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动物的分类和特点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
它们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生态习性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群体。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分类和各类动物的特点。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是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形态进行划分的,它们主要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1.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类群。
它们多样性极高,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身体柔软,缺乏内骨骼支持,外骨骼或水泡等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柱的动物类群。
它们的脊柱由一系列的脊椎骨构成,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身体较为坚硬,脊柱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并且具备了高度的机动性。
二、不同类动物的特点1. 无脊椎动物特点(1)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多数有壳,例如蜗牛、蛞蝓等;(2)节肢动物:身体呈分节状,具有外骨骼,例如昆虫、蜘蛛等;(3)环节动物: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环节组成,例如蚯蚓、水蛭等;(4)棘皮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状突起,例如海星、海胆等。
2. 脊椎动物特点(1)鱼类:身体多呈流线型,有鳞片和腮呼吸器官,适应水生环境;(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和水中都能生存,例如青蛙、蝾螈等;(3)爬行动物:身体多为四肢爬行,表皮多覆盖角质鳞片,例如蛇、蜥蜴等;(4)鸟类:前肢进化为翅膀,可以飞翔,例如鹰、鸽子等;(5)哺乳动物:体温恒定,胎生,乳腺发达,例如狗、猫、人类等。
三、动物分类的意义动物的分类对于科学研究和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行为。
同时,动物的分类也为保护和管理动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不同类动物的生态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结语动物的分类是对动物界巨大多样性的一种划分和归纳方式。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
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
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
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
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一,辐射对称。
第二,有两胚层。
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
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两侧对称。
第二,三胚层出现。
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
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以其各具特色的形态和行为方式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动物,科学家们将动物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各类动物的特征。
一、动物的分类方法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家们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原索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结构简单,没有脊椎和内骨骼,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特点是具有脊柱和内骨骼,身体结构复杂,种类相对较少,但数量庞大。
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类群,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海绵动物:海绵动物是最简单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它们没有真正的组织和器官,身体由许多孔道组成,能够过滤海水中的有机物质。
2. 软体动物: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蛞蝓和贝类等,它们的身体柔软,通常有一个外壳保护内脏器官,能够通过分泌黏液来移动。
3.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螃蟹和蜘蛛等,它们的身体由许多节构成,每个节上都有一对附肢,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和行为。
4. 刺胞动物:刺胞动物包括水母和珊瑚等,它们的身体表面有许多刺细胞,能够释放毒液捕捉猎物。
5. 环节动物:环节动物包括蚯蚓和水蛭等,它们的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环节组成,能够通过蠕动的方式移动。
三、脊椎动物的特征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为高级的类群,它们具有复杂的器官系统和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1. 鱼类: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有鳞片覆盖,能够通过鳃呼吸。
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包括青蛙和蝾螈等,它们的身体适应了两栖生活的需要,既能在水中呼吸,也能在陆地上行走。
(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是怎样的?

(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是怎样的?2023年,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世界上的动物们依旧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不同的动物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分类,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一、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以产乳喂养幼崽为主要特征的动物,通常拥有毛发、耳朵和三个骨盆。
常见的哺乳动物有猫、狗、老虎、熊、马、牛、鲸鱼、海豚、蝙蝠等。
哺乳动物还可以分为食肉类、齿兽类、翼手类、鼠兔类、灵长类等。
二、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没有乳头,用卵生殖方式繁殖,是冷血动物的动物。
梭形头、四肢下垂、有角质外壳是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鳄鱼、蜥蜴、巨蟒、鬣蜥、蛇等。
爬行动物还可以分为蜥蜴类、蛇类、龟鳖类、鳄鱼类等。
三、鸟类鸟类是一类具有覆羽和产卵的类群。
它们有坚硬而锋利的喙,一对翅膀和精通飞行的能力。
常见的鸟类有鸽子、鸡、老鹰、孔雀、鸵鸟等。
鸟类可以分为飞禽类、非飞禽类等。
四、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在幼年阶段在水中生长成后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类群,它们有强有力的后肢和非常敏感的肺部和皮肤呼吸器官,同时拥有半水半陆两种生活方式。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蝾螈等。
