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杭州主要中药材的生产状况
杭州非遗故事传说

杭州非遗故事传说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其中不乏众多的故事传说。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杭州的非遗故事传说。
1. 茶叶文化传说。
相传,唐朝时,一位僧人在南山观音岩前打坐修行,发现眼前一株茶树不但枝叶茂盛,而且茶香四溢。
这位僧人便将茶叶带回了寺庙,制成茶叶供奉给观音菩萨。
从此,杭州的茶叶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了世界名茶之一。
2. 绸文化传说。
相传,古时候,杭州是绸缎之乡。
有一年农历三月,桐庐县的绸缎农民在采桑时发现,一颗野桑果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极为罕见。
他们将野桑果带回家,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培育出了品质上乘的野桑蚕,并开展起产绸业。
3. 西湖龙井传说。
相传,龙井茶的栽培最早是在明朝初年。
某天,一个农民到了西湖旁钓鱼,突然看到一条绿色的龙从湖底快速游来游去,十分神气。
农民好奇地爬上岸去看,发现绿龙游过的地方长出来的茶叶,味道特别鲜美。
于是,农民带着好茶种回家,推广种植。
4. 剪纸传说。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姓马的剪纸匠,在杭州雇了一些工人帮助他做剪纸。
马姓剪纸匠还善于用双手编织竹器,竹编艺术上乘。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姓剪纸匠成为了杭州剪纸的代表人物,流传至今。
5. 木版年画传说。
相传,古时候,杭州的年画木版都是从甘肃引进的,当时杭州的年画还不是很有名。
直到有一天,一位姓张的木版年画画师在本地创作了一幅《金童玉女》的年画,因为画面精美,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因而成为了杭州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品。
杭州的非遗故事传说源远流长,每一个传说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古老而奇妙的传说,传承至今,为杭州的非遗文化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中药文化)

感谢观看
3.中医方面:明洪武17年(1384年),杭州桐君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的前身“惠民药局”创立,清代、民国 时期历称桐庐药材会馆、寿全药店等,1960年,改名为桐庐县中西药公司。2006年,在原公司基础上成立了以 “桐君堂”为商号杭州桐君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秉承桐君“济世救厄”精神,桐庐的历代名老中医们在服务百 姓的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在数十年医疗实践中整理了一大批单方、验方、编写了《桐庐名老 中医经验选集》一书。著名老中医有许仲凡、许子春、金学明、胡之璟等人。
历史渊源
1.传说方面:桐君为黄帝时人,相传其在桐君山炼丹修炉,采集百草,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被公 认为中药鼻祖。在桐庐,流传说许多关于桐君老人的故事。
2.种、采药方面:桐庐药业之举渊源流长,清康熙22年、光绪2年的《桐庐县志》分别载有地方药材50个、 67个品种,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桐庐选送的茯苓、木瓜、五倍子、玉竹获中药材一等奖。1988年6月,全 县蕴藏量较大的地产药材已达840余种,蕴藏总量达1100万公斤,其中山茱萸、半夏、覆盆子、白术、黄精、野 菊花、白茅根、葛根、益母草、贯众、元胡、玄参、山药等几十种地产药材因其蕴藏丰富,道地质优而名扬四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中药文 化)
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01 简介
03 基本内容 05 濒危状况
目录
02 历史渊源 04 主要价值 06 保护措施
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中药文化),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传统医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桐君中药文化是以桐庐县为流布核心,扩展至全国的传统医药文化。它包含有中药鼻祖桐君的传说,桐庐民 间广泛悠久传统的中药采集、种植传统,秉承传统的中药古法炮制方法,药祖桐君名医馆“悬壶济世,求真济人” 医药文化及“华夏中药节”等民间桐君祭祀活动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古代杭州主要中药材的生产状况

秦 汉 时期 , 州 医药 商业 开始 兴起 , 杭 大多 是 医药
一
材十分 丰 富 , 产地 较 广 , 品种 较 多 。当 时杭 州盛 产姜 木 瓜 、 、 姜 、 、 膝 、 连 、 、 手 草 。杭 州 吴 蜜 干 芑 牛 黄 杞 佛 山的采 芝岩 , 岩下 有一 丈 多 土地 , 以种 植 黄精 等 药 可 物 , 为药 圃。据 《 医别 录 》 载 : 塘 出 产 石 膏 , 成 名 记 钱 白沏为 佳 。钱 塘还 出产鬼 臼 , 道者 味 甘 , 近 上长 丛 毛
P o u to fM an C ieeM e iia aeil i ce tHa g h u Z u De n ,LiXi r d cino i h ns dcn lM tras n An in n z o h mig n,F n Ll Z e in ih rM e c l a i h ja g H g e dia i
最佳。
体, 中医 一 面 行 医 , 面 采 药 , 一 自制 自卖 。东 晋 以
来, 中药 商业 逐 渐 增 多 。北 宋 中药 材 的采 集 和 栽 培 技 术有 了提 高 , 杭州 人 沈 括指 出采 集不 可 限 于时 日, 要 根 据药 用 部 位 、 区 、 候 、 植 条件 等 的不 同 区 地 气 种
别 对待 。宋 朝常用 药 物栽 培 品种 约 7 0种 , 种植 面积
