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PPT讲稿
合集下载
感染性腹泻PPT参考课件

a 产肠毒素、致肠病性、肠黏性大肠杆菌和弧菌感染引起 水样便 b 志贺杆菌感染引起黏液样便 c 志贺杆菌、弯曲杆菌、肠出血性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 染引起血便
伴有肠鸣音亢进和弥漫性压痛
7
耶尔森菌感染结肠末端,引起肠系膜神经节炎症, 类似阑尾炎
当侵及结肠时,出现里急后重和剧烈腹痛伴排便, 志贺杆菌感染常见 伤寒肠热病
2
定义
•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3次或3次以上,总量超过 250g,持续时间少于14天 • 慢性腹泻:病程至少要维持14天,确诊至少要超 过30天 • 持续性腹泻:病程大于14天
3
危险因素、病原体
老人和5岁以下儿童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 生活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者 至热带或亚热带旅游者 HIV感染及其他免疫缺陷者 同性恋
严重呕吐患者需禁食,口服补液疗法或静脉补液 开始后4h内应恢复进食 避免进食罐装果汁等高渗性液体
11
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 剂量:累计丢失量加继续丢失量之和的1.5-2.0倍
标准ORS 75mmol/L 20mmol/L 65mmol/L 75mmol/L 10mmol/L
钠 钾 氯
a 首先发热,伴有持续性头痛、全身疼痛、疲乏、食欲差 和嗜睡,类似流感 b 第2周,轻度腹部不适、便秘伴血便 c 第2周期间,发热(40 ℃),腹痛和腹胀加重,精神萎靡 d 第3周,不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患者能康 复,但10%的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或者肠穿孔
8
实验室诊断
粪便常规检测
• 肉眼观腹泻物性状,大致判断病因; • 亚甲蓝染色剂镜检,涂片检查到多形核中性白细胞,强烈提示急性细 菌性肠炎 • 光学显微镜(高倍)见多个RBC和大量脓细胞有助于确定急性细菌性 腹泻;
伴有肠鸣音亢进和弥漫性压痛
7
耶尔森菌感染结肠末端,引起肠系膜神经节炎症, 类似阑尾炎
当侵及结肠时,出现里急后重和剧烈腹痛伴排便, 志贺杆菌感染常见 伤寒肠热病
2
定义
•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3次或3次以上,总量超过 250g,持续时间少于14天 • 慢性腹泻:病程至少要维持14天,确诊至少要超 过30天 • 持续性腹泻:病程大于14天
3
危险因素、病原体
老人和5岁以下儿童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 生活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者 至热带或亚热带旅游者 HIV感染及其他免疫缺陷者 同性恋
严重呕吐患者需禁食,口服补液疗法或静脉补液 开始后4h内应恢复进食 避免进食罐装果汁等高渗性液体
11
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 剂量:累计丢失量加继续丢失量之和的1.5-2.0倍
标准ORS 75mmol/L 20mmol/L 65mmol/L 75mmol/L 10mmol/L
钠 钾 氯
a 首先发热,伴有持续性头痛、全身疼痛、疲乏、食欲差 和嗜睡,类似流感 b 第2周,轻度腹部不适、便秘伴血便 c 第2周期间,发热(40 ℃),腹痛和腹胀加重,精神萎靡 d 第3周,不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患者能康 复,但10%的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或者肠穿孔
8
实验室诊断
粪便常规检测
• 肉眼观腹泻物性状,大致判断病因; • 亚甲蓝染色剂镜检,涂片检查到多形核中性白细胞,强烈提示急性细 菌性肠炎 • 光学显微镜(高倍)见多个RBC和大量脓细胞有助于确定急性细菌性 腹泻;
感染性腹泻PPT演示文稿

26.10.2020
7
霍乱弧菌
第一节 病原学
血清学分 型
O1血清群
霍乱的病原菌
噬菌体-生 物分型
O139血清群
古典生物型 埃尔托生物型 生物学分型
O1群菌株
32个噬菌体型(1~32) 12个生物型(a~l)
26.10.2020
小川型 稻叶型 彦岛型 小川型 稻叶型 彦岛型
8
志贺菌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26.10.2020
Hale Waihona Puke 2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 防治策略与措施 第四节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
26.10.2020
3
第一节 病原学
病原体的种类 病原体特征
26.10.2020
4
一、病原体的种类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第一节 病原学
26.10.2020
5
表25-1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种类
26.10.2020
13
一、传染源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26.10.2020
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病人 腹泻病人、亚临床病人
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流行病学意义 活动是否受限、带菌和排菌时间长短、从事职业等有关
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传染源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时间分布 常年可发,但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细菌性腹泻发病高峰一般在夏秋季节 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26.10.2020
19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特征
人群分布 以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 发病率 不同经济、文化、卫生、职业人群之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感染性腹泻ppt课件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感染性腹泻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病人
腹泻病人、亚临床病人
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流行病学意义
活动是否受限、带菌和排菌时间长短、从事职业等有关
