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赏析
那狗,那人──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那狗,那人──巴金《小狗包弟》赏析巴金的《小狗包弟》通过描写小狗包弟在与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以及最后“无可奈何”的结局,勾画出了一只忠实、可爱、聪明、活泼、懂人性的小狗形象。
在怀念小狗包弟的过程中,充满了对小狗的思念之情与愧疚之情,思物思人,以逝的小狗勾起的不仅是作者对过去的追悔,更多的还有对夫人萧珊的回忆和亏欠。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了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艺术家与小狗相遇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相处很好”。
当艺术家遭遇那文革迫害时,最冷的不是残忍的批斗,“拳打脚踢”,“棍棒齐下”,而是“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人心无情,狗却有情,“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在文革的那个时代,被批斗的人就与狗一样,都被棍棒打断了腿。
而有些人却连狗都不如,狗尚且懂得朋友之道,而人呢?对待自己的同类还如此的绝情。
让人感动的情感,让人痛心的年代!因为相同的故事背景,同类的主人公,也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作者下文的回忆,让读者可以带着感动和好奇心,跟着作者的思绪回到过去。
作者描述了小狗包弟的背景、来历、名字的来由以及在七年里包弟所带来的悲欢离愁。
包弟的声音、动作等细节描写,一个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立起身子”“不停作揖”,更让人不禁喜欢上它。
又从由起女士和作者爱人萧珊对它的关爱之情,显示出小狗包弟与人的融洽相处,和谐之境洋溢。
日本女士的问候是对小狗的关爱之情的凝聚和流露,第二句“你的小狗怎样”是作者的联想,勾起了作者的伤感,“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失去了包弟,作者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自责,那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也使文章的格调由之前的轻松明朗转入了悲伤黯然,从而开始了一段痛苦时期的叙述。
作者与家人不再把包弟的叫声当作是欢乐,而是转为了一种恐惧,“抄四旧的红卫兵”是谋杀小狗包弟的元凶。
作者陷入了矛盾的痛苦深渊,在是否送走包弟的选择中两难着。
随着形势的紧张加快了包弟的死亡,作者最终了送走包弟,怀着满心的不忍与愧疚。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读巴金《家》,就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老相册,一页页翻阅,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味道。
这本书啊,就像是咱们家里那本泛黄的族谱,记录着高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让人看了心里头五味杂陈。
故事里头,高家大院,那可真是个大家族,人多热闹,可热闹背后,却藏着不少让人揪心的事儿。
巴金老爷子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把高家上下老老少少,每个人的心思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像是咱们村里头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本难念的经。
先说说觉新吧,这家伙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他是个有担当的大哥,为了家族,为了弟弟妹妹,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娶了个不喜欢的媳妇儿,还得天天陪着笑脸,心里头苦啊,可谁让他是长子呢,肩上的担子重啊。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明明心里不愿意,但为了家人,还是得硬着头皮上。
觉新啊,就像是那挑着重担的老黄牛,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
再来说说觉民和觉慧,这俩小子可真是有股子冲劲儿。
他们不像觉新那么憋屈,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和封建礼教抗争。
觉民爱上了琴表妹,俩人情投意合,可家族不同意,他们愣是顶着压力,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了真爱,哪怕前路再坎坷,也得咬牙坚持下去。
而觉慧呢,更是不得了,他直接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这家伙,就像是那破茧而出的蝴蝶,终于摆脱了束缚,飞向了广阔的天空。
当然啦,故事里头还有那些女人们,她们的命运也同样坎坷。
瑞珏啊,她温柔贤惠,是个好媳妇儿,好母亲,可最后却因为封建迷信,难产而死。
真是让人心疼啊,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就这么没了。
还有梅表姐,她和觉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最后却因为家族利益,被迫嫁给了别人。
她心里头苦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像咱们有时候,明明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那种无奈和痛苦,真是难以言喻。
《家》这本书啊,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它让咱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和抗争。
人生感怀无穷尽——巴金《西湖》赏析

人生感怀无穷尽——巴金《西湖》赏析
巴金的《西湖》是一篇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散文,作者通过自己对西湖的亲身感受和眼前所见,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呈现了一种深邃、朴素、平和的情感境界和生命哲学。
首先,“西湖是一面迷人的明镜”,它清澈、平静、神秘,反射出周围山岳、草木、天空和人们的情感。
作者感叹,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很难感受到这样的纯净和宁静。
他认为,通过与自然接触,我们可以找回自己的内心,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此外,作者还颂扬了西湖的山水之美和艺术之美,赞誉了杭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
其次,作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有很多尴尬和矛盾,不同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时代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冲突。
