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通信电路》第三章
射频通信电路第三章 调频 3-2

间接调频方案
相位与调制信号成正比
vo (t ) 的相位是
优点: 优点: 频率稳定度很高 调制信号 vΩ (t ) 的相位是
k f VΩm Ω
sin Ωt )
∆ωm m f = ∆ϕm = Ω
mf
v (t ) = Vcm cos(ω c t + m f sin Ωt )
调相波 ϕ (t ) = ωc t + k p vΩ (t )
v (t ) = Vcm cos ϕ (t ) = Vcm cos(ω c t + k pVΩm cos Ωt )
∆ω m = k f VΩm
∆ϕ (t ) = k f
∆ϕ m = k f
∆ω m = k p ΩVΩm
∆ϕ (t ) = k pVΩm cos Ωt
VΩm sin Ωt Ω
VΩm ∆ω m = Ω Ω
∆ ϕ m = k p V Ωm
③调频波的表达式 调频波的相位变化规律为 调频波的相位变化规律为: 相位变化规律
频谱的非线性搬移——与调幅不同 与调幅不同 频谱的非线性搬移
调频波的每条谱线的幅度 谱线的幅度为 B. 调频波的每条谱线的幅度为 J n (m f )Vm
J n (m f ) ——宗数为 m f 的n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宗数为 阶
J − n (m f ) J n (m f ) = − J − n (m f ) (n为偶数时) 频谱以 (n为奇数时)
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的 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的 减少
导致结果:越远离载频ωC的边频的能量越 导致结果:越远离载频ω 边频的 载频 小
ωc
② 带宽 频谱结构: 频谱结构: 理论上——以载频ωC为中心,有无数对边频分量 以载频ω 为中心, 无数对边频分量 理论上 以载频 ωC,ωC±Ω,ωC±2Ω,……ωC±nΩ(n为正整数) ω nΩ( 为正整数) 远离载频 实际上——远离载频ωC的边频的能量很小 远离载频ω 的边频的能量很小 实际上 带宽 BWε = 2 LF 其中
射频通信电路第三章_调频_3-2

(n为偶数时) 频谱以
(n为奇数时)
c 中心对称
载频
J0 (mf )Vm
第一对旁频
J1(m f )Vm
第二对旁频
J2 (mf )Vm
分析 J n (m f )
第一. 载频分量 J 0 (m f )随 m f 是变化的
特征:
m f =2.40,5.52, 8.65……,载波分量 J 0 (m f ) =0
v(t) Vm cos(ct mf sin t)
VmRe (e jmf sint e jct )
的周期函数
调频波的傅立叶展开式为 :
e jm f sin t
J n (m f )e jnt
n
J n (m f
)
1
2
e jm f
sin t
e jnt dt
v(t)
Vm Re
nJ n
(m
f
)e
j (ct nt )
Vm J n (m f ) cos(c n)t
n
分析调频波的频谱
v(t) Vm Jn (mf ) cos(c n)t n
A
.
以载频ω
为中心,有无数对边频分量
c
② 带宽
频谱结构:
理论上——以载频ω
为中心,有无数对边频分量
C
ω C,ω C±Ω ,ω C±2Ω ,……ω C±nΩ (n为正整数) 实际上——远离载频ω C的边频的能量很小 带宽 BW 2LF
n 其中 L ——边频数 对
c
F ——调制信号频率
问题:应考虑多少对边频?舍去多少? ——取决于要求精度
第3章 编码与调制

74HC74Q (输出)
1
0
0
曼彻斯特码编码器时序波形图
3.2 RFID常见的编码方式
3.2.1 曼彻斯特码——【软件实现方法】 编码:采用曼彻斯特码传输数据信息时,信息 块格式如下:
一个字符帧 空 闲 起 始 位 校 验 位 停 止 位 空 闲
下一字符起 始位
数据位
LSB
MSB
曼彻斯特码与2倍数据时钟频率的NRZ码对应关系:
0 0 1 1 0 1 0 0
d Z e Z
起始用时序Z
直接与起始位相 连的0用时序Z
X
X
Y
X
Y
Z
Y
(b)波形图示例
+E 0
1
0
1
0
0
1
1
通常使电脉冲宽度为码元宽度的一半。
3.1 信号和编码
3.1.3 编码
4、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曼彻斯特编码也被称为分相编码(Split-Phase Coding)。 某比特位的值是由该比特长度内半个比特周期时电平的变 化(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的,在半个比特周期时的负跳变 表示二进制“1”,半个比特周期时的正跳变表示二进制 “0”,如下图所示:
3.2 RFID常见的编码方式
3.2.1 密勒码——【软件实现方法】
起始位 数据流位 结束位
编码:从密勒码的编码规则可以看出,NRZ码可以 转换为用两位NRZ码表示的密勒码值,其转换关系 如下
密勒码 1 0 二位表示法的二进制数 10或01 11或00
3.2 RFID常见的编码方式
3.2.2 密勒码——【软件实现方法】
主要内容
3.1 信号与编码 3.2 RFID常见的编码方式 3.3 脉冲调制 3.4 正弦波调制
射频通信电路

