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写作导引与示例(整理精校版)
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山望着那山高作者: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第10期你站在这座山上问,前面那座山的后面是什么?如果告诉你还是山,与你现在脚下的山没什么区别,你会信吗?无论你信不信,你心里一定在想,只要有机会还是要亲自跑过去看看。
有一天你真的登上了前面那座山,真的是山的后面还是山,甚至景色还不如原来的山美。
但我敢肯定,你还是会对更远的山产生新的欲望,还会期待看看那更远的山的后面是什么。
都是哪些因素驱使职场上成功的不成功的各类人士始终抱着“下家肯定比这家强”的念头,这山望着那山高,像是上足了发条的钟摆不停地疲于奔命呢?看看下面几位“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职场大侠们是如何分析的。
桑郁:北大纵横合伙人。
社会学博士,心理学硕士;国家人事部测评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家企业独立董事,顾问。
曾就职于国家人事部,出任过大型合资公司的经理人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多家企业常年顾问。
十几年企业高层管理、管理咨询及培训经验。
曾撰写诸多有关企业管理的文章并被国内多家媒介采用。
先后领导并参与了众多企业管理改制、企业战略和组织调整等管理咨询项目。
客户包括:世界500百强、中国500百强等企业近百家。
桑郁:探讨高级人才为什么跳槽的问题很有必要。
在我看来,高级人才跳槽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这样几点:第一是平台不够大。
没来北大纵横之前,我在另一家公司,一看成天就那四五十个人,觉得这个池子已经差不多了,平台不够大,然后就到了北大纵横。
第二个就是平台够大不够爽。
其实从北大纵横出去的也有很多觉得在里面待着不够爽,这是从主观上来说。
第三是薪酬在竞争力上没有优势,因为现在信息时代,大家很容易知道自己的薪酬是多少。
胡爽雨:我挺同意桑总的说法。
确实,我们有时候跟客户聊天,有时候跟候选人聊天,可以说薪酬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排在首位的因素。
因为常年会对入场的候选人作调研问卷,对于“你最看中的是什么”,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行业的哪类人才,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用的,也不管是初级的、中级的还是高级的,他们恰恰不是把薪酬放在第一位。
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这山望着那山高

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这山望着那山高作者:张国良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08年第50期【文题亮相】中国有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句话及其包含的人生态度,颇多非议,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呢?请以“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俗语常常用来批评某些人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不知满足的心态。
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来比喻有些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待遇不满意,总认为还有别的工作、环境、待遇会比自己目前的更好。
这是取了该俗语的原意,含有贬责、嘲讽的意味。
但在这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多数人已把它当作开拓进取、力争向上的原动力。
满足现状似乎已不符合人们的愿望,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已成为社会的时尚。
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改变,才能提升自己并成就自己的事业。
写作时我们可正反立意:1.从该俗语的本意入手。
写在学习和工作中:一些人做事总是三心二意,缺乏耐心,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转移方向;有些人对出现的机遇不知道把握,总是挑三拣四,牢骚满腹,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很多人沉浸在理想的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遇到困难就想跳槽。
这样的人一件事没做好,又想第二件事,一次次地错过机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久而久之,自己不再勇于面对现实,还会以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领导不重视、怀才不遇和别人不理解为借口,冠冕堂皇地回避,退缩。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把握机遇,面对我们不多的时间和生命,要学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不能让浮躁之心成为我们事业的羁绊。
2.从该俗语的新解入手。
写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多数人不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绩,他们往往站在“这山”而望“那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种种规划,制订了远大而宏伟的目标。
该俗语已被认为是不懈追求、不断开拓的原动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就应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就好像登上了一座山峰,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滞而去“一览众山小”,而应朝着更高的山峰前进。
“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关于见贤思齐的高中生作文_高中生

“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关于见贤思齐的高中生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髙”是一句常用的俗语,常用来指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等,认为自己的不如别人的轻闲、舒适和优厚,进而慨叹不已。
诚然,这样性质的“望“法是不对的,理应受到指责和批评。
但是,我想,如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业务水平,而时常把比自己强的人当作一而镜子来照一照,当作一座髙山来比一比,从而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那么,这样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很好吗?“这山望着那山高”者,首先是由于他看到了自己“这山”之矮,看到了别人“那山”之高,那么,这种谦虚、谨慎,富有自知之明的精神不是很难得吗?相形之下,那些自以为身居“高山”而望不见“那山高”的人该显得多么渺小呵!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別,不见“那山”高,怎能显出“这山”之矮,从而找出不足呢?不知那山高在何处,又怎能登上那山而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壮美景象呢?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惊人之举都起源于这大胆的“望高”之屮.正是由于他们敢于望髙,看到别人的长处,望到更高的目标,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动力,因而才取得诸多辉煌的成果。
试想,不“望”高,人类认识怎能不断深入,科学文化又怎能不断发展,社会又怎能不断进步?不“望”高,爱因斯坦怎能发现“相对论”?陈景润又怎能摘取到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无庸讳言,“望”是登的基础,是取得成功的笫一步。
须知,“望”只有和“登”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为“望高山”的目的是“登高山”。
因此,每一个敢于望高山者都要做行动的勇士,否则“望”也便失去了意义,只能是“望山兴叹”,受到后人的讥笑。
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见到一些心怀大志,每天都眼望高山,异想天开,却一事无成的人吗?他们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其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望而不登”!我们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现有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并勇于攀登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早日实现我们宏伟的理想。
