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航海家郑和
图说历史:郑和

图说历史:郑和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
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
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
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
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赐“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一、背景简介郑和,字和靖,明代初期著名的航海家和军事将领,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探险,在多次西洋航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船队规模庞大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每次航行所带的船只数量众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郑和七下西洋所携带的船队,共有62艘船只,其中包括巨型的宝船、佛船等,总载重量达到了2,400吨。
这庞大的船队规模为郑和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也显示了明代中国在航海技术和海洋贸易方面的强大实力。
三、务实和开拓的精神在郑和的航行过程中,他展现了务实和开拓的精神。
他的远洋航行目的主要是为了开辟贸易市场、巩固朝廷对西南海域的控制、收取诸国朝贡等。
他不仅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同时还带去了栽培水稻、茶叶、桑蚕等农作物的种子和相关技术。
他还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传播到了东南亚各地,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四、文化交流的特点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交流的开展。
他带去的商品和技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郑和的航行过程中,他与各国的领导人进行友好交流,洞察各国风土人情,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带到了西方,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尊重他国风俗习惯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之一是尊重他国风俗习惯。
在与东南亚各国交往中,他不强迫对方接受中国的文化和制度,而是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各国领导人和居民。
他学习各国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尊重当地民俗,同时也结交了许多重要的友好人士,为后来的交往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带回的物产和技术对中国有重要影响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物产和技术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他带回了大量的异域商品,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同时,他还带回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丰富了中国的农业种类和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七、促进了海洋探险和地理发现的进程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为后来的海洋探险和地理发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郑和远航

4、郑和的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凶险? 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1) 困难: 郑和表现: 结果: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 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 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4、郑和的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凶险? 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宝船
战船
粮船
水船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 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 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 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 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 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 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 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 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他会这样说:(
)。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
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
希望同他们友好往来。各国君臣看见船
队规模宏大,使者态度友好亲切,没有
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
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
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
个个惊叹不已。他们说:(
将近中午,身 材魁梧的郑和健步 走上指挥船。他双 手抱拳向岸上的人 群告别,接着高举 令旗,大声喊道: “启航!”
将近中午,身 材魁梧的郑和健步 走上指挥船。他双 手抱拳向岸上的人 群告别,接着高举 令旗,大声喊道: “启航!”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 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 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 希望同他们友好往来。
航海事业 的顶峰: 郑和远航到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点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的航海英雄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著名的航海英雄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有所耳闻。
郑和幼年参加明军,受到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赐姓郑,从此名郑和。
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郑和率领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宝船六十二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主要为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
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
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
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徐竞----驾舟出使高丽使者徐竞,字明叔,号自信居士,瓯宁人。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九月,高丽国王王俣病逝,宰相李资深立其子王楷为国王,来中国告丧。
徽宗当即诏令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卿前往高丽祭奠慰问。
中国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郑和