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传染源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弯曲菌肠炎、沙门菌肠炎、耶氏菌肠炎、食物中毒等
感染性腹泻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人群分布
以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 发病率 不同经济、文化、卫生、职业人群之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流行形式
可以呈现为散发、暴发或流行 一般经水和食物传播的感染性腹泻以暴发和流行为主 霍乱、痢疾、沙门菌感染 致泻性弧菌感染、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InfectioFra biblioteks Diarrhea
感染性腹泻
引言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 肠道传染病
腹 泻 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 急性腹泻 急性起病,病程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 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 慢性腹泻 反复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amorrhagic E. coli, EHEC)
感染性腹泻
第一节 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方式
感染性腹泻病 PPT精品课件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呕 吐、腹泻使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丢失,引 起脱水,酸中毒及低钾血症等。
脱水
①等渗性脱水,约占40-80%,主要是细胞外 液的丢失,病程短,营养状况较好。
②低渗性脱水,约占20-50%,电解质的丢失 多于水的丢失,多见于腹泻日久,营养状况差 的病儿,细胞外液大量损失,脱水病状出现早, 易致循环衰竭。
佝偻病患儿、迁延性及慢性 腹泻病患儿,在酸中毒被纠 正后可出现血钙下降而发生 惊厥。
.低镁血症
少数慢性腹泻病合并营养不 良患儿,其脱水酸中毒、低 钾血症、低钙血症被纠正后 或低钙血症同时出现低镁血 症。
病情分型
(1)轻型:患儿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患儿有轻至中度(丢失水分占
体重10%)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患儿重度脱水(丢失水分占体
5%SB 1ml=0.6mmol
即:5%NaHco3 5ml/kg 11.2%NaL 3ml/kg
液体疗法输液原则
Principles of Therapy
1、先快后慢
2、先浓后淡
3、见尿补钾
4、随时调整
补钾注意事项
见尿补钾 静脉补钾浓度<0.3% 补钾速度:时间>4~6小
时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
纠正酸中毒
轻症:病因处理
中、重症:
所需碱性溶液mmol =
0.7 kg
(40 - 所测CO2CP Vol%)
2.2
=(22 - 所测CO2CP mmol/L) 0.7 kg
= BE 0.3 kg ❖通常先使用半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酸中毒
每提高10VOL%CO2-CP 需补充碱性溶液3mmol/kg:
生理 需要量
脱水
①等渗性脱水,约占40-80%,主要是细胞外 液的丢失,病程短,营养状况较好。
②低渗性脱水,约占20-50%,电解质的丢失 多于水的丢失,多见于腹泻日久,营养状况差 的病儿,细胞外液大量损失,脱水病状出现早, 易致循环衰竭。
佝偻病患儿、迁延性及慢性 腹泻病患儿,在酸中毒被纠 正后可出现血钙下降而发生 惊厥。
.低镁血症
少数慢性腹泻病合并营养不 良患儿,其脱水酸中毒、低 钾血症、低钙血症被纠正后 或低钙血症同时出现低镁血 症。
病情分型
(1)轻型:患儿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患儿有轻至中度(丢失水分占
体重10%)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患儿重度脱水(丢失水分占体
5%SB 1ml=0.6mmol
即:5%NaHco3 5ml/kg 11.2%NaL 3ml/kg
液体疗法输液原则
Principles of Therapy
1、先快后慢
2、先浓后淡
3、见尿补钾
4、随时调整
补钾注意事项
见尿补钾 静脉补钾浓度<0.3% 补钾速度:时间>4~6小
时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
纠正酸中毒
轻症:病因处理
中、重症:
所需碱性溶液mmol =
0.7 kg
(40 - 所测CO2CP Vol%)
2.2
=(22 - 所测CO2CP mmol/L) 0.7 kg
= BE 0.3 kg ❖通常先使用半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酸中毒
每提高10VOL%CO2-CP 需补充碱性溶液3mmol/kg:
生理 需要量
感染性腹泻医学PPT课件

(Infection Diarrhea)
感染性腹泻
1
目录
01 第一节:病原学 第二节:流行过程 第三节:流行特征 第四节:防制策略与措施 第五节:几种主要的感染性腹泻
02
03 04 05
2
重点难点
※ 主要病原体及其特征 ※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过程 ※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 ※ 感染性腹泻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10
第一节 病原学
二、主要病原体特征
弯曲菌(Campylobacter)
空肠弯曲菌(C. jejuni) 结肠弯曲菌(C. coli)
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
A 组轮状病毒,也称婴儿腹泻轮状病毒 B 组轮状病毒,也称成人轮状病毒 C 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有报道
11
第一节 病原学
1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病人
腹泻病人和亚临床病人因其排泄物含有大量病原体,且排放量大、次 数频繁、污染范围广,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
常见的有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等; 携带者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与其活动范围、带菌和排菌时间长短、从事职 业、卫生习惯等有关;
