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法治思维理念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引言法治思维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和价值,将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治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治理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并分享对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法治思维的深度理解1. 法治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它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注重以法律为基准、以法治为指导来处理各种问题。
法治思维的核心原则包括法定权力、法律平等、法律效力、法律尊严和法律公正。
2.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治思维不仅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
领导干部若能深刻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将能够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地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法治思维的广度理解1. 法治思维在治理中的应用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法治思维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综合考虑。
在决策制定方面,领导干部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确保政策和规章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行政管理方面,领导干部需要做到守法行政、公正执法,确保法律的平等适用和严格执行。
在推进社会改革方面,领导干部需要依法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推动法治理念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落地。
2. 法治思维在个人素质和能力中的巩固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干部,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对于发挥法治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领导干部应具备崇法尚德的高尚情操,坚守法律底线,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责任感。
同时,他们还应增强学习和研究法治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观点和理解是根据个人在实践中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而形成的。
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

树立法治思维,还要带头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领导干部的底线。要克服特权思想,将自己的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地、无条件地遵守法律,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要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干部自己首先不能越雷池半步,努力争做遵守法律的表率。
树立法治思维,必须要时刻敬畏法律。法律是人们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的行为准则。只有时刻敬畏法律,才能心存惮虑,警钟长鸣,不以权代法;只有时刻敬畏法律,才能做到在诱惑面前把握住自我,不穷奢极欲,以身试法。《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公正性就在于法律的平等原则,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突破。作为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尊重法治是对权力的最好保护,更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好保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就必须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树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把坚持依法办事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自觉追求。一是要克服特权思想,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牢记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违法行使职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二是要树立法律权威观念,自觉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绝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绝不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的起点。三是要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自觉做到遵守法律。
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作者:李玉静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第4期法治思维是一个新命题、新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加强法治思维,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全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法治思维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和领导干部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的重要抓手,法治思维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提供了理论遵循。
法治思维的逻辑基础是基于法治理念,运用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以人为本的法律原则、审慎严谨的法律逻辑和明确可循的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而后得出结论、做出决定的思想活动与认识过程。
法治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相比较,其核心价值不同。
政治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权衡利与弊,道德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评价善与恶,经济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比成本与效益,而法治思维的核心价值则在于预判合法与非法。
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把合法性作为处理问题的前提,包括主体合法、目的合法、权限合法、方式合法、程序合法、内容合法。
“法治思维”应当包含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恪守规则、追求公平正义。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在社会发展历史中,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法治素质,具有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和法律至上的心理状态。
新时代,领导干部以本职工作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责无旁贷,加强法治思维能力问题迫在眉睫。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需要法治思维。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把理念转化为伟大的社会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形成懂法、用法和护法的意识,敢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共建法治社会的良好氛围。
领导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龙源期刊网 领导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思维作者:杨小军来源:《公务员文萃》2013年第05期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
所谓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就是用法治思维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法治思维主要包含了五个方面的思维内容,即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责任后果思维和治官治权思维等。
第一,合法性思维。
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包括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行为的权限是否合法,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行为的手段是否合法,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合法性思维,是规则思维,也是制度思维。
第二,权利义务思维。
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主体彼此之间,都是权利义务关系。
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行政执法、人与人交往等,都要尊重保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法定职责。
法治思维,必然包含权利与义务思维的内容。
第三,公平正义思维。
法治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精神和原则,法治思维自然要反映这种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例如,领导干部在作重大决策时,程序性规则的约束往往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公众参与决策、决策的民主化,才是决策中的实质性约束。
让公众有序参与决策,决策反映和体现公众利益和各方意见,这是公平正义在决策领域的体现。
第四,责任后果思维。
法律不仅是行为规则,还有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法治不仅是行为之治,也是后果之治。
法治思维也不仅仅是行为规则思维,不仅仅是判断思维和行为思维,更为重要的还有责任后果思维。
因此,行为有后果,行为者要对其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这是法治思维的应有之义。
