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大全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

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

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34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从长期看,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也越大。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受技术经济、制度方面因素的影响。

(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导致产品成本升高,提高产品价格将会带来产品需求的减少,近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下降。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的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深入理解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1)个体决策

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的。

(2)个体意愿

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

(3)时间要素

劳动力供给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2、劳动力供给假设: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下列几个方面的假设:

(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该假设变为劳动者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市场环境的假设。

(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

4、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5、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

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6、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关系: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 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总效用曲线:总效用随消费量的增加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总效用不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

边际效用曲线: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7、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它表明在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带给主体的效用都一样,均使它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选择顺序在前。)

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内部劳动力市场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

分析

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它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局部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拉尔。

2、非均衡概念

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3、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大,无法恢复均衡。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

当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时,工资和就业量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来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重合,形成一个循环。

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可获得最大的产出水平及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使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

3)实现充分就业。

5、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 1)信息不足 2)过度选择 3)制度和政策因素。

6、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1)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由者由于存在着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这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力者失业的现象。

2)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7、U—V分析

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答: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本,对员工的情绪和企业的凝聚力有稳定的作用。

2)现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不是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市场的机能。内部选用高级空缺职位的人才有利于激励员工。

3)监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

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

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

3)教育、培训的规则。

4)劳动关系的规则。

第四章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的功能

1)计量功能

2)指示功能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2、制度劳动时间

企业的工作,或多或少需要共同工作。所以企业不可能任由每个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安排劳动时间,劳动者应该根据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进行工作。

3、超时工作

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超时工作与制度劳动时间内的工作相比,要给付较高的劳动报酬。

4、兼职工作

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二者区别在于,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而兼职工作则是指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

5、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

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6、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1、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

何?

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2、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

3、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有许多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规模效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被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婚姻还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婚姻中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判断失误的情况,

从而会在心理、和财产支付上给当事造成很大成本。人们会根据婚姻的成本的大小来规避。第八章就业与失业1、就业的含义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实现就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1)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

3)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

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数比率:

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

2、充分就业的内涵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始于《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书。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一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即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就业的人均能就业的状态。

4、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

我国的失业调查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1)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2_调查失业人员:由于不少失业人员并不去劳动部门进行登记,而登记为失业人员中又有不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登记失业已不能反映我国城镇劳动力失业状况,而应该对失业率进行抽样调查。

5、自然失业率的界定

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即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6、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

答:与以下因素有关: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的影响。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劳动力中占很大份额,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而二战后,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他们不断地变换工作,从而使失业率不断上升。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关,工会的工资谈判也会对其影响。

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地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延长了失业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4)结构性失业增加。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新兴行业对新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传统劳动力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将大量的失业者培训为

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

7、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经济规模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

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A、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奥肯法则”反映出失业与国民经济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

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

B、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

8、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劳动制度对就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4)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就业意识,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就业行为。

9、法国经济学家1803年发表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法则概论”。

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10、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11、凯恩斯的解决对策: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

1)掘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

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12、、菲利浦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绘制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在失业率高时,相应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而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较大。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

13、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研究得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

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14、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的特点:

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

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

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受到许多非客观因素的调整,不意识地调整就业结构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能动力量。

15、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阶段性鲜明 2)速度快

16、摩擦性失业及其特点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其特点是: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

17、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18、结构性失业及其特点: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其特点是:

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2)失业周期较长;

19、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失业一般源于以下情况: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20、隐性失业及其特征:

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其特征是:1)表面上就业;2)无法准确识别。

21、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主要原因表现在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A、舒尔茨:代表作《人力的资本投资》,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把人力资本的基本

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

2)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4)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

B、贝克尔:其代表作是《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1992年获诺贝尔奖。

C、明塞尔:其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2、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特点

1)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通常是以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资历和工作经验与熟练程度表现出来的,即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4、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1)各级正规教育。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等正规教育的费用支出。

2)职业技术培训。

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健康保健。

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5、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企业及家庭(个人)中的任一方。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

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除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收益等。

6、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7、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8、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包括:

1)交通费;2)搬家费;3)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

4)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5)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9、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1)年龄;年龄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它条件下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这是由于:

a. 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

b. 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

c. 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a、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

b、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

c、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

d、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

a、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住处越有限。

b、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

5)失业率;

a、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

b、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6)职业许可制度;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8)国际环境; 9)工会;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1、歧视的类型:

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前三种为后市场歧视)

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市场歧视)

2、垄断歧视理论:

垄断歧视理论在分析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垄断所以产生歧视现象之后,提出了以下观点:

1)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

2)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

3)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须增加。

4)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部分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

5)市场部分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3、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通常,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两大不可竞争性类型:高级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很难从初级劳动力市场流向高级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4、统计性歧视理论

统计性歧视理论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做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而产生的歧视。

5、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

1)性别歧视;

2)年龄歧视;

3)经验歧视;

4)身高歧视;