两栖动物可以分为蝾螈类、无尾目、有尾目等。
五、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的动物,主要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通常外表纤细、柔软,它们没有骨架而是拥有强壮的韧带和肌肉。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蚯蚓、蜗牛、蟹等。
以上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动物类别和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更加关注,未来动物的分类、特点可能会有所变化和更新。
我们应该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更多的动物生物得以延续生命。
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关于动物类别、特点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广泛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习性和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动物,科学家们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共同特征。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分类和一些典型的特征。
第一类: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柱的动物,肌肉和骨骼系统相对更为复杂。
脊椎动物包括了人类、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有脊骨和骨骼系统、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氧气为基础等。
(接下来可以详细介绍几个典型的脊椎动物及其特征。
比如鸟类的羽毛、哺乳动物的哺乳和恒温性等)第二类: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不具备脊椎动物的复杂骨骼结构和肌肉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繁多,包括了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等。
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特征各不相同,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没有脊椎骨、外骨骼保护身体、基于神经节的神经系统等。
(接下来可以详细介绍几个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及其特征。
比如昆虫的节肢、软体动物的软体等)第三类: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动物,它们没有任何分化的组织和器官,结构非常简单。
原生动物包括了原生虫、原生动物等。
它们的特征主要包括: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组织器官、生活方式多样等。
第四类:海绵动物海绵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以多孔的身体结构为特征。
海绵动物包括了海绵等,它们具有以下特征:身体柔软多孔、缺乏真正的组织器官、以过滤食物为主等。
第五类:刺胞动物刺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动物,刺细胞具有毒液,并用于捕食和防御。
刺胞动物包括了水母、珊瑚等,它们的特征主要包括:身体柔软透明、具有刺细胞、缺乏真正的器官等。
通过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特征。
当然,动物的分类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只是对一些典型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实际的生态和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还通过遗传信息、生态习性、分子特征等多种方式对动物进行更细致的分类研究。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动物是地球上众多生物中的一种,它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分类和
特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分类以及它们的特征。
分类
动物可以根据其身体结构、生活性、食物来源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动物分类包括:
1. 脊椎动物:拥有脊柱和脑部的动物,如鱼类、鸟类、哺乳动
物等。
2.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和脑部的动物,如昆虫、蠕虫、贝类等。
3.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爬行动物、两
栖动物等。
4. 热血动物:体温不受环境影响,能自我调节的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等。
特征
动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帮助它们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特征:
1. 身体结构:动物的身体结构多样,有的有外骨骼,有的有内骨骼;有的有四肢,有的没有四肢等。
2. 摄食方式:动物的摄食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咀嚼和吞咽来获取食物,有的通过过滤水体来摄食,还有的通过吸血等方式获取食物。
3. 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性繁殖需要雄性和雌性两个个体参与,而无性繁殖则只需要一个个体即可。
4. 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也各异,有的用四肢爬行、跳跃或奔跑,有的用翅膀飞行,还有的通过游泳来移动。
总之,动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进行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适应能力和生态功能。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根据形态、生活方式和遗传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动物的分类和它们的特征。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1.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指的是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它们包括了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多个门类。
这些动物不同于脊椎动物,它们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内脏腔。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它们包括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内脏腔,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人们熟悉的各种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
二、动物的特征动物的特征是分类动物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动物特征。
1. 对称性动物的对称性可分为辐射对称和二侧对称。
辐射对称意味着动物的身体结构沿一个中心轴多个方向相等,如海葵和水母。
而二侧对称则是身体可以沿中央轴两侧相等折叠,如大多数昆虫和哺乳动物。
2. 多细胞结构动物由许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形成组织、器官和系统。
多细胞结构不仅使得动物体积庞大,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单细胞生物的复杂性。
