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合集下载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大陆漂流学说

1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一些蜘蛛还会在昆虫撞上以后把本来伸直的网放松,死死地缠住猎物。

而且蜘蛛是非常贪吃的动物,它们每天平均的进食量是自己体重的15%。

对于蜘蛛而言,逮住猎物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首先,蜘蛛必须精确地判断昆虫的/着陆点0,通常它们是凭借着自己的网在何处重量突然增加而感知的。

研究人员统计,一般地,被缠住的昆虫在蜘蛛网上的停留时间大约为5秒,而大约80%的昆虫会逃脱,而且自然界中/武功0好的昆虫也不少,有一种名叫/炮手甲虫0的家伙一旦被蜘蛛网缠住,就会向蜘蛛喷射出滚烫的液体,然后逃之夭夭。

当然蜘蛛也会给自己的猎物注射毒剂,或者用一些更加粘性的丝把猎物死死地重重包裹起来,有的蜘蛛还会暂时躲在一个安全的距离范围内,等到看到自己无法吞掉对手后,就会果断地切断缠绕猎物的丝并溜之大吉,如果网被严重损坏,蜘蛛马上会重新编织。

蜘蛛在地球上的生活史要比人类长的多,在许多著名的/化石库0中都发现了蜘蛛的化石,它们与现生的种类似乎并没有大的区别。

科学家发现,蜘蛛丝比尼龙丝的弹性更强,比钢铁更结实,有的一根蜘蛛丝可以达到30多米!它可以用来悬挂重物、结网、保护自己的卵、保温、御敌和捕食;蜘蛛织出的丝可以调节粗细、可以或湿或干,或者发黏或者像羊毛一样蓬松。

有些蜘蛛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只大网,可以网住蝗虫之类的大猎物,然后大伙一起上手,分而食之。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程新民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学的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却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是谁最早提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一、最早提出大陆漂移的学者目前一提到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想到就是魏格纳(A.wegener),但首先提出大陆漂移的并非魏格纳。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退利斯(Tha2 les)曾设想大陆是一个漂在水上的圆盘。

也有人推想陆地就像一只在海上漂浮着的巨大木筏或船只。

当然这些略带诗意的想法还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

自从大西洋两岸首次绘制成地图以来,才有可能出现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大陆漂移的设想。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
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
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
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
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
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
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
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
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

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
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
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

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
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
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

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

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
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中龙是一
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
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

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
动物化石。

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
岸的北美洲。

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
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
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
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


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
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
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

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

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

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

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

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

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
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
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

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
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

我们现在
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
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
形成时的古纬度。

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
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

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
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
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憾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
远大于支持。

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
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

必须要有
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
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
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
物学家。

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

对于推动大
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
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
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
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
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
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