但是,作者并不将这些看作消极的因素,而是把它们看作人生的真实和丰富,是本质的财富,应该珍视和尊重。
作者说:“我们需要像来到西湖一样,用心感受这一切,去理解和包容它们,寻求人生的更大意义和价值。
”
最后,作者谈到了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他认为,艺术是人们赋予人类生活精神和情感的美的形式和途径,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从诗词、书画、建筑等方面入手,感慨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强调了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文中,巴金始终将自然、人生、历史、艺术等方面密切联
系起来,寻求其内涵和联系,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观念。
他以个人的真情实感,呈现了一种古典而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哲学的体验,发人深省,令人共鸣。
这篇文章可谓是一篇对人类文明深刻的反思,读后不禁令人思考,排序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巴金《家》赏析

《家》的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制度
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描绘,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呼吁推翻封建制度, 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解放。
追求自由与爱情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与封建礼教发生冲突,体 现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02 《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01
觉新是《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 的人物。
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 绘,巴金揭示了封建家庭 的腐朽和黑暗,为故事情 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环境与人物关系
巴金巧妙地将环境与人物 情感、命运相结合,通过 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命 运和心境变化。
04 《家》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
巴金在《家》中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展现了 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道德沦丧和思想僵化,批判了封建家 庭制度的弊端。
梦境描绘
巴金通过梦境描绘的手法, 展现了人物潜意识层面的 情感和欲望,丰富了人物 形象。
意识流
在《家》中,巴金也运用 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跳 跃式的思维和回忆,展现 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家》的环境描写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
巴金在《家》中通过对自 然环境的细腻描绘,烘托 了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
者理解。
章节划分
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 明确的主题和情节,通过章节划分, 巴金巧妙地构建了整个故事框架。
伏笔与照应
在《家》中,巴金运用了伏笔和照 应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家》的心理描写手法
01
02
03
内心独白
我的心巴金全篇详细赏析

我的心巴金全篇详细赏析《我的心巴金全篇详细赏析》1. 巴金的《我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
当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仿佛跟着巴金先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你看啊,他开篇就说“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这颗心痛得更厉害了。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地敲在读者的心坎上。
他没有任何的掩饰,直接把内心的痛苦摆在你面前,就好像一个受伤的孩子在向你诉说委屈。
我就在想,是什么让他的心如此疼痛呢?难道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如同乌云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吗?2. 文中巴金先生对自己的心的描写特别细腻。
他说“我的心像被火烧着。
”哎呀,这比喻多妙啊!火,那是一种怎样炽热又难以控制的东西啊。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极其愤怒或者焦急的事情时,内心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
我仿佛能看到巴金先生的心在火焰中煎熬,他是在对当时社会上那些不公平的现象表示强烈的抗议吧。
他看到人们受苦,看到善良被践踏,他的心怎么能不痛呢?就像我们看到自己珍惜的东西被破坏,心里也会像着了火一样难受。
3. 巴金先生还写道“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
”这可真让我揪心啊。
出血,那是一种多么严重的伤痛啊。
这就像一棵大树,被人无情地砍伤,伤口处不断地渗出树汁一样。
巴金先生的心在滴血,是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人间悲剧。
他可能看到贫苦的人民在饥饿和疾病中挣扎,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无动于衷。
我就想问问,那些人的心难道是石头做的吗?巴金先生的心却如此柔软,如此充满着同情和怜悯。
4. 在文章里,巴金先生的那颗心还像是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
他说“我的心反抗着,它给我带来痛苦。
”小鸟被困住的时候,它会拼命挣扎,想要冲破牢笼,获得自由。
巴金先生的心也是这样,他想要反抗那个压抑人性的社会。
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时候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则面前,也会像一只被困的小鸟一样,心里特别难受,想要反抗却又有些无力。
5. 他又说“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见到了笼中的同类时,它是悲痛的。
