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分析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

合集下载

油藏工程层次调整方案有哪些

油藏工程层次调整方案有哪些

油藏工程层次调整方案有哪些一、油藏地质特征分析1.研究油藏结构、成藏演化和岩石物性,掌握含油层位、厚度、埋深等。

2.分析油藏水驱、气驱或稠油生产特征,了解原油、水、气之间的分布情况。

3.评价油藏储量、可采储量和剩余储量,确定油藏剩余开发潜力。

二、工程技术条件评估1.评估井网布置、井距、产能等参数,确定当前油藏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研究注采井方式、注采比例和调整井网布置等方案,以提高采收率。

3.分析提高油藏采收率和减缓驱替效率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改进注水方式、提高采油效率等。

三、经济运营成本分析1.测算当前油藏开发方案的成本支出和盈亏平衡点。

2.评估调整后的油藏开发方案的经济效益,包括增产效果、生产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等。

四、层次调整方案确定1.综合考虑油藏地质特征、工程技术条件和经济运营成本的分析结果,制定层次调整的优化方案。

2.确定调整后油藏开发计划和生产方式的详细方案,包括井网调整、注采井比例、注采方式改进等具体措施。

3.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

五、层次调整的实施与监测1.按照确定的层次调整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

2.建立相关的监测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调整后的油藏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监测。

3.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油藏开发措施,保证油田规划生产有序推进。

总之,层次调整方案是在油藏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和增加产油量,需要充分综合考虑油藏地质特征、工程技术条件和经济运营成本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并通过实施和监测保证调整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使油田规划生产更符合实际的需求,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断块油藏成为了石油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断块油藏开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油藏压力下降、产量下降、油水混合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注采调整措施。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油藏压力下降:随着石油开采的进行,油藏的压力逐渐下降,导致油井产量降低,甚至停产。

2. 油藏渗流不均匀: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油藏渗流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块产量低,部分区块产量高,整体开采效果不理想。

3. 油水混合问题:部分断块油藏存在油水混合问题,导致采产水增加,降低了油井采油效率。

4. 抽油杆卡钻问题:由于油井长期运行,抽油杆容易卡钻,导致采油效率降低。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断块油藏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注采调整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注采调整措施:1. 提高油藏压力:可以通过注入高压的气体或液体来提高油藏的压力,从而增加油井产量。

2. 调整采油方式:根据不同区块的渗流特点,采取合理的采油方式,如水平井、多级压裂等,以提高采油效率。

3. 提高采油效率:通过优化注水井的位置和注水量,以及调整采油井的位置和产量,提高整体采油效率。

4. 定期清理油井设备:定期对油井设备进行清洗和检修,防止抽油杆卡钻问题的发生,提高采油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油田技术、数据分析等,通过对断块油藏地质结构和产能分布进行精细化分析,进一步优化注采调整方案,提高油藏开采效率。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注采调整措施对于石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注采调整,才能更好地克服断块油藏开发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石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试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试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试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原油开发是支撑我国社会工业运转的重要领域,但是针对特殊断块来讲,油藏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便是以提升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质量为目的展开分析。

首先分析了复杂断块的基本特征。

其次,结合实际的开采项目分析了制约油藏开发的影响因素。

再次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意在能够进一步提升复杂断块油藏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辅助我国能源企业高效发展。

标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影响因素;优化措施我国的地形结构受到板块挤压以及内部历史演变的影响,部分油藏区域处于复杂断块,这些断块的油藏开发行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

而当前社会能源需求紧张,因此加强复杂断块能源开发优化研究不仅是解决原油开采问题的关键手段,也是迎合社会能源需求的重要任务。

而在研发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原油开采案例解析影响因素,并且结合先进的开采技术落实优化措施的制定,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原油开采实力的核心方向。

1 复杂断块的特征复杂断块是原油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地形结构,原油的储层结构主要以长石粉砂岩为主[1]。

石英含量较高为45%左右,黏土总含量较普通油田高出近11%,另外部分复杂断块中的地层结构也含有高岭石以及蒙皂石,这些结构的含量导致整体储层处于中等的极强水敏、酸敏以及中等偏强碱敏等特征。

另外,在复杂断块中的原油也具备一定的物性特征,综合我国当前部分对复杂断块的原油特性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常见的复杂断块油层中,原油的相对密度在0.84g/cm3,原油的整体粘稠度为10MPa·s,原油的体积系数为1.038左右,凝固点在40℃附近,油藏中的含蜡量高达31%,硫成分的含量为0.09%左右,同时处于复杂断块的油藏本身具备较高的胶质沥青含量,平均占比为11.6%左右,整体原油的平均出馏点在123℃。

