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
2015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 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 25%-55%,而欧美国家 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 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 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 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 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 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 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中国脑卒中患者血糖管理指导规范

理分会 .中华 中医药学会第七 次民间医药学 术交流会 暨安徽 省
民 间 医 药 专业 委员 会 成 立 大 会 论 文 汇编 ,2 0 1 4:1 4 0—1 4 1 . ( 收稿 日期 :2 0 1 5一 O 5— 0 6 ;修 回 日期 :2 0 1 5一O 7一l 6 ) ( 本 文 编 辑 :毛 亚 敏 )
[ 2 ]李咏梅 .热毒 宁和利巴韦林治疗4 , J L 急性 上呼吸道 感染的临床效 果 比较 [ J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0 1 3 ,7 ( 9 ):1 —2 .
[ 1 2 ]李文 . 疏风解 毒胶 囊治疗4 , J L 上 呼吸道 感染临床 观察 [ c ]/ /
中华 中医药学 会、中华 中医药学 会 民间传统 诊疗技术 与验方 整
☆缺血性卒 中/ T I A二级预 防中的血糖管理 对于无糖代谢异常病史 的缺血性卒中/ T I A患者 ,应做 到尽早筛查血糖 、尽早检测空腹血 糖和糖化血红蛋 白,对于空腹血 糖 < 7 m mo l VL的患 者急性期后应进行 口服葡 萄糖耐量试验 ( OG T T ) ,以尽早发现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 自发 性脑出血的 血糖管理在脑卒 中/ T I A患者的长期 血糖
【 J { 】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且 临 床 症 状 消 失 时 间 短 于 对 照 组 。李 文
[ 4 ]江 飞 . 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4 , J L 上呼吸道感染的l 晦床疗效 分析 [ J ]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4 , 2 5( 1 5 ) : 3 4 _ 4 4 — 3 4 4 5 . [ 5 ]江杨清 . 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 [ M]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 9 ]邱欢,李振 兴,朱童娜 ,等.疏风解毒胶囊体内抗病 毒作用的实 验研 究 [ J ]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2 0 1 4 , 2 5( 1 ) :1 4— 1 7 .
脑卒中患者血糖管理共56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标准

血糖的管理——推荐意见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 140/90mmHg 以下 , 可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进一 步降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降低心脑血管事 件方面可能效果更明显 (A级推荐);
(2)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 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A级推荐)。
(2)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高危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 常,也应改变生活方式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推 荐)。
二、脑卒中的识别
• 1.院前急救 • 快速识别一项研究表明,接到患者、家属或旁观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呼叫
120、999或其他紧急救护人员,报诊者提及某些具体词汇,如卒中、面部 下垂、无力/跌倒或交流困难,则分诊员可正确地识别出80%的卒中。调度 员与医护人员对卒中的诊断 一致,则到场的时间与救治时间均会缩短。
建立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①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意义和目的以及遵守医嘱的重要性,调动患者健 康保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方式有书面教育、小组谈论、计划指导和个别咨询等,以及视频、 录像 带、广播、科普书、壁报、手册等形式 。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药物的副作用等。时间 安排上强调全程教育,包括门诊时、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指导和出院后督导。 ②纠正态度和信念。 ③利用技巧强化记忆:如交代简明,措词通俗易懂;强调遵从建议的重要性;让患者重复主要的内容以 及书面指导等。 ④应用提醒物:文献报道应用提醒物会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提醒物包括子钟、用药日记以及定时发 放药物等。 ⑤坚持持续督导:研究表明,有助于依从性的措施一旦撤除,患者的依从性很快降至未干预前的水平 。
意识障碍监测
意识障碍的评估技术非常重要。 目前,应用GCS进行意识水平障碍的评估,简捷
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标准 (2)

生活方式的管理——推荐意见
(6)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酸<10%;每日 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g,鱼虾类50g,蛋 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食油每日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 (A级推荐); (7)建议杜绝或减少酗酒者的饮酒量(B级推荐); (8)饮酒者要适度,不要酗酒,饮酒者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 应超过25g,女性减半(A级推荐); (9)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戒烟(A级推荐); (10)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 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A级推荐)。
推荐意见: (1)ICP监测使用脑室内导管法最为精确可靠,并可引流脑脊液降低ICP,监 测持续时间一般为7-14d(B级推荐); (2)ICP>20m m H g时应作为降颅压的干预界值(A级推荐); (3)给予床头抬高15-30°,是降低I C P有效的护理措施(A级推荐); (4)高颅压脱水常用20%甘露醇,对于有甘露醇抵抗的的颅内高压患者可选 择10%-15%的高渗盐水(B级推荐)。