巴金《月》之赏析

巴金《月》之赏析
巴金的《月》通过写月光下“我”的感受,借冷月喻黑暗阴冷无情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和幸福,希望改变社会现实的愿望。
《月》: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寓情于景,写出了月光下别具一格的感受,从“冷”中感受到“热”,借矩娥奔月来写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
作者批评月光是一种“死的光”,反衬出自己对光和热的追求。
短文两篇巴金《日》《月》的不同点与相同点:都用了象征的手法,并有爱国的情感在里面。
但《日》是表达了作者要为革命牺牲一切也在所不辞;《月》则是对革命烈士的赞美与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繁星巴金赏析

繁星巴金赏析巴金的《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星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一、开篇引人入胜文章一开始,巴金就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他在海上看到繁星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夜晚,感受到了星空的璀璨与神秘。
这种开篇方式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调。
二、情感真挚动人在描述星空的过程中,巴金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星星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享着这美好的夜晚。
同时,巴金也表达了自己对星空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三、寓意深刻除了表达对星空的热爱之外,巴金在文章中还寄寓了深刻的寓意。
他通过描述星星的闪烁和变化,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巴金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读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四、语言优美巴金在《繁星》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整篇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短句和长句的结合,使得文章既有节奏感又富有变化性。
这种优美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繁星》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佳作。
巴金通过描绘星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巴金《月》之赏析

巴金《月》之赏析要不是由于去看电影,从四川回来之后,很长时间没读巴金先生的《月》,我几乎忘记了这样一位作家。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初读就被吸引住了,里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爱月”是全文的中心,然而,作者却用了十二个月来描绘月,却并不见得单调乏味。
如果单纯地按时间顺序,从天上的一弯新月,写到人间的月亮初升、渐高、满月,再到半夜时分的一轮圆月,是相当机械的;而作者所说的月色下的人们,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情感,也只有那么一点儿内容。
作者把“满月”和“深夜”的景象融合起来,描写得令人神往。
巴金在此文中描写的景物比较特别:它总共有六句话,但每句话又独立成段,前两句都是描写月亮的颜色和形状,最后一句是抒发情怀,为下面的议论埋伏笔。
月亮在巴金的笔下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像一盏清茶,静静地悬挂在碧蓝的天空;有时像一枚钻石,镶嵌在墨绿色的夜幕上;有时像一叶扁舟,在无垠的大海中乘风破浪;有时像一把镰刀,倒挂在黑暗的枝头……在文中,作者还多次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月光的柔和与恬静。
前五句,实际上是在写景,第六句才转入议论,说月亮可以使“思想飞跃”。
为了把这一句写好,作者把天空、云彩和星星都写进去了。
月亮照耀下的云朵,显得格外的妩媚、柔美。
再看星星,它们本来应该高高在上的,但由于“星星也一样有和月亮一样的圆缺”,这是一种直接的抒情。
接着,作者又展开联想,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古人吟咏月亮的诗歌,说他们想到了唐代李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接着便说自己正像李白一样“思念着我的故乡”。
“举头”和“低头”,就是说月亮时时在眼前晃动,更突出了这位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我的故乡在广东,现在离开那儿已经八年了。
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但故乡却一点没有改变。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草木,故乡的风俗习惯,故乡的语言声音,在梦里常常出现,在梦里也仿佛真的回到故乡了!”这是因为“月”的原因,勾起了游子对家乡的怀念。
《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字字闪烁着灵动的光芒,是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祖国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4年摄于上海寓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文联常委。此 后的50余年中,先 后担任上海市文联 副主席、中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协 副主席、中国作家 协会主席、全国文 联副主席。
中国文学欣赏
• 1982年至1985年相 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 际荣誉奖、法国荣誉 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 荣誉文学博士、美国 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 院士称号。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人,曾经留学法国。1928年发表处女作中篇 小说《灭亡》,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从 《灭亡》到1949年全国解放,巴金有20多部中、 长篇小说,70多部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 随笔散文。80年代巴金有《随想录》,被认为 是敢于讲真话,并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2001 年,巴金以98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中国文学欣赏
