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萨克斯

合集下载

科学家发现

科学家发现

物理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高二生物3.3 光合作用教案 人教版

高二生物3.3 光合作用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3.3 光合作用教案人教版一、知识结构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意义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光合作用的发现(A:知道)。

2.叶绿中色素(C:理解)。

3.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D:应用)。

(二)能力训练 1.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重要意义。

(2)叶绿体中色素。

2.难点(1)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光反应与暗反应区别与联系。

3.疑点和解决办法 [疑点](1)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为什么C 3转变成C 6H 12O 6是还原反应? [解决办法](1)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化学能。

动物和人那么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假设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因氧为氧化剂,而氢那么为还原剂,所以物质去氧或加氢那么是发生了还原反应,由C3转变成C6H12O6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

所以称之发生了还原反应。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列表对比分析基粒、基质的关系,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问话式启发同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1.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

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七、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初中植物学中学习过的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知识。

2.学生阅读课文及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八、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光合作用相关历程科学家资料

光合作用相关历程科学家资料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doc/1339721.html基本简介约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年3月13日-1804年2月6日),英国化学家、牧师、教育家。

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气体特别是氧气的早期研究。

他生于英国利兹,1794年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但是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1774年,他写了一部名为《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ir)的三卷本的书,于1777年出版。

在这部书里他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但他是从燃素说的角度出发对氧气进行研究的,称它为“脱燃素气体”(dephlogisticated air)。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列去世,终年71岁。

普利斯特列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

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早期经历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

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编著出版过《基础英语语法》和《语言学原理》写过《口才学和辩论学讲义》。

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

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一书,1766年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科研生涯内盛啤酒的大桶里。

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列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

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

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

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列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

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

【高中生物】萨克斯,J.von

【高中生物】萨克斯,J.von

【高中生物】萨克斯,J.von德国植物学家。

1832年10月2日生于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1897年5月29日卒于维尔茨堡。

少年时聪慧过人,爱采集植物标本,自己分类制图。

青年时曾在布拉格大学任生理学家j.e.普尔基涅的助手,自己读书和研究,18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57年首创讲授植物生理学课,1859~1867年在德累斯顿及波恩附近的农学院任教,1867年在弗赖堡任教授,1868年即转为维尔茨堡教授,除短期出国访问外,一直在该校工作。

1871年起被选为该校校长,1877年任枢密顾问,直至去世。

萨克斯可以说是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工作几乎涉及到植物生理的各个方面。

如对种子发芽时贮存物质的转化,植物在纯营养液中的培养和对矿物质的吸收,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及冻害,光的效应及植物的黄化,花、茎、根系的形成,根的生长,以及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均有过研究。

主要成果有: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分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均显示有最低、最适和最高3个基点;推论花、茎、根的分化是由“专性器官形成的物质”所控制等等。

对他未能解决的问题,亦提出了些思路和手段。

他在实验技术上也很存有技术创新,例如用碘染色测量淀粉,用数气泡法测定光合作用等,至今还在实验室内应用领域。

他还编定了一些仪器,例如自动记录的生长计、观测根生长的玻璃箱、方便快捷的分光镜、研究向地性的调头器以及离心机、恒温箱等。

萨克斯一生发表过许多科学论文,已被汇成2卷专集。

他的主要著作有:《植物的实验生理学手册》(1865)《植物学教科书》(1868)、《植物学史》(1875)及《植物生理学讲义》(1882)等。

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创建了植物生理学的专业实验室,培育了很多人才,其中w.f.p.菲福、g.a.克莱布斯、f.达尔文、k.格贝尔等人,后来都变成了植物生理学的知名学者。

英格豪斯的实验故事

英格豪斯的实验故事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1779年夏天,英格豪斯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英国伦敦,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用漏斗把新鲜水草扣在装满水的大烧杯里,再用装满水的试管罩在漏斗颈部一端的开口上,然后给水草光照,并用试管收集水草接受光照后所产生的气体。一段时间以后,水草在光照下产生的小气泡在倒扣的试管底部越聚越多。英格豪斯慢慢地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再把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试管口,只听“砰”的一声,蜡烛的火焰窜起老高。这个结果用当时人们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可以解释为是氧气的助燃现象。英格豪斯同时还做了不给水草照光的对比试验,结果很长时间以后也没有看到小气泡产生出来。 为了让试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英格豪斯并不忙于下最后的结论。他又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植物反复进行了总计500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好空气与坏空气互变的关键原因是“光”。英格豪斯所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照下,植物会把坏空气变成好空气,没有光的时候则相反。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疑问答案到底是D还是C?例2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育好⑥生长不良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疑问答案是B。

