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巴金“青春型”创作风格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巴金“青春型”创作风格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巴金“青春型”创作风格的理解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巴金“青春型”创作风格的理解「篇一」巴金及其创作导论1、巴金生平与创作2.创作分期:前后期1、巴金生平与创作巴金(1904.11.25-20xx.10.17),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1981年2月14日巴金先生在为香港《文汇报》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 》和《创作回忆录·后记》中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这一倡议于1981年3月12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刊载,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决定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报中央批准。

1981年10月13日成立建馆筹备委员会。

次年,在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选定北京万寿寺西院作为文学馆临时馆址。

1982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召开成立会,胡乔木同志参加并为“筹建处”挂上牌子。

同年,财政拨款150万元作为修缮馆舍和购置基本设备的经费,巴金先生捐款15万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基金。

1984年修缮工作基本完成,馆内举办了“茅盾生平和创作生活展览”、“老舍生平和创作生活展览”。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告成立。

1985年3月26日举行隆重的开馆典礼,巴金先生亲自主持,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胡乔木、王蒙同志发表了讲话,邓力群同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知名作家出席了开馆典礼。

旧馆文学馆新馆1996年开始设计新馆,1997年底动工,1999年9月底完工,20xx年5月23日新馆开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门口的巴金手模馆中的巴金展区2.创作分期:前后期前期:1928年写作《灭亡》到抗战爆发前夕后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巴金写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等,还有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

巴金创作风格

巴金创作风格

从《激流三部曲》中看巴金的创作风格巴金创作的小说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第一部《家》。

第二部。

第三部。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作者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了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

以下是我对于《激流三部曲》的一些分析:一、充分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巴金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激流三部曲》中,充溢着作者对人生强烈的爱憎,他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把这种主观情感在其小说中展现出来,同时辅以主观景物描写,使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渗透了作家的嬉笑怒骂,忧戚容色。

浅析巴金的文学创作观

浅析巴金的文学创作观

浅析巴金的文学创作观巴金的文学创作观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勾勒出一种美好的审美观。

巴金的文学创作观以实用主义、情感主义和现实主义为特色,秉承了以下要素:1. 传统民俗文化:巴金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把他家乡民间的传奇传说、民间故事等作品都写进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注社会:巴金的文学作品中多贴近社会现实,他总是尝试着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放在实际的社会背景之中,把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当下社会上的变化,写进他的文学作品中以展现他对社会的关注。

3. 人性描述:巴金把当时常见病毒式传染性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地描摹出人性的两面性,正如他的名言“人性,既有天堂的光荣,又有地狱的暴政”,并以此把人性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4.实表达:巴金的文字表达力非常强,他总是充分利用他的文字,把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到他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真实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的深邃。

5.节构思:巴金的作品情节构思极为巧妙,他充分利用对比,把错综复杂的事情描述出来,同时也在情节构思中加入了诗意的情调,令人着迷。

在文学理论上,巴金曾说:“创作一部文学作品,要学会把自己的灵魂让位于事实之上,让文学对真实的表现起到激发作用,而不是限制它的自由。

”这句话是巴金成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根本出发点。

他的文学作品既有激情,又有温柔,既有悲哀,又有欢乐,使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有趣的景象和感受。

巴金的文学创作观不仅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注重社会变迁,关注人性的双重性,以及对写实表达和情节构思的坚持。

他的文学创作观充满了创新与审美,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勾勒出一种美好的审美观,他启迪了后人,拓宽了文学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巴金的文学创作观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巴金文学创作观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对社会变迁和人性双重性的关注,以及对写实表达和情节构思的坚持,这一文学创作观令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有趣的景象和感受,引发了文学革命,被誉为“现实主义之父”,对20世纪中国文坛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31年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5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家》的单行本。

大半个世纪以来,《家》一版再版,成为中国新文学中最畅销的的作品之一。

从1933年到1951年,仅开明书店就将《家》再版了32次,其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如此畅销,绝非偶然,一定有其成功之处,本文就试从艺术形象、结构、语言等方面探讨其艺术成就,进而了解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作品着眼小,立意深,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长篇小说《家》是以一个封建家庭作为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小说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要承载反封建这样大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停留在一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场面上,而是选取了高家这样一人典型的封建家庭作为着眼点,以高家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来表明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灭亡。

这种写法,于虚处立意,在实处落笔,小中见大,使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有了形象的认识,进而自然容易理解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

这种写法,在反映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比较罕见,《红楼梦》算得上是典范之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