(2)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高危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 常,也应改变生活方式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推 荐)。
二、脑卒中的识别 时间就是大脑
• 1.院前急救
• 快速识别一项研究表明,接到患者、家属或旁观者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呼叫 120、999或其他紧急救护人员,报诊者提及某些具体词汇,如卒中、面部 下垂、无力/跌倒或交流困难,则分诊员可正确地识别出80%的卒中。调度 员与医护人员对卒中的诊断 一致,则到场的时间与救治时间均会缩短。
血糖的管理——推荐意见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在 140/90mmHg 以下 , 可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进一 步降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降低心脑血管事 件方面可能效果更明显 (A级推荐);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目 录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床旁快速检测(POCT) 监测频率方案 准确性与精确性要求 干扰性因素与检测设备的选择
Chin J Diabetes Mellitus, 2015, 7(10), p603-613
2015版指南:SMBG与POCT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末梢血血糖监测)
2~3月 HbA1c
最常用 包括FPG,PPG,随机血糖等
现状:血糖监测未受足够重视
2011 年 4 月 -6 月 纳 入 606 家 医 院 , 共 238,639 例门诊患者,其中仅 38% 的患 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1。 四川省的一项调 研 ,纳入 17 家医院 410 例患者,在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 患者中,65%的患者每月血糖监测小 于4次2。
空腹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
早餐后
╳
午餐前
╳
午餐后
╳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 ╳ ╳ ╳ ╳ ╳ ╳ ╳
╳
╳
监测案例4
• 上述患者经治疗调整后,血糖恢复稳定
•
应用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餐时配对血糖监测方案:建议每间隔1天,分别配对
监测早餐、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水平,随时了解饮食、运动和治疗措施对 血糖的影响,必要时加测睡前血糖
进行SMBG ≥ 4 次/月 < 4 次/月
SMBG:自我血糖监测 1. Ji, L.N., 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13. 13: p. 602. 2. 熊真真,等.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281-285.
血糖监测为什么被忽视?
患者
• 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指导和教育 • 不了解血糖监测的意义和利用监测结果管理病情
15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规范

15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规范
脑卒中病人出院指导
(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脑功能受损,使肢体运动及言语功能明显障碍,家庭生活适应性差,多不能自理,因此,要指导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病理性心理状态,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并给予鼓励,多做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悲观情绪,树立良好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平静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
(2)饮食指导:适当的饮食护理是出院后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节,营养调理,给予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多食含钾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戒烟并尽量少饮酒。
高血压患者要给予低盐、低脂肪饮食,有烟酒嗜好者要劝其戒酒戒烟;高血糖、高血脂患者要限制食物中的糖及脂肪的含量,增加食物中植物油及蛋白质比例,并鼓励患者多吃蔬菜和水果。
(3)保持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选择适合的运动锻炼和放松疗法、保持大小便通畅。
(4)用药指导: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5)康复训练:要促使患者多进行瘫痪肢体的锻炼。
对于瘫痪较重的病人要勉励家属多给患者做肢体被动运动,促进肢体血液轮回,最大限度地减少肢体废用性关节和肌肉退行性变。
(6)自我言语训练(读、写、计算):对于失语患者,家属要不厌其烦地诱导,训练患者发音,进行言语表达,以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ADL提高(穿衣、进食、如厕、步行等),日常起居指导。
以自我照顾护士为主。
(7)注意安全,有条件者可进行家庭环境改造,改建成无障碍通道,防止跌倒,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doc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 年 5 月 8 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 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 [指导规范 ]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 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 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糖尿病作为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糖可以增加卒中发生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患者中15%-33%患有糖尿病,且9.1%的卒中再发可归因于糖尿病早期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也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而且卒中急性期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对卒中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使卒中患者接受规范的血糖管理,做好卒中的二级预防,降低卒中患者的再发风险,特制定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缺血性卒中/TIA急性期的血糖管理1.高血糖1.1指导规范: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当血糖高于10.0mmol/L时应该给予降糖治疗,急性期首选胰岛素,并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