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写作导引与示例

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写作导引与示例【文题亮相】中国有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句话及其包含的人生态度,颇多诽议,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以“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俗语是用来借喻某些人的好高鹜远见异思迁,不知满足的心态。
在学习和生活中用于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待遇不满意,总认为还有别的工作、环境、待遇比自己目前的更好。
这是取了该俗语的原意,其含有贬责、嘲讽地意味,但在这竞争纷扰的当今社会中,多数人已把它当作开拓进取、力争上游的原动力,满足现状似乎已不合人们的愿望,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已成为社会的时尚。
只有在不断的追求改变中,才能提升自己并成就自己的事业。
写作时我们可正反立意:1、从该俗语的本意入手,写在学习和工作中:一些人做事总是三心二意,缺乏耐心,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移情别恋;有些人对已有的机遇不知道珍惜,总是挑三拣四,牢骚满腹,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很多人沉浸在理想的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遇到困难就想跳槽!这样的人一件事没做好,又想第二件事,一次次的错过,与成功失之交臂。
久而久之,自己不再勇于面对现实,以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领导不重视、怀才不遇和别人不理解为借口,冠冕堂皇的回避、退缩。
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把握机遇,面对我们不多的时间和生命,学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不能让浮躁成为我们事业的羁绊。
2、从该俗语的新解入手,写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多数人不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往往站在“这山”而望“那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种种规划,制定了远大而宏伟的目标。
该俗语已被认为是不懈追求、不断开拓的原动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就应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当我们取得了成绩的时候,就好像登上了一座山峰,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滞去“一览众山之小”,而应朝着更高的山峰前进。
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题作文范文

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是一句传统的中国谚语,出自《尚书·大禹谟》。
意思是比喻竞争,引导人们不断努力,勇攀高峰,向成功迈进。
它激励着我们要敢于挑战,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于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山望着那山高”,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蕴含着一种精神,即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勇于拼搏,不断追求。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永不言弃、永不放弃的心,真正体会这句谚语的深刻含义,并用它来激励自己,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收获辉煌的成就。
人生道路是波澜起伏的,有起落,有风浪,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其无所事事,坐等天赐之福,不如勤奋好学,充实自己,挥洒汗水,拼搏创造,只有勇敢追求,才能收获成功。
“这山望着那山高”,可以作为一颗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成功。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它可以激励我们坚持不懈,以自信的信念和勤勉的努力追求成功;当我们犹豫不决时,它可以鼓舞我们勇于挑战,勇敢拼搏;当我们计划前进时,它可以指引我们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这山望着那山高”,只有勇敢追求,才能收获成功。
一句谚语,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拼搏创造,追求成功,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要我们勇于挑战,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山就只有那么高(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山就只有那么高(800字)作文不要畏惧眼前的山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攀上山顶。
题记每当我面对困难时,总会知难而进,因为总有一句话时时刻刻的鼓励着我。
记得那一天,科学试卷发了下来,我看到试卷上那并不乐观的成绩,心里七上八下:这下准要被父亲批评了。
放学了,我低着头,忐忑不安地走到家门口,不好意思地敲了敲门。
父亲知道我来了,连忙来给我开门。
门嘎吱一声开了,父亲看到我的沮丧。
片刻,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真是知我者为父也!父亲对我说:孩子,把书包放好,爸爸带你去爬山,肯定会让你开心。
爬山!我纳闷,父亲一向不喜欢爬山啊?有几次我求他他都不肯。
我不再多想,也不再犹豫,放下书包就和父亲去爬山了。
来到山脚下,我仰望山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木,一阵风吹过,像翻起滚滚绿色的波浪。
山中的鸟儿叽叽喳喳地热情歌唱,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此刻,我觉得舒畅了许多。
还在等什么呢?快上来啊!父亲在前面对我说。
我回过神来,一路小跑,跑上山去。
山路旁边风景优美,小草迎着微风偏偏起舞。
远处,传来一阵扑鼻的花香。
我心想:这座山也没多高,里面居然如此美丽,到了山顶会更美吗?我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山顶跑。
到了半山腰,我已经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了。
父亲站在我旁边,用慈祥的眼神看着我。
我看了看父亲的眼神,好像在告诉我:怎么了?想打‘退堂鼓’?刚才爬到山顶的决心哪去了?这可不想我的儿子。
我喝一口水,一鼓作气,继续向山顶前进。
一路上我边走边想: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我爬到了山顶,走到悬崖边俯视瑞安城的美景,整个瑞安城就像一幅江南水彩画呈现在眼前。
我的愁绪烟消云散了。
我回头看了看父亲,父亲笑着对我说:孩子,困难就像一座山,只要你有信心,有毅力,就能爬到山顶。
记住,山就只有那么高!那一天虽然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爬山,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知难而进,从不退缩,总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山就只有那么高!初一:迷失de泪篇一: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写作导引与示例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写作导引与示例【文题亮相】中国有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和优秀例文赏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和优秀例文赏析题目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读题“登高望远”,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