C为什么不对?2 究竟谁是实验组2.1 知识背景[广东省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515041)王雪梅]中学阶段,最开始接触“对照实验”这个名词,是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中,课文是这样描述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高中阶段,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样描述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1号试管就是对照组,2号、3号和4号试管是实验组”。

此实验的1号不做任何处理,而2号、3号和4号做了处理,所以这属于对照实验中的“空白对照”,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判断出哪个是对照组,哪些是实验组。

2.2 有关看法粟洋[四川岳池一中(638300)]在实验设计中,设置对照组,主要目的是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例2应选C。

这样容易接受些。

德国卡尔沃兹萨克斯(Julius

德国卡尔沃兹萨克斯(Julius

德国卡尔沃兹萨克斯(Julius Keilwerth Saxophone)及型号简介来⾃世界三⼤萨克斯名⼚之⼀的Julius Keilwerth。

Julius Keilwerth是与SELMER巴黎,⽇本柳泽并驾齐驱的中⾼档乐器制造⼚。

其乐器独特的声⾳,键型设计。

让很多⽼师,学⽣爱不释⼿。

Julius Keilwerth是德国最具知名度的管乐制造公司,不但规模较⼤,历史也较悠久。

许多知名的爵⼠艺⼈像 Ernie Watts、Kirk Whalum、Grover Washington Jr 等,都使⽤此⼚牌的萨克斯。

J.KEILWERTH 德国“Julius Keilwerth 祖尼斯. 卡尔沃兹”乐器公司是⼀家有⼋⼗年专业⽣产萨克斯经验的乐器公司。

创办⼈Julius Keilwerth 先⽣于1925年在德国创办了⼀家⼩型的⽊管乐器制作公司,在短短的⼗年⾥⾯,公司所⽣产的Keilwerth萨克斯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萨克斯品牌。

第⼆次世界⼤战以后,Keilwerth公司因为当时的德国分裂为东西德,所以把公司迁往西德法兰克福附近NAUHEIM市。

1962年,Julius把公司交给了他的⼉⼦Josef经营。

Josef把公司的资源集中在开发和⽣产萨克斯⽅⾯。

从此,Keilwerth成为世界⾸屈⼀指的萨克斯专业⽣产公司,其⽣产的萨克斯现今已成为爵⼠类萨克斯中的佼佼者,声⾳狂放嘹亮,极富冲击⼒,是演奏流⾏⾳乐,爵⼠⾳乐的极佳选择。

卡尔沃兹最主要的特⾊,就在于其散漫迷离且稍显清亮的⾳⾊了,⼗分适合爵⼠或者流⾏曲⽬的演奏,不少全球知名的爵⼠演奏⼤师,都⾮常钟情于jk的迷⼈⾳质,这也正是卡尔沃兹所⼀直标榜与崇尚的,做世界上最好的爵⼠萨克斯。

卡尔沃斯ST-90漆⾦中⾳萨克斯创办⼈祖尼斯·卡尔沃斯⾃1925年⽣产萨克斯⾄今,⼀直秉承“⼀流专业⾼质量⾼标准”的制作理念,不断改进产品⼯艺和质量,为⾳乐爱好者提供物超所值的精美萨克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 吉 尔 曼 实 验
为什么要将排临除时环装境片中放光没和有氧空的气影的响黑暗环境中?
鲁宾和卡门实验
CO2
18O2
C18O2
绿色植物
(如小球 藻)
H218O
O2 H2O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事件
1771年: 英国普里斯特利实验: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 德国萨克斯实验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能量变化:
光能


