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政治:专题09 文化与生活(含解析)
2017--2019年全国Ⅰ卷政治试题解析 文化生活部分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 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解析】(1)本题题目类型属于评析类。知识层面,主要围绕的 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 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 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 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 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 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B
•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正确; 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不一定能 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②说法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 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③错 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在 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
【答案】 (3)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 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 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 2018全国Ⅰ ) 19. 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
2017年高考政治-文化与生活(测)-专题练习-答案

文化与生活(测)答案一、选择题1~5 BCBBD 6~10 CBBBC 11~12 AB二、非选择题13.(1)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拆真建假等行为,不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4分)联系是客观的,切忌主观随意性。
拆真建假等行为,浪费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文化资源,这些行为以文化的名义白断文脉。
(4分)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认真研究本地历史文化,不要盲目跟风、效仿。
(4分)(2)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使人们可以通过文物领略历史上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
(3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展示我国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分)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答案示例:文物景区景点要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每条2分,答出任意2条可得满分4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4.(1)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英要加强交流互鉴,推动文化双向传播交流。
(3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中英文化的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
(2分)③文化具有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
(2分)④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中英加强文化交流互鉴能够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推动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
(3分)(2)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主观条件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材料中部分理论家、批评家用英美标准评价中国法治建设,没有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017年政治真题及解析_2017年北京市高考政治试卷

2017年北京市高考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4分)上面为某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对该新闻理解正确的有()①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体现了同学们对市场动态的把握②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同学们对市场动态的把握③同学们的成功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首要作用④同学们在奉献社会中锻炼了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4分)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使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
下列认识正确的有()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4分)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
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
这是因为()A.经济全球化与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同步发展的B.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C.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需要人们从一开始就揭示出它的本质D.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导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4.(4分)熊猫光伏电站(如图)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
收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打通建设,该电站主题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
这启示我们()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②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③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④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高考政治真题专项汇编卷 (2017-2019) 知识点9:文化与生活word版

知识点9:文化与生活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
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
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据此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1.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规划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③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规划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前提③系统优化方法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重要方法论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刀把楼、北京结、天梯、鹰飞倒仰……”箭扣长城因其形如“满弓扣箭”得名,城楼和山崖融合在一起,残垣断壁,雄浑苍凉,别有一种深沉之美,是明代长城最险段之一。
箭扣长城的修缮不求结构完整,而是保持其残缺状态,开发方式也将区别于其他传统景区。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②“箭扣之美”具有独特性,修缮和开发方案应量身打造③文化具有继承性,“箭扣之美”来自时间,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④文化需要发展,只有旅游开发才能让长城文化“活”起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完整版高考政治全国卷文化生活部分

全国卷非选择题:文化部分1. ( 2017 全国卷Ⅰ)“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年春节时期,大型文化类比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1. ( 2017全国卷Ⅰ)《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事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由。
(10 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牢牢抓住受众的中2. ( 2017全国卷Ⅱ)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联合资料,说明弘扬创新精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英勇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神关于推进创新发展的作用。
(10 分)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3.(2017全国卷Ⅲ)运用文化流传的知识并联合资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出去”的文化意义。
( 10 分)有外国华人、外国留学生。
嘉宾现场谈论,或剖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4. ( 2016全国卷Ⅰ)联合资料和文化生活知识,研究如何保卫英豪、弘词的道德价值,或表达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扬中华民族精神。
( 10 分)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现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流传等技术5. ( 2016全国卷Ⅱ)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加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的播出,引起激烈的反响,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10 分)总收视观众超出 11 亿人次,引起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6. ( 2016全国卷Ⅲ)联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说说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关于《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事例,运用文化生活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
(10 分)识说明其成功的原由。
( 10 分)7. ( 2015全国卷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需要记着乡愁,传参照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会合展现中国诗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7年高考政治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1生活与消费含解析