1.3.1 分布参数概念《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分布参数元件是指一个元件的特性延伸扩展到一定的 空间范围内,不再局限于元件自身。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分布参数 例子1
例1-1 如果分布电容为 CD=1pF,请计算在 f=2kHz、2MHz 和 2GHz 时,分布电容的容抗 XD。
解:分布电容 CD 的容抗 XD 为
1.2 微波的定义
微波(MW,Microwave)
自由空间中波长1mm到1m
频率300MHz至300GHz
1.2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射频通信系统
利用更宽的频带和更高的信息容量; 通信设备的体积进一步减小; 解决频率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 通信信道频率间隙增大,减小干扰; 小尺寸天线,高增益,移动通信系统
趋肤深度定义
1 f
趋肤效应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图 2-1 交流状态下铜导线横截面电流密度对直流 情况的归一化值
趋肤效应
《射频通信电路》常树茂
铜的电导率为 6.45107 S / m ,导磁率=0,则在 f=1kHz、1MHz 和 1GHz 的频率下,趋肤深度分别为
f 1kHz 2.0mm f 1MHz 63m f 1GHz 2.0m
/4DQPSK
0.6~3W 0.6~3W
IS-95 869~894 824~849 50MHz CDMA/ FDMA 1250kHz 55~62 20 15960 FDD 12288kbps
BPSK/OQPSK
0.2~2W 0.2~2W
GSM 935~960 890~915 50MHz TDMA/ FDMA 200kHz 8 124 992 FDD 271kbps GMSK 2~20W
《射频通信电路》习题及解答精细版.doc

习题1:1.1本课程使用的射频概念所指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解:本课程采用的射频范围是30MHz~4GHz1.2列举一些工作在射频范围内的电子系统,根据表1-1判断其工作波段,并估算相应射频信号的波长。
解:广播工作在甚高频(VHF )其波长在10~1m 等1.3从成都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700km 。
如果要把50Hz 的交流电从成都输送到上海,请问两地交流电的相位差是多少?解:8443100.65017000.283330.62102v kmf k k λθπ⨯===⨯10==⨯10∆==1.4射频通信系统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解:1.射频的频率更高,可以利用更宽的频带和更高的信息容量2.射频电路中电容和电感的尺寸缩小,通信设备的体积进一步减小3.射频通信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频谱,解决频率资源紧张的问题4.通信信道的间隙增大,减小信道的相互干扰 等等1.5 GSM 和CDMA 都是移动通信的标准,请写出GSM 和CDMA 的英文全称和中文含意。
(提示: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
) 解:GSM 是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的缩写,意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CDMA 英文全称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意为码分多址。
1.6有一个C=10pF 的电容器,引脚的分布电感为L=2nH 。
请问当频率f 为多少时,电容器开始呈现感抗。
解:11 1.1252wL f GHz wC π=⇒==既当f=1.125GHz 时,电容器为0阻抗,f 继续增大时,电容器呈现感抗。
1.7 一个L=10nF 的电容器,引脚的分布电容为C=1pF 。
请问当频率f 为多少时,电感器开始呈现容抗。
解:思路同上,当频率f 小于1.59 GHz 时,电感器呈现感抗。
1.8 1)试证明(1.2)式。
2)如果导体横截面为矩形,边长分别为a 和b ,请给出射频电阻R RF 与直流电阻R DC 的关系。
射频通信电路复习提纲(2005)

射频通信电路复习提纲绪论1、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2、了解通信系统中信号通过信道传输的基本特点。
理解通信设备的主要单元电路功能。
第一章,选频回路与阻抗变换1、了解滤波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掌握串并联谐振回路的阻抗表达式,幅频特性()Z j ω、相频特性()Z ϕω、谐振频率0ω、Q 值、通频带BW 0.7。
2、掌握系统级联中阻抗匹配对性能影响的结论,掌握变压器、电容、电感分压电路的阻抗变换特性。
3、掌握L 型阻抗变换网络计算。
理解T 型、∏型阻抗变换网络的概念。