O1群菌株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每一个生物型又
都可以分为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 在我国,应用噬菌体-生物分型的方法, O1群菌株可以被分为
32个噬菌体型(1~32)和12个生物型(a~l);其中:1~ 5噬菌体
型,且为a~f生物型的菌株称为流行株按霍乱病原菌对待;其他 为非流行株,按一般腹泻菌株对待。
病原体毒力、菌量、机体状态等与发病易感性有一定关系。
对于某种特定的感染性腹泻地方性疫区而言,人群的易感水 平随年龄的上升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感染性腹泻地方性
感染性腹泻
1
目录
01 第一节:病原学 第二节:流行过程 第三节:流行特征 第四节:防制策略与措施 第五节:几种主要的感染性腹泻
02
03 04 05
2
重点难点
※ 主要病原体及其特征 ※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过程 ※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 ※ 感染性腹泻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10
第一节 病原学
二、主要病原体特征
弯曲菌(Campylobacter)
空肠弯曲菌(C. jejuni) 结肠弯曲菌(C. coli)
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
A 组轮状病毒,也称婴儿腹泻轮状病毒 B 组轮状病毒,也称成人轮状病毒 C 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有报道
11
第一节 病原学
12
第二节 流行过程
1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病人
腹泻病人和亚临床病人因其排泄物含有大量病原体,且排放量大、次 数频繁、污染范围广,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
常见的有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等; 携带者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与其活动范围、带菌和排菌时间长短、从事职 业、卫生习惯等有关;
O1群菌株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每一个生物型又
都可以分为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 在我国,应用噬菌体-生物分型的方法, O1群菌株可以被分为
32个噬菌体型(1~32)和12个生物型(a~l);其中:1~ 5噬菌体
型,且为a~f生物型的菌株称为流行株按霍乱病原菌对待;其他 为非流行株,按一般腹泻菌株对待。
病原体毒力、菌量、机体状态等与发病易感性有一定关系。
对于某种特定的感染性腹泻地方性疫区而言,人群的易感水 平随年龄的上升而有所下降——这可能是感染性腹泻地方性
感染性腹泻培训课件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
2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4
生活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4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01
诊断方法:粪便样本检测、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02
诊断标准:符合腹泻、腹痛等症状,且粪便样本检测阳性
03
鉴别诊断:与其他肠道疾病进行鉴别,如痢疾、肠炎等
04
治疗原则和方法
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抗病毒等
补液治疗: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1
洗手: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
2
隔离措施: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
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感染源
4
3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
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腹泻次数、大便性状、腹痛程度等
药物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抗感染、止泻等药物,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感染性腹泻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
01
发病时间、地点、症状
02
诊断过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03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
04
预后情况:恢复情况、复发风险等
05
治疗方案和护理要点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止泻药物
virus感染性腹泻ppt课件

22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可
稍增多,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数增加。粪便常 规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 个别婴幼儿RV感染者的粪便镜检中可见少量白 细胞和红细胞。
23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查粪便中病毒颗粒:取粪便浸出液通过免 疫电镜观察病毒颗粒,RV感染者粪便中排 病毒量较多,阳性率高。电镜下见到特殊 的车轮状病毒颗粒即可确诊,但不能区别A 组人RV和ADRV。
查病毒核酸:可应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杂交或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粪便中病 毒核酸。也可应用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或琼脂糖电泳图谱鉴定RV核酸的类型,进行 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26
实验室检查
血清抗体的检查 可用免疫学方法.如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A抗体。 以IgA抗体的诊断价值较大,当疾病初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时有 诊断意义。
