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的《寒夜》
残缺的母爱:重读巴金《寒夜》

700 ) 30 0
女人 ,在这 个 时候 他 仍然 压 不倒 那个 女 人 。树 生 这名 字在 他 口里 念得 还 十分 亲热 。 ”显然 ,汪母 的这 种 心态 已经远 远 超 出 了母爱 的 范畴 。她 的潜 意 识 中混 杂着 一 个 女人 的 爱被 夺 去之 后所 产 生 的 恨 。因 为对 儿子 的爱 ,她 的感 情 世界 无 疑变 得狭 隘 了。首 先 ,这 种 严 重 的恋 子情 结便 是她 不 能控 制 自己 的言 行 ,处 处 与 儿 媳 作 对 ,说儿 媳 是 “ 瓶 ” ,是 “ 马 ” , “ 子 的姘 头 ” ,甚至 要 花 野 儿 可 以说 是 一种 残 缺 的母 爱 。 求 儿子 早 点 与儿 媳 离 婚 ,之 后 再 娶 。她 甚 至 嫉 妒 儿 媳 较 好 的工 关键词 :母 爱;恋子情 结;冷淡 ;残缺 作 、较 高的 薪水 和 外界 的应 酬 ,对 曾树 生冷 嘲热 讽 。 因为在 她 的 思 想 中 ,这 些事 情 应 由男人 来 做 ,应 属 于 自己的儿 子 。文 中汪 母 在 中国传 统社 会 中 , “ 贤妻 良母 ”作 为一 个 审妻 和 审母 的标 所 有 的言 行 都 是 围绕 文 宣 展 开 的 ,除 了不 满 他 对 曾树 生 的 态度 尺 被确 定 下来 。在 传 统道 德 家那 里 ,她 们 的深 明大 义 、 自我牺 牲 外 ,小说 中从 来 没有 出现过 汪 母指 责 汪文 宣 的话 。其 次 ,我 们 从 和 理性 精 神被 认可 并 高扬 —— 如 孟母 择 邻 的 明智 ,岳母 刺 字 的赤 作 品 中还 可 以 了解 到 ,汪母 也 是识 得字 的人 ,用 文 中 的话来 讲她 忠 ,漂 母 施饭 的仁 义 。在 个人 化 的叙 事 文体 中,则 凸现 了她们 日 是 当 时 的 “ 女 ” ,她 耳濡 目染 的当然 是 传统 教 育 ,思 想保 守 , 才 常伦 理 中 的美好 情 感 :圣 洁 、无私 、慈 爱隐 忍等 。 伟大 的母 爱 往 在她 身 上反 映 着 中 国传 统 道 德对 妇 女所 要求 的贞节 妇 道和 封 建家 往成 为 女性 最 为光 荣 的人 格魅 力 。在 许 多作 者 的笔 下 ,母 爱都 被 长制 的 烙 印 。偏偏 儿媳 曾树 生是 一个 新 式 的女 性 ,她们 的冲 突更 形象 的 比喻 为 一个 安顿 灵 魂 的温暖 的怀 抱 , 一副 月 光下 的膝 头 , 多 的体现 在 两 种不 同的文 化心 理 的撞 击 。汪 母 反对 儿 子 的婚姻 形 方 躲避 风 雨 的港 湾 ,一 个孕 育鲜 花 的春 天 … …他们 坚 信 ,母 性 式 ,她 时常 用 自己婚姻 是 “ 母 之命 ,媒约 之 言 ”来指 责 几媳 的 父 之 爱 “ 是 真 正的 皈依 和 归宿 ,才 是 可靠 的真 、善 、美 ” 。可 以 “ 规矩 ”,然 而 这正 反 映 了汪 母那 种 “ 有什 么 可 以炫耀 ,便 才 不 没 说 ,母 爱是 纯洁 而又 神 奇 的 ,但令 人遗 憾 的是 ,文 学作 品 中许 多 炫 耀 自己的痛 苦 ”的变 态心 理 。其 实 , 正是 这种 恪 守 的婚 姻 ,这 孩 子 都绝 少 体会 过母 亲温 暖 的怀 抱 ,感 受 过母 亲所 支 撑 的一 方 晴 种 陈腐 的封 建道 德 ,让 她 守 了半 辈子 ,痛 苦 了大 半 生 。这种 畸 形 空 ;抑或 是许 多母亲 对 自己的孩 子 过度 的呵护 与 管教 ,乃 至 不 自 的母 子关 系 、婆 媳 关系 使她 不 能真 正 了解 儿 子 的苦 楚 ,她 与儿 媳 觉 的使这 种方 式 呈现 出病 态 的 痕迹 。 《 夜 》恰好 为 我们 展 示 了 寒 的矛盾 越 来越 尖 锐 ,她 的性 格 越来 越 蛮横 、 刻薄 ,其行 为 的唯 一 这 两种 类 型的母 爱 。 作 用就 是 加速 了汪文 宣 的灭 亡 。