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一种颠覆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知的理论——大陆漂移说。
这个理论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后来被证实是地质学上的重大突破,对后世的地壳演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格纳(Alfred Wegener)生于1880年,他在年轻时就对地球的地质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担任气象学教授,参与过一些极地科学探险,并深入研究了南极洲的地质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魏格纳观察到,南极洲的岩石层与南美洲的某些岩石层非常相似,甚至可以拼接在一起。
他还发现南极洲和南美洲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有相似之处,这使得他开始思考这两个大陆的关系。
他观察到,这两个大陆之间有着相似的地形、相似的动植物群落以及相似的岩石构成,但它们的现在的位置却相隔甚远,看起来完全无法连接在一起。
于是,魏格纳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猜想: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在地球表面上漂移。
他认为,原始的超大陆“泛古陆”在很久以前曾存在过,后来逐渐分裂成今天的大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陆还在不断地移动。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备受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固定不动的,几千年的时间内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各地的地质现象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以及大量的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对比,得出了这一大胆的理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魏格纳开始寻找更多的证据。
他研究了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图,发现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大陆边缘地带。
他还研究了世界各地的地壳构造,发现很多大陆边缘的断层线相互呈现出一种“拼图”状,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还通过研究各洲古生物化石和岩石地层,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相似性,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理论。
他将这些证据整理成著作《大陆漂移论》,并在1912年向科学界发表。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遭到了许多地质学家的反对和讽刺。
大陆漂移学说 )

1\大陆漂移学说一.1912年,由德国地理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基本内容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
后来,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下,这一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浮于较重的硅镁层上。
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2\海底扩张学说一. 60年代初,由一些科学家所提出。
20世纪60年代,两位英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ess)和R.S.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
二. 基本内容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越靠近海岭的岩石越年轻,越远就越古老,呈两侧对称分布。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涌出,冷郄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继续上升的岩浆,将旧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当被越推越远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至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海底由此得以不断更新和扩张。
3\板块构造学说一. 60年代后期,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种学说。
1965年,加拿大的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1908~1993)提出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一词,认为地壳由许多坚硬的地壳板块拼结而成,尽管地幔岩浆的热对流是很难侦测的,但只要存在这种对流,就必然要导致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区就会出现褶皱与山脉,板块之间的拉开区就会出现海沟和海盆。
所谓大陆漂移,实际上只是板块构造运动的表象。
二. 基本内容认为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地带,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等。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德国地质学家,他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名字与大陆漂移说紧密相连。
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大陆是在漂移移动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声音。
当时的地球科学家们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一新理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后,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他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地图,并进行了各种复杂的计算,最终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许多反对声音和批评,但他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科学的实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承认,大陆漂移说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
魏格纳除了大陆漂移说的贡献外,他在地质学领域也有着其他的重要发现。
例如,他发现了海底山脉和地震造山作用,这些发现都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支持。
魏格纳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现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早熟的意义的贡献和成果。
同时,魏格纳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与他人的观点相左而放弃探索和实证科学真理。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3)赤道穿过的大陆是____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填名称)。
(4)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填序号)。
(5)①、②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④、⑤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_____海峡。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C洋的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创立了____(学说)。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4.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海水运动B.地壳运动C.气候变暖D.人类活动
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源于曾经在较低纬度地区,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
9.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边缘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10.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和鸵鸟
13.读图a、图b及图c,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分析可知,门头沟区三家店北山上(海拔约600米)发现的昆虫幼虫化石,是昆虫幼虫当时掉进湖里死亡形成的。请简述从山上发现昆虫幼虫化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
(2)依据图b的猜想,南美洲与非洲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代表这一观点的学说,被称为__。
【详解】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了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故C正确。故选2.A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关于地球地壳演化的解释。
以下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观察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彼此契合,如南美洲与非洲东岸的海岸线相似,同时发现许多地质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基于这些观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对运动。
根据这一假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或“破碎大陆”。
