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麦合布拜 2013-2-23

合集下载

新闻学专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新闻学专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题目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客户端的软件以及诸如陌陌微信米聊等基于定位用户地理位置从而与附近陌生人建立联系或者基于备份手机通讯录KIK ②的新兴手机社交软件。

手机社交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社交网络的成功经验上的。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KIK传播学新媒体手机类移动社交软件是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网络好友以微信为例QQ好友或基于定位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包括文字短信、语音传送及图片视频传送、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社交软件。

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甚至超越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MS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的社交潜力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然而由于手机社交软件出现较新国内学者普遍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研究上来因此笔者目前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相关的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和手机新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交网站SNS研究概况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

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1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新闻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新闻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1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前言: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特别是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对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中。

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获得受众肯定的同时,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还关注到娱乐化方式产生的不良新闻传播情况,这在多种媒体中也有所体现,对于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利弊共存的环境下,媒体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这种传播方式,制作出符合媒介市场化环境下能够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这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正文:新闻学者对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以不同的思路和关注内容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总结,目前对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

目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方式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未来生存和竞争中获得优势,使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共识,由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什么是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就要有个清晰的了解。

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2 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

传播学经典研究成果综述

传播学经典研究成果综述

传播学经典研究成果1、枪弹论枪弹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播具有惊人的威力,受众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他们受强大的传媒力量所控制和摆布,传媒可以毫无阻拦地传播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

现代的大众社会理论和生物社会学是枪弹论的理论支柱,而早期的工业社会和世界大战期间宣传机器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威力是枪弹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对于传播可能产生的可怕又有害的后果,人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也是枪弹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为传播学发展初期的重要理论,枪弹轮为深入研究传播学设立了重要的研究题目,但是也有其缺陷性,它缺乏系统的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虚幻性。

同时也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忽视了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忽视了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2、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主要是针对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是大众传播研究史上首次规模巨大的调查研究。

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为科学地研究传播效果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式,为日后否定“枪弹论”作了铺垫。

是“意义构建论”和“塑造模式论”的开端,开拓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诸如:态度改变,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调查和实验的方法。

电影的产生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加,电影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当时美国公众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社会科学中的定量分析也日趋完善。

这两点是佩恩基金会进行系列研究的时代背景。

该系列研究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也有一些缺陷。

如社会学家布鲁默的研究就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客观的统计分析。

定性分析的成分较大。

而彼得森和瑟斯顿的研究虽然采用了精确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方法中还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二级传播论、中介因素论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以“S-R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由霍夫兰首先提出,德弗勒作修正后形成。

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4. 研究议题 这里的议题指的是研究者关注、研 究的选题,国内学者集中研究的是形象 研究、公共议题研究和报道的个案研究 三个方面。目前,公共议题研究最多, 有 17 篇,占全部文献的 42.5%,数量多、 议题广泛。这类议题既有国内“华南虎 事件”、“汶川大地震”、“3·14 事件”、“台 海事件”等,也有国际朝核问题、环境 议题等热点。客观上,这与 2008 年是 国内外公共事件的集中年有较大关系, 也反映出框架理论分析在公共议题的分 析上有一定的优势。 其 次 是 形 象 研 究, 有 13 篇, 占 32.5%。形象研究包括人物、群体和国 家形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分析
接下来是批判论述分析取向,有 6 篇,占 14.3%,这类研究适合媒介偏见 的研究。比如唐闻佳的《3·14 西藏报 道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从新闻 的遣词造句到新闻情节的描述分析,从 媒体的专业、商业和政治背景分析西方 媒体报道的偏见以及形成的原因。诠释 包裹分析取向只有一篇,是李惠明、罗 颖风的《〈中国青年报〉医疗体制改革 报道的框架分析》。
基本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文献统计和分析,可以 总结出 2006 ~ 2008 年三年内,国内框 架研究的基本情况 :
1. 国内框架研究的选题主要集中在 形象建构、公共议题、报道个案的框架 分析三个方面。
2. 与国外,甚至港台地区相比,国 内框架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探讨与 认知研究较少,原创性成果更少。
笔者从兰州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
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共收集 到框架理论研究的相关论文 75 篇,在 2006 ~ 2008 年三年中,共 52 篇。
框架理论概述
框 架 理 论 是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80 年代初西方兴起的传播理论,其概念最 早可追溯至人类学家贝特森。1974 年高 夫曼(Goffman)在其《框架分析》中将 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逐渐引起社 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注 意。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篇1试论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摘要传播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

传播学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传播学的研究遇到教育、运用和方法等困境。

本文对发展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审慎展望。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阶段;困境;展望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产生,并在美国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传播学开始传入欧洲,出现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家。

20世纪80年代,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被引进中国,从此,传播学开始传入中国。