专题02 生产、劳动与经营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12)甲与乙是互补商品,甲商品具有需求弹性。
假定甲的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则乙的需求变动图示是【答案】C【名师点睛】本题的迷惑项为A,考查在曲线上移动和曲线的平移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是价格是否变化。
题中有甲的价格下降,但这是表面现象,真实的条件是乙商品的价格并未变化,因为“其他条件不变”。
这样就能在曲线的平移中选择。
乙的需求量增多,答案只能是C。
2(2017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12)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
2016年,多数国际厂商出货量同比下滑。
中国某厂商依托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自主开发芯片、电池等核心部件,生产出功能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出货量逆势增长58.4%。
该厂商的成功得益于①依托自主开发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增加②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竞争优势③依托自主创新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扩大了商品需求④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增加A. 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该厂本身并不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并不会增加商品价值,反而【名师点睛】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材料中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个别劳动时间,这并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故此时商品的价值并不发生变化。
3(2017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13)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美元)由645.79振荡走高至689.06,这对我国对外经济造成重要影响,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推导正确的是A.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B.美元贬值→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C.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D.人民币贬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此刻为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情况,若不考虑其它因素,美元升值,则中国商品再美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故A的说法是错误的,BC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由人民币贬值,则可以推出中国企业再美国投资成本上升,则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所以,本题D是正确的。
专题09文化与生活-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政治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09 文化与生活【2019 年高考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尊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欢。
此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鸣,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赏识鹤、喜欢鹤、保护鹤。
鹤的寓意的变化表示①人们的审雅看法深受价值看法的影响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看法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雅看法会趋于一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分析】本题考察文化影响人的表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选项看法正确且切合题干,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的理念不同,即人们的价值看法不同致使人们的审雅看法不同,当选。
③选项观点正确且切合题干,现代社会的社会实践推进着人们对鹤的认识发生变化,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选。
②选项看法表述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看法,但文化其实不决定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看法,清除。
④选项看法表述错误,每个时代人们的审雅看法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实不会趋于一致,清除。
故本题选B。
2.(2019·北京卷)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尽情山川之间,品尝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
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游览大好河山,感觉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入文化体验B.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挖掘其经济价值C.文化旅行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涵养D.文化与旅行相联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门路【答案】 A【分析】本题考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有关知识。
尽情山川之间,品尝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
这表示游览大好河山,感觉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入文化体验, A 项正确;B 项中的“传承诗词文化重在挖掘其经济价值”说法错误,清除;人们的文化涵养对文化旅行业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C 项中的“取决于”说法错误,清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门路, D 项说法错误,清除。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高考试题汇编练习及答案解析.doc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9江苏卷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9福建卷31)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
《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由此可见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款实力的载体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3.(09天津卷9)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这是因为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 ①②④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5.(08海南卷17)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B)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③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④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08广东卷21)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
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
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C【名师点睛】本题材料体现了优秀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关系一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重要,二是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三是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0).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
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A.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交融B.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C.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文化繁荣D.文化传播文化市场文化自觉【答案】B【解析】材料只涉及“二十四节气”,并没有体现不同文化的文化平等,A项不选;“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因而我们要对之进行传承,故B项的关键词切合材料,应选;材料不涉及“文化借鉴”和“文化包容”的问题,C项不选;材料不涉及“文化市场”的问题,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名师点睛】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政治全真模拟试题(六)).《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睥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十几年来,该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00多位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气氛。
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在于①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②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A. ①④B. ①③C. ②④D. ②③【答案】A【点睛】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山西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采撷众多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其主要蕴含和表达了“家”与“国”的情怀,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节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①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②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④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答案】A【解析】③选项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的表述错误,排除。
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征。
题目中,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包含着生活中的民族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愿望。
故①②入选。
选A。
5(河南省郑州一中2017届高三百校联盟高考复习).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日、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文化①来自于西部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③相互吸收,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④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A6(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
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省钱、省时、省力,还能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
这一做法体现的道理是A. 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C.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 大众传媒完全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答案】B【解析】题目中,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从而更好地让人们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这表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故B入选。
A选项错误,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C、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点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点拨:(1)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
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事业具有创造性和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产业带有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和营利性。
(2)它们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目的不同(公共产品;商品);资本来源不同(国家或社会;企业);机构性质不同(事业机构;企业单位);运营机制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调控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3)联系: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7(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2017年二模突破冲刺交流卷(02)).新年伊始,央视一档原创新节目《朗读者》一播出就引来好评如潮。
选用一段精美的文字,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来展现出文字背后的精彩人生故事,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由此可见①大众传媒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②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A. ②③B. ①②C. ①④D. ③④【答案】A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学.科8(银川市2017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
这段话告诉我们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B9(四川省成都市九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可以将“十五”“十一五”定位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十二五”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且以培育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园区、整合产业资源、聚合产业资本为重点的发展时期;而“十三五”则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兴产业门类和新业态对文化产业进行大解构、大变革、大融合、大转型、大升级的历史机遇期。
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①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②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③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④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作用的知识。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④正确说明了我国发展文化的意义;综合国力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①的观点夸大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③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选B。
【点睛】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科(2)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民族及国家历史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①对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民族而言,只有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对个人而言,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二)). 2016年12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召开。
受表彰的文明家庭,区别于一般家庭的重要表现就是,他们更注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这告诉我们①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③文化决定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传承家庭美德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11(江西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四)). 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
相反,在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的家风环境中长大的人很难想象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尊法度。
这表明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②文化环境决定的人的行事方式③文化总会无形的塑造人的品格④文化源于实践并塑造的每个人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
提议强调不同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品格和行为方式,这体现了①③。
文化环境不能决定人的行事方式,②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