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

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

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

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20.01.249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①——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王星(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摘要:对于一个文学时代的风度而言,五四时代代表的是弥足珍贵的开拓精神,三四十年代代表的是建设中的雄浑气魄,那么在茅盾、巴金以及老舍身上,充分具备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的气魄。

这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外国作家的评价和角度加以印证。

在五四年代的作家们之所以热爱国外文学,不仅仅只是易卜生和卢梭等人所引起的中外文学开放思潮,还加上了莫泊桑、契科夫等人怪诞思维。

关键词:茅盾 巴金 老舍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49-021 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学地位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虽然那时候国内已经翻译了关于他的十几个诗集,但是就五四年代对于他的理解,还只是局限于他那本“艺术论”身上。

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在茅盾等几位文学大家,尤为喜欢一些气魄宏大和境界高明的国外作家。

老舍喜欢狄更斯、康拉德、福楼拜,就狄更斯而言,他的作品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是比较粗糙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粗糙,使得他的作品让更多作家直观地感受他的狂野和粗放,使得作家的灵感变得汪洋肆意,汹涌澎湃,其气魄的舒展如细水长流不失圆润,这大概就是老舍热衷于此的原因。

而巴金则是更加倾向于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他后期的喜爱,前期则是喜欢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正是巴金在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时,激发了他深邃不见底的创作欲望。

在另一个角度上,他对于鲁迅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对其针砭时弊、锋芒露骨、毫不留情的笔力所折服,虽然他对于鲁迅颇为佩服,但是受到他的影响也只是局限在短篇小说上,他曾说过鲁迅的“孔乙己”写得多好啊,寥寥千字就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对于“故乡”和“祝福”等短篇小说则是用精美来形容。

整体而言,巴金是从小说的凝练和深刻上汲取鲁迅先生的精华,但是谈到“气魄”一词时,他则提起了左拉。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

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

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

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

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之三 巴金、茅盾的创作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之三  巴金、茅盾的创作

艺术:
用形象暴露封建制度和礼教 吃人的“狂人日记” 浓郁的感情色彩 “青春型”创作,单纯、直 其《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 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 《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 名。 “《蚀》三部曲” ----《幻灭》、《动 摇》和《追求》
另一方面: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 之下,动摇、悲观的一面就暴 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 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 运也达到了高潮。
左联时期小说

柔石 《二月》 萧涧秋 《为奴隶的母亲》 典妻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 争议
大胆袒露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心理
二、巴金及其“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一部成就最高 以几对青年的爱情婚姻为主干发展 情节 觉新 梅 瑞珏 觉民 琴 觉慧 鸣凤
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 最成功的形象 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 人格分裂的悲剧典 型 处于新旧之间 是青年但无青春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家》里最引起读者热爱的人物 家里的第一把火炬 第一个掘墓人 高老太爷 家的最高统治者 专横 衰老 腐朽 立体 弥留之际
《子夜》介绍


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 写。 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 深刻揭示。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 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具有两个方面 的性格:
一方面、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 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 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 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 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关于论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

关于论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

关于论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关于论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由单一走向多重意蕴:金后期小说的“复”结构巴金在40年代,风格上变得深沉,内涵杂丰富。

如果说早期作品都是单调说,后期基本上都是调小说。

在作品中,总多种意蕴和声音。

他仍然承着前期的抒情性,但是,象早期那样浮躁,粗浅,越。

而是含蓄蕴籍,令人回肠荡。

比如《憩园》抒情性比较一些,但是,很委婉深切。

所以如此,就是内涵上比较丰富。

方面仍然是对封建大家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人自由、善良的渴望。

还有作个人化的对家族的感因素。

《第四病室》社会批判性强,但是,也有人性透视对善良、美好人性的渴望。

其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寒》,可以说是巴金最满的艺术精品。

接下来笔者就以部作品为例,来探后期小说的深刻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格的变异。

二、《夜》的多重意蕴《夜》文字并不多,但内涵非常富。

是社会批判、文化冲突、人性索与人生思考的合一,现实文化与人性、人生的三位一体。

1、对国民党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四十年代的国统由于战争和腐败,非常暗,因而国统区文学的一重要倾向就是社会实批判。

巴金创作《寒》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批黑暗的社会现实,“夜”就是阴郁现实象征。