第五,治官治权思维。
法治以制约和监督公权为核心,法治思维当然是以制约和监督公权为核心内容的思维。
法治不仅要“治民”,更要“治官”,规范、约束和监督公权力,这是权力受制约和受监督的思维。
领导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能是 “ 矫 治” , 可 以考虑将 “ 劳教” 制度 改名为“ 违法行为矫 治” 制 对劳教对象的范围应加 以限制和缩减 , 劳教对 象应主 的 网络 时代 , 爆料是公 民权 利 , 但必须严 守法规 , 依 法行使 , 确 度 。第二 ,
网络 信息 保护 立法重 在平 衡各 方利益
张 吕好在2 0 1 3 年第2 期《 民主 与法制》 撰 文《 网络 信 息保 护
立法重 在平衡 各 方利益 》 认为, 个人 信 息涉及 隐私 等人格 权 ,
治作为判断是非 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方式 , 来深化改革 , 推 具 有保护人 格权 的意义 。 同时 , 个人 网络信 息还 涉及私人 财产
务 思 维 。 法律 是 规 定 权 利 义 务 的 ,法律 关 系就 是 权 利 义务 关 系。法治思维 , 必 然 包含 权 利 与 义务 思 维 的 内容 。 对 公 民 、 法
家 安 全 和 公 共 安 全 、 打 击 犯 罪 活 动 等 公 共 利 益 , 以及 私 人 的
“ 生活安 宁” , 也 需要 对 网络信 息给 予规 范, 它涉及 对特 定的公 加一定 的限制 。 立法是 不 同利益 的衡 量 , 也 是反映特 定时期 解
人、 其他组织权利的尊重 、 维护 和保 护 , 就是 法治思维的表现 。 共信 息和私 人信 息 , 以及 信 息的来 源、 内容 、 使用、 流 向等 , 施
第三 , 公平 正义思维。例如 , 领 导干部在重 大决策时 , 让公众有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 比例规则: 处理相应事项,选择适用的法律手段或其他手段的强度要 与所处理事项的性质相适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 的手段)。
• 程序制约规则: 处理相应事项无论选择何种手段,即使是法律手段,都应 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或正当程序,受程序制约。
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
1.思维的规则意识 规则具有平等性、确定性 、可预期性、可执行性的特 点。规则面前一律平等,不 论贫富和特权。 对公权力机关和党员干部 而言,首先要严守规则,维 护规则的稳定和公平,不可 朝令夕改、随心所欲,不可 使规则陷入“沉睡”形同虚 设,否则就会使有序变成无 序。
• 2.方式的彻底性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 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宪法、公民的生命和权利 等被严重践踏,社会秩序 被严重破坏,人大制度、 政协制度形同虚设。 深化“依法治国”改革 必须长期坚持、全面彻底 ,不可时断时续,必须实 现改革的有序性、长远性 和稳定性。
• 坚持“手段合法”
江西省宜黄县强拆事件,官员声称“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 坚持“程序合法”
领导干部决策”三板斧“:“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2.法治方式的要求: 法•
优先适用规则 协调适用规则 比例原则 程序制约规则
• 优先适用规则: 相应事项的处理既有法律手段可以适用,又有其他手段可 以适用,应优先适用法律手段。
• 3.手段的正当性
“小官巨腐”,北戴河供水公 司总经理、科级干部马超群家藏 1.2亿现金、37公斤金条和68套 房产。在职时当地群众和官场无 人敢惹,被抓捕时仍敢撕掉专案 组人员出示的法律文书。 “县官不如现管”,正当职 责变为不法手段威胁他人;公权 力黑道化,权力变为敛财工具与 保护伞。
党员干部要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

2021年第2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党员干部既是重要组织者、也是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党员干部要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和矛盾,不断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应对风险挑战。
一、营造党员干部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要积极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不断推进良法善治。
二是在法律的执行上要确保司法公正。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才能真正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
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要使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真正“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只有全体人民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才能够从内心拥护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公民信仰法律,相信法律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信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能够解决正常争端,才能形成全民自觉学法、守法的社会风气。
法治工作人员信仰法律,对法律有敬畏感,才能以合法性约束自己的行为,站在法律的立场上行事,确保司法公正。
二、党员干部应自觉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这是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养成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养成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是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行政事务和社会问题、履行公职职责的重要能力。
为了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完善法治方式能力,只有从遵法守法做起,进一步加强干部规章制度意识,坚持“以法治原则,以法治意识,以法治方式”的理念,从自身做起,从行政公开做起,积极推进以法治的发展。
首先,要把法治的遵守问题做到心里,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各种法规,正确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和社会问题,确保各项活动按照法律法规进行。
其次,要把法治的遵守贯彻到每一个岗位,从行政审批行使、依法行政解决问题,从行政信访处理和公共服务贯彻法治,从受理投诉到案件审理等环节,坚持以法治来管理与处理问题,确保法治处理不被超越。
最后,要把法治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党和政府组织制度建设开始,发挥中央、地方党委政府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正确的法治理念下沉到政府、街道和乡村,以市场指导形式调动政府有效行政,将法治建设传承至各地面向社会推进法治。
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实施“以法治国家,以法治政府,以法治社会,以法治市场”的发展方略。
只有全面贯彻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不断加强法治意识,科学配合法律法规,才能促进公正、公平和正确的司法行政,使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行政事务和社会问题、履行公职职责,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部法治思维理念
摘要:
一、干部法治思维理念的重要性
二、干部法治思维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三、如何培养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
正文:
一、干部法治思维理念的重要性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治理能力范畴中的一种新理念,它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破除那些不符合法治思维的习惯和做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干部法治思维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干部法治思维理念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政府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避免因违法行为而导致行政纠纷,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其次,干部法治思维理念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干部法治思维理念有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政府工作人员应当时刻保持法治意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干部法治思维理念的内涵和要求
干部法治思维理念是指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以法治为导
向,将法治原则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
具体来说,干部法治思维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法律: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得违法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3.合理行政:政府工作人员在作出行政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力求实现行政决策的合理性。
4.程序正当: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应当遵循正当程序,保障公民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三、如何培养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
培养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开展法治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
2.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促使其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3.强化法治监督: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监督,确保其依法行使权力,对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4.营造法治氛围:通过媒体宣传、社会监督等方式,营造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政府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理念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