大、 产量 高 , 这与将 药 物作 为 重要 经 济作 物 进 行栽 培 有关 , 一些外 来药 物 也 开始 引种 。南 宋 建都 临安 ( 今 杭 州 ) 使 临安 成 为 当时 政 治 经 济 的 中心 , 居 此 地 , 蛰 的南宋 朝廷 重 视 京 城 临 安 等 地 的药 业 发 展 , 使 杭 致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
“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白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
主产于浙江,尤以浙江天台所产质量最佳。
白术苗在3元--3.5元一公斤。
种苗种植,亩用种量为80-100公斤,直播亩用种子5-6公斤。
如果育苗第二年移栽的话,亩用种子10公斤,可移栽5亩地左右。
移栽以秋末或春初时间段最好,成活率高,几乎没有死亡。
白术亩产干货300-350公斤,目前白术关注商家虽多,但介入大货者较少,行情暂时保持稳定,货源走动一般,目前市场浙江产统货个子21-22元,亳州地产统货个子售价21元左右,饮片走销较前些时日略显好转,统货售价在23-24元;河北安国产统货个子售价14.5元左右。
平均每亩白术产有收7000元入,也是一不错的发展项目(2012.3.20)。
有诗为证:“医家白术重天台,郡守曾将蜜饯来。
嚼罢不知香满室,桃花流水梦瑶台。
”白术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种植技术要求高,经常因为重茬、不重视土壤消毒、生长期高温多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枯萎死亡。
现简单介绍一下白术的种植技术。
(一)精心选地,适时播种选好地是白术获得高产优质的前提,白术具有"四怕三喜"(怕旱;怕湿喜燥;怕热喜凉;怕熟喜生)的特性:对土壤要求严格,宜选择地势高燥,气候凉爽,阳光充足,海拔350m以上,土层深厚,地下水位lm以下,排灌方便的微酸性黄泥沙质松土及种过5年以上禾本科作物的田地或生地种植。
这不仅可减轻病虫危害,而且有利白术根系充分发育,为高产打下基础。
白术从"大寒"至"清明"均可种植,但过早种植,不但易受冻,而且还增加了病菌侵染、霉烂的机会;过迟种植,白术幼苗根茎不旺,抗逆性低,生长期缩短,影响产量和品质。
据试验证明:以"12月下旬—1月上旬种植最为适宜,白术生长快,根系发达,吸肥吸水力强,增产幅度大。
浙 八 味

尹 梦
走进浙江 寻找中药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 为有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浙白术、浙 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浙玄参、 浙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 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 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 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可见 “浙八味”早已驰名中外。北京同仁堂、上 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 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浙江丽水
华佗夫人与白芍
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 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但每味药 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 种在了屋前。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 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 声。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 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 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 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看 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 还是那棵芍药。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刚 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 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
坡等南洋国家,更是供不应求,每次都赚得赚得盆满钵满。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 花,仔细验收。一打开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 取出一看,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贴纸-“蝴 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 字:“杭白菊者,冬苗 、春叶 、夏蕊 、秋花,被受日月 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 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产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伦 茶菊庄”。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 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 准蝴蝶牌商标。”梁老板一脸惊喜,忙打开封包,撮出几 朵菊花,放进茶杯,沏上开水。只见朵朵菊花在水中竞相 开放,花瓣层层叠叠,花色洁白晶莹,花香清馨扑鼻。梁 老板不禁拍手叫绝:怪不得古人称之谓“千叶玉玲珑”!