随后,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开始分离并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
驱动力: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名为“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假设,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块组成,这些大块被称为“板块”。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导致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从而引发了大陆漂移。
证据支持:大量的地质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
这些证据包括大陆边缘的拟合、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化石和古生物分布的一致性,以及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并且发生了相对运动。
发展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假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大陆漂移假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几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活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陆漂移假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因此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魏格纳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发现世界各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是一片巨大的大陆,名为“盘古大陆”,后来相互分离漂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科学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和革命,遭到了当时地质学家普遍的质疑和反对,但是经过科学探索和事实的证明,这一学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魏格纳出生于1880年,长于旺代,天赋异禀,勤奋好学,1915年获得教授职称。
早在1912年,他便开始发表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文章。
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证据不足,大多数人对此抱以怀疑的态度,而他的学说也不断受到质疑和反对,无法得到公认。
魏格纳的观点是这样的:地球外部是一层固体地壳,里面是高温的熔岩,二者之间是被称为岩石圈的大气层,由于内部的热力和外部的力量作用,岩石圈会发生不规则的运动。
早在三亿年前,世界上只有一个大陆,穿梭于南北两极之间,后来因为运动漂移并且分裂成了不同的板块。
魏格纳的学说首先遭到了美籍德国地质学家德罗斯特(Alfred Wegener)的反驳,后者认为纯粹的地理学不能解释地壳的运动,而应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察问题。
他认为移动大陆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惯性的物理作用,即受离心力的推动,众所周知,地球自转自东向西,因此向赤道两侧靠近的陆地受到了离心力的推力,使它们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分布。
但是这个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大洋中脊是地球上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而它的存在却没有可以用物理学解释的原因,WKV学说在现场引发了一大堆的逻辑上的困惑,说明了这个学说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地球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缺陷。
打破谷歌的谷歌doogle,追寻信息中间道路的成功,多图今日谷歌,美籍德国地质学家迪罗斯特成功制造出曾经证实了魏格纳的学说的实验,他取两个细大的鸡蛋(先是一个平球形的橡胶皮囊,相当于一个半球),闭住气口,用胶带缠好,外面涂上5毫米厚的细泥做成地球模型;然后打进摇晃盆里,手从盆一面伸进去,往里向上推这个地球模型,但只推到一半,放开后,就观察出一个惊人的现象: 该模型上覆盖的泥土突然就出现了互相错动的现象,密密麻麻的裂痕从两个鸡蛋表面纵横交错,最后,裂痕出渗出来的黄色泥土液体,仿佛火山的喷发般,喷上了一片火星。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依据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 什么?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 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 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 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 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 洋 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的轮廓,你能发现什么?
南美洲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 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两块大陆就 象撕破的一页纸,可以拼合在一起。
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 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假说的内容 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
在距今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 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分 成几块大陆,每一裂缝两侧的大陆,向相反的方向 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 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 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大陆漂移是由板块 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利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 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 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 将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的形成
红海的形成
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位于非洲东北部 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正在发生分裂,数百万 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 将分成两部分。有媒体称,地球将来会出现五大 洋和六大洲。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 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 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 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 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 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 洋变成了陆地。
东非大裂谷
板块挤压
珠穆朗玛峰
板块构造运动形成两种现象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 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 洋。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 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 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地球 上局部地区海陆的变化。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古 老 地 层 的 对 应
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大 陆 拼 和 图
思考?
• 科学考察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 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可在南极 地区气候终年严寒,几乎没有植物 生长,不具有形成煤炭的条件。那 么这些煤是怎么来的呢?
•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20世纪60年代,地 球科学研究表明,
大 陆 的 漂 移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 提出了两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 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 和褶皱也相吻合。
海牛栖息在热带 浅海环境中,鸵 鸟生活在陆地上, 而且不会远飞。 按理来说,他们 都没有远涉大洋 的能力,它们同 时生活在大西洋 两岸的同纬度地 带。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 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 过去是什么状况?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 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 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 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 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 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