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魏格纳在德国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进行了一场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其正式的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之后更是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本书作论证。
魏格纳如何发现大陆漂移的
魏格纳当初是因为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休息,抬头看着世界地图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似乎能够合在一起。
之后魏格纳就以气象学家的身份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理论,还曾多次前往格陵兰岛进行考察,1930年魏格纳为了研究这个理论,第四次前往格陵兰岛进行考察的时候不幸遇难,享年50岁。
然而当时因为不能很好的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受到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反对,直到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与地震学、宇宙观测的发展,使得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认同,并且成为了板块构造学的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洋⼤洲分布的假说——“⼤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陆漂移学说之⽗”。
什么是⼤陆漂移说
⼤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陆彼此之间以及⼤陆相对于⼤洋盆地间的⼤规模⽔平运动,称⼤陆漂移。
⼤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陆在中⽣代以前曾经是统⼀的巨⼤陆块,称之为泛⼤陆或联合古陆,中⽣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陆漂移的动⼒机制与地球⾃转的两种分⼒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和指向⾚道的离极⼒。
较轻硅铝质的⼤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和离极⼒的作⽤使泛⼤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向西、向⾚道作⼤规模⽔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1⽇⽣于柏林,德国⽓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陆漂移学说之⽗"。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象学家,⼤陆漂移说创⽴者。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引言大陆漂移说是指地球上的陆地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移动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各大洲是由一个超大陆“潘古亚”分裂演化而来的,而大陆漂移是由于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及相关研究成果。
1. 极相似的地石构造大陆漂移说的一个关键证据是不同大陆上极相似的地石构造。
例如,阿尔卑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是相距数千公里的两个山脉,但它们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包括岩石的类型、岩石的年龄以及岩石的形成方式。
这种极相似的地石构造只有通过大陆漂移的理论解释才能合理解释。
2. 拼合综合法拼合综合法是一种通过拼合不同大陆的岩石构造来推测它们过去的位置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大陆岩石构造的拼合,可以发现它们在过去可能是相连的。
例如,将南美洲的巴西东南部海岸线的岩石与非洲的加纳海岸线的岩石拼合时,可以发现它们的地质特征非常相似,从而推测它们在过去曾经相连。
这种拼合综合法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大陆漂移说也可以解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
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这些板块边界正是大陆漂移的主要发生地点。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和火山带是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交汇处,这些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发生。
4. 海底扩张理论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理论相辅相成。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海底在扩张,从而推动了大陆板块的漂移。
这一理论的主要证据是在海底脊发现了新生的岩石,而且这些岩石与古老的岩石相比非常年轻。
海底扩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解释框架,解释了地球上陆地漂移和海底扩张现象之间的关系。
5. 卫星测量和地质记录近年来,卫星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大陆板块的运动,并获取到更多的地质记录。
通过卫星测量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观测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移和变形,从而揭示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关于地球地壳演化的解释。
以下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观察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彼此契合,如南美洲与非洲东岸的海岸线相似,同时发现许多地质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基于这些观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对运动。
根据这一假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或“破碎大陆”。
随后,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开始分离并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
驱动力: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名为“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假设,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块组成,这些大块被称为“板块”。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导致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从而引发了大陆漂移。
证据支持:大量的地质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
这些证据包括大陆边缘的拟合、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化石和古生物分布的一致性,以及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并且发生了相对运动。
发展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假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大陆漂移假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几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活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陆漂移假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因此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陆地漂移

龙源期刊网
陆地漂移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09年第38期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实际上,导致大陆漂移的直接原因在于地幔的移动。
在以硅酸盐岩石为主的地幔层中,有一个几百公里厚的软流层,这里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对流运动中,对流速度约每年一厘米到几厘米。
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
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地质学家把它们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完全浸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
而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虽然这些板块移动的速度很慢,但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中国西南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就是3000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大陆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一项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地球地壳变动和大陆形成的现象。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大陆漂移理论逐渐得到了证实,并被广泛接受。
1. 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初由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像拼图一样能够拼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大陆。
魏格纳认为,这些大陆在过去曾经连在一起,随后分裂漂移,形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七大洲。
他将这种漂移现象称为“大陆漂移”。
2. 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初期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因为当时技术手段有限,无法直接观测到大陆的漂移过程。
然而,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2.1 等同岩石带:魏格纳观察到不同大陆上出现了相似的岩石带,这些岩石带橫跨了地球的不同大陆边界,这表明它们曾经连接在一起。
2.2 植物和动物的分布:不同大陆上的植物和动物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魏格纳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在过去的时期通过陆地桥梁连接在一起。
2.3 海底地形和地震分布:地球上的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显示了一个全球性的模式。
地震分布和岩石成分的分析表明,大陆板块在不断漂移,海底地壳在不断扩张和收缩。
3. 大陆漂移理论的机制大陆漂移理论的核心是板块构造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外壳被分为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构造、地震和火山活动。
3.1 造山带的形成:当两块大陆板块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地壳会被挤压和抬升形成高山区,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3.2 海底扩张:大西洋中脊是海底地壳扩张的典型示例,岩浆通过断裂口冒出并冷却,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同时,原有的岩石会向两侧移动,使得板块不断远离。
4. 大陆漂移理论的影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对地球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大陆漂移理论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使得我们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壳变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
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
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
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
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
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
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
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
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
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
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
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
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
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
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
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
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
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
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
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
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憾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
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
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
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
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
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参考资料: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