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3 大气的压强教案(9篇)

合集下载

2.3 大气压强(一)—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讲义

2.3  大气压强(一)—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讲义

2.3 大气压强(一)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做海洋的话,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会受到水的压强作用,那么,生活在大气“海洋”中的我们应该也会受到大气的压强作用。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活动一】1.在一个玻璃杯里盛满水,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

用手托住纸片,把杯子倒转过来(如图2-11)。

把托纸片的手移开后,观察水是否会流出来,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用吸管吸牛奶盒内的牛奶,当牛奶吸完后继续吸,观察牛奶盒会发生什么变化(如图2-12),并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

3.将一只薄膜塑料袋放入广口瓶内,使塑料袋尽可能贴近瓶壁。

将袋口沿瓶口翻过来,用橡皮筋紧紧扎在瓶口上(如图2-13)。

试试看,你能否将塑料袋从瓶内拉出来,并解释实验现象。

大量现象表明: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二、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有重力(根本原因),且具有流动性,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大气压特点(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2)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密度越小,大气压也随之减小;(3)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同时证明其数值很大。

三、大气压的大小1、大气压的测量(1)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2)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①水银气压计——精确度高,但不便于携带,多用于实验测量;②空盒气压计——便于携带,但没有水银精确,多用于登山测量等。

说明:当水银气压计挂斜了后,水银的竖直高度没有变,但其长度却增大了,而它上面的刻度是沿着玻璃管方向的,所以它的读数会偏大。

2、标准大气压值——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共两个课时。

本节课介绍的是大气的压强,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大气层之后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且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并且在上一章节中,教材已经介绍了水的压强,这为接下来学习风和降水的形成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学会解释日常与大气压强有关的事例;2、知道大气压测量的工具: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3、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大小,以及大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亲身感受大气压存在的事例,初步建立起通过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探究大气压的科学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大气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树立探究身边事物的精神,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四)STSE目标通过学习大气压测量方法的发展历史,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工具创新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的存在来分析身边常见的现象;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标准大气压的大小以及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难点:用大气压的存在来分析身边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一、类比推理,引入新课课堂开始,教师帮助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并且回顾上一章知识“水的压强”。

[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她笼罩着整个地球;如果我们把笼罩着地球的额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生活在大气层的我们比作海洋中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会受到水的压强,那么大气是否也会对我们产生压强呢?二、实验演示,层层深入[演示实验1]:课本P56活动“覆杯实验”,在盛满水的玻璃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

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

八年级科学上册2.3大气的压强(第1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3大气的压强(第1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大气的压强(第一课时)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大小;第二课时为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如果时间允许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第三课时为飞机机翼模型的制作;第四课时为习题课。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科学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科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 能例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 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2.过程和方法:(1) 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是一种客观存在。

(2) 观察演示,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确认大气压的存在,能例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感知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大家都看过魔术表演,常常被精彩的节目深深的吸引,对魔术师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

今天老师就过一回魔术师的瘾,给大家表演两个小魔术。

魔术一:“倒不出的水”ppt1在空玻璃杯口覆盖一张稍厚的纸,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转过来,先让学生猜测放手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移开手后观察纸片会不会掉下来。

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用手按住,将杯子倒转过来,先让学生猜测放手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移开手,学生观察水有没有流出来,纸片有没有掉下来。

2.3大气的压强(4)-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3大气的压强(4)-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气压计:使用弹簧或其他敏感元件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变化。
4.大气压强的应用
-呼吸:人体呼吸过程中,大气压强的变化起着关键作用。
-气压与天气:大气压强的变化与天气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工程应用:在建筑设计、汽车制造等领域,大气压强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5.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
-大气压强p = ρgh:其中ρ是空气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h是液柱高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2.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难点:
1.理解并应用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2.精确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
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测量方法,类比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在读取气压计数值时,要确保视线与刻度线平行,以减少误差。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以准确计算大气压强。
板书设计
1.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彩色粉笔或标记笔,绘制大气压强的示意图,包括气压随海拔高度和温度变化的曲线。
-在板书中加入有趣的图片或图示,如吸管喝水的小漫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大气压强的概念
-定义: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符号:通常用字母p表示,单位是帕斯卡(Pa)。
2.大气压强的来源
-大气压强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于大气分子而产生的。
-大气层中的空气密度不均匀,导致大气压强存在差异。
3.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托里拆利实验:利用水银柱的高度来测量大气压强。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3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的压强》教案3 浙教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一、课标解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和大气压的变化,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气体、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对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在教学中应做好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作为讲述大气的一个物理性质安排在第二章的,也是对压强知识的补充。

