原则 (20)第七十五条环境目标及评价标准 (20)第七十六条环境保护与生态分区 (20)第七十七条规划协调措施 (20)第七十八条水土保持措施 (21)第七十九条环境保护措施与质量标准 (21)第八十条水环境监管与预警 (22)第八十一条消落带处理措施 (22)第十九章防灾规划及预警机制 (23)第八十二条防灾体系建设 (23)第八十三条防洪规划 (23)第八十四条抗震规划 (23)第八十五条地质灾害防治 (23)第八十六条地质灾害预警机制 (23)第八十七条病虫害防治 (24)第八十八条消防规划 (24)第八十九条安全保障规划 (25)第二十章附则 (25)第九十条本规划自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原规划同时作废。

本规划是指导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由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25)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为了解决战略性重大新项目入驻的急迫要求,优化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景源体系建设,保障风景区统筹城乡发展资金,协调各相关规划;全面有效发挥风景区的功能作用;特编制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6、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7、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8、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10、《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99);1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2年) ;12、《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13、《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14、《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15、《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2004);17、《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18、《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2008);19、《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20、《长寿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08-2020)》;21、《重庆长寿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境改善规划》;22、《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23、《垫江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24、《垫江县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三条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其中文本与图纸具有法律效力,第四条(强制性)法律性规定本规划适用于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

凡在本规划区内从事各项规划编制、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和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原则优先保护风景区自然山水、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以及区域原有物种多样性。

2、区域协调、科学发展原则解决风景区人与资源以及资源各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与时间序列。

协调各景区及村镇面临的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矛盾,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渔业等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形成环境互补、产业互动的共同发展格局。

3、合理利用、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城乡用地和空间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风景区生态景观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和土地空间资源,合理开发景区景点游览项目。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文本4、弹性递进、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风景区发展主线,通过合理分期、科技和体制创新以及弹性递进的方式发展经济,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六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第七条风景区性质以“湖、岛、山”山水风光为核心,自然和人文景观协调统一,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湖泊型市级风景名胜区。

第八条风景区边界调整原则1、以上一轮规划确定的范围为基础,充分结合风景资源调查、评价,对原有景点、景区状况进行分析、论证。

2、向北、向东适度扩大风景区范围,最大限度对长寿湖来水进行保护和控制。

同时以长寿湖湖面常年水位线为基础,向外延伸50-200米作为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滨湖边界的界定依据。

3、尊重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西部适度收缩,将现状场镇建设用地划出风景区范围,以区域统筹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让地方适度发展为风景区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结合自然地形如山脊、山谷、溪涧、道路、山麓、乡村界等进行划分,以便于定位立界与行政管理。

5、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参考生态敏感度分区法、山脊线法、视域控制法、行政区划法等风景名胜区划界常用方法,由此确定长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核心景区范围。

第九条(强制性)风景区规模与范围1、东部界线为(自北向南):垫江县三溪镇玉溪村至垫江县三溪镇桃花村县道-长寿区界-福胜村界。

2、南部界线为(自东向西):福胜村界-大胜村汇水线-长寿湖岸线后退100-400米-谷黄村界。

3、西部界线为(自南向北):谷黄村界-太和村、龙合村、金明村、等4村汇水线-木耳村界。

4、北部界线为(自西向东):木耳村界-青云场界-龙溪河下段两侧后退200米-长寿区界-垫江县白家镇烟坡村界-垫江县白家镇鸿鹤村界-垫江县白家镇静峰村界-垫江县三溪镇陵村、杨柳村、黄桷村界-垫江县三溪镇玉溪村至垫江县三溪镇桃花村县道。

本次规划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用地面积为266.73平方公里,包括长寿湖水面65平方公里。

第十条外围保护地带规模与范围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集中分布于风景区北侧,包括垫江县包家镇甄桥村部分村域;白家镇烟波村、鸿鹤村、静峰村、从林村部分村域;三溪镇车长湾村、登陵村、杨柳村、古佛村等部分村域范围。

总面积约38.25平方公里。

第十一条风景区环境容量风景区日环境容量为1.1万人/天,其中田园风光景区2500人/天,水上动感景区6500人/天,生态林地景区2000人/天,风景区年环境容量为363万人/年,其中田园风光景区82.5万人/年,水上动感景区214.5万人/年,生态林地景区66万人/年.第十二条风景区常住人口预测风景区近期2015年常住人口4.5万人,远期2030年为3.1万人。

第十三条风景区游人量预测风景区近期2015年游人总量为140万人次/年,远期2030年游人总量为350万人次/年。

第十四条床位与服务人员规模1、旅游床位规划近期2015年配套旅游床位数为580床,远期2030年旅游床位数为730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