杭州一个让你感受传统医药文化的地方

杭州一个让你感受传统医药文化的地方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
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你都能感受到传统医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带你一起走进杭州,探寻这座城市中让你感受传统医药文化的地方。
一、西湖药师山西湖药师山,位于风景秀丽的西湖边,是杭州一处享有盛誉的传统医药文化景点。
这座山以山间寺庙为主题,而山脚下的西湖药材市场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医药爱好者前来参观。
这里可以买到各类中药材,并聆听药材的功效和应用。
在西湖药师山,你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还可以深入了解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
二、中药街杭州还有一个让人忍不住驻足的地方,那就是中药街。
中药街位于杭州市区的中心地带,集中了众多中药店和药膳馆,让人仿佛置身于传统医药的海洋。
走在中药街上,你能看到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药材,从常见的枸杞、人参,到珍贵的灵芝、鹿茸,应有尽有。
而且这里的中药店还会有专业的药师为你解答疑问,推荐适合的药材,让你尽享传统医药文化的魅力。
三、中医药博物馆若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传统医药的历史和发展,那么中医药博物馆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中医药博物馆位于杭州市区,是中国唯一一家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览丰富多样,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各种藏品和展品琳琅满目。
通过参观这些展品,你可以了解到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领略传统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中医院如果你对中医药感兴趣,并且愿意亲身体验,那么可以前往杭州的中医院。
这里有许多有名的中医师,他们擅长于用传统中医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在中医院,你可以亲自感受中医师的手法和治疗技巧,同时更容易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和应用。
对于喜欢中医药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接触传统医药文化的绝佳机会。
总之,杭州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医药资源和文化遗产。
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你都能感受到传统医药的独特魅力。
不论是西湖药师山、中药街、中医药博物馆还是中医院,都是让你感受传统医药文化的绝佳去处。
宋代药材产地概貌(三)

从表 2 5可 以看出, 图经本草》 《 中记载 的两浙
路 土产 的药 材有 : 云母 、 五味子 、 藁本 、 芋 、 臼 、 茵 鬼 木 鳖子、 石英、 黄、 断 、 紫 蛇 续 五味 子 、 蔓荆 实 、 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秦 黄
常州 温州
药根、 甘遂、 贝母、 白鲜、 白薇、 连翘 、 黄连 、 金星草 、 署 预、 泽漆 、 蔓荆 实 、 甲香 、 斛 、 姜 、 姜 、 脊 、 石 生 干 狗 紫 菀、 紫葛、 乌药、 防风、 王不留行 、 白芷、 菝葜 、 常山、 蜀
处州
《 平寰宇记》 太
处州 土产: 与台州 同。 ( : 注 台州 土产 : 干 姜、 甲香 、 鲛香皮 ) 。
《 宋史 ・ 地理志》 处州 贡黄连 。 《 丰九域志》 元 土贡黄连一十斤 。
路, 江南路为其一, 天禧四年 (00 分 置江南东 、 12 ) 西 二路 。今 鄱 阳 湖 以东 为 江 南 东 路 ( 江 宁 府 , 南 治 今
杭 州 , 杭州 市 ) 今浙 江 省 , 今 为 兼有 今 江 苏省 太 湖 周
秀 《平 宇 》 J 苏 同苏 土 : 脂 州 太寰记 卅 嘉 舂 州 ‘州 产白 、 石
江 阴军 《 太平 寰宇记》 土产 : 同常 州 ‘ 常州 土产 : 薯药 ‘ 出
