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

合集下载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然而他们提出的证据未能使地学界相信大陆漂移的真实性。

60年代初H.Hess 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以及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支持。

三种不同的现象:熔岩序列中磁极性转向的年代;深海岩心中剩余磁化转向的深度,以及平行于海洋中脊的线状磁异常的宽度,都以同样的比率变化着,都是由于扩张海底的地壳从洋中脊迁移而造成的。

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象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

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中国板块运动演化历史的复原再造 洪汉净 马宗晋 程国良 刘培洵 陶 玮岩石圈包括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岩石固相线之上的部分。

从力学观点看,它是能承受长期应力的地球表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doc

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2020年4月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关键词:演进,漂移,学说,起源,大陆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简介: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依据及演进本文内容:摘要:二十世纪时期,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对地质学发展来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学术革命,造成这场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席卷的源头便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随着声纳、磁力计在地质学界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海底地形、海底磁场极性、岩石年龄的分析为解释了大陆漂移学说中陆地是怎样的移动;大陆漂移学说为研究地球变迁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陆漂移学说;起源;支持证据;发展;思考自从大陆漂移学说这一理论被提出后,便在欧美国家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时,由于人们对地球外层构造特征的认识程度有1限,之前的地质构造发展成果难以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排斥。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深海测深技术的发展,才为大陆漂移学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演化成为如今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起源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第一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人称为魏格纳猜想,从此由一张世界地图引发猜想在欧美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者对此都持反对态度。

但魏格纳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跨学术领域,潜心研究古生物、地质等学科知识,并先后两次去格陵兰岛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格陵兰岛以每年lm的速度在缓慢漂移。

三年后,魏格纳整理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该书中指出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级澳大利亚在遥远的古代是一块完整的陆地板块,后来在离心力和潮汐作用下,大约2亿年前,这个完整的板块出现了分离。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关于地球地壳演化的解释。

以下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观察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彼此契合,如南美洲与非洲东岸的海岸线相似,同时发现许多地质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基于这些观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对运动。

根据这一假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或“破碎大陆”。

随后,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开始分离并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

驱动力: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名为“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假设,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块组成,这些大块被称为“板块”。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导致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从而引发了大陆漂移。

证据支持:大量的地质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

这些证据包括大陆边缘的拟合、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化石和古生物分布的一致性,以及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并且发生了相对运动。

发展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假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大陆漂移假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几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活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陆漂移假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因此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第二节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 什么?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 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 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 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 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 洋 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的轮廓,你能发现什么?
南美洲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 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两块大陆就 象撕破的一页纸,可以拼合在一起。
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 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假说的内容 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
在距今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 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分 成几块大陆,每一裂缝两侧的大陆,向相反的方向 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 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 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大陆漂移是由板块 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利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 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 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 将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的形成
红海的形成
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位于非洲东北部 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正在发生分裂,数百万 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 将分成两部分。有媒体称,地球将来会出现五大 洋和六大洲。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 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 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 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 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

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一项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地球地壳变动和大陆形成的现象。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大陆漂移理论逐渐得到了证实,并被广泛接受。

1. 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初由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像拼图一样能够拼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大陆。

魏格纳认为,这些大陆在过去曾经连在一起,随后分裂漂移,形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七大洲。

他将这种漂移现象称为“大陆漂移”。

2. 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初期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因为当时技术手段有限,无法直接观测到大陆的漂移过程。

然而,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2.1 等同岩石带:魏格纳观察到不同大陆上出现了相似的岩石带,这些岩石带橫跨了地球的不同大陆边界,这表明它们曾经连接在一起。

2.2 植物和动物的分布:不同大陆上的植物和动物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魏格纳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在过去的时期通过陆地桥梁连接在一起。

2.3 海底地形和地震分布:地球上的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显示了一个全球性的模式。

地震分布和岩石成分的分析表明,大陆板块在不断漂移,海底地壳在不断扩张和收缩。

3. 大陆漂移理论的机制大陆漂移理论的核心是板块构造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外壳被分为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构造、地震和火山活动。

3.1 造山带的形成:当两块大陆板块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地壳会被挤压和抬升形成高山区,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3.2 海底扩张:大西洋中脊是海底地壳扩张的典型示例,岩浆通过断裂口冒出并冷却,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同时,原有的岩石会向两侧移动,使得板块不断远离。

4. 大陆漂移理论的影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对地球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大陆漂移理论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使得我们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壳变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
对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具体证据,这个问题涉及到地质学和古地理学领域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质构造证据:地球表面上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显示了大陆漂移的迹象。

比如,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东西岸线的相似性,以及同一地质特征在不同大陆上的发现,都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同一种古生物化石在不同大陆上被发现,这暗示了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比如,古地理学家发现了古代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模式,这些模式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岩石和矿物学证据:来自不同大陆的相似的岩石和矿物组合,以及同一类型的岩石构造特征在不同大陆上的发现,都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这些证据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证据是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测积累而来的,是地质学和古地理学领域的专业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