ATP、NADPH中活跃
的化学能
光反应过程
NADPH
两个光系统的分工:
光系统Ⅱ :
2H2O 光解 4H+ + 4e- + O2

ADP + Pi + 能量
ATP
ATP和NADPH
是碳反应中
将CO2还原 为糖的能源
物质
光系统Ⅰ: H+ + 2e- + NADP+ 酶 NADPH

C.重复题干中的步骤③、④。 D.重复改正后的题干中的步骤⑤。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场所: 类囊体膜 (光系统Ⅰ、光系统Ⅱ)
条件: 光、酶、色素

a:ADP + Pi + 能量
ATP
碳反应
物质变化: b:2H2O 光解 4H+ + 4e- + O2 c:H+ + 2e- + NADP+ 酶 NADPH
NADPH和能量ATP、NADPH
a: ATP
ADP + Pi + 能量
总方程式:
6CO2+ 12H2O*
C6H12O6+6H2O+6O2*
三、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色素

类囊体(光合膜)
外膜
内膜
基质
基粒
二)、叶绿体的色素 1、种类
(橙黄色) (黄色)
(含镁有机分子)
(蓝绿色) (黄绿色)
思考:叶绿素为什么呈绿色?
可见光谱
紫 靛 蓝 绿 黄 橙
3全部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 大部分叶绿素a
b、转化光能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例题: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 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 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 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 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 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 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 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 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 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 -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方程式
三、光合作用的场所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六、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82.5Kg
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土壤 99.9 Kg
2.5Kg
土壤 100Kg
5年 这说明了什么?
(1) (3)
(2)
1771年,英国科学家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 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 变得污浊的空气。
3.这个实验的说明什么问题?
答:结果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光合作用的场所究 竟在什么地方呢?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恩吉尔 曼就以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 料,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 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 • 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
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 • 水绵很明显的特点是:叶绿体
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
答案: (1)实验步骤②中暗室内用红色安全灯是错误的, 应改为绿色安全灯。 (2)实验步骤⑤的“葡萄糖”是错误的,应改为淀 粉 (3)未设对照。对照的做法是:
A.装置同题干中的步骤①,但玻璃罩内用同一 种生长状况相同的另一株植物代替题干中的植物;用 一杯清水代替NaOH溶液。
B.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 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绿色安全灯。

PSⅡ
PSⅠ
NADPH + H+
H2O
1/2O2+2H+
NADP+
e的运动情况:H2O→PSⅡ→PSⅠ→NADPH
碳反应/暗反应(卡尔文循环):
• 卡尔文是怎样揭示出卡尔文循环的?
卡尔文在一个装置中放入进行光合作用的小球 藻悬浮液,注入普通的二氧化碳,然后按照预先设 定的时间长度向装置中注入14C标记的二氧化碳, 在每个时间长度结束时,杀死小球藻,使酶反应终 止,提取产物进行分析。他通过色谱分析法发现当 把光照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时,3-磷酸甘油酸 (C3)占全部放射性的90%,这就证明了3-磷酸甘油 酸(C3)是光合作用中由二氧化碳转化的第一个产物。 在5秒钟的光合作用后,卡尔文找到了含有放射性 的C3、C5和C6。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shs)利用碘液 检验淀粉的方法研究光合作用产物。
强光下照射
黑暗中放置24h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
1.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 答: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为什么让叶片的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 答:为了进行对照。
1880年: 德国恩吉尔曼实验: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 美国鲁宾和卡门实验 30年代: 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方程式
• 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 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 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不同种色素的作用是否相同呢?
2、吸收光谱
实验表明:叶绿素a和b在蓝紫光和红光部分 都有很高的吸收峰,而几乎不吸收绿光。
(橙黄色) 吸收蓝紫光 (黄色)
(蓝绿色) 吸收红光、蓝紫光 (黄绿色)
再做恩吉尔曼实验
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 与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好
氧细菌集中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在实验中,卡尔文发现在光照下
C3和C5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但 当把灯关掉后,C3的浓度急速升高, 同时C5的浓度急速降低。如果在光照 下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C5就 积累起来,C3就消失。
碳反应的过程
卡 尔 文 循 环 示 意 图
五碳糖
3 3
6
5 1
场所: 叶绿体基质
条件: 多种酶,光反应阶段提供的还原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