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差异化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蒴洲” . 看到暮春之景便道“ 悔教夫婿觅封侯” , 照 镜 喃语 “ 新 贴 绣罗褥 , 双双 金 鹧 鸪 ” 。她 们 将 所 有 的爱 恨 情 仇 寄 托 在 目之 所
及. 唯 独 没有 也不 能说 给 他 听 。 这 或许 是 东 方 女 性 所 特 有 的含 蓄. 更 多 的是 时代 和社 会 所 给 予 她 们 的无 奈 。 这 与西 方 有 很 大 区别 。
文字落人心 田, 发芽 , 生长, 便开出了花。 这 每 一 朵 花 便 是 文 学 作 品 中的 一 个 文 学 形 象 , 鲜 明 而 夺 目。 具 体 而 言 , 中 西 文 学 作 品 中 的女 性 形 象 都 可 以 称得 上是 “ 玫瑰花” 。 放 眼 望去 . 中 西 的文 学 百 花 园 中 , 中西 玫 瑰 们 各 有 风 韵 。 不 管 是 热 烈 的 红 玫 瑰. 还 是 纯 洁 的 白 玫瑰 。 都 在 演绎 拿 着 各 自精 彩 。 若 这 世 间 少 了女 子 。 便会 少 了五分真 、 六分 善 、 七分 美 ,
尽管在雷雨中繁漪和周平的爱情是不被接受的甚至是畸形的但那都是中国玫瑰的微弱反抗她们渴望在爱情中再主动一点再热烈一点再自由一点再开放一西厢记中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2 0 1 5 # - g 1 2 a考 试 周 刊
浅 谈 中 西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的差 异 。 中 西 玫 瑰 对待 爱情 的差 异 事实 似 乎 是 : 不管是文学还是现实 中, 是 西 方 人 让 全 世 界 知 道 了“ l o v e ” . 也 只有 西方 人 敢 于 向世 界 喊 出 “ l o v e ” 。 中 国 的玉 米 地 里 降 低 音 量 说 着 “ 爱” 吧。 西方 的玫瑰在 爱情 中 。 从 来都是 直率坦 诚 、 主动 、 执著 、 热 烈 的。 西 方 的 玫瑰 在爱 情 的世 界 里 本 身 就 是 一 道 靓 丽 的 风景 线 。 下 面结 合 几部 作 品试 作 分 析 。 《 飘》 中郝 斯 佳 就是 家 喻 户 晓 的 敢 爱 敢 恨 的 西 方 玫 瑰 。她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第一篇: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就我个人读书的体悟来说,东西方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很对西方文学都有女人出轨的描写,似乎一个贵妇人有情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很多书都有这方面的描写,福楼拜最喜爱的角色包法利夫人也是因为出轨而香消玉损,就连“纯洁”的茶花女也是一个被包养的高级妓女。

当然,这些女性的丈夫也是有很多情妇的。

但是对比中国,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女性一旦出轨便是十恶不赦,潘金莲、阎婆惜等有外遇的女性几乎是遗臭万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低,这可以解释一切,因为地位低,所以受约束,无法独立,受压迫,性格懦弱。

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只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几字可以概括的,这篇文章以我的能力只能浅谈几个方面了。

其实中国文学对于女性真善美的赞美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女子是被人赞美的,比如秦香莲,至今,我们也是偏爱淑女的。

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女子已把男权文化观念积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进而把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意识, 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终于在男权文化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

“ 她们”就是中外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 淑女”形象。

我们中国没有歌德,没有他所创造的“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没有但丁的《神曲》里引导他上天堂的理想的恋人贝亚德丽采,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起来,总量上对女性的表现力超过西方。

对于表现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

写男女爱情的诗歌更多了,西方的带有女性主义倾向作品比唐代传奇的《莺莺传》、《红拂传》晚好多年才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能塑造莺莺这个形象是很了不起的。

《红拂传》写私奔,写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刻画了一位聪明机智豪爽的女子。

经后人一再改编成剧本,又被画家们画了又画。

唐代传奇就是这样的了,更不用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解读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每一个时代的女性形象都有所不同,在近代英美社会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近代英美文学的女性形象由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各不相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等,但她们都共同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文背景和社会风俗。

通过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和西方女性有重大的意义。

一、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女性形象解读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联盟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觉醒,特别是被封建束缚了几千年的女性意识在这一阶段得到解放。

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的形象是单纯善良忠于爱情的,并且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就算是生长在官宦家的小姐,也会执着的追求爱情,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学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堪称世界经典。

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就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庭有纠葛,他们之间的爱情不符合封建社会思想,但是罗密欧仍然选择与朱丽叶在一起。

朱丽叶的美丽善良真诚深深打动着罗密欧。

朱丽叶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放弃一切,与自己的家庭相抵抗,与封建社会斗争到底。

在朱丽叶身上可以看到典型的欧洲文藝复兴时期女性对追求自由婚姻爱情的渴望我鲜明的女性特征。

在特定的环境中,朱丽叶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仍然成为屹立在世界文学艺术的长廊。

