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1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1篇)

《古⽂观⽌》读后感(通⽤11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相信⼤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古⽂观⽌》读后感(通⽤11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古⽂观⽌》读后感篇1 之所以会阅读《古⽂观⽌》,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是⼀学期⼀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观⽌》。

简朴的封⾯上散落有缃⾊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不昭⽰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底⾥已增添了⼏分好感。

《古⽂观⽌》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职叔侄⼆⼈选编的⼀本古⽂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为主,间或穿插有骈⽂辞赋。

康熙三⼗四年,⼆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总督的吴乘权的伯⽗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端阳⽇付梓,这就是《古⽂观⽌》的初刻本。

此后,《古⽂观⽌》⼜经过多次翻刻。

87年版《古⽂观⽌》是安平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富堂本、怀泾堂本、鸿⽂堂本参校过,甚⾄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

⾸页刊登安秋平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职⼆⼈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

《古⽂观⽌》⾥选录的篇⽬⼤多是⽿熟能详琅琅上⼝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出⼀种亲切感。

吴乘权和吴⼤职⼆⼈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词义、典故,部分句⼦的释义和⾃⼰的评注,⽤⼩字与原⽂隔开。

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够帮⼈更好地理解原⽂,⼜不⾄于只看释⽂⽽不去思索。

由于没有应试压⼒,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基础,阅读《古⽂观⽌》,不仅能温习了学过的古⽂知识,充实⾃⾝的⽂学修养⽔平,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段。

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国国君为开拓疆⼟,发起各种正义的⾮正义的战争;能⾂⼲吏或向君主勇谏,停⽌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之⼒劝退⼀国之师。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5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5篇)《古文观止》读后感(精选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1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

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

《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

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

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特别是在自己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三、为政在于得民。

古文观止读后心得5篇

古文观止读后心得5篇

古文观止读后心得5篇现在我们看待历史,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发展,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相对于历史太短暂了,好好珍惜,把握这短暂的生命,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心得,仅供参考。

精选古文观止读后心得 (一)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

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

《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

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

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

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

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

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参考古文观止读后心得 (二)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可以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不过两百余篇。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

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的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一)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

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

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

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

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

虽寥寥可是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

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必须要好好读下去,并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

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最新8篇

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最新8篇

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最新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reporting material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最新8篇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印象深刻时,就可以及时写份心得体会,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是能够写出一份优质的心得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古文观止》的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古文观止》的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古文观止》的读后感(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1《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

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

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

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

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

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

下令逐客。

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

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

答案是肯定的。

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

从文中看,亦如此。

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

第二段“夫物。

”,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

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

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

读古文观止有感范文_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5篇

读古文观止有感范文_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5篇

读古文观止有感范文_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5篇《古文观止》,作为一本从两个爱好古文的教书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习、为童子讲授古文的讲义到一本经历百年时间沉淀,传世不衰的文集,并不是偶然。

下面小编整理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1人生的百科全书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

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

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

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

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

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

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

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

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9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9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9篇)导读:本文是关于古文观止读后感(共9篇),希望能帮助到您!读后感作文精选:读古文观止有感500字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

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

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

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

《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

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

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特别是在“自己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三、为政在于得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
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邓明明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其中选有222篇文章,其时间与空间跨度极大。

这两百多篇的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

作者也是各个时期的典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从而较客观及全面地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而正是因为文选时间跨度大,其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绞尽脑汁。

因为喜欢中国古代文化的缘故,所以对蕴含丰富古文知识的《古文观止》也是情有独钟,但是,因为毕竟文学基础不够,所以读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但是也在苦恼之中增长了很多知识。

首先,《古文观止》中涉及到很多的古代礼仪方面,而且很多都是在现代被简化或者废除了的,所以要了解一篇文章,必须要借助于其他的书籍以求读懂、读透。

但是,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有时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况且要是每篇课文都这样读下去,那得读多久啊。

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一篇时代的文章,它不止是一篇文章,仅仅局限于辞藻、语段,只局限在文学史,更多的是见证并记载着时代文化,反应当时的人文内涵。

在《古文观止》中更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如所选的《左传》的几篇文章。

在国君,诸侯,士大夫等人的对话当中感受到上古时期即使衰落但仍充满魅力的严谨儒雅的礼仪。

每每因此了解了一种新的礼仪时,总是不自禁地想象着那些画面,并由衷的为之感叹。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也能有所领略。

本以为学了几年的古文,那么就可以无甚阻碍地阅读其他的古典文献了。

但是在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却屡屡碰壁。

因为这里涉及了很多的古文知识,是我之前不曾接触到的。

尤其在读比较前时期的文章时,有很多字都是较为生僻,但是在古文中却是经常出现的。

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本想抱着侥幸的态度不去管这些不曾见过的家伙的,却总在后面的文章中遇到,最后只能乖乖地扛着本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奋战。

并且,之前也曾说到,这本书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很大,所以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古代文章的一些体裁。

本书所选的大部分是精湛短小的名篇,可以在接触忍耐底线之前把握其内涵和形式之美。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汇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礼仪文化,文学知识,哲学精神,故而须继续细读,深读,而不只是不求甚解。

想来,要是能将此书读透,那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更近一步了吧。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捕蛇者说》究竟所云何是,不甚清楚。

时过八年,其内容也几乎遗忘殆尽,惟有“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异蛇”还残存记忆之中——大概是生来对蛇的敏感吧。

现已站上讲台的我,再次捧读起《捕蛇者说》时,忽顿觉字字是凝重的血,声声是沉痛的泪,令人沉思无限。

蒋氏自述自家三代居住在永州以“六十岁矣”。

这里的“六十岁”是说六十年,即唐玄宗天宝中期至唐宪宗元和初期(746—810)这段时间。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唐王朝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加之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唐朝的授田法遭到破坏。

为了支付各项浩大的开支,朝廷随意增加税收,随意增设税收官,巧立名目,多立名目,使人民不堪重负。

七八零年,唐王朝实行赋税改革,颁布了新法令,规定:国家按支出的需要定出征税数额,按个人资产、田亩多少应纳国税数额。

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之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

新的法令看似公平,好象从百姓实际出发,实则是欺骗百姓的手段而已。

百姓不可能从中受益,真正得到好处的只能是封建国家和地主。

他们或是得到随时扩大税收的便利,或是任意进行土地兼并的便利。

事实如陆贽所言:“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加税时还谎称“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然则“息兵已久,加税如初”。

新的税制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而使农村景象更凋敝,农民生活更窘困。

由此可见封建的税收并非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敲骨吸髓的剥削。

难怪柳宗元感叹:“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惨绝人寰的流亡图
读罢此文,一幅流亡图始终萦绕于脑际,怵目惊心。

只见一群衣衫褴褛,哭声呜咽,人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荒郊野外。

他们拖儿挈女,背井离乡,一路颠沛流离,饥不能饱腹,冷不能御寒,病不能医治。

为了寻找心中的那方避难之所,他们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辗转迁移。

一路过来,目见几多“白骨露于野”,几多死者相互藉压着,几多同伴又因饥病交加而倒下,成为新一批“死者”,成为后一批流亡者所见的“白骨”。

为何会一贫如洗?为何要迁徙流浪?为何要横尸荒野?一切的一切皆因那甚于蛇毒的苛税。

它就像把无情的铁钳掐着百姓的脖子,让他们受着生死的煎熬。

可怜的永州百姓,你们能往哪里逃呢?殊不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
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
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 诗文俱佳,四杰之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
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

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 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阉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翹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 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

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 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与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近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