4、了解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反射系数的概念和Smith 圆图的概念,了解用Smith 圆图进行阻抗匹配网络设计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5、掌握传输线变压器的概念和基本特性(能量传递、电平隔离),能用传输线变压器实现宽带阻抗变换。
6、了解集中选频滤波器和集成电感的原理与应用。
第二章,噪声与非线性失真1、理解电子电路中噪声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掌握电阻的热噪声计算方法及噪声等效电路,了解BJT 和FET 晶体管的主要噪声来源。
2、掌握噪声系数的定义和简单电路的噪声系数计算方法。
掌握等效噪声温度的定义及其与噪声系数的关系。
3、掌握多级放大器噪声系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改善系统噪声系数的方法。
4、了解非线性电路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了解阻塞、交调、互调的出现原因和现象,了解1dB 压缩点、IIP 3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掌握幂级数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和实例)。
6、掌握折线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和实例)。
7、掌握开关函数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和实例)。
8、掌握时变参量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和实例)。
9、了解模拟乘法器的概念和典型用途(运算、变增益放大、调幅及检波、混频、鉴相)10、了解差分对电路的传递特性。
掌握双差分模拟乘法器的电路组成、传递特性、小信号和大信号下的近似特性、扩展线性范围的方法。
11、了解灵敏度的定义,掌握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方法。
了解动态范围的定义。
第三章,调制和解调1、 了解调制与解调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陈邦媛《射频通信电路》绪论课件

1
2 多途径传 输造成的 多径衰落
3 敞开信道 收到的各 种干扰
4
介质损耗
移动接收 中的多普 勒频移和 频谱色散
射频前端电路
模拟通信机
数字通信机
手机的射频前端电路
射频电路设计要求
1、良好的选择性 2、低噪声、高动态范围 3、接收机对杂散频率信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
4、本振信号应具有低的相位噪声
5、发射机必须严格限制带外衰减
模拟或 数字, 低频
调制/解调
通带信号
高频、 窄带
调制的目的:1、有效的发射
2、有效的利用频带
载波信号: vc (t ) Vcm cos(ct )
调幅
基带信号 控制载波 幅度
调频
基带信号 控制载波 频率
调相
基带信号 控制载波 相位
无线频段划分
无线频段划分
频谱的典型应用
无线信道的恶劣环境
1
2 3 4
功能电路种类多、模块多
线性和非线性电路均有、以非 线性电路为主 小信号、大信号工作状态均有 且混杂 不同频率信号共同作号、系统、电路三个方面来理解课程内容
信号—所传输的信号形式、特征
系统—系统方案、衡量指标、组成模块 电路—实现各种功能的电路原理
2.抓住性能指标:
模拟电路完成的不仅是功能,更重要的是指标
3.学会模拟电路的分析方法 4.抓住高频电路的特征 5.学会工程近似
4
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射频/微波的特点
射频(Radio Frequency)/微波(Microwave)
无线电频谱中占据某一特殊频段的电磁波。
电子线路
模拟电子线路
数字逻辑电路
高频电子线路
射频通信电路黄卡玛射频网络

《射频通信电路》
4.1.3 混合矩阵和转移矩阵
v2=0
V z jI0Z0 sin b z I z I0 cos b z
+ i1 v1
端口I
Z0 bl 网络TL
i2 + v2
端口II
B
v1 i2
v2 0
jZ0 sin bl
D i1 cos bl
i2 v2 0
《射频通信电路》
RF Network
《射频通信电路》
4.1.2 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
vv11
Z11
Z
21
Z12 Z22
ii12
电流电压
Z11
v1 i1
,
i2 0
Z12
v1 i2
i1 0
,
Z 21
v2 i1
,
i2 0
Z 22
v2 i2
i1 0
电流=0 O.C. (Open circuit) Impedance Matrix
《射频通信电路》
4.1.3 混合矩阵和转移矩阵
vi21
h11 h21
h12 h22
vi12
h11
v1 i1
v2 0
,
h12
v1 v2
,
i1 0
h21
i2 i1
,
v2 0
h22
i2 v2
i1 0
适合于描述有源器件
Hybrid Matrix
多端口?