3. 营养方式动物的营养方式可以分为捕食者、食草者和腐食者等多种类型。
捕食者靠捕食其他动物获取养分,如狮子;食草者以植物为食,如牛羊;而腐食者则以死物为食,发挥对生态系统中废物的清理作用。
4. 呼吸方式动物的呼吸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皮肤呼吸、气管呼吸和肺呼吸等。
不同的动物通过不同的呼吸器官将氧气吸入体内,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5. 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肌肉的收缩产生运动力,如鱼类和鸟类;有的依靠细胞纤毛、鞭毛等的摆动来实现运动,如原生动物和鞭毛虫。
6. 生殖方式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了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性生殖通过两个个体的交配和配子的结合来繁殖后代,而无性生殖则是通过单个个体的分裂、发芽或孢子的产生来繁殖。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是生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们以其多样性和特有之处而引人注目。
在生物学中,对动物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形态和进化关系。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科学家将动物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
1.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或脊髓的动物。
它们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在陆地、淡水和海洋中。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拥有脊柱或脊髓的动物。
它们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脊椎动物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进化出的各种适应性特征。
3. 冷血动物:冷血动物是指体温无法自我调节,依赖外界环境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爬行类和两栖类。
它们的体温与周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4. 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是指体温可以维持在相对恒定水平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它们具有恒定的体温调节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二、动物的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和共同点。
1. 多细胞结构:动物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多细胞生物。
不同类型的细胞协同工作,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各种生命活动。
2. 呼吸方式和系统:动物通过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
无脊椎动物通常通过全身表面直接进行气体交换,而脊椎动物则通过肺、鳃或皮肤等器官进行呼吸。
3. 运动能力:动物通常具有运动能力,可以通过四肢、翅膀、腿部等形式进行主动的移动。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为其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4. 消化系统:动物通过消化系统获取能量和营养。
消化系统从口腔开始,经过食道、胃和肠道等器官,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5. 繁殖方式:动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大部分动物通过性繁殖来繁衍后代,但也有一些动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来产生克隆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分类及特征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
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
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
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
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一,辐射对称。
第二,有两胚层。
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
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
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两侧对称。
第二,三胚层出现。
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
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⒉环节动物分类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六、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的数量仅次于节肢动物,约有10万种,为动物界中第二大类群,包括各种螺类、蚌类、乌贼、章鱼等。
软体动物虽然在外形上差别很大,但主要形态结构基本相同。
内脏结构较环节动物复杂,但在进化特征上没有明显的进步。
从胚胎发育角度分析,软体动物也经过担轮幼虫期,说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两者亲缘关系极为密切。
软体动物经济意义较大,绝大多数种类可供食用。
有的软体动物可以作药用,如鲍鱼的贝壳是中药石决明,乌贼的内骨骼是海螵蛸。
珍珠既可入药,又是名贵装饰品。
有些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凿船贝(Teredo)严重危害海中木船和木质建筑,蜗牛是田园、果树和农作物害虫,钉螺等是寄生虫的中间寄主。
七、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无脊椎动物,占动物界动物总数150万种的84%,约126万种,其中昆虫又占节肢动物的94%,约118万种,故以昆虫的特征为例介绍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⒈节肢动物(昆虫)的特征第一,异律分节的高度发展。
第二,体被几丁质蛋白质复合体的外骨骼。
第三,附肢分节并有关节。
第四,横纹肌发达,能迅速收缩。
第五,开管式血液循环。
第六,体壁内陷形成气管作为呼吸器官。
第七,排泄系统由肠壁向外突起而形成。
第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第九,绝大多数属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⒉节肢动物分类节肢动物分为3个亚门7纲:●有鳃亚门(Branchiata),大部分水生,少部分陆生,用鳃呼吸。
包括三叶虫纲和甲壳纲。
三叶虫纲已灭绝。
●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
包括肢口纲(Merostomata),海产。
●有气管亚门(Tracheata),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
主要包括珠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
八、鱼纲1.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形,无颈部,在游泳时大大减少阻力。
(2)体表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其分泌的粘液,能减轻游泳时皮肤与水间的摩擦力。
这种粘液腺是单细胞的。
(3)用鳃呼吸,浸润在水中的鳃能够完成气体交换。
(4)用鳍运动,鱼类出现成对附肢提高了动物的活动能力。
(5)与陆生种类不同,无眼睑、无泪腺、无唾液腺。