作品是写一个小家庭的剧,它不是来自巴金过去大家的生活资源,而是自于自己小家庭的生感受和想象。

创作寒夜》时,巴金新婚不久还陶醉在幸福甜蜜之中。

但是他以一种卓越的想象力写出这样一个动人的悲剧故事。

故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庆,人物很少,一对青年夫妇,一婆婆,一个孩子。

丈夫汪文宣性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漂亮、开放,而婆婆却旧顽固。

由于生存压力,本就存在的矛盾日益化,婆媳之间冲突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胜利锣鼓声中痛苦死。

婆婆领着孩子离家里。

结尾的时候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月夜下徘徊。

作品写道:夜,确太冷了。

巴金把这种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在一起。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浅谈巴金和屠格涅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浅谈巴金和屠格涅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浅谈巴金和屠格涅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1、巴金和屠格涅夫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作品中的反封建色彩十分强烈。

两位作家都着力塑造并热情赞颂了那些忠于理想,不息追求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的作品中的某些正面人物都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屠格涅夫的小说中,作家对优柔寡断和无作为的所谓“哈姆雷特主义”的批判是无情的,而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则倾注了灼热的感情。

在《处女地》中,屠格涅夫通过涅日丹诺夫的口说:“——在那儿找得到信仰,信仰!玛利安娜就是信仰”。

在《罗亭》中,又借列兹涅夫赞扬罗亭说:“他身上具有一种优秀的、稀有的东西.在他身上,有一种热忱。

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最可贵的品质。

”巴金在他整个文学生涯中一直是青年的代言人。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国青年一代的群像,这些生活道路不同、性格迥异的形象身上,我们看到巴金也把是否具有社会革命的信仰和牺牲精神作为对人民褒贬的重要原则。

在《灭亡》中,巴金真诚地赞颂了主人公杜大心的献身精神,他对黑暗社会充满了仇恨,憧憬着美好的社会理想,并时刻准备以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信仰。

作品中说:“他自己的命运是决定的了,监禁和死亡。

他决定要做一个为同胞复仇的人。

如果他不能达到目的,那么他当以自己壮烈的牺牲去感动后一代,要他们来继续他的工作”。

巴金真诚地写出和赞颂了主人公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肯定和赞颂了一些信仰更为坚定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例如,李静淑、陈真、李佩珠等人物。

歌颂了这些人物的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爱情、健康、甚至生命的理想主义精神。

2、二位作家的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屠格涅夫特别擅长描写广袤多彩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如在《猎人笔记》的“树林和草原”中,在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注入了作家的激情,画面由静变动,使我们不由得随着作者轻快的抒情步伐神驰于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大地。

而在《前夜》中作家又以浓重的抒情笔调描写了雨后初晴。

在《父与子》的尾声中,作家则以感伤的抒情描写了巴扎洛夫年老的双亲上坟的场景,读来真切动人:催人泪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

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

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

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

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

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

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

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虽然热情激进,却缺少实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显得有些虚浮苍白。

《家》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而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

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

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

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

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

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作者)的眼光去评判他,仅仅潦潦几句的概括而已。

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

”、“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

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

”“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

”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

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

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

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

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

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经过这样地人物塑造,《家》的确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

然而,在这一批判目的完成的同时,高老太爷的形象却不免因而显得有些单一、扁平。

虽然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但却并未达到挖掘人物的应有深度──就一部巨著来说,这不免是一件憾事。

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再次,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作品的叙述视角和语言风格。

而矛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矛盾小说创作的成熟,还标志着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熟。

该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也是前无古人的,对后来小说创作结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子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矛盾的理性创作风格也随着形成,与独特的立体式网络结构相结合,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扩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严谨的。

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代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一环,头绪繁多而又紧紧有条,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来说是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现实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势不两立的态度,任然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夜》在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形成独特的网状结构:围绕吴荪甫这个焦点,有三大矛盾、三大主要活动场所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主次线索、明线暗线交互展开,又互相交织,条理清晰,连锁发展,螺旋式把小说发展推向顶峰。

《子夜》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了矛盾的创作思想及其在文学上的艺术追求,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主题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主次分明,明暗交织,波
澜起伏,错综有致,形成一个独特的立体网结构。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

《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

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同时,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基础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叙述语言有明显的不完美之处,有时显出稚拙的味道。

同时在当时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一定欧化的印迹。

因此,大体而言,巴金的写作的选材主要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他的思想,多与爱情有关,而矛盾写作多与政治有关,政治性相对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