本节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测量工具。

后一部分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由气体推广到液体。

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四、教学目标1、能列举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实验引入并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一:覆杯实验教师演示:在纸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

先用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

教师提问:当手拿开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学生甲回答:会掉下来。

学生乙回答:不会掉下来。

教师演示:当手拿开后,纸片没有掉下来!教师提问: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回答:可能纸片被水吸住了。

教师演示:让一个学生用针在杯底刺孔。

纸片掉下来。

教师提问:由此可见,纸片没有掉下来并不是因为被水吸住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托着纸片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纸片下面除了空气并没有什么,不可能有其他物体对纸片产生托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3 大气的压强(1)(教学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3 大气的压强(1)(教学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学 科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 生活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 大气压的工具: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 计。
3、重点了解水银气压计的长短、粗细、 及其中掺入空气对测量大气压的影响。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约为76厘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大气压强的数值 为1.01×105帕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一、大气压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的大小
1、测量工具: 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 2、单位:1毫米汞柱=133帕 3、影响因素: 大气的密度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
一、大气压的存在 约翰·墨累的实验: 把玻璃管沉到500组0卷网米的 深海后,玻璃全变成雪 花状的玻璃粉。
结论: 液体内部有压强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的最底部,会不会有压强呢?
探究:大气向各个方向是否有压强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
大气向 ? 有压强(填:向上、向下、侧面)
我们的猜想是:学 科网? 我们需要的器材是:? 我们设计的方案是:? 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
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返回
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大气确实存在压强 阅读:人体内的“马德堡半球”(P57) 如果没有大气压强,我们的身体也会解体。
思考: 刚才所有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
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它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呢?
二、大气压的大小 1、测量工具: 空盒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
气压计
2、单位: 1厘米汞柱=10毫米汞柱 1毫米汞柱=133帕 760毫米汞柱=_1_.01_×_1_05_帕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3大气的压强教案3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3大气的压强教案3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3大气的压强教案3[教学目标]:1.确认空气的存在;并列举空气存在的例子;2.感受并确认气压的存在;并列举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3.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与大气压有关的生活现象;4.明白一些生活用具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大气压的例子[教具预备]1.演示实验用:大小试管、水槽〔盛有水〕、水杯、纸片、空大可乐瓶、酒精灯、火柴、广口瓶、熟鸡蛋、酒精棉球、马德堡半球、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分组用:水槽〔盛有水〕、水杯、纸片、较长的玻璃管等。

1.在冬天,载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拨出,这要紧是由于〔〕A.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B.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C.瓶塞遇冷收缩D.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2.以下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B、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特别难把它们分开3.屋顶的面积特别大,大气压对屋顶有特别大的压力,但并没把屋顶压塌,这是因为〔〕A、屋顶四周有牢固的墙支撑着B.屋顶面积大,压力的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小了C、屋顶的承受能力大于大气压D.屋内空气对屋顶也有同样大的大气压力4..用力压气球,气球会爆破;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在阳光曝晒也会爆破,生活中还有特别多类似的现象,因此小红同学提出:质量一定的气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依照上述例子、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猜想。

〔至少写出两个〕你的猜想: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设疑]通过练习4发明大气压有大小,也有一定的妨碍因素,这在下课时学习。

[作业布置]1〕作业本第二章第三节2〕利用大气压完成一个三小作品,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参考题目《气压与生活》、《气压与人类》等,也可自拟题目。

八年级科学上册 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新版)浙教版(1)

八年级科学上册 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新版)浙教版(1)

第3节大气的压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和生活事例,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的数值,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2、大气压的大小及测量。

难点: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准备]玻璃杯、冷水、硬纸片,吸管、牛奶盒,塑料袋、广口瓶、橡皮筋,吸管、塑料杯、饮料,挂钩和皮碗,抽气机、马德堡半球演示器,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复习:液体的压强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侧壁和内部都有压强作用。

2、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教师: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压强的作用,那么,物体在空气中是否也会受到压强的作用呢?(从而引出新课:大气的压强)二、自主体验,生成新知1、大气压强的存在活动1:覆杯实验1、将硬纸片盖住平放的玻璃杯杯口,用手托住硬纸片并把杯子倒置过来,放手后,观察实验现象。

(硬纸片掉下)2、再将玻璃杯装满水,不留气泡,仍用硬纸片盖住平放的玻璃杯杯口,用手托住硬纸片并把杯子倒置过来,放手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师:为什么杯中水不会流出来?硬纸片没有掉下?学生思考后回答。

(虽然杯中的水会对硬纸片产生向下的压强,但空气对硬纸片产生的向上压强很大,因而硬纸片没有掉落下来。

)活动2:用吸管吸牛奶盒内的牛奶,当牛奶吸完后继续吸,观察牛奶盒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牛奶盒变扁了)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牛奶吸完后继续吸,盒内气压减小,由于盒外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变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教案(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教案(第一课时)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是有压强的,这个压强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压强。