2.鱼类的内部结构——以鲫鱼为例(1)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组成。
表皮层有单细胞腺,分泌粘液于体表,减轻阻力,保护身体。
(2)骨骼鱼类出现了上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椎体为双凹推,有了脊柱,脊柱的功能是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脊柱分化程度很低,分为躯干椎和尾椎。
附肢骨与脊柱不连接。
(3)肌肉肌肉分化程度不高,由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肌隔联系,分节现象明显。
有些种类的发电器官是由肌肉转变而来的,如电鳐、电鳗等;有些种类的发电器官由真皮腺转化来的,如电鲇。
(4)鳃鳃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个重要结构。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鳃具有不同的特点:软骨鱼类的鳃比较原始,鳃裂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每侧具有四个全鳃、一个半鳃;硬骨鱼类的鳃裂外侧有鳃盖保护,鳃隔退化,每侧有四个全鳃。
(5)鳔鳔是胚胎发育时从消化管区分出来的突起,充满气体。
有一室、二室或多室之分。
缀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还有通过鳔内气体的变化改变鳔的体积,使得鱼体上浮或下沉的作用。
此外还能辅助听觉,适应水中的压力。
(6)循环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是:心脏具有两腔,即一心房、一心室,心脏中的血是缺氧血,血行属于单循环;心脏很小,血流的速度也很慢,这与代谢活动较低的水生生活方式有关;鱼类心脏的位置较其他脊椎动物更向前移,很接近头部,腹面有肩带保护。
(7)排泄鱼类的肾脏属于中肾。
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恒定。
(8)神经和感觉脑虽有明显的五部,但大脑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且硬骨鱼类的大脑背面还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胞;鱼的晶状体呈圆球形,没有弹性,其曲度又不能改变,只能靠晶体后方的镰状突起来调节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所以鱼类是近视的;大多数鱼类没有眼睑,因此鱼眼经常张开,不能关闭;鱼类只有内耳。
(9)生殖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组成,生殖腺一般都成对,左右对称。
都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九、两栖类的主要特征(1)皮肤两栖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角质层不发达。
皮肤含有大量的腺体和血管,有呼吸功能。
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与鱼类的单细胞腺不同,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
(2)骨骼两栖类的脊柱比鱼类的脊柱有较大的分化,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所组成。
颈椎的分化与两栖类上陆后头部进行灵活转动有关。
荐椎的分化,使腰带与脊柱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牢固的支持。
两栖类已具有陆栖脊椎动物附肢的结构特点。
头部具有两个枕髁,具有耳柱骨。
(3)呼吸两栖类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两栖类具一对囊状的肺,是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不过结构还十分简单,肺的内壁仅有少数皱褶,呼吸表面积不大。
两栖类由于不具肋骨和胸廓。
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
(4)循环肺呼吸导致双循环怕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
左心房接受富氧血,右心房接受缺氧血。
(5)生殖雄蛙的生殖腺有一对睾丸,产生精子;肾管有输精和输尿的功能。
雌性具一对输卵管、子宫。
雌性的输卵管和输尿管是分开的。
十、爬行纲主要特征(1)羊膜卵爬行动物都产大型的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对脊椎动物完全摆脱水环境,对成功登陆产生重大影响。
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见右图)。
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
羊膜卵外包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卵膜。
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防止细菌侵入。
卵壳具通气性,不影响胚胎的气体交换。
卵具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养料。
(2)外形爬行类是适应于陆栖生活的类群,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
体表被覆角质鳞片,指(趾)端具爪是其在外形上与两栖类的根本区别。
蜥蜴和鳄的体型可做典型代表。
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外观明显,尾发达。
某些类群适应于穴居及水栖生活,在外表上有较大的特化。
(3)皮肤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有角质鳞片或角质盾片。
角质鳞(如蜥蜴、蛇)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骨质甲(龟、鳖)是由真皮组织形成的。
体表干燥,缺少腺体,比较坚硬,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爬行类动物的真皮内含有各种色素细胞,由于色素细胞的变化,使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适应。
(4)呼吸爬行动物既没有鳃,也不用皮肤呼吸,它的肺比两栖动物的发达。
肺脏一对,外观似海绵状。
具有喉头和以软骨环支持的长气管。
肺的内壁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小室,可以扩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
(5)骨骼和肌肉爬行类骨骼系统发育良好,适应于陆生。
主要表现在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及躯体的运动性能。
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头骨骨化良好,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
具单一枕骨踝。
肌肉进一步分化,出现肋间肌,协同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有控制鳞片活动的作用。
(6)循环和排泄爬行类的心脏由两个心房,一个心室组成,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
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后肾成为爬行类与所有羊膜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后肾形成的尿液经后肾导管输至泄殖腔后排出。
(7)神经与感觉大脑半球比较发达,出现新脑皮,脑神经12对。
听觉器官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外耳道。
十一、鸟纲1.鸟类的躯体结构概述(1)皮肤鸟类的皮肤薄而软,便于肌肉的剧烈运动。
皮肤衍生出角质化物——羽毛。
表皮的角质层较薄,这是由于有鸟羽的覆盖,皮肤不与干燥空气直接接触造成的。
在没有羽毛的地方,皮肤则有厚的角质鳞覆盖。
(2)骨骼骨骼多具蜂巢状,既轻又坚固,适于飞翔生活;椎体为异凹型,使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加强。
最后几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完全愈合在一起,称综荐骨,为腰部的坚强支柱。
单一枕髁和颈椎相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