1.2证据:卒中急性期的高血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既往已知或存在但不知晓的糖代谢异常,并可因卒中所致的应激使既往的糖代谢异常加重,另一种为单纯的应激性血糖升高,二者在急性卒中时难以区分。
无论以上何种形式的高血糖均对卒中患者不利。
既往许多研究均表明,与血糖正常患者相比,同时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卒中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加缓慢,并发症更多、再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风险更大。
入院时高血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溶栓后其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和不良预后的概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的患者。
但是即使存在众多的类似研究结果,仍不能证明髙血糖与不良预后间存在肯定的因果关系。
在降糖方式选择方面,2008年和2009年的两项较小样本(n=46,n=74)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脑梗死急性期(分别为发病12h 内和24h内)进行强化降糖安全可行,尽管前一项研究中强化降糖组有11例(35%)患者发生低血糖,但并无不良反应发生。
在降糖治疗对脑卒中预后影响方面,GIST-UK研究旨在探明在缺血性卒中发病24h内应用胰岛素治疗能否降低患者3个月死亡率,在该研究中,933名发病24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葡萄糖水平为6-17mmol/L)被随机分为葡萄糖-钾-胰岛素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组目标指尖血糖浓度为4-7mmol/L,治疗持续时间为24h,结果表明,两组间3个月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无显著差别。
尽管未得出阳性结论,但是该研究有几点设计缺陷需要注意:首先,该研究因纳入病例较慢而提前终止,并未达到预先设计的2355例的样本量,可能由于样本量少而未显示出两组的显著性差异,其次,该研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差异较小,且对照组在治疗后6-24h的平均血糖也显示为低于7.0mmol/L,最后,该研究平均接受治疗的时间为发病后13小时(可能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部分病例可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正在进行的SHINE研究计划纳人1400例发病12h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入组患者将被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4.4-7.2mmol/L)或标准血糖管理组(总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最佳的降糖治疗时机、目标血糖浓度及降糖治疗方法等仍不确切,对接受溶栓的患者是否需要特殊的目标血糖也不得而知,这些方面均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
但是需注意的是,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寻求血糖达标的同时,还应注重安全性,有效地避免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尤其是严重、急性低血糖的发生。
2.低血糖2.1指导规范:①对所有急性卒中/TIA患者尽快测量血糖。
①对于血糖低于3.3mmol/L的患者应该尽快给予补糖治疗,纠正血糖的目标为正常血糖即可,避免血糖过髙。
2.2证据:卒中急性期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并不常见,大多可能与应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关。
严重的低血糖可产生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并可导致抽搐或产生类似卒中的症状。
低血糖可在卒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直接导致脑缺血损伤及脑水肿加重,严重低血糖甚至可造成不可逆的严重脑损伤。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应该尽可能早地测量血糖,对于血糖低于3.3mmol/L(60mg/dL)的患者应该给予紧急处置,大多数患者可通过缓慢静脉注射20-40ml50%的葡萄糖得到快速纠正。
也可选择口服补糖,但提升血糖速度较慢,且不能用于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等患者。
二、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血糖管理1.指导规范:①对于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该做到尽早筛査血糖,应尽早査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空腹血糖小于7mmol/L的患者急性期后应做OGTT试验,保证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尽早发现。
②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长期血糖管理中,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0%(平均血浆葡萄糖为8.6mmol/L)水平。
③在保证不发生低血糖或其它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些患者可选择更加严格的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平均血浆葡萄糠为7.8mmol/L),这些患者可能也括糖尿病病史短,预期寿命长及无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④对于有严重低血糖亊件发生史,预期寿命短,存在严重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病史长且应用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药物都难以控制血糖的患者,可考虑将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为8.0%(平均血浆葡萄糖为10.2mmol/L)。
2.证据: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需进行合理的血糖管理这点并无异议。
伹是关于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日常血糖管理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尚比较缺乏,现有的国内外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多来自一级预防的证据。
而且,无论是对于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至今均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严格的血糖管理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卒中发生或卒中再发的风险。
1998年发表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研究)将3867例新近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管理组(磺脲类药物加或不加胰岛素)和常规血糖管理组(主要通过干预生活方式),10年后两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0%和7.9%,结果表明,强化降糖组与糖尿病相关的任何终点亊件比标准血糖管理组低12%,但是该区别主要是在于糖尿病相关的小血管疾病,两组间大血管疾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别。