认真的做一做下面的实验,就会体验到大气压强是确实存在的。

一、倒不满水的杯子实验器材:玻璃杯1个细长颈玻璃瓶1个水实验步骤:1.将瓶子里加满水。

2.把玻璃杯倒扣在瓶口上。

3.把瓶子与玻璃杯同时倒置过来后,把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水从瓶中流入玻璃杯里了吗?水会从玻璃杯里溢出来吗?4.向上提一下瓶子,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的水面时,瓶子中的水又会流入到杯子里一些,直到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子里的水就会停止流出。

(如图1所示)实验现象:当瓶口在玻璃杯中水面的上方时,瓶子里的水就会流入到玻璃杯里,只要瓶口低于玻璃杯口边缘的高度,玻璃杯里的水就不会倒满。

现象解释:装满水的瓶子倒置时,水会从瓶子里流入到玻璃杯里,在玻璃杯里的水没过瓶口时,瓶中的水再流出,瓶内气体的压强会小于大气压强。

当瓶内气体的压强与瓶内水柱的压强和等于大气压强时,瓶内的水便不再流动;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水面时,空气由瓶口进入瓶内,瓶子里的水又会流出来,直到瓶口再次被玻璃杯内的水没过,瓶内的水又会停止流动。

二、瓶吞鸡蛋实验器材:玻璃瓶(装酸奶用的)1个熟鸡蛋1个热水实验步骤:1.将熟鸡蛋的硬壳皮剥掉。

2.往玻璃瓶中加满热水,过几分钟后倒出玻璃瓶中的水。

3.瓶中的热水倒出后,迅速把剥了皮的鸡蛋放在玻璃瓶口上,使鸡蛋竖直,并用手稍微压一下鸡蛋,让瓶口吸住鸡蛋后松开压鸡蛋的手,这时鸡蛋就会压实在瓶口上。

(如图2(1)所示)4.一会儿鸡蛋就会挤入瓶口中,再过几分钟的时间,鸡蛋就会挤入瓶子中,落到瓶底。

(如图2(2)~(6)所示)5.换用一个大一点的鸡蛋做一做,观察一下鸡蛋哪一端在下面时实验容易成功。

实验现象:鸡蛋被瓶口吸住后,然后慢慢的挤入瓶中,落到瓶底。

现象解释: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后,过一段时间,瓶子的温度会升高。

把热水从瓶中倒出后,瓶子里的水蒸气会把瓶子里的空气排除去;鸡蛋放在瓶口上后,鸡蛋表面会与瓶口边缘紧密的接触在一起,阻挡了瓶子内外气体的交换;当瓶子冷却后,瓶子里的水蒸气凝结成了水,瓶内的气压会降低,鸡蛋就会被瓶外的大气压力压进瓶子里。

友情提示:1.可以用毛巾垫着倒玻璃杯中的热水,以免让热水烫伤。

2.选用个头较小的鸡蛋实验时,鸡蛋进入瓶中用时较少,鸡蛋损伤也小。

3.剥鸡蛋硬壳皮时,要小心一些,不要使鸡蛋清破裂或脱落下来。

三、压住筷子的报纸实验器材:卫生筷1双报纸1张实验步骤:1.把卫生筷放置在水平桌面的边缘,使筷子粗端在桌面上,细端约三分之一的长度露在桌外。

(如图3(a)所示)2.把报纸折叠成两层后平铺在桌面上,用手压报纸,把报纸与桌面间的空气尽量压出,使报纸与筷子接触处的缝隙越小越好,最后报纸展平并压实在桌面上。

3.用手掌或其它较硬的杆状物迅速击打卫生筷露在桌面的部分,卫生筷就会被折断。

(如图3(b)所示)现象解释:报纸被压实在桌面上时,报纸上面整个面都与空气接触,而报纸下面只有一部分与空气接触。

当击打筷子时,筷子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会使筷子处的报纸突然向上移动,报纸向上移动的越快,进入报纸下面的空气速度就会越大,而这时报纸上面的空气几乎是不动的,这样报纸下面的气体压强就会比报纸上面的气体压强小,再加上报纸的面积又比较大,所以报纸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很大的气体压力,这个压力会把筷子在桌面上的部分牢牢的压在桌面上,当有外力击打筷子露在桌面外的部分时,筷子就会断裂。

友情提示:1.击打筷子时一定要快。

2.注意不要让筷子上的毛刺扎伤手。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教案(2)1.5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思考与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如烧开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知识延伸】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看到水煮沸前会出现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______。