3
病原学
1.轮状病毒
RV属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病毒颗粒
呈球形,直径60~80nm,病毒核心含双股 RNA,为其基因组,由11个RNA节段组成。 病毒核心被二十面壳体包裹,形成双层核 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 有如车轮状条幅,RV因此得名。
4
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抗原性将RV分为A~G 7 个组。引起人感染致病的主要属A组和B组, 少数报告C组也可致人感染,其他4组RV很少 对人致病或不致病。A组人RV主要引起婴幼儿 腹泻;B组人RV也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ult diarrhea rotavirus;ADRV),由我国学者于 8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主要引起成人腹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8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可
稍增多,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数增加。粪便常 规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 个别婴幼儿RV感染者的粪便镜检中可见少量白 细胞和红细胞。
23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查粪便中病毒颗粒:取粪便浸出液通过免 疫电镜观察病毒颗粒,RV感染者粪便中排 病毒量较多,阳性率高。电镜下见到特殊 的车轮状病毒颗粒即可确诊,但不能区别A 组人RV和ADRV。
查病毒核酸:可应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杂交或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粪便中病 毒核酸。也可应用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或琼脂糖电泳图谱鉴定RV核酸的类型,进行 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26
实验室检查
血清抗体的检查 可用免疫学方法.如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A抗体。 以IgA抗体的诊断价值较大,当疾病初期和 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时有 诊断意义。
3
病原学
1.轮状病毒
RV属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病毒颗粒
呈球形,直径60~80nm,病毒核心含双股 RNA,为其基因组,由11个RNA节段组成。 病毒核心被二十面壳体包裹,形成双层核 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 有如车轮状条幅,RV因此得名。
4
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抗原性将RV分为A~G 7 个组。引起人感染致病的主要属A组和B组, 少数报告C组也可致人感染,其他4组RV很少 对人致病或不致病。A组人RV主要引起婴幼儿 腹泻;B组人RV也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ult diarrhea rotavirus;ADRV),由我国学者于 8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主要引起成人腹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8
感染性腹泻宣教课件

临床症状较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数小时-7天)
急性菌痢:普通型
临床分型
轻型 中毒型 (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慢性菌痢: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一)霍乱的临床表现:分三期
1 泻吐期: 急性起病。剧烈腹泻(特点 为水样便,典型为米泔水样便,每次便 量大,无明显不适和腹痛),每日十余 次或数十次。少数伴有呕吐(特点为无 明显恶心,呕吐物为水样,喷射性,性 状与大便性状相同),一般无发热。一 般持续数小时至2~3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3 反应恢复期:
泻吐逐渐减轻而停止,脱水表现好转, 尿量增加,多数症状消失。
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39℃, 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此期持续2~4天。
霍乱总病程不长,一般3~7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临床表现
潜伏期:各种食物中毒的潜伏期均较短,其中以 直接中毒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 最短,平均1-3小时;侵袭性细菌性食物中毒(如 沙门菌、弯曲菌、志贺菌)潜伏期较长,为24-72 小时;感染后产生肠毒素致病的食物中毒潜伏期 介于两者之间。
病变部位:主要为乙状结肠和 直肠。
基本病变:弥漫性纤维蛋白渗 出性炎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传染病的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由于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管理力度的加强,饮 水、食品工业的进步,使霍乱的大流行得到了有力的控制,因此腹泻发病 率亦相继减少。进入60年代,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解决了两个大问题, 其一是北京以祝寿河与上海以钱潮为首的临床医学家认识了中毒型细菌性 痢疾的发病机制——微循环障碍,即志贺菌毒素作用引起末梢动脉痉挛、 缺氧、代谢障碍而导致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特别是惊厥而迅速死亡。 儿童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死率高达40%。针对发病机制使用山莨菪碱等血 管解痉药,辅以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措施,使病死率降到1%以下;其次 是60年代国外临床学家通过家兔小肠连体外置的霍乱毒素试验,发现了霍 乱引起迅速严重泻吐的发病机制是其外毒素(CT)激活环磷腺苷酶 (AC),从而使肠细胞大量分泌体液,同时CT又抑制肠绒毛细胞吸收, 使病人可短至几小时内死于休克。补充丢失的大量平衡盐液,纠正或防止 休克发生,疗效显著,从此使全球霍乱大流行对人类浩劫的历史得以改观。 同时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繁殖,阻断CT来源。上述两个发病机制的发 现是人们与感染性腹泻作斗争的两座丰碑。因为上世纪60年代以前霍乱与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死率一直处于高水平,进入70年代霍乱与菌痢病死率 在我国降低约20倍,但发病率控制仍不理想,常有反复。
