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渲泄为主要特色,人物多为理想化和类型化的“英雄”。

巴金先生作品艺术特色

巴金先生作品艺术特色

巴金作品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在结构艺术上极为精巧的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叙述了封建大族的兴衰史。

始终围绕两对情侣,三个爱情悲剧这一故事主线,波澜起伏,有条不紊。

2、对人物的塑造,内心刻画都极为突出
小说主人公高老太爷的封闭腐朽,觉慧对革命的热情,对旧礼教决绝的反抗斗争,觉新复杂的内心两重性……对次要人物鸣凤投湖前的痛苦,哀怨的内心独白,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作者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进行忧郁的自我抒情。

3、家即社会,以小写大,发掘人性,人情之美
巴金先生以高家为代表,从中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情态,进而揭发普遍规律。

4、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指向,情感真挚,敢于宣泄情感
巴金先生对高家跳大神儿,舞狮,墙上的合照,对高家带有批判性风俗化的道德描绘,同时他没有看重情节的铺排,而将重心放在情感的宣泄,表达他多愁善感的心灵。

符合五四文学的整体趋势。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时正值青年,所以它也代表着革命的青春。

小说情感上汪洋恣肆,语言上行云流水,立意上别具一格。

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绝世力作,极大地引发的青年一代读者共鸣。

巴金的日赏析

巴金的日赏析

巴金的日赏析巴金的日是一篇很有力量的作品呢。

这篇文章里,巴金把对光和热的追求表现得特别强烈。

他写太阳,那可不只是在写一个自然的天体哦。

他笔下的太阳就像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一种能驱散黑暗的强大力量。

你看啊,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好多让人觉得压抑、黑暗的事情,就像乌云遮住了天空一样。

但是巴金心中的太阳,就像是那股能把乌云吹散的风,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他在文中表达的情感,那是相当浓烈的。

感觉他就像是在跟一个特别亲近的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渴望一样。

他渴望光明,渴望那种能让世界变得美好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我们也会在迷茫的黑暗里徘徊,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巴金的这种对光和热的向往,就像是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们也想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文笔也很有特点。

他的语言很直白,直白得就像我们平常聊天一样。

但是这种直白里又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他不会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藻去堆砌文章,而是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最深刻的道理。

就像他在描述对太阳的热爱时,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里蹦出来的,充满了生机。

从文章的内涵来讲,它不仅仅是巴金个人的情感抒发,更像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一种呐喊。

那个时代有太多的黑暗面,有太多的人在苦难中挣扎。

巴金就像是一个拿着火把的人,通过这篇日,试图照亮周围的黑暗,给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一些希望。

而且啊,巴金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坚定的信念也特别打动我。

他对光和热的追求是那么的执着,就好像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不会放弃一样。

这让我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或者目标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有这样的执着呢?是不是也能像巴金对待光和热一样,充满热情,勇往直前呢?这篇日还让我感受到巴金是一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

他看到黑暗,就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它。

他用文字作为武器,去对抗那些不好的东西。

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社会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时代,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不公平、不美好的事情存在。

巴金作品赏析

巴金作品赏析
• 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 。
1934年摄于上海寓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文联常委。此 后的50余年中,先 后担任上海市文联 副主席、中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协 副主席、中国作家 协会主席、全国文 联副主席。
中国文学欣赏
• 1982年至1985年相 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 际荣誉奖、法国荣誉 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 荣誉文学博士、美国 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 院士称号。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人,曾经留学法国。1928年发表处女作中篇 小说《灭亡》,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从 《灭亡》到1949年全国解放,巴金有20多部中、 长篇小说,70多部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 随笔散文。80年代巴金有《随想录》,被认为 是敢于讲真话,并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2001 年,巴金以98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中国文学欣赏
《家》
中国文学欣赏
•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1931年完 成,最初是以《激流》的名字在杂志上连载的,后来出 版单行本时,才改名为《家》。《春》《秋》都作于抗 战时期,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家》。可以说,《家》是 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在中国大陆,巴金的名字 总是和《家》连在一起的。
巴金:文学的良心
是 怀 19 巴 抱 07 金巴年 的金全 母的家 亲外福 。婆。
,左 右三 三为
•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原名李尧 棠,祖籍浙江嘉兴。
中国文学欣赏
• 文坛巨匠,主要作 品有《死去的太 阳》、《新生》、 《砂丁》、《萌芽》
• 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巴金作品写作风格分析

巴金作品写作风格分析

巴金作品特点分析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渲泄为主要特色,人物多为理想化和类型化的“英雄”。

3、后期是1942年年初(发表《还魂草》为标志)至1949年,是其风格稳定期,此期之创作,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剑,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激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在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4、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有三个标志:一是家庭概念的涵义的改变(早期是黑暗和专制的象征物,后期则是强权的对立物);二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由早期的英雄形象转向后期的凡人琐事;三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由早期的博爱思想到向后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的转化。

巴金的作品富于虚无主义色彩。

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

“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

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得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

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得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妹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

巴金的《家》赏析

巴金的《家》赏析

巴金的《家》赏析
《家》是巴金笔下的一部关于对家的爱的传世佳作。

在书中,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展示人们对家的热情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和家庭相处的种种感受、苦乐与欢乐,十分动人,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文士用自己苦苦挣来的九十五文银子在回家的路上买回了一只花花公子,回到家里让家人们都惊喜莫名,母亲把花花公子释放在家天井里,就像带来了满家的喜悦。