《射频通信电路》
4.1.3 混合矩阵和转移矩阵
i1 0
Z
两端口射频网络A
Z12
v1 i2
i1 0
Z,
Z 21
v2 i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 - 1
3.2 无耗传输线的基本特性 3.2.1 传输特性 1. 相位常数
V ( z ) = V + e − kz + V − e + kz I ( z ) = I + e − kz + I − e + kz
k = kr + jki = α + j β
k = j β = jω LC
dz ω vp = = dt β
ω 1 vp = = β LC
vp =
TEM模式
考虑到 k = ω εµ ,得
ω
k
=
1
εµ
=
1
1
ε 0 µ0
ε r µr
=
c
ε r µr
<c
vp =
1
µε
=
c
εr
3.2.1 传输特性
3. 相波长 相波长λp是指同一个时 刻传输线上电磁波相 位相差为2π时的距离
λ0 = = λp = β f εr
3.1.3 传输线方程 基本方程
dV ( z ) + ( R + jω L ) I ( z ) = 0 dz dI ( z ) + G + jωC V z = 0 ( ) ( ) dz
(1) (2)
d 2V ( z ) dz 2
− k 2V ( z ) = 0
k = kr + jki =
TEM模 模
3.1.1 常用传输线种类 1. 双线传输线
2. 同轴线 3. 微带传输线
1. 双线传输线
双线传输线应用: 双线传输线应用: 50Hz~60Hz的电源线 50Hz~60Hz的电源线 几百兆赫兹的电视天 线馈线 100Mbps局域网的网线 100Mbps局域网的网线
TEM模式 双线传输线的结构
3.2.1 传输特性
5. 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分 布
V ( z ) = V + e − j β z + V − e j β z V + − jβ z V − jβ z e − e I ( z ) = Z0 Z0
(V + )2 (V − )2 1 1 * = P ( 0) P ( z ) = Re V ( z ) I ( z ) = − 2 Z 2 Z0 0
分布电容C 导体之间的电压在周围产生电场 导体之间的电压在周围产生电场, 分布电容C—导体之间的电压在周围产生电场,表明导体之间存在电容
3.1.3 传输线方程 单元电路分析
I ( z ) − V ( z + ∆z )( G ∆z + jω C ∆z ) = I ( z + ∆z )
V ( z + ∆z ) + ( R∆z + jω L∆z ) I ( z ) = V ( z )
120
(Ω)
微带线的特征阻抗计算
微带线横截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微带线横截面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y 导导1 t
εr µr
介介介介
W h
O 导导2
x
微带线的等效相对介电常数ε 概念: 微带线的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eff概念: 使用一种均匀介质来代替微带传输线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基板材料, 使用一种均匀介质来代替微带传输线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基板材料, 而微带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保持和代替前一样。 而微带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保持和代替前一样。这样的均匀介质的相 对介电常数称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对介电常数称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传输线和Smith圆图 第三章 传输线和 圆图 传输线理论是“ 传输线理论是“场”的分析方法 和“路”的分析方法之间的一座 桥梁
Smith圆图是传输线理论中分析 是传输线理论中分析 问题和求解问题的一种直观简单 的图解方法
3.1 传输线基础
传输线及其种类: 传输线及其种类: 传输线(波导) 传输线(波导)——用来引导电磁波做定向 用来引导电磁波做定向 传播的一种导波结构 导行电磁波(导波) 导行电磁波(导波)——在传输线引导下定向传 在传输线引导下定向传 播的电磁波 传输线的种类——TEM模传输线和非TEM模传输线 TEM模传输线和非TEM模传输线 传输线的种类 TEM模传输线和非TEM
ZL
V ( −l ) = V ( 0 ) cos β l + jZ 0 I ( 0 ) sin β l V ( 0) sin β l I ( −l ) = I ( 0 ) cos β l + j Z0
2. 同轴线
同轴线的应用: 同轴线的应用: 射频信号源 射频功率计 频谱分析仪 网络分析仪 有线电视网 卫星地面接收站 高速局域网
3. 微带传输线
特点: 特点: 结构简单 轻巧 易于连接器件 价格低
3.1.2 传输线等效电路