进入20世纪,人类对病毒性腹泻有了更多的了解, 发现了多种病毒,首先是致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的发现, 至80年代我国首先发现了成人轮状病毒,这类病毒在发 达国家居腹泻病原的首位。其次HIV引起的爱滋病 (AIDS),常以机会感染腹泻形式出现,使原不致病 或很少致病的细菌、寄生虫及病毒成为腹泻病原。在90 年代相继发现了霍乱新病原非O1群的O139型。大肠埃 希菌属的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全球引起几次局 部流行,可迅速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而死亡,引起 了世界的震惊。腹泻抗菌治疗药即60年代至70年代的 四环素、磺胺在我国对肠道常见菌的耐药率约为80%,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氟奎诺酮类,近年志贺菌明显产 生了耐药趋势。
感染性腹泻课件
腹泻的定义是急性发病,每日大便3次以 上,并有粪便稀软,24小时粪便重量超过 200g;或每天粪便虽少于200g,但便次多 于3次,并伴有肛门周围不适、里急后重或 大便失禁者。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 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感染性腹泻这一诊断名称,虽然也可称为感染性腹泻 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综合征。许多病原已经 明确的疾患如霍乱、细菌性痢疾、肉毒中毒等也属于这一综合征范畴之内,但 已有特定的名称,不必再用感染性腹泻这一诊断。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至少有50余种,但在临床表现方面可归纳为痢疾样综合征 和霍乱样综合征。
• 腹泻?(不要写此诊断) • 肠炎(急、慢性) • 胃肠炎 • 急性胃肠炎 •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结肠炎?(不属于)
抗菌药物的应用为感染性腹泻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应根据腹泻病程、发 病年龄、发病季节、流行情况、大便性状、大便实验室检查等,初步估计 最可能病原、选用适当的药物。
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所致, 如产毒性大肠杆菌、金葡菌;黏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 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儿尤其是2岁以下婴 幼儿,发生秋冬季节的水泻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为大; 发生于5~6月份成人水样腹泻要考虑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 发生于夏秋季水样腹泻以产毒性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大,如 产毒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蜡样芽孢杆 菌等;如大便呈米泔样、腹泻量大伴呕吐、迅速出现严重 脱水,要考虑霍乱可能,尤以在流行季节。卫生状况欠佳 地区病人,寄生虫为常见腹泻原因,如阿米巴痢疾、梨形 鞭毛虫肠炎等。老年体弱,术后病人及有应用抗菌药物者 腹泻,抗菌素相关性腹泻或假膜性肠炎应予考虑。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 一般处理 • 对症处理 • 病原治疗
一般处理
应适当休息,吐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应暂 时禁食,待症状好转后,可给予易消化的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每天约有数千万 人发病,每年腹泻病例高达30亿~50亿例次,有500万~ 1000万病例因严重腹泻而死亡,平均每天死亡2.5万人,儿童 所占比例特别突出,有免疫抑制和慢性疾病者亦为腹泻的高
危人群,另一高危人群是外出旅游者。发达国家成人每年发 生腹泻至少1~2次,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更高。在我国感染 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位,全国每年约有8.36亿 人次发生腹泻。腹泻病情有轻重肿所致的腹泻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腹泻 ➢药物所致腹泻 ➢器官功能失调所致腹泻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大肠杆菌 性胃肠炎、O157:H7大肠杆菌感染、弯曲菌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 O139型霍乱弧菌感染、副溶血弧菌肠炎、其他弧菌性肠炎、亲水气单胞菌胃肠 炎、类志贺毗邻单胞菌肠炎、缓慢爱德华菌胃肠炎、耶尔森菌肠炎、假膜性肠 炎、真菌性肠炎、寄生虫性腹泻等。
返回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标准
➢ 除外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
➢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者。
异常:稀便、水便,也可为粘液、脓血 及血便,可有恶心、呕吐、
腹痛或食欲不振,也可有发热
➢ 便常规检查:可有多量红白细胞 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临
床
诊 断
病 原
诊
断
➢ 病原检测:上述病以外的细菌; 病毒、寄生虫
感染性腹泻病
重者危及生命。本病对儿童危害最大,据报道因腹泻而病死 者是1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1~4岁组儿童死亡原因 的第二位。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临床上常将婴幼儿腹泻诊断 为消化不良。到了60年代才出现婴儿腹泻的诊断名称,并开 始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所致的肠炎及婴幼儿秋季 腹泻(病毒性腹泻)进行较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