宋代药材产地概貌(五)

库未收书 目 提要》 中。已不能辨别 出书中是否原有
药物 记载 。 1 3 《 淳 临安 志》 纂 于宋 度 宗 咸 淳 年 间 , 于 . 成 晚
今产 中列有 谷 、 、 、 、 、 、 、 衣 货 药 果 花 木 竹等 类 , 其 中药部 下列 有 白术 、 萸 、 蒲 、 白皮 、 药 、 茱 菖 桑 芍 五加
作者 周淙 , 字彦广 , 湖州 长兴人 。于 乾道年 间任 临安 府知府 。原 为 十五 卷 , 传 世 者 , 原 《 今 仅 志》 本 三 残 卷 及钱保 塘《 记》 卷 。卷 二涉 及 物产 、 贡 等 与 札 一 土
药 物有关 的 内容 。
作者施谔 , 是在《 乾道临安志》 后八 十年 的问世 之 的 , 已散佚 , 被 《 久 未 四库 全 书 》 录。后 被 从 宋 刻 采
府 事 。原 书 10卷 , 0 已散佚 , 经 多人补 辑至 9 。 后 6卷
《 淳 临安志 》 咸 不仅是 临安 志 中 , 也是 宋 代 方志 中最 详 尽 的。其卷 五 十八 下列 “ 产 ” , 中列 有 谷 之 物 项 其
参、 苦参 、 沙参 、 白鲜 皮 、 石竹 、 白薇 、 芦 、 山 、 藜 恒 革
薜 、 寄奴 、 灵仙 、 刘 葳 五倍子 、 陈 、 茵 山药 、 黄菁 、 麦 、 瞿 旋覆花 、 花 、 菊 枸杞 、 草乌 头 、 鬼箭 、 山豆 根 、 茯苓 、 半
品 、 之 品、 丝 集之 品 、 之 品 、 之 品 、 之 品 、 之 货 菜 果 竹
品、 之品、 木 花之 品 、 之 品 、 药 禽之 品 、 兽之 品 、 鱼之 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杭州主要中药材的生产状况(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古代杭州及附近地区农村土地肥沃、物产丰盈、人口稠密、溪水湖泊密布,是种植药材的好地方。
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产量丰富、品质纯良、品类百种,其中有些名贵药材如“”不仅呈贡朝廷、广为皇室和医家采用,而且药商辐辏、远销海内外,其势大有独领全国的风骚。
【关键词】中药材;浙八味;杭十八味;古代;杭州Abstract:Ithadfertilecountrysideland,richproducts,densepopulationand creeksandlakesinancientHangzhouanditsneighbourarea,wherethe reisagoodplaceforplantingmedicinalmaterials.Ithadlonghistor yofplantingmedicinalmaterialswithabundantoutput,pureandgood nature,andmuchvarieties;amongwhich,somefamousandcostlymedicinalmaterials,suchas “eightZhe’s”and “eighteenHangs”,werenotonlyadoptedbroadlybycourt,royaltya nddoctors,butpurchasedbymanybusinessmenandsoldfartoabroadaswell;theyseemedtobeintheleadingplaceinChina.Keywords: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eightZhe’s;eighteenHangs;ancient;Hangzhou秦汉时期,杭州医药商业开始兴起,大多是医药一体,中医一面行医,一面采药,自制自卖。
东晋以来,中药商业逐渐增多。
北宋中药材的采集和栽培技术有了提高,杭州人沈括指出采集不可限于时日,要根据药用部位、地区、气候、种植条件等的不同区别对待。
宋朝常用药物栽培品种约70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这与将药物作为重要经济作物进行栽培有关,一些外来药物也开始引种。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使临安成为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蛰居此地的南宋朝廷重视京城临安等地的药业发展,致使杭州药材种植面广,药材达70多种且大多分布在城郊、富阳、余杭、于潜、昌化等地。
药市和药店鳞次栉比,城内有著名京师大药铺数10家,云集在御街中段的保佑坊、太平坊、中瓦子、市西坊和猫儿桥一带,有的专为皇室和富家豪门服务,朝廷旨办的太平惠民局特别彰显,专门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制熟药丸散发卖,并由此推行到各府州县,相沿百年。