分布电阻R 电流流过导体时 电流流过导体时, 分布电阻R—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发热产生损耗 分布电导G 介质有损耗 介质有损耗, 分布电导G—介质有损耗,因而存在漏电流带来的损耗 分布电感L 电流流过导体在周围将产生磁场 电流流过导体在周围将产生磁场, 分布电感L—电流流过导体在周围将产生磁场,表明导体具有电感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 W/h的关系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0与W/h的关系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 微带传输线特征阻抗Z0与er的关系
微带传输线线宽W增加,特征阻抗Z 下降。 微带传输线线宽W增加,特征阻抗Z0下降。 微带传输线基板介电常数ε 增加,特征阻抗Z 微带传输线基板介电常数 r增加,特征阻抗Z0下降。
所以传输线特性阻抗Z0为:
对于无耗传输线(R=G=0),特性阻抗为: 对于无耗传输线(R=G=0),特性阻抗为: Z ),特性阻抗为
0
三种典型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三种典型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1. 平行双线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2. 同轴线的特征阻抗 3. 微带线的特征阻抗
b Z0 = ln εr a 60
D Z0 = ln ε r 2a
u =W h
η 0 = 120π
的误差不大于0.01% 当u≤1 时,Z0√εeff 的误差不大于0.01% 1000时 的误差不大于0.03% 当u ≤1000时, Z0√εeff 的误差不大于0.03%
微带线特征阻抗与介质基板参数的关系
1000
1000
100
100
10
10
1 0.1 1 10
1 0 20 40 60 80 100
查表法
微带线特性阻抗Z 微带线特性阻抗 0和相对等效介电常数与尺寸的关系
软件法 微带线的工程设计方法之二 软件法
多 公司 微带电 的软 件 许 多公司 已 开发出了 很好的 计算 微带 电 路 的软件 。 如 AWR 的 输入微带的物理参数和拓扑结构, Microwave Office, 输入微带的物理参数和拓扑结构 , 就能很快 得到微带线的电性能参数,并可调整或优化微带线的物理参数。 得到微带线的电性能参数, 并可调整或优化微带线的物理参数。
∂V ( z, t ) ∂ = − R + L I ( z, t ) ∂t ∂z ∂I ( z , t ) = − G + C ∂ V z , t ( ) ∂z ∂t
∂ (VI ) ∂z
∂V ∂I ∂I 2 ∂V 2 = I +V = − I R + IL − V G + VC ∂z ∂z ∂t ∂t ∂ 1 2 1 2 2 2 = − I R − V G − LI R + jωL
I− = −
(6)
k V− R + jωL
比较(2)式和(6)式得:I + = 比较( 式和(
又因: 又因: = kr + jki = k
( R + jω L )( G + jωC )
V+ V− R + jω L Z0 = + = − − = I I G + jω C
= L C
2π vp
例3 - 2
O Ez(z, t)
λ
λ
2
t1 = 0 t 2 =
λ
3 λ 2
z
T T t3 = 4 2
3.2.1 传输特性 4. 坡印廷定理
dV ( z ) + ( R + jω L ) I ( z ) = 0 dz dI ( z ) + G + jωC V z = 0 ( ) ( ) dz
所谓特性阻抗Z 是指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V 和入射波电流I 所谓特性阻抗Z0是指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V+ 和入射波电流I+之 比,或反射波电压V-和反射波电流I-之比的负值。 或反射波电压V 和反射波电流I 之比的负值。
(4)式代入(1)得: I ( z ) = 式代入(
k (V + e − kz − V − e kz) R + j ωL
5. 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分布 传输线上坐标点处的 电压和电流幅值可 表示为: V ( 0) + Z I ( 0)
0 + V = 2 V − = V ( 0 ) − Z 0 I ( 0 ) 2
传输线上任一点的电压和电流表达式为:
V ( z ) = V ( 0 ) cos β z − jZ 0 I ( 0 ) sin β z V (0) sin β z I ( z ) = I ( 0 ) cos β z − j Z0
微带线的工程设计方法
由上述综合公式和分析公式可以看出: 计算公式极为复杂。每一个电路的设计都 使用一次这些公式是不现实的。经过几十 年的发展,使得这一过程变得相当简单。 微带线设计问题的实质就是求给定介质基 板情况下阻抗与导带宽度的对应关系。目 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查表法和软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