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就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得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李耳(似就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得集合体)所撰写,就是道家哲学思想得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得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得道,就不就是永恒不变得道",强调道就是不可言说得。

但这样得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得可能性与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得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得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她下面要讲得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得道,不就是一般得道理,即非"常道",而就是……就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亦作如此停顿: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另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无名无形,所以不可说。

但道运行万物,又可以解释,但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一部分,不是那个涵盖一切的“常道”。

无生有,道生一。

于是就有了形,可以名了。

但一也不是“恒名”,他会发展变化而滋生万物,它是万物之母,万物也会消亡。

我们去看无名无形的道,就能感觉到它的微妙,如果我们去探究有名有形的“一”与由道生出的万物,寻根溯源,就能找到它的源头,理解道生万物的规律。

道是无,“一”以至万物,是有,有和无,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就称之为玄,理解这个玄,这是万物变化是奇妙的规律,理解它,就能得道。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解释即非解释,无解释,错解释。

天下,指不懂道的侯王。

美丑,善恶,是人为的相对概念,老子不取,所以倡导善,倡导美,那就跟倡导丑,倡导恶无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两解:一是,人们知道那是美的,因为有丑存在;知道那是善的,有恶存在。

是丑显现了美,是恶显现了善。

二是:天下人皆去追求所谓的美,那是恶的,都去追求所谓的善,那是不善的。

意思是,不是为追求什么才去达到,而是要发自自然。

反对“有为”,提倡“无为”之意。

)接着列举许多相对的事物,它们都是相生的,相毁的,又是合一的,均非,均无,无须理会的。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书是道家学说
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及简要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完全阐述的,超越人们的
认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善良的概念,才会认识到邪恶的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以身作则、简朴节俭,那么人民就不会奢望追求物质财
富。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利用但不会
枯竭。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恩惠之情,
它只是对所有生物公平待遇。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柔软和善始善终,以和
平的方式对待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过度的施舍。

第十章:“使民不畏死,而奋其生;不厌其所生,而求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
导者应该给予人民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安心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