制药工场规模较大、药膳风俗盛行,大有独领全国风骚的势头[1]。
元明清时期,杭州的中药材生产更蒸蒸日上,现分述如下。
1药材丰富杭州四周农村土地肥沃、物产丰盈、人口稠密、溪水湖泊密布,是种植药材的好地方。
南北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序言就记载钱塘有三建,即乌头、附子、天雄。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杭州的中草药材十分丰富,产地较广,品种较多。
当时杭州盛产姜木瓜、蜜、干姜、芑、牛膝、黄连、杞、佛手草。
杭州吴山的采芝岩,岩下有一丈多土地,可以种植黄精等药物,成为药圃。
据《名医别录》记载:钱塘出产石膏,白沏为佳。
钱塘还出产鬼臼,近道者味甘,上长丛毛最佳。
北宋时期,杭州又增产了云母、白术、槀木、五味子、木鳖子等中药材,江干区笕桥镇一带频江临水,也盛产中药材[2]。
如:961年,都城建在杭州的吴越国朝贡北宋香药15万斤。
973年,朝贡乳香21000斤。
975年,朝贡乳香、香药以万计。
978年,吴越国被北宋统一,朝贡药物由此停顿。
这说明当时杭州中药材生产和贸易十分红火。
南宋时杭州有70~80种药材[3]。
元朝时期,杭州兴礼坊内的佑圣观(公元1303年)重建药畦和洗药井,这是继智凯之后又一条佛教寺院栽药的较早史料[4]。
随着明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杭州药材栽培的面积、品种均有扩大和增多。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杭州土贡蜜陀僧10觔、甜葶苈12觔、山栀子115觔。
嘉靖《仁和县志》载:“堪以充贡一十三品:香白芷、紫苑、吴茱萸、麦门冬、千金子”等13种药材列为贡品。
此时,市郊笕桥、彭埠、九堡和乔司一带早已形成颇具规模的药材产地,并在望仙桥附近有药船停舶处。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杭州产“藁本、野园荽、鸡儿头苗、五不留行。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杭州产“云母、术、白芷、吴茱萸、常山、鬼臼、茗、元胡、木鳖子、白头翁、苧麻。
”《万历钱塘县志》又载杭产药材分:草部七十一种、木部有十、石部有二、虫部有十,大多与现代品种相近[5]。
1636年~1840年间,杭州仍是全省产药最多的地区,新的品种有旱绯、玉白、缀露、千叶白等[5]。
笕桥、彭埠、九堡和乔司一带出产荆芥、薄荷、玄参、麦冬、菊花、白芷、紫苏等药材数10种,产量丰富,品种纯良,至民国初年最著名的有18种,俗称“杭十八”,并大量出口。
据《康熙仁和县志》卷六·药之属·物产类载,清朝杭州药材有88种。
《仁和县志》又载:“白芷:府土贡岁办香白芷六百斤,仁和贡办白芷六百斤,富阳、余杭各贡办白芷五十斤;吴茱萸:仁和贡办”,有很多地产药材列为贡品。
康熙初年,尤其是浙贝已盛产杭州笕桥一带,后钱塘江坍塘,海水淹灌,才移植于宁波象山,改名“象贝”。
清中叶,杭州郊区的家种药材不断发展,以品质优良而著称一时。
据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吾杭西北山近留下小和山一带地方和南高峰翁家山等处皆产野术,味甜气香,切开无砂点,白如雪色者,名玉术、雪术。
”比其它产地野术质量优等。
清光绪《杭州府志》载:“艮山门外范浦,多种芍药,冠于诸邑者,有早绯、玉白、缀露等名,又有千口十白者,土人尤贵之”,“玄参出仁和者多,笕桥者佳”。
清光绪末年,张万春在艮山门外打铁关等处,租田1000多亩,种植浙贝,名为“万春农场”,直至民国初年。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九月十日《杭州白话报》还刊登当朝电传谕旨:令浙江巡抚采办浙产药品,野术、杭白菊、大生地、金菊花等类,迅速齐京。
这些都可说明杭州地产药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很多,品质纯良,广为皇室和医家采用。
2主要药材的生产状况杭菊花:以杭白菊的种植上溯年代来看,最早记载于《乾道临安志》,而唐朝杭州地区的菊花种植未见专业著述,至今所能见到的大多散见于诗赋杂记和药书一类文字中。
杭州产菊从杜甫叹菊、沈竞正名、到汪灏总结的一系列史料来看,唐代杭州已较普遍地人工种植黄菊花和白菊花。
唐朝杭州地区种植甘菊、产菊、施菊于市场已可见肇端。
以其发展而论,大多由庭院一隅的自需移植扦插,到较大面积的自觉园圃畦地种植;由自种自用(食、赏药)馈赠,到少量的市场交易,遂渐形成流通,集散于杭州港(钱塘)而流传于世。
白芍:五代吴越国时期的《日华子本草》首先记载白芍:“此便是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宋、元、明、清以来,杭州是重要白芍产地之一。