中国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郑和中国大航海时代是指从明朝初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海上贸易和探险活动达到巅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拥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其中最著名的探险家之一就是郑和。
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他率领的舰队完成了七次伟大的航海远征,开拓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为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郑和的背景。
郑和,又名马三宝,出生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00年)的云南昆明。
年轻时,他跟随父亲参加了明太祖朱棣领导的平定南方的战争。
在战争中,郑和表现出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精神,因此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提拔。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即明成祖,成为郑和的主上。
郑和的第一次航海远征开始于永乐二十一年(1403年)。
他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拥有62艘大船和数千人的船员。
这支舰队的目的是开辟贸易路线,寻找珍贵商品,并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郑和的舰队远航到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的地区。
他以巧妙的外交手腕和强大的舰队实力,成功地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郑和的航海远征不仅仅是为了贸易,他还扮演着中国的使节角色。
在每次航行中,郑和都会携带明朝皇帝的诏书和礼物,向其他国家的君主展示中国的强大实力和友好态度。
他还帮助其他国家解决了一些纷争和争端,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这七次航海中,郑和的舰队不仅仅是商业贸易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传播者。
郑和的舰队载着丰富的物品和知识,将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了海外。
他们为其他国家带去了马匹、绸缎、瓷器等宝贵的商品,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建筑技艺和航海知识。
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的航海远征给中国大航海时代带来了繁荣和机遇。
他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率领的舰队也给中国带来了安全感和荣誉感,显示了中国的海洋实力和国际地位。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号称“七下西洋”,是中国最著名的海上探险家,是中国古代首位出海探索世界的航海家。
他自宣称的“七下西洋”,指的是他曾率领大船前往番禺、马尼拉海峡、印度洋、索马里及西亚等地,开拓了中国人的海上航行。
郑和的故事始于15世纪的朝鲜。
当时朝鲜王朝有一艘外交大船,由张嘉谟(Zhang Jiaomo)担任舵手。
张嘉谟是韩国第二大商人,当时朝鲜王朝曾派他出海,带领贸易船只抵达中国,目的是建立商业交流。
张嘉谟被安排到宣德皇帝的朝廷,被皇帝派遣出海航行探索新大陆。
宣德皇帝领导大批官吏、士兵和民众,搭乘郑和的船只,准备前往海外探索,他们在1405年7月11日从宁波出发,到中国南方各地,将货物卖给当地商人。
三年后,郑和率领的大船又航行进入西洋,并到访了马尼拉海峡、索马里海域,穿越印度洋,到达多个国家。
这趟探索之旅,郑和及其随行的官员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励。
郑和还开展了两艘号称“七下西洋”的船只,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海上探险任务,郑和和他的船员们被派往全球各地,他们探索了日本、朝鲜、摩洛哥、非洲、印度、新加坡等国家,把中国文明引入了这些国家,促进了贸易往来,也拓宽了中国的海外活动。
郑和生前曾出发过许多次探索旅行,最终,他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历史使命,为中国航海史添写了一个传奇篇章。
郑和死后,被称为
“海上传奇”。
他的故事被赋予神话般的色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海洋探险的象征。
中国航海史上的传奇--郑和

大明王朝十六帝姓名:杨永超学号:1007114158院系: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航海史上的传奇—郑和一、郑和简介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保(后又称三宝),十一岁时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
朱棣登基,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
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
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不幸于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和科泽科德)病逝。
郑和死于下西洋途中,但郑和究竟埋在了哪里,千百年来,没有一个史学家给出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
郑和把毕生精力贡献于航海事业,享年六十二岁。
其衣冠冢筑于南京牛首山南麓。
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与前提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2,罗盘,火炮等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永乐大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4,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
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航海奠下了基础。
5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能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的保障6.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三、郑和下西洋目的何在?发生在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近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讨论的最多的,主要是以下几种:(1)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
(2)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位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原本叫马和,小字三保,是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的回族。
由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先后到过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自幼就对海外情况有所了解,郑和自小就立下长大后也能出海远航的愿望。
一三八二年,十二岁的郑和遭逢父亲病故、地方上经历战争,
生活艰难困苦。
在这种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
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聪慧勤勉的他,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朱棣赏识,获赐「郑」
姓,更名「郑和」,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
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或「三宝」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了与各国加强关系,而欲
派遣使者出国进行朝贡。
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奉仰佛教,
恰恰郑和信教,亦懂得一些航海知识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
太监。
因此,朱棣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六十二艘宝船,二万七千余人的庞大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远航西洋,逾两年而返。
郑和在廿八年里曾七次下西洋,依照船舰的先进设计、规模、技术均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以当时明朝舰队的实力,要做到环绕地球探
险绝非不可能。
就现有的文献,郑和已堪称中国历史第
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航海家,只是,一直令
历史学家大感不解的是,为何郑和的舰队据
文献记载最远只到达了非洲东岸(据说还在东非遗有汉人血脉),而没有继续西行环绕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