在 给 儿子 治病 的 问题 上 , 同样表 现 了她 的固执 与 愚昧 ,虽然 张 伯晴 多 次 的诊 断和 治疗 并 没有 使 儿 汪 母 的恋子 情结 《 夜》 中婆 媳 矛盾 是 小知 识分 子 汪文 宣 痛苦 万分 的根源 , 子 的病 有 任何 好转 的迹 象 ,却 丝毫 没有 影 响她 对 中 医的 信任 ,仍 寒 同时 也是 这个 原本 可 以美 满 的家庭 走 向破裂 的 重要 原 因 。汪文 宣 然坚 持用 中医为 儿子 治疗 ,使 汪文 宣 的身 体越 来越 差 。 的母 亲对 儿子 的死 可 以说 起着 催 化作 用 。汪 母 十几 岁嫁 到 汪家 , 再 次 ,汪 母 的恋 子情 结 的最 高 潮表 现在 她 销 声匿 迹地 埋 葬 了 又 很 早就 丧夫 守寡 ,儿子 成 为她 生命 中 唯一 的 寄托 ,她 对 儿子 有 汪文 宣,带走 孙子 ,让 曾树生再 也找不 到他们 。她将 恋子情 结又转 种 强烈 的 占有欲 ,甚至 认为 儿媳 抢 走 了她 的 儿子 。于 是 ,婆 媳 移到 了孙子 的身上 。如果 这种情 结再继 续发展 下去 ,人 物 也许 会走 冲 突一再 燃起 。 进一个 可 以预 见 的重 演的悲 剧 中。这是整个 作 品的最可 悲之处 。 弗 洛 伊 德 精 神 分 析 理 论 认 为 , 每 一 个 个 体 意 识 与 生 俱 来 都 基于 以上 原因 分析 不 难看 出, 即使 是被 贴 上 了 “ 妻 良母 ” 贤 存在着 “ 俄底 浦 斯 情 结 ”和 “ 勤 克 特 拉 情 结 ”, 即 “ 母 情 标 签 的汪 母演 绎 的母 爱是残 缺 的 。 埃 恋 结 ”和 “ 恋父 情 结 ” ,只 是 因为 环 境 、条 件 的 不 同 有着 或 多 或 二 、母爱 残 缺的 背后 少 、或轻 或 重 、或 明显 或 隐蔽 的不 同表现 。汪 文 宣 的恋 母情 结 也 汪母 是 一 个 受 过 传 统 教 育 的 妇 女 , 她 的 思 想 中 “ 洁 ,妇 贞 是其 母 爱残缺 的一个 重 要 因素 。按 照 这种 思维 逻辑 ,我们 可 以这 道 ,规矩 ”根 深 蒂 固 。她 用传 统 思想 的 “ 色 眼镜 ”看 待新 式 女 有 样认 为 , 《 夜 》 中婆 媳 矛 盾 的 冲 突 背 后 实 际 上 隐藏 着 恋子 情 性 的 儿媳 , 自然 看 不惯 , 并认 为儿 媳 配不 上 “ 洁 而高 尚” 的儿 寒 纯 结 ,这种 恋子 情 结使 她在 本 能上 排 斥媳 妇 ,对 于这 一 点 小说 中用 子 ,于是 ,她 努 力压 制 、排 挤 儿媳 ,这在 她 看来 是 天经 地义 ,但 了不 少 的笔墨 来 表现 。如 第六 章 当 汪文 宣 离开 和树 生 相约 的咖啡 孰 不 知这 种只 属 于 自己的婚 姻 标准 却破 坏 了整 个 家庭 ,我们 可 以 馆 ,无精 打采 的 回到 家 中时 , “ 亲关 心 的望 着他 ,她希 望他 对 预 见 ,如 果汪 文宣 再 娶 ,汪 母会 和 善 的接 受和 对 待新 的 儿媳 吗 ? 母 她 多 说几 句话 。但 是 他连 看都 不 看她 一 眼 ” ,她感 到 失望 ,等 了 恐 怕很难 得 出一 个 明确 的答案 。 他 一天 ,他 回 来 却这 样对 她 ,她 一下 子 明 白了 ,一 定 是那 个女 人 汪 母 的一 生是 一 个悲 剧 ,她 虽然 热 爱 儿孙 ,像 一 切伟 大 的母 在 他心 上 作怪 。果 然 当她 知道 儿 子刚 和树 生 一起 喝 过 咖啡 后 ,她 亲 一样 的 吃苦 耐劳 ,但我 们 并没 有 看到 一 个健 康 的儿 子 ,而 是一 气 得怒 火 中烧 : “ 她在 家 里烧 好 饭菜 等他 回来 吃 ,他却 和那 个 女 个怯 懦 软弱 一 味忍 让 的儿 子 。汪 母深 受 封 建思 想 的迫 害而 不 去憎 人 去喝 咖 啡。他 们 倒会 享清 福 。他 居 然跑 去 找那 个 女人 向那 个 不 恨 ,却将 儿 媳视 作 敌 人 ,她 以为 自己的 所 作所 为都 是对 儿 子 的爱 要脸 的女人 低头 ,这太 过 分 了, 不是 她所 能 忍受 的 。 ” “ 气 得 护 ,但 结果 适得 其 反 ,这 样人 物 的 悲剧 性得 到 了深 化 ,赋 予 了作 她 没有 办法 ,知道 儿 子不会 听 自 己的话 ,又 知道 他 仍然 忘 不 了那 个 品更 深刻 的社会 意 义 。如 果换 用 男性 的观 察 视 角 ,我们 就 会看 到寒夜 》
巴金的寒夜读后感