而莎士比亚的另一作品《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却是另一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追求的只是人性的放纵,她们有野心,欲望强烈,这些女性形象把人性的丑恶一面彰显出来。

可见,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

二、十八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作品女性形象解读在18到19世纪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又有了改变。

这一时期英美国家的资产阶级崛起,经济迅速发展,对于人文思想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个性独立的女性作家,她们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独立的女性形象。

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比较文学下中英文化中的女性独立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自然也不例外。

在比较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英文化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异同,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中文文学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需要男性的保护和支持。

然而,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女性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崛起。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吕洞宾,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个女性,她不仅不服从男权制度,还敢于剪短头发、穿上男装,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的性别观念。

此外,《潜伏》中的王亚樵,也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名员,王亚樵不仅要完成紧张的地下工作,还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她坚强、勇敢,不畏艰险。

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意志,使她在危险之中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

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正是现代女性所应该具备的。

二、英文文学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与中国文学不同,在英国文学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更为明显。

英国文学中有大量的女性独立形象,她们敢于独立思考、反抗传统的束缚。

例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正是一个勇敢、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拥有独立的思想,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此外,英国文学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多拉·克鲁芙,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都是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形象。

她们敢于反抗社会旧有的观念,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命运。

三、中英文化中女性独立意识的比较中英文化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是比较晚的,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较大,其表现形式也相对保守。

而在英国文化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则比较早,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其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化。

此外,中英文化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也受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

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

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在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讨论和探讨的话题。

女性在文学中的呈现方式,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认知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

在本文中,将从几个角度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传统女性形象的代表在英美文学中,传统女性形象的代表可以说是吉英·奥斯汀的小说主人公。

她们通常是温柔、贤淑、委曲求全的女性,处于严格的社会等级体系中,只能选择在家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但是,这些女性形象也并非单纯无趣的,她们通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对传统社会结构和女性角色有所质疑。

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她在面对传统的爱情观和男女平等等问题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

二、女性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更加鲜活多元化,她们并不完美,也不一定贤淑,但是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考方式。

其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女性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和探讨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主人公奥芙雷德被迫生下孩子,丧失了自由和人格,深陷到男性社会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压迫中。

她在这种压迫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逐渐找回自我,并试图从压迫中挣脱出来。

这种女性形象的呈现,引发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讨论,也成为了女性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三、多元化女性形象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呈现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在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

现代女作家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呈现和分析女性形象的突破和追求,如朱莉娅·阿尔瓦雷兹的小说《时间的翅膀下》。

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是一个跨越几代的女性,她们的生命经历和思想观念千差万别,但是她们都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和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重构和创新,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女性价值观和追求的复杂性。

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比较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和亲女和妓女类的悲剧女性的比较,反映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西悲剧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 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出现的、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 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刘兰芝、杜十娘等。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同时,从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弃妇形象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六百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同样地位地下,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

而且,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生育男性后代是他们婚姻的目的和基础。

这一点在二人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

刘兰芝因为没有孩子被驱遣,美狄亚虽然生了两个儿子却被丈夫抛弃,因为跟愤怒、委屈。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

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

而刘兰芝则不同。

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最终由丈夫决定命运的结局。

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

美狄亚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伊阿宋的身上,而当她发现这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时,她就变成一头狂怒的狮子,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报复行动。

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知书达理,温柔善良,被焦母驱谴以后,兰芝就回家。

但被兄长逼婚时,她却毅然选择了以死求全。

以上这些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 男权文化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从中西方文化看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