就以上参数与常规原油的物性相比,处于复杂断块的原油为高凝油,这类性质的原油会对开采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开采困难,开发效率低。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及下步开发措施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及下步开发措施

优化采油生产工艺
01
采用高效采油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采油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
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
02
对采出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处理费用和资源浪费。
强化油藏监测和管理
03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开发方案,减少无效投入
和成本浪费。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注水开发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低渗透油藏和水敏 性油藏。
需要加强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在注水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提高油藏 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THANKS
感谢观看
岩性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总结词
岩性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岩性 变化多样,注水开发效果受岩性特征影 响较大。
VS
详细描述
岩性油藏的储层岩性变化大,如砾岩、砂 岩、石灰岩等,导致吸水能力和水驱效果 差异较大。在分析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储 层岩性、裂缝发育情况、地层压力等因素 ,以及不同岩性区域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分 布和连通情况。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 发状况分析及下步开
发措施
目录
• 引言 • 油藏类型概述 •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 下步开发措施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据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需求量逐年攀 升,而石油资源的储量却日益减少,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水开发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之一,通过向油层注水,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 采收率。然而,不同类型油藏的注水开发状况存在差异,需要 针对不同油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开发措施。
02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是指地下含有石油的岩石层,它是勘探和开发油气资源的重要目标。

油藏地质特征是指油藏在地质构造、地层分布、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特点。

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科学地评价油藏,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质构造对于油藏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活跃区域,构造变形可以形成大型断层、褶皱和逆断层等构造,形成相应的储层和裂缝网络,为油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因此,将构造特征纳入考虑可以帮助确定勘探方向。

其次,地层分布对于油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在油气特征相对均一的地区,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沉积层或记录层,确定储集层的位置和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在油气特征分布较为复杂的地区,需要进行系统化综合分析,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探等方法以寻找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追求油气标准层的扩展。

第三,油气成藏条件也是油藏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气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沉积环境、油源岩、过渡体、漂移体等因素有关。

合理评价油源岩,并了解中-低成熟度数油气的形成条件,对于掌握油藏地质特征和规律非常重要。

在开发油藏时,考虑油藏地质特征是制定合理开发对策的基础。

首先,要结合油藏特征,采取合理的勘探工作方法,发现和评价更多的油气储量。

其次,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采油方案,包括人工注水、自然生产和增压开采等手段,以提高采收率和油气排水效果。

此外,还需要重视环保问题,尽可能减少开采带来的不良后果。

总之,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制定合理的勘探和开发对策,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的地质特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做得更加科学高效。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断块油藏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成藏过程等因素,油气储层呈现不规则分布、不连续性和不均一性,形成了断续分布的储集体系。

在断块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同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注采调整做法,以更有效地开发和生产断块油藏。

一、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1.地质勘探难度大:由于断块油藏的不规则分布和不均一性,地质勘探难度较大,往往需要通过地震勘探等手段才能准确找到油气储层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2.油气流动路径复杂:油气在断块油藏中流动路径复杂,常常出现渗流受限、渗流方向不明确、渗流通道扭曲等情况,影响油气开采效果。

3.油气分布不均匀:断块油藏中油气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储层良好,油气丰富,而另一些地方则储层薄弱,油气稀少,开采难度较大。

4.水含量高:断块油藏中常常伴随着高含水层的存在,其中水和油气混合,导致采收难度增加,对于油气的提取也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注采调整做法针对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注采调整做法,以改善开采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程度地实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1.地质勘探技术提升:采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如3D地震勘探、电测井技术等,加强对断块油藏的勘探和分析,更准确地找到油气储层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为后续开采工作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

2.合理布井:通过合理布置油井和水井,掌握油气藏的动态分布规律,调整油井和水井的位置和产量,达到提高油气采收率的目的。

3.注水开发:针对断块油藏中水含量高的问题,采取注水开发的措施,通过向油层注入水进行控制增油,提高油层压力,从而推动油气向井口流动,提高采收率。

4.改善提高采收率技术:采用增驱采油技术,如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改善提高采收率,增加油气产量。

5.智能化管理:通过智能化井网调控系统,实时监测井下产量和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智能化管理,调整注采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油气采收率。