5)血型歧视和姓氏歧视等。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1、公共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决定

1)公共部门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非企业公共部门与企业部门一样按照一定的工资率雇用特定的人员,提供义务教育、基础研究、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民事警察等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公共部门的就业意味着其劳动者将不能从事企业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

2)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公共部门需求的增长与就业量的增加,使其工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一般来说,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比较工资”的原则,即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参照相当于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进行制定,因为,确定企业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主要力量是市场,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立法或由行政力量决定。

2、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政府税收种类较多,按课税对象分为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率水平及其变动方向对市场主体的经济选择和决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定量标准以上的劳动所得课税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水平因社会保障税而下降,即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需求存在着负影响。

3、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

(一)最低劳动标准。a、最低工资标准。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c、其他劳动条件标准。(二)最低社会保障。

(三)工会。

最代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4、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与哪些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就业状况。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工会的功能有哪些?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此外,除谋求劳工本身权益的职能外,还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具体包括:

1)经济性的功能;2)政治性的功能;

3)社会性的功能;4)心理性的功能。

6、人力政策及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人力政策的目标:旨在按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进而改进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人力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的结构性失业提出的扩大就业的政策,主要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政策包括多种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三类:

1)技能训练计划,包括经常性训练和职业训练;

2)职位开发计划,包括学徒扩展计划、企业部门的工作机会和公共部门的职位扩大计划等。3)就业能力发展计划,包括集中性就业计划、工作刺激计划和职业组合等。

7、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赋于人力政策的新内容: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3)激励就业的措施;

4)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含义

1)广义:可将劳动关系分为三类a、从业关系;b、组合关系;c、分配关系。

2)狭义: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1)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类型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3、集体协商制度

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集体协商是订立集体合同的必经程序,集体合同是通过集体协商而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4、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1)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

各国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均遵循劳动法的规定实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其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的特征

A、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规律性的基本准则,而不是劳动法律制度中调整某一具体行为的规定。

B、基本原则反映了劳动法律的性质、价值取向和特点。

C、基本原则对具体的劳动法律规范具有约束力。

3)基本原则的内容

A、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

B、劳动者有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D、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F、劳动者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G、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H、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 名词解释 劳动力供给:从质的角度定义: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出让;从量的角度定义: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市场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制度劳动时间:由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条件规定的每单位日历时间中的标准劳动时间称为制度劳动时间。 效率工资:(理论)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越高。 相对工资:他认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前者得到工资,后者得到利润。工资的升高或降低只会引起利润的减少或增加,而不影响商品的价值。 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劳动关系:1、广义:(1)从业关系(2)组合关系(3)分配关系 2、狭义: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最低劳动标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低劳动标准是包含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和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的标准。 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边际生产力: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叫做边际生产力。 简答题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个人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多种因素,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 1.个体决策。无论是哪一行业、单位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2.主体意愿。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在固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劳动能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当时工资水平的高低、个人家庭和经济状况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也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意愿。由此可见,劳动力供给的质与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愿意的影响。 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另外,劳动力供给的分析在时间方面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生产技术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后一种假设实际上是对前一种假设的放宽,这种放宽是必要的。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学科概述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市场、报酬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 1、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求双方构成的,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量。 3、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4、工资决定理论:探讨工资如何决定的理论,主要研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 5、就业与失业: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愿

性工作的人数;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数量。 三、重要理论及模型 1、供需模型:该模型通过图形方式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在模型中,工资上涨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减少。 2、效率工资模型:该模型认为,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工资决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工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工会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工资。工会通过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谈判,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 4、就业与失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就业和失业的动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政策变化等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理解。这可能包括对工资差异的研究,就业趋势的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7.劳动力资源:也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 18.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狭义上,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19.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即在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工资竞争等经济要素互为因果、互为制约的联系和作用过程,它具体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工资)机制所组成。20.劳动法:狭义地讲,劳动法就是以劳动法直接命名的劳动基本法律,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从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指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21.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要完整涉猎的三大市场领域。P3 2、另一种分类,就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这种意思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只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由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这种理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P6 3、按照雷恩的说法,经济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P7 4、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5、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6、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7、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上:一是稀缺性(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二是人是有理性的。 8、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它是以员工收入的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没有老板的体制,显然是职工收入的最大化,这恰恰也是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的表现。 9、劳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10、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会告诉我们两个或者多个变量实际的状况,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什么”,但它并未告诉我们这究竟是“对”还是“错”,或者说,对实际所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通常我们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11、关于互惠原则的理解说起来有三点:一是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二是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12、我们看到,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高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它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 13、劳动经济学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14、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两者的关系往往容易引起误解。(了解P19) 15、劳动经济学目前主要向经济分析的市场,研究企业和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反应,因此,当前和今后,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16、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这很显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机理和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行为的科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劳