后来发表的关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强化降糖的大的临床试验均未得出强化降糖优于标准血糖管理的结论,2008年发表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研究(ACCORD研究)甚至因发现强化降糖(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6.7%)与标准血糖管理(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7.5%)相比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而提前终止。
2013年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包括了所有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管理的大的临床试验,选定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卒中发生率,结果表明,强化血糖管理与标准血糖管理相比并不能显著降低患者卒中发生,但是可降低体重指数大于30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这些研究未得出阳性结论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入选时患糖尿病的病程较长,因此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因此对糖代谢异常患者应早期筛査,尽早干预。
PROactiveff究是关于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疾病患者二级预防中血糖管理的研究,该研究共纳入5238例患大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结局指标为所有原因死亡或心梗/卒中等大血管事件,平均观察时间为34.5月,最后两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0%和7.6%,结果表明,两组主要结局指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既往有卒中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吡格列酮可显著降低患者卒中(P=0.0085)和严重血管事件(卒中、心梗或心血管死亡)发生率(P=0.0467)。
正在进行的一项关于吡格列酮用于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血糖管理的大的临床试验(InsulinResistanceInterventionAfterStrokeTrial,IRIS)计划纳人患者3936例,希望该研究的结果能提供更多相关的证据。
三、自发性脑出血的血糖管理1.指导规范:①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对于血糖低于3.3mmol/L的患者应该尽快给予补糖治疗,纠正血糖的目标为正常血糖即可,避免血糖过高,当血糖大于10.0mmol/L时应选择降糖治疗,并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②对于脑出血急性期过后的患者,可参考本指导规范中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中的血糖管理部分指导规范的②③④。
2.证据:动物研究表明,高血糖可增加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和细胞死亡,并导致不良预后果。
观察性临床研究也表明,入院时高血糖是脑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目前尚缺乏脑出血患者血糖管理的高质童的临床试验。
国内任添华等将伴斑糖升高的重症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6.1-8.3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8.3-10.0mmol/L),结果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组30天死亡率大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患者的死亡率大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的患者。
四、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血糖管理1.指导规范:对于任何类型的重症脑卒中患者,推荐当血糖持续大于10.0mmol/L时应该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推荐目标血糖浓度为7.8-10.0mmol/L。
目标血糖越接近以上范围低值可能获益越大,对于部分患者,只要不发生严重低血糖,6.1-7.8mmol/L的血糖可能是合理的。
2.证据:2009年发表的一项纳入26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3567例重症监护室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与传统胰岛素治疗相比,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能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反而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但是在外科重症患者中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2012年发表的一项纳入16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248例神经重症患者的meta分析同样表明,与传统胰岛素治疗(目标血糖浓度8.0-16.7mmol/L)相比,强化胰岛素治疗(目标血糖浓度 3.9-7.8mmol/L)并不能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虽然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患者预后比传统胰岛素治疗组好(P=0.04),但是该优势只是局限于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高胰岛素治疗阈值的(>11.1mmol/L)传统胰岛素治疗亚组相比时,而与中等胰岛素治疗阈值(7.8~10.0mmol/L)的传统胰岛素治疗亚组相比,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并没有得到更好的预后(危险比0.99,95%置信区间0.85-1.14,P=0.84)。
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①对于急性脑卒中/TIA患者,应尽快测量并监测血糖;当血糖离于10.0mmol/L时应该给予降糖治疗,急性期首选胰岛素,并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对于血糖低于3.3mmol/L的患者应该尽快给予补糖治疗,纠正血糖的目标为正常血糖即可、避免血糖过高。
②对于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该做到尽早筛査血糖,应尽早査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空腹血糖小于7mmol/L的患者急性期后应做OGTT试验,保证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尽早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