三、案例分析某大型油田以断块油藏为主,采用了上述的注采调整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一、油藏地质特征油藏地质特征是指地质条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及其在开发过程中的特征。

要充分了解油藏地质特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沉积环境油气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具有适宜的沉积环境。

不同的沉积环境对油气的成因与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湖泊、河流、海洋等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影响沉积岩的类型和分布,从而影响油气的生成与成藏。

2. 地层构造地层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层的弯曲、断裂、褶皱等变形特征,在这些地质变形过程中,可能形成裂隙、孔隙等储集空间,为油气的成藏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 岩石性质岩石的性质对油气成藏具有决定性影响。

不同的岩石类型、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将影响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砂岩、泥岩、页岩等不同的岩石类型将对油气的储集和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4. 地层古地理特征地层古地理特征对油气的富集产生重要影响。

古地理环境的湖盆、陆相、海相等特征将影响沉积岩的类型和分布,从而影响油气的成藏和分布。

5. 成藏条件成藏条件是指使地质条件适合于油气的形成和储集的因素。

适宜的成藏条件包括了适宜的热度、适宜的压力、适宜的孔隙度和适宜的渗透率等。

二、开发对策1. 充分调查地质特征在进行油气的开发工作之前,需要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尤其是需要充分了解沉积环境、地层构造、岩石性质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开发工作。

2. 合理选址在进行油气开发时,需要根据地质特征,合理选址,选择具有适宜地质条件的区域进行开发,以提高开发成功率和效益。

3.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根据油藏地质特征,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油气藏地质特征将对开发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开发方式。

4. 加强油气富集机理研究深入研究油气的富集机理,对于更好地理解油气成藏地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可以更好地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5. 加强科学投资在进行油气开发时,需要加强科学投资,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更好地应对油藏地质特征带来的挑战,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是指地下含有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地质层,是石油工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对于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的研究,对于有效开发油气资源、提高油气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一、油藏地质特征1. 沉积环境油气藏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油气藏多以湖相和近岸相为主,如盐湖沉积、珊瑚盆地沉积等;而陆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油气藏多以河流、湖泊相为主,如河流三角洲、淡水湖泊等。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构造复杂、多次活动的区域,易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而构造单一、活动较弱的区域,则油气藏类型相对单一。

3. 岩石性质岩石对油气的储集和输出起着决定性作用,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孔口半径等参数直接影响着油气的储量和开采难度。

4. 地下流体对于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来说,地下流体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地下流体包括含油气的水、地层水和流体动力学等,对储层中油气的储集和输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油藏开发对策1. 合理勘探合理的勘探方案是有效开发油气资源的前提。

需要根据地质特征,合理选择勘探手段和方案,确保资源勘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油气藏分析在勘探获得储层地质资料后,需要对储层进行综合地质分析,包括储量评估、储层特性分析、储层成像等,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3. 有效开采在储层地质特征和油气藏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制定有效的开采方案,包括合理的注采比、压裂技术、水驱开采、CO2驱替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产量。

4. 提高采收率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是开发工作的关键。

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油气藏采收率的技术手段,如注水、注气、压裂等,来提高采收率。

5. 精细管理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需要精细管理各项工作,包括勘探、开采、注采、储层保护等,从而保证油气资源的最大化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例分析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
史南油田史深100块沙三中段低渗透油藏自1994年投入开发,1995年按400×283m的反九点面积井网整体转注,历经14年的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但随着挖潜调整的深入,史深100主体老区油水井受长期的反复改造、高压注水等因素影响,导致井况恶化、井网适应性变差,地层能量持续下降等一系列注采开发矛盾,严重影响了油藏潜力的发挥。

为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有必要对该油藏开发方案调整对策进行研究,制定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开发调整对策,用于指导今后史深100断块的开发。

1 层系调整可行性研究
1.1 局部区域中1、中2砂组均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根据中1砂组、中2+3砂组在储层中部F2断层两侧中1砂组、中2+3砂组油层厚度均在10m以上,计算区域面积2.48km2,细分层系后,各层系主力层突出,具有一定的油层厚度和剩余可采储量。

中1段平均油层厚度10.1m,主力层主要为中14、地质储量175.0×104t,目前剩余储量丰度63.6×104t/km2,剩余可采储量23.9×104t;中2+3段平均油层厚度14.9m,主力层主要为中21、地质储量267.1×104t,目前剩余储量丰度88.7×104t/km2,剩余可采储量29.1×104t。