(人力资源知识)劳动经济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要素的特点 1.动力性。即主体推动性。 2.自我选择性。即劳动要素作为主体要素,在构成劳动力供给与否和劳动力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 3.个体差异性。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4.非经济性。即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 二、劳动力供给的内容 1.微观劳动力供给2。中观劳动力供给3。宏观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需求的存量与增量 劳动力需求可以分为原有的需求和追加的需求两部分。 劳动力需求的存量部分一般由原有的劳动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的原有劳动供给会发生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增量, 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行业的建立,特别是新兴部门和消费

服务部门的大发展。 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 五、劳动力总量过剩 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形成下列不同状态: 1.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 2.从就业岗位上被排挤、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即公开性失业。 3.一部分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业”人员。即不充分就业。 4.社会劳动需求不充分、但仍将劳动力硬性吸收进工作单位而就业,或者原正常的就业者在劳动需求数量下降但未退出结合状态。即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 5.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极低工资的劳动。即隐蔽性失业。 六、失业的类型 1.总量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直接表现为找不到工作或被辞退;间接表现为人员过剩、开工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 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13.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14.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15.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的失衡、文化结构的失衡、区域结构的失衡、年龄结构的失衡等许多方面。 16.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17.隐形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替代效应=△H/△W>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15、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等,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16.摩擦性失业: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劳动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 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 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 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 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 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市场的运行以及劳动力的报酬等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1.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劳动的数量。供给劳动力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家庭状况等。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需求劳动力的决策受到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是供求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从而刺激企业增加招聘和扩大生产规模。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升,从而抑制企业招聘和减少生产规模。 3. 劳动力报酬 劳动力报酬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力报酬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的稀缺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等。此外,劳动力报酬还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收入。 4. 劳动力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出现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

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短缺,导致工资水平上升。劳动力市场的失衡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增加社会不稳定性、降低生产效率等。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某些劳动力岗位不再需要,而新的技术岗位则出现。因此,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6. 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制定劳动法规、最低工资标准 等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此外,政府还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政府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减少失业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简要介绍。希望这些复习资料能 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阔而有深度的学科,它关乎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学习劳动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引言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劳动生产率等与劳动力相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二、劳动力市场 1. 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交换的市场。 2. 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人口规模、劳动参与率、劳动力素质等。 - 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示不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关系。 3. 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 - 劳动力需求曲线:表示不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关系。 4. 劳动力市场均衡 - 均衡工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工资水平。 - 均衡就业量: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就业人数。 三、工资理论 1. 劳动价值理论 -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代表。 2. 边际生产力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 - 边际生产力递减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核心观点。 3. 调节性工资理论 - 调节性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 - 布朗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双重结构理论是调节性工资理论的代表。 四、劳动生产率 1. 定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 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资本投入:增加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工资的增长。 -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五、劳动力市场失衡与调节 1. 劳动力过剩 - 原因:经济衰退、产业结构调整等。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中文)

第九章 1.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现期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流的折现。如果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了成本,那么对继续教育进行投资就是有吸引力的。 现值= B1 1+r +B2 (1+r)2 +B3 (1+r)^3 +B4 (1+r)^4 +⋯+BT (1+r)^T R表示利息率(或贴现率),B是年收益流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1)实际费用或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学费成本以及在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2)放弃的工资报酬。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另外一个成本来源,因为一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期间通常不能工作,至少是不能全日工作。(3)心理损失。这是人力资本投资中需要付出的第三种成本,因为学习常常是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沉闷的。 3. 年轻人更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一些,并且投资收益流的时间也更长些。 4. 为什么女性的年龄-工资报酬剖面曲线相比男性的更为平坦? 我们可以用妇女受到的在职培训较少来解释这一现象。这种人力资本“解释”并没有直接指出:妇女在工作中受到培训较少这种情况是因为雇主导致的还是因雇员导致的,但这两方面的原因理论上都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雇主预见到女性雇员的工作周期较短,他们就不大远一对她们提供培训。同理,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自己的工作周期较短,她们也不大愿意寻找那些必须达到较高培训水平才能充分实现生产率的工作。最后,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雇主会将她们排除于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培训或具有较丰富经验的职位之外,那么,她们在这些职位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而这无疑会削弱她们进行此类投机的动机。人力资本理论一方面推测说妇女在生养孩子方面的“传统”角色会导致她们对教育与培训投资的削减,但它同时又坚决地认为,如果妇女的这一较色出现转变,那么妇女对培训的需求动机将会随之而改变。(思考:中国自独生子政策以来,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出现的变化?)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 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 之比,即单位面 积上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 岁一组的年龄 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 愿意并能够向 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 个重要概念, 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 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 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 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

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 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 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 “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 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 酬 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 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 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 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 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人口就不断延续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指企业的•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 图1-1 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R-C=QP-(1w+K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O,总产量最大) 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二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I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1*W=11W1+12W2+一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wf,等产,劳动11-12 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13.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图1-2) 1)弹性等于0(完全无弹性)△1=O 2)弹性小于1(无弹性)0<∆1<1(资本密集型)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 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 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 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 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