《家》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1931年完 成,最初是以《激流》的名字在杂志上连载的,后来出 版单行本时,才改名为《家》。《春》《秋》都作于抗 战时期,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家》。可以说,《家》是 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在中国大陆,巴金的名字 总是和《家》连在一起的。
巴金:文学的良心
是 怀 19 巴 抱 07 金巴年 的金全 母的家 亲外福 。婆。
,左 右三 三为
•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原名李尧 棠,祖籍浙江嘉兴。
中国文学欣赏
• 文坛巨匠,主要作 品有《死去的太 阳》、《新生》、 《砂丁》、《萌芽》
• 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中国文学欣赏
主要目录:
巴金及其文学风格
《家》 一、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 二、控诉、暴露与反抗
1、控诉 2、暴露 3、反抗
三、人物分析 四、青春激情 五《家》的弱点
1、思想内涵单一 2、人物性格缺少深 度和广度
中国文学欣赏
巴金及其文学风格
• 20世纪 中 国文学 中 , 巴金 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 几乎在所有的文学史中, 他都被列为一流的作家。 在郭沫若、茅盾的声誉不 断下降的时候,巴金的声 誉却不断上升。这里可以 看出,巴金是一位具有稳 定的文学精神的作家。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创作跨越了三、四十年代的漫长时间,前后的风 格也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 或者说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 以青年、恋爱婚姻、革命为表现对象。40年代作品具 有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现出冷竣的色彩。即 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
• 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 小 家 庭 。 《 激 流 三 部 曲 》《 憩 园 》 是 写 大 家 庭 的 , 《寒夜》是写小家庭的。
中国文学欣赏
• 在巴金以后,一直存在着家族文学。家族文学可以说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有曹禺的 《雷雨》、《北京人》、老舍的《四世同堂》,张爱 玲的小说,建国以后有欧阳山的《三家巷》。80年代 以后,这种大家庭生活仍然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 有影响的家族小说《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 挂》)。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是一位善于长篇小说 创作的作家,他写了大量 的三部曲。《爱情三部 曲》、《激流三部曲》、 《革命三部曲》;而巨作 《火》,因书分三册,又 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有人把他四十年代的《憩 园》、《第四病室》、 《寒夜》合称为《人间三 部曲》。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小说数量很多,其艺 术水平参差不齐。《灭 亡》、《新生》、《火》 等都不能说是出色的作品。 但是,《家》、《憩园》、 《第四病室》、《寒夜》 却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在 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 文学地位。
中国文学欣赏
• 到了30年代,由于文学逐渐成熟,特别是大规模的叙 述的文学样式逐渐繁荣。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生活方 式——大家庭生活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学的视野。 巴金第一个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把大家庭生活表现出来, 为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这种对家族生活的审美开拓,也是对中国 古典文学审美传统的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就善 于进行大家庭的描写,《红楼梦》、《金瓶梅》 都是家族小说。这种家族小说后来中断了,巴 金却把它接续下来。
• 巴金之所以能够写出《家》这样的作品,是和巴金本人 的生活经历具有密切关系的。《家》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是写巴金个人生活的写照。巴金出身在一个封建大家庭, “有将近20个的长辈,有30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4、50 男女仆人。”巴金在这个家庭生活了19年。这种大家族 生活,是巴金文学创作的巨大生活资源和感情力量。
中国文学欣赏
一、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
• 《家》以封建大家庭为表现对象,属于家族小说,是现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描写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为现 代中国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家族。
• 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 决定性影响。它几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五四新 文化运动,对家族制度及其礼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鲁 迅的《狂人日记》)。但是,由于新文学刚刚诞生,还没 有足够的力量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写作,描写家族生活的小 说并没有诞生。
• 《家》对家族制度否定主要采用控诉、暴露与反抗的 方式。
中国文学欣赏
中国文学欣赏
二、控诉、暴露与反抗
• 《家》描写的家族生活幅度是比较宽的。涉及到大家 族的三代人:祖父高老太爷、父辈高克明、高克定、 高克安;孙辈的高觉新、高觉慧、高觉民,琴、李瑞 珏、钱梅芬等。但是描写的主要内容是青年一代的婚 姻爱情,主要冲突是孙辈青年与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 作品正是以这种冲突表现五四以来以人性解放为核心 的时代思想激流,对于传统封建家族制度及其礼教的 冲击。作品的标题——“激流”就是五四以来以人性解 放为核心启蒙主义思想的象征,作品实际是写新文化 冲击之下的传统家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