1.2 储层物性较好,隔夹层稳定分布
细分层系区域主要为主力层中14、中21储层发育核部,沉积微相属于水道微相带上,区域内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平均空隙度19.4%,渗透率13.6×10-3μm2。

另外,根据储层特征研究成果,史深100断块砂层组之间隔层分布稳定,中1段和中2段之间平均隔层厚度为36.5m。

1.3 各层系均具有一定的产能
根据投产或改层单采中14小层或中21小层的油井生产情况分析各层系均具有一定的产能,统计投产或改层单采中14小层的油井有10口,平均单井初产11.4t/d,平均采油指数0.11t/d.MPa.m;投产或改层单采中21小层的油井有63口,平均单井初产14.2t/d,平均采油指数0.14t/d.MPa.m。

2 合理井网研究
2.1 井网方式确定
根据前面地应力与裂缝特征和注水见效实际情况分析,该块主地应力方向为北东70°,应力集中、人工裂缝发育,考虑注水主流线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匹配和基础井网限制,通过转注反九点井网角井转换为五点面积井网,可以有效提高注采井网适应性,具体以下优势:通过对目前方九点井网的角井转注,可以实现注水井排方向接近地应力方向即人工裂缝方向,注水水沿裂缝形成水线向油井井排推进,避免油井暴性水淹;转注后,注采井距由400m缩小到280m,有效克服反九点角井注采井距大,油井难受效的问题;反九点注采井数比1:3,五点井网注采井数比1∶1,注采井数比的提高,可以实现强化注水,有利于补充地层能量。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区块内井网状况,下一步井网调整的重点是史深100主块中西部目前仍为400×250m的反九点面积井网区域,通过角井转注,提高注采井网适应性。

2.2 合理井距确定
2.2.1 技术极限井距的确定。

对于低渗透油藏,在一定的注采压差下,油井能够控制的的最大径向距离称为极限生产半径,水井能够控制的最大径向距离称为极限注水半径。

极限生产半径与极限注水半径的和称为极限井距。

低渗透油田渗流理论研究表明:极限供油半径(或极限注水半径)受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的制约,而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的大小与储层渗透率、渗流流体的地下粘度有关。

根据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确定了极限供油半径与有效驱替压差、储层渗透率、地下原油粘度的关系式:
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动态资料,进一步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的极限供油半径。

并绘制出了不同粘度时,极限控制半径与渗透率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

史深100断块平均渗透率约10×10-3μm2,平均地层原油粘度1.8mPa.s,计算其极限控制半径为80m。

即:有效注采井距为160m。

当注采井距大于160m 时,由于注、采设备受目前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地层压力不可能进一步提高时,储层中将会存在不流动区,注采井距越大,不流动区越大,从而降低油田开发效果。

2.2.2 经济极限井距的确定。

确定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内容、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前苏联院士谢尔卡乔夫推导出的交汇法确定井网密度。

考虑新区和主体老区储量基础差异,分别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了其经济极限井距。

利用史深100断
块的基本参数,绘制出了该块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图(图2-2-2和图2-2-3)。

在油价35$/bbl的情况下,测算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12-14口/km2,对应的经济极限注采井距为190-205m。

其中新区储量基础差,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12口/km2,经济极限注采井距205m;主体老区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14口/km2,经济极限注采井距190m。

3 调整对策
综上所述,根据技术极限井距,为了使油、水井间建立起有效的注采压差,本块注采井距应为160m。

根据目前各区实际注采井网和井距,具体调整加密对策。

史100中西部是本次加密调整的重点,原井网为400×283m,在角井转注后注采井距为283m的五点井网,具有进一步加密的潜力,可以通过在井距较大的油井排和水井排间加密,缩小注采井距,通过加密和压裂措施后,基本可以满足本块地质特点及经济效益的
要求。

史100断块北部新区正初步形成注采井网,油井进一步转注后,注采井距200-250m左右,目前油水井井况好,基本满足经济合理井网井距。

主体东部在现有井网基础上更新完善油水井后,可以形成注采井距200-250m的五点面积井网或不规则注采井网。

因此,该区的工作重点是更新报废油水井和扶停、大修井况恶化油水井。

史100西和史103加密区注采井距为200米的排状注采井网,满足经济合理井距要求,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完成史103加密方案尚未实施的油水井。

参考文献
[1] 肖鲁川,郑岩,等.特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5):27-30.
[2] 李道品.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决策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 何秋轩,王志伟.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2):6-9.
[4] 肖武.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与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1):58-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