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1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1篇)

《古⽂观⽌》读后感(通⽤11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相信⼤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古⽂观⽌》读后感(通⽤11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古⽂观⽌》读后感篇1 之所以会阅读《古⽂观⽌》,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是⼀学期⼀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观⽌》。

简朴的封⾯上散落有缃⾊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不昭⽰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底⾥已增添了⼏分好感。

《古⽂观⽌》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职叔侄⼆⼈选编的⼀本古⽂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为主,间或穿插有骈⽂辞赋。

康熙三⼗四年,⼆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总督的吴乘权的伯⽗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端阳⽇付梓,这就是《古⽂观⽌》的初刻本。

此后,《古⽂观⽌》⼜经过多次翻刻。

87年版《古⽂观⽌》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富堂本、怀泾堂本、鸿⽂堂本参校过,甚⾄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

⾸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职⼆⼈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

《古⽂观⽌》⾥选录的篇⽬⼤多是⽿熟能详琅琅上⼝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出⼀种亲切感。

吴乘权和吴⼤职⼆⼈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词义、典故,部分句⼦的释义和⾃⼰的评注,⽤⼩字与原⽂隔开。

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够帮⼈更好地理解原⽂,⼜不⾄于只看释⽂⽽不去思索。

由于没有应试压⼒,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基础,阅读《古⽂观⽌》,不仅能温习了学过的古⽂知识,充实⾃⾝的⽂学修养⽔平,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段。

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国国君为开拓疆⼟,发起各种正义的⾮正义的战争;能⾂⼲吏或向君主勇谏,停⽌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之⼒劝退⼀国之师。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精选2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1五年前,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遇到了一个长者,所谓长者,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他的言谈话语中,无处不透着智慧、道理,出于对此人的崇拜,问其为何知识如此渊博,他只告诉我要好好读读《古文观止》这本书,于是很快到新华书店购得此书,并认真地读了此书。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为当时的学子编选的一部古文教材,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价值的文集。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先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

都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作者以“观止”两字为题,可以看出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的尽善尽美,是典范之作。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两篇《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都是千古名文。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绚丽宫殿,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爱不释手,但它毕竟是文言文,我总是得一点一点慢慢地阅读,虽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不算长,但却都值得我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好在我买的这个版本中既有题解,又有译文和评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这也使我越读越爱读,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是很好,不能把其中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但其中的一些名篇也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还是背下来了。

这让我能更深领悟到其中的哲理,时常静坐时想起,时时受益。

就拿《陋室铭》为例,《陋室铭》中刘禹锡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隐逸情趣让我十分欣赏,虽然文章短小却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古文观止》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文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文3篇……共222篇。

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古文观止读后感1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

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

《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

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_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_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 高三读后感作文:《古文观止》读后感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

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

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

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

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1 / 26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

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

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

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

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

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

2021年《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五篇

2021年《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五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五篇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为大家准备了《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一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

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

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

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

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

”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

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

”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

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

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

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了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的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一)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

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

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

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

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

虽寥寥可是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

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必须要好好读下去,并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

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古文观止》的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古文观止》的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1《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

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

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

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

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

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

下令逐客。

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

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

答案是肯定的。

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

从文中看,亦如此。

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

第二段“夫物。

”,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

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

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写作【精选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写作【精选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写作【精选5篇】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写作【篇1】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

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

《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

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

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

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

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

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写作【篇2】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

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

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

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

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

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

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的结晶。

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

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

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

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

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

”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
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

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

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

知足常乐,学会淡泊。

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

这也是一种品格。

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

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

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

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

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

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

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

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

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

“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

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

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

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

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

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

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

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

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

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

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

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

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

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

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

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

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