巴金的寒夜读后感《寒夜》是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一部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叫做克里斯托夫的年轻人在巴黎的贫民窟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读后让人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夫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年轻人,但他却生活在贫民窟中,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
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各种苦力活,每天都是在挣扎求生的边缘。
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小说通过克里斯托夫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民的艰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人群的苦难和无助。
在小说中,巴尔扎克通过克里斯托夫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他描绘了贫民窟中的种种罪恶和丑恶,让人感到心寒。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让人扼腕叹息。
通过这些形象,巴尔扎克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寒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巴尔扎克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通过克里斯托夫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后感到心潮澎湃,深受触动。
在小说中,克里斯托夫的命运让人感到心痛,但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的坚强和乐观让人深受感动,让人感到生活中的希望和温暖。
读完《寒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善良,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巴尔扎克的《寒夜》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小说,通过克里斯托夫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后感到心潮澎湃,深受触动。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善良,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诉求与人性拷问——重读巴金的《寒夜》

作为 中 国 现代 文 学 史 上 最 后 一 位 文 学 大 师 ( 在世 最长 ) ,巴金 已成 为 一 种 文 化 符 号 。其 小
痕 ,文本深处 因而潜 隐着某些容 易被遮蔽 的深层
快” (《 寒夜 ・ 第一章》 ,本文所弓 寒夜》 文 l《
字均据人 民文学 出版 社 1 8 9 3年版 ) 。在接下来 的 描写 中 ,我们 从汪文 宣的 眼中看 到了充满 温馨的
含义 与事实 ,也为读者诠 释提供 了无 限可能的空
的第一 反 应 是 “ 一 个 熟 朋 友 眼 睛 的 一 瞬 ,他 像
忽然感 到一点 暖 意” 。而 当汪 文宣再 次 看 见街 道
两旁 的电灯 重新 亮 起 的时 候 ,他 眼前 突然 一 亮 ; 伴 随着小 孩 的拍 手欢 叫 , “ 觉 得 心 里 一 阵 畅 他
初 的理 论 设 置 ,出现 了作 家 自 己始料 不 及 的裂
充溢 着 对 温 暖 、希 望 的诉 求和 期 盼 ;其 次 ,在 制度 性 表 述 背 后 蕴含 着对 人 性 变异 的 隐痛 和 拷 问 ;巴金 对 曾树 生 貌 似 欣 赏 、肯 定 、 同情 的 背后 隐藏 着无 形 的 厌憎 。
关键词 :《 寒夜》 ;希望诉求 ;人性拷 问;厌憎 ;体验式创作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寒夜》:充满希望的书
说创 作 的巅 峰之作 《 夜》,虽然 着力 于描 写 乱 寒
世普 通人 日常生活及 其悲剧命 运 ,但 由于文本所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就是分享给大家的巴金寒夜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一):《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本书中的故事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一家平民百姓。
汪母是是属于旧社会的人,缠足,年轻时的生活是典型的儿媳一切听从婆婆,而他的儿媳曾树生是新一代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
于是她们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紧张的。
而汪文宣作为儿子和丈夫在这两种爱与被爱当中饱受折磨。
看似简单的一家,生活在其中却是如此的复杂和艰难。
归根到底是他们爱的狭隘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汪母爱儿子以及孙子,但一点也不喜欢儿媳妇曾树生,她见不得儿子爱老婆,更无法忍受儿媳在外面工作,不听从婆婆。
曾树生无法忍受婆婆对她的热潮冷讽。
她们两都爱着汪文宣,却又不能和谐相处。
她们的爱也是自私的,不能为了文宣去接受他所爱的人。
曾文轩也都爱着这两个女人,但又无法调节两人之间的关系。
痛苦就在这一家里存在着。
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当着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但是处处被人看不起,在单位里辛辛苦苦工作,却只拿着一点点工资,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若没有曾树生的那份“花瓶”工作,家里也难以维持。
在抗争时期,生活的磨难已经把他们的理想和意志消磨掉。
爱、艰辛、自私在纠缠着。
《寒夜》读后感6篇