明朝《本草品汇精要》也有“海盐、杭、越产白芍”的记载,并列为“地道”。
万历年间“杭州土贡白芍二百斤。
”白芷:杭白芷是“杭十八”之一,体圆而带方楞,外表灰色多疙瘩,内心方形,香气甚浓,杭州种植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已作贡品。
清康熙《仁和县志》载:“白芷出笕桥,粗细不等,黄泽者为佳,四条并生者,名丧公膝,不可用”。
秦皮:据北宋杭州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予家祖莹,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
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
’取木皮煮汁,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疾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就不知天蛇何物。
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遭其蛰,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露涉者也当戒也。
”根据孙显元编著的《梦溪笔谈译注》曰:“天蛇,可能是几内亚线虫。
主要是通过喝生水时,吞入其尾蚴而感染,寄生于动物、人体为害。
印度、非洲分布很广。
西印度群岛、北美洲和中国也有发现。
我国南方得此病者不多见,家畜较多得病,沈括首次对此病作了记载。
……秦皮:中药,木犀科,梣的树皮。
”白术、茯苓这二味药,自古以来就是浙江的道地药材。
自南宋以后,杭州生产白术记载很多。
南宋《剡录》记载:“剡山有术”。
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临安志》就有白术的记载。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本草品汇精要》,也在白术文中立“地道”一项,并曰“杭州於潜佳”。
明万历《钱塘县志》载:“白术生杭越,以大块紫花为胜,产於潜者最佳,诸方并珍之”。
明、清以来,於术和白术均列为贡品。
荆芥:“杭十八”之一,在杭州种植的历史已近千年。
南宋《(咸淳)临安志》载“杭荆芥以色绿穗农、茎细、性柔、香气浓郁而驰名”。
明嘉靖年间列为贡品,历史产地是笕桥、乔司一带。
麦冬:麦冬又称麦门冬,生产历史悠久,是“杭十八”之一。
杭州地方志上曾提到出产多种麦冬,最早在南宋《乾道临安志》中即有记载。
《浙江通志》称麦冬为“笕桥所产,以肥大者为佳”。
《杭州府志》并称“亦出笕桥”,均与上述本草文献相符。
至明后期,产地逐步移向笕桥,缪希雍《炮炙大法》曰:“麦门冬:产杭州笕桥细白而皱者。
良水洗去芯,大抵一斤减去五、六量,凡入汤液,或以水润去心,或以瓦焙乘热去芯,若入丸散,须瓦焙熟,即于风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损药力,或以汤浸捣膏和药亦可。
滋补药则以酒浸,擂之。
”在《增订伪药条辨》中也说:“出杭州笕桥者为最佳;余姚出者为花园子”。
笕桥麦冬,明、清时代均是岁贡药材。
如明朝仁和县岁贡麦冬150公斤,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贡50斤,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贡50斤。
所以《中药大辞典》在药材项下首列杭麦冬,又称笕麦冬、浙麦冬,至于所谓“笕桥十八味”药材,其中也有麦冬。
笕桥麦冬个大色白,体肥肉厚,嚼之发粘,味甜微苦,寸冬为最好。
千金子:“杭十八”之一,正名为续随子。
明万历《钱塘县志》载:主产杭州笕桥,杭州岁贡续随子50斤。
玄参:杭州玄参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已有种植,主要产地在笕桥、艮山门及乔司等地,以笕桥产者最为有名。
笕桥玄参品种有二:羊角种与萝卜种。
羊角种产量不如萝卜种高,晒干后折率亦低于萝卜种。
清朝因避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讳,曾改称元参,又名黑参、乌云参、玄台、重台等,以笕桥产者为最佳,枝大肉厚,汁多力足,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
延胡索:最早提到杭州生产延胡索的应推《本草述》:“仁和笕桥亦种之”。
所述形态、生态、亦与今日所知的延胡索较一致,即“春后生苗,高三四寸,延蔓布地,叶必三之,宛如竹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