1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从传播学被引进,30多年来,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引入阶段、困难阶段、发展阶段。

在传播学刚被引入中国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国外有名的传播学作品。

1982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揭开了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序幕。

1982年,在中国传播学历史上,有两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事。

一件是当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进行举行地区新闻受众调查,这是自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进行的受众调查;另一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始编辑一本介绍传播学的著作,并准备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传播学正在我国逐步发展,但1989年下半年却因我国形势发展问题遭到了困难,开始走下坡路。

传播学被当作“资产阶级新闻学”而批判,被批成“精神污染”,有些老教授评价传播学否定阶级斗争,应拒绝接受,接着又有人撰写文章批判传播学无关阶级与阶级斗争。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

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

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

“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

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

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

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

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

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

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

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

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

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

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

综述文章近三年文献

综述文章近三年文献

综述文章近三年文献在过去的三年里,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风控,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并且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BERT模型的问世使得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各种任务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情感分析、问答系统等。

另外,图神经网络技术在社交网络分析、推荐系统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大规模图数据的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深度学习技术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目标检测、图像分割、人脸识别等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使得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解读和理解图像的内容。

同时,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内容,为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除了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使得生产线更加灵活高效;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驾驶更加安全和便捷;同时,金融科技领域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智能决策的透明性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兼顾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保持警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造福人类,还能够与人类价值观相契合,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是一个当代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以下是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1. 媒介民主化和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该领域的文献研究了新媒体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政治参与等。

参考文献:- Dahlgren, P. (2005).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2(2), 147–162.- Coleman, S., & Blumler, J. G. (2009).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社交媒体和政治参与: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献研究了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活动、网络民意调查和社交媒体对选举影响等。

参考文献:- Gil De Zúñiga, H., Diehl, T., & Mihailidis, P. (2012). Social Media Use for News and Individuals’ Social Capital, 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7(3), 319–336.- Vaccari, C., Valeriani, A., Barberá, P., Bonneau, R., Jost, J. T., Nagler, J., et al. (2016).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Twitter Users during the 2013 Italian General Election. Rivista Italiana di Scienza Politica, 46(2), 215–248.3. 谣言传播和政治信息流动: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还带来了谣言传播和假新闻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查)论文
20 12 ——20 13 学年第一学期
《近三年传播学领域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任课教师:韩强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学
学号:107551201253
姓名:麦合布拜·麦麦提力
成绩:
近三年(2009年-2012年)来国内对传播学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
建国60多年之际,认真检视和梳理在中国大陆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里发生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纪念意义。

本文在此关注的问题是:在总体上这些学术研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在时间、主题类别、学术期刊等维度上是如何分布的?是否显现出某种流变的轨迹?
一、基本状况
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的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和研究,应用传播,有关(政府)政治的传播,网络传播,有关文化(仪式)传播,跨文化(跨媒介)传播,对外传播,有关影视(影响)传播,教育类传播,涉农信息传播,有关广告(整合营销)(品牌)传播,有关健康(环境)(体育)的传播,国外著名人士对传播学的观点,有关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传播,还有传播技术,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等不同的领域。

图表1:2009年传播学核心期刊有关传播学内容的比例
二,统计文献
通过查找检索万方数据库,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进行调查,从而得到了一份相对完整的清单,共计135 篇。

到本研究的截止期限2013 年1 月上旬,由于2012 年的期刊还未完全录
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数量分布是不均衡的,平均
每年有4.35 回合的显性论争。

三、分析文献
1)内容类别分布显现出新闻理论和业务比重非常高,其余8 类数量
较少且相对均衡。

以研究的内容类别作为观察轴(表2),其数量分布
上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大类形成最丰富的内容,其比重分别占到
26.7%和23%;其他的8 个类别所占比例较低,都在10%以内,相对而言,分布较为均衡;新闻史、互联网及新媒体、跨学科及交叉学科这3 类研究领域发生的显性研究的数量最少。

2)发表刊物分布显现出大体集中在传统学术期刊,且少数期刊特别活跃。

在本文统计到的发生过显性研究的学术期刊分4 类:学院派学术期刊有4 种,即《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和《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央和在京的新闻学术期刊有7 种,分别是《新闻战线》、《新闻学会通讯》、《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与写作》、《军事记者》、《电视研究》;地方性的新闻期刊有《新闻采编》、《新闻知识》、《当代传播》及其前身、《新闻爱好者》等17 种;类似《学术界》、《社会科学评论》等综合性学术期刊或学报共有8 种。