时隔近两个世纪,《家》的出现,可说是对《红楼梦》的较好的继承。

《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中长篇小说的天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作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

他们都在中长篇小说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品: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

它们以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显示出作家各自的特色。

《子夜》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家》巴金高考知识点

《家》巴金高考知识点

《家》巴金高考知识点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曲折。

其中,小说《家》被誉为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选用在高考语文教材中。

下面将结合高考知识点,分析《家》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并剖析其艺术特色。

一、《家》的主要内容《家》以年轻士兵龙凤山回到家乡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当时社会上一个普通家庭的结构和动态。

小说通过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与家人的种种遭遇、爱恨纠葛以及最终的团圆。

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情感起伏跌宕,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

二、《家》的人物形象1. 龙凤山: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年轻战士。

他经历了战争的磨砺,回到家乡后试图改变家庭的命运,但却受到了家人的误解和阻碍。

2. 阿英:龙凤山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聪明的女性形象。

她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就了一片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3. 阿东:龙凤山的兄弟,具有善良而懦弱的性格。

他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一直在父亲的摧毁下煎熬着,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三、《家》的思想意义《家》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困境。

小说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深入剖析,展现了爱与亲情的伟大力量,同时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残酷。

巴金通过主人公龙凤山的奋斗与努力,旨在呼唤人们对社会的正义和道德责任,并探索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四、《家》的艺术特色1. 真实细腻的写实主义风格:巴金以独特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面貌。

2. 呼应和照应的叙事手法: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对比和暗示,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各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相呼应来展现家庭的复杂矛盾与和谐统一。

3. 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巴金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人物情感的真切和复杂。

《巴金文集》读后感

《巴金文集》读后感

《巴金文集》读后感《巴金文集》是一部集结了巴金先生一生文学创作精华的作品集,其中包括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深深被这部文集所感动和震撼。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巴金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对人性、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首先,巴金先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关怀。

他通过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自私狡诈的人物,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巴金先生呈现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次,巴金先生在作品中对生活和社会的描绘也十分深刻。

他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他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困境,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同时,他也关注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文化的虚无和道德的沦丧。

巴金先生通过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画卷,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最后,巴金先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执着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不断探索文学的可能性和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也有象征主义的浪漫情怀,展现了他对文学的多元化理解和创作追求。

巴金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激励着无数读者和后辈作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总的来说,《巴金文集》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文学巨著,它不仅展现了巴金先生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成就,更体现了他对人性、生活、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力量,受益匪浅。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力量,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注入动力。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四川一个望族子弟。

他虽从小生活富足,却偏爱与一班贩夫走卒做朋友,因而懂得了许多下等社会的艰辛,对他们抱以深切的同情(《家》及《将军》自序中)。

巴金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着作有《灭亡》、《海行》、《海底梦》、《电椅》、《光明》、《雾》、《复仇》、《家》、《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死去的太阳》、《萌牙》、《沙斗》、《雨》、《将军》等等。

从特色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富于虚无主义色彩。

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

“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

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

第二、提倡憎恨哲学。

托尔期泰、泰戈尔等宣传“爱的哲学”,中国新文学作家多爱其影响,冰心是其中的代表。

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的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妺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
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

……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

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众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

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

”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

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第三、作品题材具有世界性。

巴金作品多好采取异国故事,中外学者均以为巴金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影响较深。

他的《复仇》以十四短篇组成,而其中十二篇的主人公皆为欧洲人物。

《电椅》、《海底梦》、《光明》中期的《未寄的信》、《我的眼泪》也是如此。

作品以异域人物及背景为题材,本可以发生一种最可宝贵的异国情调,但也不容易讨好。

文学含时代、环境和种族三大要素,我以为环境、种族的关系,比时代还要重要。

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结构至为复杂,非白幼浸润其中者不能充分了解。

赛珍珠自幼生长中国,
又识中大能读中国书籍,而其所着《大地》(The Good Earth)描写北方农村生
活究不如王统照《山雨》之真切动人,罗深的《双炼》写中国革命党事,亦多
隔膜。