有范仲淹登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审题突破也可从“此”开始!】审题指导1、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2、从作文题目的结构上看,这道题属于关系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是两个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
针对关系型命题,首先要理解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因果,还是条件?是目的,还是互补?明确1:“登高望远”,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
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理想、目标、思想境界,更宽广的胸怀、抱负和人生境界。
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望远”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以上寓意在立意时,任意确立若干组即可,如登上“知识”的高处,我们可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这山望着那山高作文

这山望着那山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的生活比我们好,别人的成就比我们高,就像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样。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成功而自怨自艾,而是应该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座小山村里,每天早上起床,我都能看到远处有一座更高更美的山峰。
每当我看到那座山,我就会想,如果我能爬上去,一定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可是,那座山对我来说太高了,我觉得自己无法攀登。
直到有一天,我的父母带我去了那座山上。
虽然爬山的路很陡峭,但是当我站在山巅,俯瞰着整个村庄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喜悦。
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也遇到了很多比我更优秀的人。
有的同学考试成绩比我好,有的朋友家庭条件比我优越,有的同事工作能力比我强。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觉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徒劳的。
但是,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座高山,我会告诉自己,只要我不放弃努力,总有一天我也能站在更高的山巅。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我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
我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就像那座山望着那座更高的山一样,我们也要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向前,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而自怨自艾,而是要努力奋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精彩。
就像那山望着那山高一样,我们也要努力攀登,去追寻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写作导引与示例
作文辅导
0420 2048
【文题亮相】
中国有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句话及其包含的人生态度,颇多诽议,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请以“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俗语是用来借喻某些人的好高鹜远见异思迁,不知满足的心态。
在学习和生活中用于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待遇不满意,总认为还有别的工作、环境、待遇比自己目前的更好。
这是取了该俗语的原意,其含有贬责、嘲讽地意味,但在这竞争纷扰的当今社会中,多数人已把它当作开拓进取、力争上游的原动力,满足现状似乎已不合人们的愿望,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已成为社会的时尚。
只有在不断的追求改变中,才能提升自己并成就自己的事业。
写作时我们可正反立意:
1、从该俗语的本意入手,写在学习和工作中:一些人做事总是三心二意,缺乏耐心,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移情别恋;有些人对已有的机遇不知道珍惜,总是挑三拣四,牢骚满腹,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很多人沉浸在理想的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遇到困难就想跳槽!这样的人一件事没做好,又想第二件事,一次次的错过,与成功失之交臂。
久而久之,自己不再勇于面对现实,以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领导不重视、怀才不遇和别人不理解为借口,冠冕堂皇的回避、退缩。
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把握机遇,面对我们不多的时间和生命,学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不能让浮躁成为我们事业的羁绊。
2、从该俗语的新解入手,写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多数人不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往往站在“这山”而望“那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种种规划,制定了远大而宏伟的目标。
该俗语已被认为是不懈追求、不断开拓的原动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就应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当我们取得了成绩的时候,就好像登上了一座山峰,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滞去“一览众山之小”,而应朝着更高的山峰前进。
在“这山”与“那山”的比较中,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攀登,奋发向上,以获取更大的成就;我们要不断地追求知识,更新旧我,净化心灵,开拓创新,朝着“这山望着那山高”攀登,永远不懈地去寻找新的风景。
围绕此立意,特选以下三个示例:【佳作示例一】
这山望着那山高
王亭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
我喜欢换个角度重新理解身边已被公认“就是这样”之类的语言文字,我对人们常说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有不同的理解。
因为还未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先戏称为“歪解”。
我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歪”解心得共有四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我的“歪”解能因大家的认可,得以翻身。
“歪”解一:“这山望着那山高”代表一个真理,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人只有站在高处时,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看到更高的领域,从而理解自我的渺小与自身的不足,然后才能树立更高的目标。
只有有了“这山”的基础才有望着“那山”的希望,以奔向更高的目标的动力,才能走出“这山”,踏上攀登“那山”的征程。
“歪”解二:断章取义“这山望着那山高”还代表一种成就。
因为自己已经登上了“这山”,同时也看到了“那山”。
这是自知不足的明智,所以,这句包含贬意的话,不妨以乐观心理,理解为别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以增加我们的信心、勇气和成就感。
“歪”解三:在“肢”解一下“这山望着那山高”,还代表着勇气与智慧。
因为我们敢于说出“那山高”。
承认这山低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莫大的智慧。
“歪”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代表着心中的梦想与坚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山”就是我们的现状,虽然知道,“那山”遥不可及而且很“高”,但关于“那山”的梦想却不曾改变心中保持那些信念,因此,只要我们“望着那山”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一定可以登上“那山”的顶峰!