在作者的诗般的笔触下,家庭成员们的欢乐烂漫,充满了温馨的情愫。

作者通过细腻的写作,描写了文士和家人之间温馨的相处时光,他们围坐一起吃饭、聊天;还有文士跟家里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逛街和观鱼,表达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抚慰着读者的心灵,传达出作者对家庭深沉的情感。

总之,巴金的《家》既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又可以给压力山大、勤奋耕耘的现代人们传递温暖、和谐的家庭情结。

这是一部细腻温馨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巴金的灯赏析

巴金的灯赏析

巴金的灯赏析1. 《巴金的灯赏析》:哇,巴金的《灯》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人温暖和希望。

你看,文中那盏灯不就像是我们心中的信念吗?它在困境中指引我们前行。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想想那盏灯,是不是就又有了坚持的动力呢?2. 《巴金的灯赏析》:嘿,《灯》里的情感多细腻呀!巴金用灯来象征着各种情感,这多巧妙啊!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物件,有时候也承载着我们深深的情感,不是吗?像小时候的一个玩具熊,能让我们回忆起好多美好呢!3. 《巴金的灯赏析》:哎呀呀,巴金的文字太有魅力啦!《灯》里描写的那一盏盏灯,不正是生活中那些微小却重要的存在吗?就像朋友的一句鼓励,看似平常,却能给我们莫大的力量呀!4. 《巴金的灯赏析》:哇塞,读《灯》的时候真的被感动到了呢!那一盏灯仿佛在和我们对话,告诉我们不要害怕黑暗。

这不就像老师的教导一样,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我们吗?5. 《巴金的灯赏析》:哈哈,巴金真的太会写啦!《灯》里的灯啊,可不是简单的灯,那是希望的象征呀!好比在迷茫时突然出现的指明方向的箭头,多让人惊喜啊!6. 《巴金的灯赏析》:哎哟,《灯》真的太值得品味了!那一盏灯就像黑夜里的守护天使,给人安慰。

这不就和家人的陪伴一样吗,总是那么温暖?7. 《巴金的灯赏析》:哇哦,《灯》让我感受到了巴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那一盏灯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的枷锁。

就像一场及时雨,能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啊!8. 《巴金的灯赏析》:嘿嘿,《灯》里的灯有着无穷的魅力呀!它让我们知道,哪怕是一丝微光,也能照亮前行的路。

这和我们偶尔得到的一个小建议,也许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不是很像吗?9. 《巴金的灯赏析》:哎呀,巴金的《灯》简直写得太棒啦!那一盏灯仿佛在说,别放弃,希望就在前方。

这不就像我们心底的那个声音,一直鼓励我们勇敢向前吗?10. 《巴金的灯赏析》:哇,读了《灯》真的感触好多呀!巴金用灯表达出的情感太浓烈了。

那灯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找到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

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

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

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

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

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

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

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

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

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

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

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

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

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

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刊物,写批判文章,参加学生运动,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最后毅然决定从家中出走。

他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家里的婢女鸣凤相爱,从觉慧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那些进步而又略显“稚嫩”的青年的形象。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诚挚的感情和抒情的笔调,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青年女性形象。

在这些青年女性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热烈而浓重的感情,为那些美丽而纯洁的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痛和压抑。

作者在愤怒地喊出“我控诉”的同时,更坚信:“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无论黑暗势力如何强大和冷酷,它必然冲破重重阻力,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四、巴金作品中流露的反封建意识
我国第一部揭露封建思想吃人礼教的长篇小说主要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人们的观念与思想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后,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小说中对封建思想的揭露以及新民主制度的介绍,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小说内容主要对封建家庭的没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然后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小说具有浓烈的反封建意识,巴金通过描写封建大家族下的少爷小姐以及仆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且巴金还透过塑造富有反抗封建思想的少爷小姐,暗示封建制度最终毁灭的结局。

尽管这些少爷小姐处在上层社会的中,享受着丰富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却敢于反抗封建家庭,这是由于封建制度严重戕害他们身心造成的结果。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也刻画了一些列因为受到封建制度压迫而最终以死亡为结局的凄惨人物,详细如下:鸣凤是作者花费大量功夫刻画的一个婢女角色,其因为贫穷而被转卖到高公馆中成为仆人,从此过上为牛为马的生活,不断遭受屈辱。

虽然觉慧与她相恋,但是面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最终还是被高家老太爷将其作为一件礼物转送给冯乐山,就算鸣凤不断哀求大太太,却依然逃不过被送人的命运,最终只能投湖自杀,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不仅鸣凤,婉儿也面临着凄惨的被送人的命运,只能无助地躲在花轿中哭泣来诉说封建社会的吃人制度。

巴金还在小说中塑造了倩儿这个婢女角色,她因生病而无法工作被主人认定为偷懒,生命受到威胁时,高公馆的主人们以封建等级制度拒绝为其找医生,由此导致倩儿只能一个在苍蝇乱飞以及满是臭味的小房子里走完其凄惨的一生。

巴金通过对当时下人们悲惨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等级的吃人制度。

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长篇小说中,其着重对封建制度下的反叛者以及牺牲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旨在抨击封建制度对当时人们的迫害,同时也预示了封建制度最终会走上灭亡的道理,因此该部小说的反封建意识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