法国老虎总理克莱孟梭(Clemenceau)以中国古代盲诗人张某(大概指张籍)为题材写其《膜外风光》,在法国为传诵一时之佳构,中国人观之则竟莫名其妙。

巴金在外国留学有年,写外国事情当然不至于闹什么笑话,但小小疵病,
亦不能免。

好像《不幸的人》那篇贵族的父母反对女儿麦林爱鞋匠的儿子,硬
将女儿送入修道院为尼,就不合于法国习俗与宗教实况。

天主教的僧尼弃俗修道,完全出于自己之志愿,并须经过十年以上之预备时间,发三次大愿,永不
退悔,而后才得教会收录,父母哪能作得多少主呢又哪能硬将自己女儿送入修
院呢又像《房东太太》那篇,房东老妇人一面痛骂德军称之为“猪”,可见她
是一个很偏狭的爱国主义者了,而她一面又会反对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而说
出“没有儿子,是我的幸
福,如果生了儿子,单为着送到战场或工厂里去死,那么还是不生他们的
好“的话来,岂非矛盾《丁香花》写一个法国军人在战场上杀了妹妹的德国情人,而发生剧烈的忏悔的心理;又其致妹遗书,必令同伴传递,转辗二年以后才得递到妹的手中。

我不知道法国的爱国教育,和邮局的作用哪里去了《现代杂志》有一段书评对巴金的批评很好:“把一种对于国人是生疏的环境和人物,尽量的放在自己作品里,是否能担保不相当的损失了这作品对读者效果,却很成
为问题。

严格的说《复仇》里面所表现的。

人类的共有的悲哀,有许多在实际上,却偏偏是中国人所万万不会有的悲哀……只搬演了一些和国人痛痒不相关
的故事,其动人的力量自然要蒙着一重阻碍。


巴金在当代作家中是较富于情感的一个。

情感之热烈,至于使他燃烧,使他疯狂。

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好像觉得他两眶辛酸泪在迸流,把着笔的手腕在颤抖。

英国喀来尔(Carlyle)曾嘲笑拜伦一派诗人为“痉挛派”(Spasmodic),后来这名词便成了一般神经过敏兴奋过度的诗人的讽刺。

我以为中国近代惟有巴金足以当此名称而无愧。

你看他如何自述写作时的状况:“我太热情了……我不能够把小说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制作。

我在写文章时是忘掉了自己,我简直变成一个工具了,我自己差不多是没有选择题材和形式的余裕和余地。

正如我在《光明》自序里所说:"这时候我自已是不复存在了。

我眼前现了黑影,这黑影逐渐扩大,终于变成了许多悲惨的图画。

我的心好像受了鞭打,很厉害地跳动起来;我的手也不能制止‘迅速’在纸上移动。

许多的人都藉着我的笔来申诉他们的苦痛了。

朋友,假如你能够看见我对着那张堆满着书报和破纸的方桌,时而蹲踞在椅子上,时而坐下去,接着又站起来,或者倦伏在沙发上那样激动地写作的情形,你想我还能够去注意形式、布局、进行、焦点等等琐碎的事情么我自己差不多是不能够自主的。

一种力量驱使着我,使我在‘多量生产’上得到满足,我没有方法抗拒他,这于今在我,已经成为习惯了。

”巴金的作品每每使一些未经世故的中学生感动到流泪,而成人的我们虽暂时感到兴奋,而终不能有如何长久的回味,或者就为了这些原因吧伟大作品需要多量的感情,也需要多量的理智。

感情用来克服你,理智却用来说服你了。

受感情的克服,效果是暂时的,受理智的说服,才是永久的。

因为热情,所以巴金的作品常不知不觉带着浪漫色彩。

但巴金究竟是个很可爱的作家。

他正是一个像《光明》里读者写给他的信所说:"我在你的文章认识你,我相信你是一个充满着热血的人,我相信你不是一个想踏着那用骨头砌
的路,来登上金字塔的。

"他有一颗大心为人类跳跃着、震颤着、受苦着。

他忽略了人类因体力的强弱,智能的高下,生来就难得平等。

而且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现象,到世界末日恐怕也消灭不了。

我们只有用温和的爱的手段来缓和它,最后消灭它。

想用暴力革命来改变,只是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不仅于事无济,反而会引起更恶劣十倍百倍的效果。

他只抱着那颗无所不哀怜的心,哀怜被烹的鸡、哀怜自食其腿的蚌锰、哀怜饥饿的人民、哀怜矿山的工人、哀怜被宰割的弱小民族、哀怜整个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却受不住自然科学原则的一击,也受不住社会主义原理的一击。

不过,巴金必竟是一个很可爱和很有成就的作家。

在冷酷成为天性的中国人群里,也许非用这样过度的热情不能将他们温转,非用这样如奔泉狂流一样的言语,不能将他们唤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