《寒夜》读后感6篇下面是我收集的《寒夜》读后感6篇(寒夜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寒夜》读后感1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
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
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
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幻想。
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
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假如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
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
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
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
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
谁都不愿让步!”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来自于树生的陪伴。
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
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
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
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
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
真愧疚,讲出这么重的字眼。
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士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全部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请求。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巴金《寒夜》读后感

巴金《寒夜》读后感寒夜的小家,折射出冷酷的大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有知识在年轻的时候有理想和抱负,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他的抱负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一文不值。
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
而他的妻子虽然也是读书人,照样有理想有抱负,可他在面对生活的无奈时并没有和汪文宣一样,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用放纵自己来逃避现实。
她喜欢自由喜欢富有的生活,所以她会接受陈经理的帮助,会去做女招待。
这刚好反映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
他们希望大身拳脚,创立一番事业。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像战斗,只想逃避。
他们选择放纵自己不管别人的感受。
于是汪文宣被迫当了小公务员,曾树生凭借美貌当上银行家的红人。
在现在来看感觉这二人工作还是不错的,但是为何他俩不能在外用盔甲武装自己,回家卸下盔甲抱团取暖?互相感受真我的温存不是很好吗?我想他们还是有感情的,不然为何曾树生跟汪文宣说要离开,本以为汪文宣会阻拦,但收到同意的回复,曾树生反而说不去了?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这种心里描写很多,也很微妙,让读者回味,猜想,增加趣味的同时,也让人充满联想。
结局更是令人回味,让人深思。
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还在徘徊中。
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这个家的一切并没有改观。
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关。
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葬在哪里都不晓得。
汪母与汪文宣的儿子也不晓得搬哪里了。
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
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样,让人发寒……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剧,控诉了整个社会。
汪文宣老实能干任劳任怨,事事为别人想,最后却死于肺病。
他的母亲很大的年纪不仅要饱受战争的摧残还要为他的儿子担心。
而汪文宣的儿子,永远有这和她年龄不相称的性格和表情。
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纠结之中,一面是对自由而快乐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家人良心上的自责。
就连一直圆滑的老钟最后也死在霍乱之中。
一系列的悲剧故事,都在说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巴金寒夜读后感(多篇)

巴金寒夜读后感(多篇)第1篇:巴金寒夜读后感巴金寒夜读后感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
《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
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
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
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
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
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
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
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
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
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
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
读巴金《寒夜》有感

读巴金《寒夜》有感文/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巩志俭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
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
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
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
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
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
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
她厌倦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
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令人心痛的哀歌
——读巴金的《寒夜》
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巴金的《寒夜》,真是寒夜“凉彻肌肤”的感觉,读完时正是晚饭时间,可是没有食欲,只感觉压抑、沉闷、凄凉,真想扯开嗓子大喊一声,把积压心底的郁闷全部发泄出来。
主人公汪文宣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如果处在现在这个年代会有质的变化吗?究竟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根源?曾树生真的做错了吗?当时政府的腐败造成了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穷困中,生病了没钱医治,经济的问题加速了家庭的冲突直至破裂,可是这是主要原因吗?……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里纠缠。
今日董老师(理论导师)的引领让我茅塞顿开,一曲令人心痛的哀歌,原因太多了,除了社会背景,还有新旧两代人观念的冲突,汪的母亲陈旧落后的思想,曾对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生活状态的追求;汪的从精神到肉体的接近枯萎的现状,曾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组合,即使在现在也很难有完满的结局,一个整天从心底里排斥自己的婆婆,一个只会用“无奈哀求”的眼光看着婆媳吵架的丈夫,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的上司,这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一位内心向往过上她自己定位的滋润的“小资”生活的女人的改变,这是不是不可理解。
汪文宣为何不改变?为何不能在爱他的两个女人之间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何不奋起、不主宰自己的命运?令人惋惜的同时不无遗憾啊。
感谢董老师,真诚的!这样的交流很有收获,让我模糊的思维开始清晰起来,也许我还是辞不达意,但是,至少他把我领到了一个路口,谢谢!
08年10月28日
阅读无止境,想把下面几句话送给自己: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不是生活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的灵魂,用好书充实思想的流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