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事迹素材
人物素材:屠呦呦——心怀救人之志,真正的中华之光

屠呦呦人物介绍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祝贺!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新华社)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篇1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
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
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
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
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

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evidence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屠呦呦的伟大事迹简介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优秀作文_最新作文素材人物屠呦呦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202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素材(汇编5篇)

202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素材(汇编5篇)202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素材第1篇屠呦呦:青蒿鹿呦呦救治亿万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
”20XX年10月,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靠自己的奋斗、拼搏也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实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自问世以来,使数百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今年,在应对抗药性问题上及治疗红斑狼疮方面又有了新突破。
屠呦呦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只为了治病救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坚持、创新、协作、情怀、拼搏202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素材第2篇屈原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二、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
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
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
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屠呦呦,作文素材,典型例文

•
•
影响:中国籍,诺奖,自然科学……这几 个关键词在诺奖产生交叉,注定会引爆亢奋的 国内舆论:继莫言后,屠呦呦获奖,无疑再度 圆了国人的诺奖梦;作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 国科学家,虑及其“空前”一面,它也令中国 人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情结得到了部分开释。中
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无疑令国人振奋。土生土 长、中医学、“中国制造”等,也触动了人们的自 豪感。这种零的突破,也纾解了不少人的“科学类 诺奖焦虑”。正因如此,欢呼、庆贺、受鼓舞,也 成了公众共有的表情。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显著降低,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 成果无法估量。
• 价值贡献:
•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 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 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 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 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 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 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 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 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 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 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 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 亡。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 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 生命。
屠呦呦

屠呦呦简介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素材一:创新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
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
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
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
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
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篇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
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
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
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事迹素材
屠呦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因为她开发出了青蒿素,所以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屠教授于1930年3月30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家境贫寒。
她从小喜欢学习,尤其对医药学科特别感兴趣。
1951年,她考进了北京医学院,读了五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之后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开始研究中药成分和深入研究传统中药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并开发出了一种提取方法,从而实现了青蒿素的生产。
青蒿素的问世缓解了数百万患有疟疾的人的痛苦,也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无数个生命。
1992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女性。
屠教授一生致力于卫生医学的研究,帮助那些贫穷和生命垂危的人,为全人类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的事迹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