2.打开百事可乐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和______有关。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举例】在夏季闷热的天气中,鱼塘里的鱼常将鱼头浮出水面。

学生分组讨论及时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气体的溶解度附:【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20克 A 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A的溶解度是20克。

(2) 20℃时,10克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0克。

(3)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1.6克硝酸钾, 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练习2】1. .“20℃时,氯化钠的的溶解度是36克”.已知此时饱和溶液质量是136克,则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是______克, 溶剂质量是_____克2.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5.8g硝酸钾,则3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_____g。

【练习3】右图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点对应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两坐标交点A的含义是:。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练习4】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1)P点表示的意义是:(2)Q点表示的意义是:(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4)t(5)t℃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2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下图能表示在此过程中溶液的质量(m)与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质量(n)之间的关系()A B C D3.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 可以利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来使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①②③B.③C.①③D.只有①4.某物质的溶解度如图所示。

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该物质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6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杯中固体减少B.杯中固体增多C.杯中固体不变【课外延伸】1、把18克1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8克硝酸钠固体,硝酸钠在10℃时的溶解度是多少?2、某温度下,a克溶质溶解在a克水里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教案(3)第3节大气的压强〖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列举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能自己设计实验证实大气压存在,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能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常用工具,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值,知道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动手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很大以及大气压的应用。

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参与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并且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身边的科学。

〖课程重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用大气压强解释有关现象。

〖课程理念〗:以严谨的实验演示、系列的分析推理为情景素材引入课题,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为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并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资源〗: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的有关大气压的初步知识及体验、网上的相关信息资料、文本信息资料、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教师设计制作的实验器材等都是本节课的课程资源。

〖课程准备〗:1、演示实验器材:杯、硬纸片、玻璃管、针筒、水槽、橡皮塞中插有管的饮料瓶、橡皮滴管、抽气机、马德堡半球、皮碗2对、空盒气压计、饮料瓶、吸管、空盒气压计等2、分组实验器材:吸吸果冻、烧杯(有色水)、玻片(2片)、挂钩(2个)、吸管〖课程实施:〗课前与学生交流,划分小组,布置小组的分工(4人一组,小组分工:记录员、实验操作、发言人、协调员),播放背景资料(视频: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的新闻联播)开场白:我是来自秀洲区油车港镇中学的徐凤林。

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倍感荣幸。

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都有出色表现通过的接触交流,我们能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些有趣的问题吧!首先允许我邀请一位同学当我的小助手,谁愿意,请举手!一、引入:【演示1】“沉重”的报纸:第一步:出示一根木条,请小助手双手压住木条,师用榔头用力击打露在桌沿外的木条,木条被击断后,问小助手的感觉。

第二步:再把木条放在桌子上,在木条的上面平铺一张完好的报纸,请学生猜想会有怎样的结果?(生猜想:报纸会被木条掀起、报纸会被木条挑破、木条也同样被击断-----)。

教师统计支持各观点的学生数。

第三步:再次用榔头击打露在桌沿外的木条,同样木条被击断,报纸完好无损。

师表扬猜对的同学,同时鼓励猜错的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报纸真的这么重吗?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生答:大气压的缘故。

师:真的是由于大气的作用(即刚才同学所说的大气压)引起的吗?请各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大气压强存在吗?你们的观点是(请学生答),认为大气压存在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支持与反对的小组数。

二、新课教学1、探究:大气压真的存在吗?让我们充分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些实验寻找大气压存在的蛛丝马迹,证明你们的观点。

任务一:探究(4人一组,小组分工:记录员、实验操作、发言人、协调员)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牛奶或吸吸果冻、烧杯(有色水)、玻片(2片)、挂钩(2个)、吸管、设计出几个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看看哪个小组配合最棒!小组活动后,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

引出课题(第三节大气的压强)板书:一、大气压的存在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演示:红墨水与玻璃管的实验,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归纳:大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就像大气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一样,大气压强也是确实存在的,大气压力的作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板书:1、大气确实存在压强,即大气压【演示1】继续研究红墨水与玻璃管的实验,把有红墨水的玻璃管向各个方向转一圈。

问水怎么样?(加动作)启发思维: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生: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板书: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生活中利用大气压或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是非常多的,下面我们要讨论的现象就是与大气压有关。

讨论:如何解释这些现象?1、吸盘为什么能吸在玻璃瓷砖的表面,上面还能挂上很多东西?吸盘能吸在粗造物体的表面吗(如黑板表面)?上面还能挂上很多东西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挂钩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挂钩紧贴在玻璃瓷砖的表面);较难挂在黑板表面,即使能挂上,上面能挂的东西也较少,因为空气会漏进去,使内外气压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