以上是我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理解,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那么,请告诉我,关于“这山望着那山高”,你的看法呢?
〖点评〗
以谈话的形式,与交流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理解,用“戏称”来“歪解”该俗语,语言幽默风趣,易于接受。
文章首尾呼应,主体部分以并列的结构,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佳作示例二】
这山望着那山高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这是一种谦虚。
当我们取得了成绩的时候,便该想起这句话。
它让我们把今天的成绩淡忘,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倘若我们认为自己做的已经不错了,那么其实我们做得并不够好。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这是一种警示。
当我们作为一个暂时的成功者爬到山顶时,会发现,相对于边上的群山来说,这里不过是个小山坡罢了,它警示着我们不要忘乎所以,鞭策我们向着更高的山峰前进。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这是一种动力。
我们爬得越高,并不认为自己越有成就感,相反地,我们愈发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我们更加努力地向着更高的山前进,前进,再前进。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这是一种境界。
有时,我们并不需要这么累,山外还有山,我们比不完,那么,让我们坐下来,欣赏这奇妙的风景吧,我们不断地攀登,迷失了自己,现在,让我们停下来,倾听大自然的呼吸吧。
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山又比一山高,我们在万人之上,也在万人之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但不要迷失了道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曾记否,自己的名次一落千丈,曾记否,那个不及格的物理巻在心中不停地飞扬,把我的心也刺痛。
“没关系”爸爸轻描淡写地说道:“中学的课程多,难度大,偶尔一次差了也是正常嘛!”我似乎又在爸爸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重新站了起来,去迎接新的挑战。
因为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曾记否,自己取得的那些小成绩,曾记否,欢呼雀跃声在心中不停地激荡。
“纵然考得好,也要继续努力。
”妈妈的话把我拉回到现实。
是啊,我该继续努力,因为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它让我们更加谦虚,它让我们更加努力,它让我们不再迷茫,它让我们不再忧郁。
它让我们在成功之时更加努力,它让我们在失败之时不垂头丧气。
它让我们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在这个繁忙时代,是少了时间但千万不要懈怠,因为明天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去跳,一起去笑,一起去玩,一起去奋斗。
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奋斗,一起去攀登,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没有理由不快乐吧?
〖点评〗
本文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为线索,串起了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理解诠释,以此将“它是谦虚、警示、动力、境界”串在一起,抒写了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理解逐渐丰富的过程,最后把它诠释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文章用了典型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很好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佳作示例三】
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它通常用在不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认为自己的待遇没有别人的好,生活没有别人的舒适等方面。
我想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它的意义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一个有高要求的人来说“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义就不再是人们的一般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当自己走向一个高峰时,他并不会满足现有的状况,总是与强人相比,比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争取更大的进步,从这点看这句俗语不是很好吗?
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进步都是爬上高山的一小步,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一小步就能跨出一大步,当自己登上这座山的山顶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周围的山更加地高大,在自己和别人相比之下你并没有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愉悦心情,此时在“这山”望“那山”之高的人并没用自己的“高度”与周围的“小山”相比,因为他认识到有更多的高山,这种谦虚且富有自知之明的精神不是也很可贵吗?
一个人如果不认识到“那山”之高怎能比“这山”之矮呢?正如一棵在草坪中的树木一样,在刚刚萌发的小树呀中,它发现自己比周围的草矮多了,于是它不断地长。
直到有一天它发现自己比周围的小草高出几十倍后便停止了生长,因为它认为自己是最高的了,它只满足于现状。
它并不知道在森林中有许多的树木的“身高”都远远地超过了它自己,因为在森林中的树木都知道周围有很多高于自己的树木,所以它们不断地互相竞争,在它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都会努力改正,所以它们才不会在队伍中落伍。
这不是因为它们认识到“这山”之矮望“那山”之高才不断努力的成果吗?
相信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懂得“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道理,在相比之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具备勇于攀登的精神,奋发向上,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点评〗
文章以小见大,善于从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运用对比、举例阐述深刻的道理,给以深刻的启迪。
文章语句富含哲理,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