从中西方文化看女性主义文学的差异
美的历程 + ! 蔓 童 §






从 中西 方文 化看 女性 主义 文 学 的差 异
曾湘 宁
女性主 义的理论 多且复杂 ,但 是归根结底 就是一句话 : 在全人 类实现 男女平等 。所 有的女性 主义理论有 一个基本 的 前提 ,那就是 :女性在全世 界范 围内是一个受压 迫、受歧视 的 等 级 。但 是 , 由 于 受 到 不 同 文 化 的 影 响 , 中 西 方 的 女 性 文 化有着很大 的差 异,本研究对此展开论述 。 室》 、 《 到灯 塔中去 》、 《 奥兰 多》等,伍尔夫清 晰并且强 硬 地显示 了当时社会女性地 位卑微 、男性 占据主权 的现象 , 同时也表达 了对 这一现 象的强烈不满 。在 她的作 品中,女性 形象的呈现作 为男性形 象的互补面 ,显得光彩熠熠 。 比如 , 在 论 及 战 争 时 , 伍 尔 夫 就 认 为 男 性 是 战 争 的 罪 魁 祸 首 , 男 人 天生的攻击欲 、狂妄和残暴 是战争发 生的主要诱 因。因而 , 要解 决战 争 问题 ,就 必须 先 改变 男人 占绝对 统 治地 位 的局 面 。然而 ,伍 尔夫 的女性主 义的成熟不仅 仅体现于此 ,更表 现 在她积极争 取男女平等 、互补互助方面 ,而并没有 发展 成 为激进 的女性主义,即要求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 。【 4 到 了2 0 世纪6 0 年代 ,第二次 女权 运动的高潮 时期 ,出现 了 自由女性主 义、激进 女性 主义 、社会 主义女性主义和 马克 思主义女性主 义。到 了2 0 世 纪9 0 年代 ,第三世界女性 主义 、 后 现代女性主 义、后殖 民女性主义 、生态 女性主义 、心理分 析 女 性 主 义 与 前度 活 跃 的流 派 多 元 并 立 , 互 相 辩 驳 论 争 , 成 为女 性主 义不 断 发展 的 内在动 力 。女 性主 义不 是 一成不 变 的,而是结合 各个时期 的不同特 点,从 改善 自身来协 调实际 的需求 。女性 主义 已从早期 纯粹 以女性抗 争为 旨归 的理 论探 索 ,进展到 以两 性权利互动 、改变不合理 的性别文化为 目标 的性别 研 究 ,再发 展 到 当下结 合 心理 分析 、政 治理 论 、哲 学 、生态环境研 究、种族研 究、解构 主义、后现代主 义等 多 学科、跨学科 的范畴 ,并且 已经渗透 到社 会人文科学 以至 自 然 科学的各个领 域 ,成为 当代西方社会文 化领域最具批判 力 的 、跨 学科 的 学 术 思 想体 系 。 2 .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中国 的女性 主义运动起 步较晚 ,甚至 可 以认为 中国的女 性 主义是一种 外来 文化 ,或者 说是 以西方 女权 社会主义 为理 论 基础发展而来 的文化 。我 国女性学者更 愿称这种外来文 化 为 “ 妇 女 解 放 ”或 “ 解放 妇 女 ”,而非 “ 女 权 主 义 ” 。 相 比 较 而 言 , 中 国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的 兴 起 比较 晚 , 是 在 2 0 世 纪 初 ,正值社会动 荡,政治 、经济 、文化等 方面都不利于妇 女 解放运 动时得到进 一步发展 。中 国妇女解放 是伴随在反帝 、 反 封建、反官僚 主义的 民族解 放运动 中进 行的。辛亥革命 、 五 四新文化运动 、新 民主主 义都不 同程度 地为中 国妇 女赢 得 些权 利 。但 是 , 这 些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从 来 都 不 是 独 立 的 , 它 只是社 会运动 的一 个组成部分 ,妇女 自身 不是 目的 ,妇女解 放 只是 一种标志 ,一种争取社会 进步 的标 志,一种反封建 的 手段 。以男性倡导 的思想武装 自己,女性 以男性的眼光来衡 量 自身的存在 ,以男性 的尺度衡 量 自己的解 放程度 ,而没 有 认 真 反 思 自身 。我 们 可 以把 中 国 的 女 性 主 义 的 兴 起 看 成 一 种 “ 蹒 跚 学 步 ” ,开 始 有 了反 省 和 觉 悟 的意 识 , 但 是 ,又 没 有 从 根 本 上 思 考 这 一 问题 。诞 生 于 2 0 世 纪 初 的 中 国 女 性 形 象在 经历 了近 半个世纪 的沉 寂后 ,在2 0 世纪9 0 年代 终于又重新 活 跃在 文坛 上 , 也就是 迎 来 了中 国女性 主 义真 正意 义上 的 发 展 。这 个时期 的中国处于经济 高速发展 的时刻 ,市场化 的观 念取 向使得 人们更关注 于物质 问题 。所 以,这 个时期产生 的 些文学 作 品也 刻上 了 “ 市 场化 ”的烙 印 。这一 过程 经历 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戴厚英 、张洁、张辛欣 的作品为代 表 ,它们 以两性关系为重 心 ,揭示 女性的现实处境和存 在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差异化分析
在中国与英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同的差异化。

首先,中国文学中女性经
常表现为爱家、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内敛恭顺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儒
林外史》中的贾妃等。

而在英美文学中,则更多地呈现出女性在追求自由、平等、人性和
理性自我解放的过程中的形象,如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吉尔·贝尔的《玛格丽特》中的玛格丽特·霍珀、沃金斯·米切尔的《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等。

其次,在中国文学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被动的一方,在男性的阴影下生活,无法自
主选择。

而英美文学中则强调女性对自我命运的掌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体现了女性追
求平等和自由的主张。

例如,沃兹沃斯创作的《简·爱》中的简·爱,不顾经济和身份的
限制,选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坚持自我;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斯嘉丽·奥
哈拉面对命运的改变,她不屈不挠、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不仅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
她所爱的人。

最后,在中国文学中,女性常常被菲薄与轻视。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是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个叛逆于封建礼教的女性,在几千年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她的五湖四海、被坑骗又坑骗的传奇形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和探究。

而英美文学中的女
性形象更加平等和尊重。

女性在英美文学中被看作是有思想和行动能力的存在,相对中国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要更加独立和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与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差异化比较大。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表现
为被动、菲薄、轻视等,而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独立、积极、自信。

这些不同的呈
现方式体现了文化差异,并反映了创作者对女性自我解放和女性地位的关注与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