3)从整体看,大体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期刊是《新闻记者》共有14 回合,其他地方主办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较多;中央级和在北京编辑出版的新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也非常多,比较突出的是《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四大学院派期刊的文章发表相对比较均衡,《新闻大学》、《国际新闻
界》、《现代传播》多一些,《新闻与传播研究》相对较少;除此之外,一些综合性的学报在近年来开始有对新闻与传播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但总体的比例不高。

另外,这些研究相对非常集中地发表在少数的学术期刊上,有些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不相上下,排名在前的9 家期刊,总共囊括了92 个回合的研究,几乎占了70%的份额,其余的28 家期刊才大约发表了30%的份额的文章。

在以上统计的清单中,如果再进一步结合时间的变化来仔细梳理其话题和内容,就可以发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流变轨迹,显示出一些内在的发展规律。

2010
年前的文章,在新闻期刊上着重研究的是基本是新闻实践中遇到的业务和理论问题,如新闻时效性问题。

2010年-2011年,业务问题非常频繁地在新闻学术期刊上公开商榷,整体的研究围绕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对于传统的理论为心的新闻理论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还出现了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论争。

近两年,学术研究,体现了传播的效果,宣传的模式,传播与心理,还有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深刻研究等,一些大规模的持续性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为这个时期主题。

在2012年之后,有些话题又在被人重提,例如有关新闻道德的问题,一些问题在继续深化论,例如关于新媒体的思考等;此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一些新的研究话题也跟随出现,比如:“中国传媒实力”等。

4)文献中的创新点分析
近三年发表的传播学相关的论文中大多数论文都跟进社会上“新热点”,“新事物”,对它与传播学各领域细细相关之处进行研究,宽广媒介人员以及读者的传播学相关的认识之外,还为更多的研究人员开辟了“先河”,便于他们深刻研究。

就比如,“视听专论”2012年04期陈兴来发表的“2011年传播学研究热点——麦克卢汉热与微博热研究综述”这一论文中,作者与时代同步,将对近三年来加入新媒介的“微博”的传播力量进行一小块儿的研究,这就便于更多人了解新媒介——“微
文,例如曹林的《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李林
荣、黎薇的《微博的文化特性及其传播价值》,罗昶的《拼图结构、
嵌套话语与扩散时间:叙事学视域中的微博传播特征分析》,王金礼、
魏文秀的《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微博、媒介与公众的议程互动——以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桑亮、许正林的《微博意见领
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毕宏音的《“微博”热潮下的网络意见领袖
变化趋势》,王君超、郑恩的《“微传播”与表达权——试论微博时代
的表达自由》,朱继东、李晓梅的《实名制规范与微博的健康发展》,
余望的《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等等。

文章的
最后,作者还结合以上的论文对这一“新热点”进行评价。

我认为这
也可以算是这一年当中,对“微博”这“新事物”以及它的影响方面
的一个新亮点,也是一种创新。

从整体看,这上百回合的大小学术研究,折射出新闻传播实践中
出现的新现象及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的巨大变化。

研究的焦点从相对
单一的新闻业务和理论拓展到新闻与传播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内,体现
出内容上的丰富;从简单的业务层面问题深化到学理性强的跨学科的
理论问题,体现出学理上的深化;从学科知识结构相对单薄的研究到
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的研究,体现出学术层次上的提升。

此外,
从发表的刊物看,最早只有若干种新闻期刊,逐步拓展到综合性的学
术期刊和学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与传播学的问题正被接纳到
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框架内,有的问题进入到大家都感兴趣的学术
视野中。

四、研究不足之处
近三年以来,国内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但客观地讲,研究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研究的深度不够:本的单一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获取资料渠道狭窄,缺乏田野采风与文献梳理相结合;其次是,与国际传播领域对比的不够深。

在研究国内传播领域的同时也该注意到国际传播方面,要进行较,缩减距离的同时将国际传播文化领域影响到国内。

要在传播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新闻传播工作和对相关文献的把握是基础、提高相关理论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是前提条件、整合国内各传媒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是优势、纳入当代人类传播学所倡导的众多理论视角是必然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统计的论争数量只是3年内发生的学术研究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研究还未纳入本文。

本文选取的是由于统计上的便利性,才被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样本。

专著:
【1】传媒蓝皮书——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年4月
【2】李静汪磊薛倩明《新闻传播新锐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期刊:
【3】《当代传播》2009年总目录【期刊】《当代传播》
【4】《国际新闻界》2009年总目录【期刊】《国际新闻界》
【5】邵培仁缪卫民《中国新闻传播学30年学术易正的文献分析》【期刊】当代传播2009年01期
【6】曾建雄陈长松《倡导教学改革推进学术研究——2009年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综述》【期刊】新闻战线2010年01期【7】高燕徐剑《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的学术发展与变迁——基于“新闻记者”(1983-2008)高影响力论文的实证研究》【期刊】新闻记
者2010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